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25
大脑结构及功能的详细讲解大脑是人类智力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别的控制中心。
它由不同的结构组成,每个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下面将详细讲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的结构:1.大脑皮层:大脑的外层,呈现灰色,被称为灰质,负责高级认知、信息处理和决策。
2.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下方,由神经纤维组成,负责传递信息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通信。
3.边缘系统:位于大脑的边缘部分,包括杏仁核、海马体等,参与情绪、记忆和学习等功能。
4.丘脑:位于大脑深部,是大脑的主要感觉和运动信息的集结地。
5.大脑基底节:位于大脑底部,包括纹状体和黑质等结构,负责控制运动。
6.小脑:位于脑干后方,控制和协调身体的运动。
大脑的功能:1.感觉:大脑负责解读和处理从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
2.运动:大脑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身体的运动。
运动指令从大脑皮层发送到丘脑和脑干,然后再通过脊髓传递到肌肉。
4.情绪:大脑的边缘系统,如杏仁核和海马体等结构,与情绪、情感和记忆有关。
它们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控,并与大脑皮层相互作用,影响行为和决策。
5.语言:大脑的左侧半球,特别是颞叶区域,负责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这些区域与听觉和运动控制相关的脑区紧密相连,实现语言的听觉处理和运动表达。
6.记忆:大脑的海马体和其他结构参与记忆的形成和存储。
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并将其储存在大脑其他区域中。
总结:大脑是人类智力和意识的中心,由不同的结构组成,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
从感觉、运动到认知、情绪和记忆等方面,大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二、脑 干(一)脑干的组成与位置 1、组成:延髓、脑桥、中脑2、位置:颅底内面斜坡上,上接间脑,下平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
第四脑室:延髓和脑桥背面与小脑之间的腔室。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向上:通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两侧:借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小脑 顶:前部:上髓帆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底:为菱形窝(难点)。
上外侧界:小脑上脚 下外侧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二)脑干的外形 (1)脑干的腹侧面 锥体:锥体束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而形成 延髓 橄榄:埋有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橄榄后沟:(自上而下)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基底沟:基底动脉脑桥基底部脑桥 小脑中脚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中脑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后穿质(2)脑干背侧面上部:菱形窝的下半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下部楔束结节:楔束核小脑下脚脑桥小脑上脚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树)→上丘臂中脑下丘(听觉反射种树)→下丘臂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根(三)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不是连续的柱状,呈散在的团块或短柱-----神经核白质:主要为上下行的纤维束网状结构:灰、白质相间处(1)脑神经核脑神经核的性质、位置和功能(2)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1、薄束核、楔束核:为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第2级神经元胞体所在。
2、中缝核:脑干中线及其附近。
是脑内5-羟色胺神经元的集中处。
3、下橄榄核:位于延髓橄榄内。
主要接受大脑皮质、脊髓和中脑发来的纤维。
4、黑质:中脑紧靠大脑脚底的灰质带,为含黑色素的细胞团,胞内富含多巴胺。
☆黑质多巴胺缺乏→帕金森病(震颤麻痹)出现运动减少,肌张力过高。
5、红核:在中脑上丘水平,被盖部中央,富含血管,新鲜标本上呈红色。
红核主要接受小脑的纤维;传出纤维主要有红核脊髓束。
(3)上下行纤维束1)内侧丘系×丘系交叉(延髓中央管腹侧)薄、楔束 <○ <○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3)三叉丘系×(三叉交叉)三叉丘系三叉神经 <○ <○三叉神经脑桥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4)锥体束锥体束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大脑皮质运动N元○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4)脑干网状结构1)位置: 在脑干中央区域,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有神经细胞2)纤维联系:接受来自各种感觉传导体系的信息,传出纤维可联系中枢各级水平。
脑干、小脑、基底节......不同部位脑出血如何定位?表现有何区别?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和出血部位脑组织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是临床上准确定位诊断的依据。
1基底节出血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核区脑出血,包括壳核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
1)壳核出血图源:作者提供影像学表现分为三型:•I 型为出血局限于壳核附近,未侵犯内囊;•II 型为出血已侵犯内囊但未破入脑室;•III 型为出血经内囊破入脑室。
•责任血管:豆纹动脉,尤其是豆纹动脉外侧支。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
症状体征:2)尾状核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分支 Heubner 返动脉。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症状体征:2脑叶出血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常见病因有:高血压;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青年人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导致额叶出血,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形成颞叶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烟雾病;脑肿瘤等。
1)颞叶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颞极动脉,大脑后动脉颞下前、颞下中、颞下后动脉。
症状体征:2)额叶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胼缘动脉、旁中央动脉,大脑中动脉的额顶升动脉、前中央沟动脉。
症状体征:3)枕叶出血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颞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顶枕动脉、距状沟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症状体征:4)顶叶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沟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大脑前动脉的旁中央动脉。
症状体征:3丘脑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壁薄弱的终末支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仅次于壳核。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血液病。
症状体征:4小脑出血小脑半球出血(左图),小脑蚓部出血(右图):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多为齿状核动脉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