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10.49 KB
- 文档页数:2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管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管理的开展对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7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各38例,对比两组的急救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97.37%>78.95%,χ2=4.53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26%<23.68%,χ2=5.20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反应时间[(4.04±1.02)min<(5.39±1.18)min,t=4.850]、急诊等待时间[(25.43±4.08)min<(34.12±4.37)min,t=8.960]、急救时间[(41.43±6.34)min<(52.07±5.19)min,t=8.005]比对照组更短(P<0.05)。
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过程中,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强化流程管理,能够让患者更加及时接受救治,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管理;急性颅脑损伤;急救效果急性颅脑损伤多为意外事故所致,患者的头部遭受较重的机械外力打击,导致脑组织受损。
颅脑损伤发生后,重症患者会产生意识障碍,陷入昏迷状态,表现为生命体征紊乱,病情较为危急,致残、死亡的风险极高。
在颅脑损伤患者受伤后,应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院前急救工作的有效开展,其目的是及时、迅速的进行处理,让患者恢复较为稳定的体征状态,为院内治疗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需要进一步强化流程管理,可以有效保障院前急救工作高效、顺利的进行,进而获得良好的急救效果,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危险[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5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7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住院之前的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影响程度。
方法:选择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患者由救护车运送并有专业护理人员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患者自行到医院没有专业护理人员进行院前护理。
两组到医院后及时进行治疗。
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经治疗后自理程度。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的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能够及时缓解颅脑损伤对患者的伤害,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救护理;院前;颅脑损伤;急性急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死亡率较高。
一般来说急性颅脑损伤由外部因素引起,比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1]。
急性颅脑损伤发病急,病情状况变化快,所以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2-3]。
本次研究就是为了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影响程度如,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到医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换损伤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5.2±1.5)岁。
其中因车祸导致急性颅脑损伤80例,从高处坠落者31例,被击打所致者9例。
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4.8±0.8)岁;观察组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4±1.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性别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观察组患者由医院救护车送往医院并且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恰当的急救护理。
专业急救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进行以下急救措施:(1)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需要掌握病人的现场情况,包括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
颅脑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转运及护理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转运及护理干预体会。
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130例颅脑创伤院前急救的病人,对其采取相对应的急救以及护理措施,对其效果给予分析研究。
结果:急救转运130例病人,成功一共有127例,占总体的97.69%;死亡3例,占总体的2.31%。
结论:对颅脑外伤病人采取院前急救以及护理干预,可以使转运成功率明显提高,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护理;院前急救转运;颅脑创伤颅脑创伤指的是通过外界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在头部所导致的损伤,其中主要分为开放性以及闭合性损伤,最为常見的颅脑外伤包括有头皮血肿、脑震荡、头皮裂伤以及颅内血肿等。
另外,其会合并各种各样的多发伤,病情复杂,危重,一旦没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对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1]。
本文笔者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130例颅脑创伤院前急救的病人,对其采取相对应的急救以及护理措施,对其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130例颅脑创伤院前急救的病人,当中男性78例,女性52例。
年龄在14-72岁,平均年龄为41.6±7.3岁。
损伤类型包括有闭合性损伤103例,占总体的79.23%;开放性损伤27例,占总体的20.77%。
1.2现场急救临床医护人员要立即将患者脱位危险现场,并将气道分泌物彻底清除,对呼吸以及心疼停止的病人要马上采取吸入纯氧以及心肺复苏,特殊情况的时候采取气管插管。
另外,建立2条或者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谨遵医嘱补充液体。
对开放性外伤要马上采取加压包扎,填塞压迫或者止血带进行止血。
对合并骨盆、四肢以及脊柱骨折要给予有效固定。
除此之外,对病人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给予密切监测,同时向其亲属交代病情和转运过程当中也许发生危险,需要亲属同意签字,特殊情况的时候下达病危通知书。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摘要: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后,发展快速、病情严重,且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于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护理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完善,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选择。
本文此次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实施的院前急救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措施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非常常见,是一种危重急症,往往是因为重力直接或间接导致头部颅脑组织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是外科损伤相对来讲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当前引起颅脑组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多种[1],例如重大交通事故、外伤、高空坠落等。
一旦发生,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复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越发多见,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数量也逐年升高。
有学者研究表明,颅脑组织损伤后1小时内在临床称为黄金一小时[2],在这一过程中,发生颅脑损伤致死的患者数量占一半以上,故在发生创伤后1小时内开展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
1院前急救内容1.1院前日常准备工作定期维护、更新急救药品、仪器、用物、器材等管理工作,保证随时都处于急救备用状态。
对参与院前救治医护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加强急救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升,并定期组织培训考核。
1.2急救电话颅脑损伤多数是交通事故引起,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启动急救管理小组,准备好充足的抢救药品、抢救设备、通讯设备等,通过电话了解患者大致情况、受伤部位、事故发生位置、周围环境等[3],在接到电话后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发生现场,争取抢救时间。
1.3现场伤情评估到达现场后,立即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估,查看伤员情况,把伤员搬运到安全位置后,对伤员情况进行病情评估,评估内容有[4]: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创伤情况、神经损伤程度等,评估检查建议在2分钟内完成。
颅脑损伤患者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摘要】颅脑损伤为常见脑外伤之一,该病即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疾病复合存在。
有研究显示[1],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位居创伤致死原因的首位,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患病。
因颅脑损伤病情复杂且致死率较高,故而对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
大量临床治疗结果显示[2],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加快患者机体功能恢复。
为此,本文对颅脑损伤患者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研究进展颅脑损伤为常见脑损伤,主要包括: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等,该病多与交通以外、高处坠落、跌倒等因素有关,患者典型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痛、恶心、瞳孔变化等。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而言,伤后1小时为抢救治疗的黄金时段[3],因颅脑损伤病情较复杂,疾病变化较快,且极易引起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产生,故而,如何缩短交接时间,协助医生为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治疗,已成为急诊护理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有研究显示[4],传统护理模式常为遵医嘱进行抢救及治疗,既无法给予医生主动有效的医疗帮助,也无法满足当今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故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及护理目标。
为此,应给予患者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1、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急诊临床护理路径是指自患者收入急诊科后,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检查、治疗、用药等护理计划,协助医生进行检查及治疗,给予患者科学且有序的护理措施。
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仅是被动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无法缩短抢救时间,并且因部分护理人员疾病及治疗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临床护理技巧,故而极易引起风险事件的产生,进而增加治疗难度,降低治疗效果。
而实施急诊临床护理模式,不仅可规范急诊抢救流程,降低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还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改善临床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新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及意外事故的数量不断上升。
数固导致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极高。
想要有效的降低死亡率首先要保障救治及时以及救治方式正确。
通常情况下患者受伤之后的一个小时之内为最佳救治时间。
随着近几年关于重型颅脑损伤相关急救护理研究数量不断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临床当中。
本文就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进行相关研究并整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研究综述引言颅脑损伤的已经逐渐成为了现阶段我国临床创伤的主要形式,占到总创伤量的五分之一[1]。
重型颅脑损伤会出现合并多发的情况,患者情况严重且死亡率极高,需要在发病一小时内紧急救治,错过救治黄金期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
本文就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救治的伤情评估、呼吸道护理、循环及脱水疗法、出血量的控制、患者转运护理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希望可以给业内人士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伤情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院前救治时,要保障动作迅速。
一般情况下在收到命令以后的三分钟以内要出车,并且在出车途中要了解出事地点,病人的伤情状况等等。
这些都是为了使得医护人员抵达现场之后可以更好的开展急救措施[3]。
到达现场以后,首先要查看周围环境,将患者移动到安全位置,并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评估,之后立即进行抢救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一般情况下,人体脑细胞缺血时间在持续的六分钟以上就会出现不可逆转性的损害。
所以,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实施急救的时候首先要保持循环的通畅。
而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也往往会伴随着面部口鼻的出血以及腹泻等[4]。
这都很容易造成病人出现通气梗阻,以至危及病人的人身安全。
据全国临床数据调查表明[5],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于呼吸道感染。
除此以外,还有中枢神经的呼吸衰竭,也有可能造成病人脑供氧的不足。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分析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后送入院内,对照组直接送入院内后进行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护理,可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颅脑损伤是由多种暴力因素如交通事故和工伤等引起脑损伤和颅骨骨折等颅内外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复合存在,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昏迷程度深、变化快、病情重、常短期内加重、预后差[1],往往因转运不当或处理不及时,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本文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型颅脑损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年龄(36.4±8.9)岁;对照组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在16~65岁,平均年龄(37.2±8.7)岁。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前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判断病情:把握呼吸、血压、心率、意识和瞳孔等生命体征,迅速评估伤情轻重并做好分类;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心跳已经停止的患者立即行心肺复苏;将患者头部抬高,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呕吐物,及时将患者口腔、鼻道和气管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清除;③配合治疗:及时包扎止血,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路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早期休克,尽快恢复血压;④安全合理的运送:患者经过以上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即转送我院进行后续治疗。
护送途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证各种管道和静脉输液通畅并注意保暖,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创造有利基础条件。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目的:探讨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2里。
对照组不采用院前急救,干预组增加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首次救治时间明显降低,生存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其ADL分级I级、Ⅱ级和Ⅲ级的比率明显提高,而Ⅳ级和V級的比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效果,促进生活能力恢复。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颅脑损伤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颅而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
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
急性颅脑损伤具有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患者致残率较高的特点,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或观察护理不当,均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因此,为有效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我院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43.67±10.23)岁。
其中车祸伤46例,殴打伤32例,高处坠伤26例。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不采用院前急救,直接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干预组则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快速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
当医护人员到达抢救现场后,首先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尽量使其恢复正常呼吸,为患者建立有效的循环,以解除急性脑受压[2]。
②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通畅。
取患者平卧位,使其气道开放,迅速清除口鼻腔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将头偏向一侧。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目的:探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入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及时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与医院反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20.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观察组患者的良好率2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0%(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8%(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与医院反应时间。
标签:院前急救护理;急性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急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病情比较严重,大部分患者会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致使患者存在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为患者与其家庭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强化院前急救护理,可使患者的预后充分改善。
本文就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入院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31岁,年龄最大79岁,平均年龄(59.00±5.64)岁;致伤原因:16例交通事故伤,14例高空坠落伤,18例硬物击打伤。
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32岁,年龄最大80岁,平均年龄(59.12±5.74)岁;致伤原因:14例交通事故伤,15例高空坠落伤,19例硬物击打伤。
两组患者致伤原因等基本资料的对比无差异(P>0.05)。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刘莉佳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急救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将自行送院接受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抢救效果。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抢救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抢救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效果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
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1]。
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和火器伤;偶见难产和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
本次抽取9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交通事故伤者35例,高空坠落伤者31例,挤压伤者16例,打击伤者12例;经颅脑CT检查显示硬膜外血肿者32例,脑挫裂伤者21例,颅内血肿者17例,脑干损伤者13例,颅骨损伤者11例。
根据患者院前急救处理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1.6±19.4)岁;研究组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年龄20-64岁,平均(41.9±19.1)岁。
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由家属将患者送往医院接收治疗。
研究组:给予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操作如下:①成立急救小组:成立独立的院前急救小组,并为小组配置急救器械、药品、救护车等。
采用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接到求救电话,立刻集齐急救人员并在6min内出发,在救护车行驶途中通过电话指导家属对患者行紧急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8-18T00:48:41.796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8期作者:张竞方[导读]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情况非常复杂多变,随时可能会面临生命安全上的威胁,而且死亡率较高张竞方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133000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情况非常复杂多变,随时可能会面临生命安全上的威胁,而且死亡率较高,越早予以治疗疗效越优,死亡率便越低。
据调查统计,在发生颅脑损伤后1~2h内实施急救治疗,死亡率为30%,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率会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必须要重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以帮助降低死亡率。
本文中便围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进展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1 提高救援速度重型颅脑损伤在当下的发病率比较高,治疗难度大,在接到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有关的消息后,急诊科急救小组要在3min内出发,并在路途中与患者或报警人保持联系,了解基本情况并告知简单处置方法。
同时,在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应当对患者情况进行快速检查,如检查呼吸、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损伤、意识状态等,以便于快速评估病情。
2 气道管理良好的气道管理对提高救治成功率有积极作用,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危重性,对患者身体的损伤非常严重,通过保障良好的气道管理,可以稳定对脑部组织的供氧[1]。
对于脑组织来说,若是缺氧时间长达6min,那么脑组织便会受到不可逆伤害,因此在实际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迅速检查呼吸情况,并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痰液、异物,保障呼吸道通畅。
有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28%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误吸、呕吐情况,对其生命安全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对此在到达患者现场后,应当合理摆正体位姿势,快速清除气道异物,而对于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需要及时切开气管实施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此外,为提高救援成功率,还应加强对急救护理人员的深度培训,重点提升其气道护理能力以及紧急情况处置能力。
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进展作者:陆莉君胡劲松李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关键词】颅脑外伤;急救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28-01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诊,常发生于交通事故、坠落和斗殴中,具有来势凶猛、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
因此,迅速准确的判断病情和有效的救护在抢救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和预后中至关重要。
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外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现将近年来有关颅脑外伤的急救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急救护理1.1 院前急救1.1.1 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将患者脱离危险环境,排除可以造成伤害的原因。
清除呼吸道血块、分泌物、呕吐物,对有舌后坠的患者立即置入口咽通气管,有开放伤口活动性出血者予以包扎止血。
1.1.2 安全转运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呼吸循环一经建立,就应立即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警惕中间清醒期,防止再昏迷,应避免搬运过程中的二次损伤。
抢救生命,减少致残,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的目的。
1.1.3 院内交接同时与院内联络,及时将病情告知急诊科或颅脑外科做准备工作,需急诊手术患者,还要通知手术室及CT 室人员做好准备,为尽快手术争取时间。
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受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1.2 院内抢救1.2.1 急诊接诊在颅脑外伤病人入院接诊时,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简单迅速的了解病情及受伤的原因和经过,立即对患者进行体检和护理,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迅速进行护理评估和GCS 评分。
对危重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就地进行抢救,做好术前准备(备皮、备血),早期治疗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
方法针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60例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收治入院为观察组,42例患者未经院前急救护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在我院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在我院经过治疗后,通过治愈率、中残率、重残率、植物生存率以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到院内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明显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其中60例患者经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为观察组,男4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2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37.8岁。
颅内血肿28例,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8例,脑挫裂伤14例,就诊时间15~45min,平均25min。
其中42例未经院前急救护理直接就诊为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38.9岁,颅内血肿12例,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8例,脑挫裂伤12例,就诊时间35~180min,平均115min。
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未经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直接到院就诊,观察组患者在发生急性颅脑损伤后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急救护理措施如下[1]:根据中国初级创伤救治PTC进行院前急救措施(A.B.C.D.E):1.2.1保持气道通畅,有效呼吸(A+B):颅脑外伤的患者常伴有颜面以及口鼻出血,有些患者会出现呕吐,因此呼吸道常常会发生分泌物、血块以及呕吐物误吸阻塞呼吸道,呼吸道梗阻完全威胁患者的生命。
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的研究进展据资料显示,目前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较高,病情发展变化大,在黄金1h 内和创伤2h内,使用正确的救护措施,可极大地减少颅脑损伤的死亡率。
文中通过对国内外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脑颅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提供参考。
标签: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日渐增多,达到总创伤数的20%[1],略低于四肢创伤,但其死亡率据首位。
其分布有三个峰值区,在临床上创伤1h以内称为“黄金1h”[2],此峰值区死亡率高达50%[3];在临床上创伤1~2h内,此峰值区死亡率为30%;最后死亡率为20%的峰值区为住院30 d内。
故在“黄金1h”内,评析伤情,使用正确的救护措施,对于减少患者死亡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等具有重要意义[4]。
本文就对颅脑损伤患者院前的前两个峰值区的急救护理进行综述,以期为院前急救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提供参考。
1 颅脑损伤定义和分型颅脑损伤是间接或直接的外力作用于头颅,造成头颅某个部位的损伤,引起的颅脑功能性损伤,甚至全脑的损伤[5-6]。
目前国外主要按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分型区别,如头颅简要损伤分级评分,格拉斯哥昏迷积分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6-7]。
而国内现公认的分型是1965年北京颅脑损伤专题会议上制定而在1978年修订的分型标准[7]。
此标准根据格拉斯哥积分、CT结果、临床症状、脑脊液症状等病症并结合患者损伤后的昏迷时间,把颅脑损伤分为4型:轻、中、重、特重[7-8]。
2 提高救援速度及迅速评析伤情提高救援效率就是在患者呼救后,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救治,在途中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准确了解到出事地点、伤情及受伤人数,做到救援快、准[4,6-7]。
到达目的地后,快速对伤员伤情及现场做出评析,包括[8-9]:气道状况;呼吸状况;循环状况;神经系统损伤状况评析;全身各部位检查,尽快在2min内完成初步核查。
3 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的气道管理由于大脑细胞缺氧大于6min便会引起不可逆脑伤害,所以保证呼吸通畅,气道无阻塞是抢救过程中的中心环节[10]。
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邹月兰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2(021)005
【摘要】急性颅脑损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其发生率都很高,约占创伤总数的20%[1],在外伤中仅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但病死率却高居首位.其发生的死亡呈现三个高峰值分布,第一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h以内的现场,占50%;第二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2h以内,占30%;第三个死亡高峰在住院后30d以内(1~4周),占20%[2].因此,创伤后1h在临床上被称为“黄金1h”[3].院前急救主要针对第一、第二高峰期的危重伤员,早期救护效果直接决定了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由此可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邹月兰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2.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3.安全管
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4.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5.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