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
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3.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
(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6. 作业布置
(1)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心得体会。 7. 课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3. 利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
1. 让学生反复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感受其韵律美。
2. 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3. 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
4. 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
5. 欣赏诗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拓展
1. 介绍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开展以“自然”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发挥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十一、教学参考资源
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注释。
2. 苏轼简介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古诗词鉴赏指导书籍和文章。
4. 相关古诗词教学视频和课件。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
1. 课时:2课时。
2. 第一课时:朗读与理解诗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3. 第二课时:欣赏意境美、情感体验、作业布置与反思。
十三、课堂纪律管理
1. 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保持课堂安静。
2.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
3. 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十四、学生辅导
1.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文内容。
2.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 十五、教学总结
1. 通过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3. 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
4.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对诗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5. 下一步教学计划:继续教授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重点:
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难点:
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3.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