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应用层安全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5.09 MB
- 文档页数:88
第一章二填空题1 网络系统的()性是指保证网络系统不因素的影响而中断正常工作。
可靠性2 数据的()性是指在保证软件和数据完整性的同时,还要能使其被正常利用和操作。
可用性3 网络攻击主要有()攻击和()攻击两大类。
被动、主动4 网络威胁主要来自认为影响和外部()的影响,它们包括对网络设备的威胁和对()的威胁。
自然环境、网络中信息5 被动攻击的特点是偷听或监视传送,其墓地是获得()。
信息内容或信息的长度、传输频率等特征6 某些人或者某些组织想方设法利用网络系统来获取相应领域的敏感信息,这种威胁属于()威胁。
故意7 软、硬件的机能失常、认为误操作、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威胁属于()威胁。
无意8 使用特殊级数对系统进行攻击,以便得到有针对性的信息就是一种()攻击。
主动9 数据恢复操作的种类有()、()和重定向恢复。
全盘恢复、个别文件恢复三选择题1 入侵者通过观察网络线路上的信息,而不干扰信息的正常流动,如搭线窃听或非授权地阅读信息,这事属于()。
AA 被动攻击B 主动攻击C 无意威胁D 系统缺陷2 入侵者对传书中的信息或者存储的信息进行各种非法处理,如有选择地个该、插入、延迟、删除或者复制这些信息,这是属于()。
BA 无意威胁B 主动攻击C 系统缺陷D 漏洞威胁3 入侵者利用操作系统存在的后门进入系统进行非法操作,这样的威胁属于()A 被动攻击B 无意威胁C 系统缺陷D窃取威胁 C4 软件错误、文件损坏、数据交换错误、操作系统错误等是影响数据完整性的()原因。
BA 人为因素B 软件和数据故障C 硬件故障D 网络故障5 磁盘故障、I/O控制器故障、电源故障、存储器故障、芯片和主板故障是影响数据完整性的()原因。
DA 人为因素B 软件故障C网络故障 D 硬件故障6 属于通信系统与通信协议的脆弱性的是()。
CA 介质的剩磁效应B 硬件和软件故障C TCP/IP漏洞D 数据库分级管理7 属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的是()AA 硬件和软件故障B 介质的剩磁效应C TCP/IP漏洞D 数据库分级管理8 网络系统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1)()影响,这些威胁大致可分为(2)()两大类。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介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协议、体系结构、网络安全等内容。
学生将通过本课程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网络系统,并对网络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第二章: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媒体接入控制第三章:网络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网络层的协议•路由算法第四章:传输层•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传输层的协议•TCP和UDP协议第五章:应用层•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DNS协议•HTTP协议第六章: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攻击和防御•网络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主要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等方式进行。
实验操作主要通过网络仿真软件、虚拟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综合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比重如下:•闭卷笔试:50%•实验报告:30%•课堂表现:20%参考书目•《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六版),库罗斯,原子出版社•《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七版),Jim Kurose,Keith Ross,机械工业出版社教学进度安排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2周第二章数据链路层2周第三章网络层2周第四章传输层2周第五章应用层2周第六章网络安全2周总计- 12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高级应用。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网络信息安全的体系架构与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风险。
从个人信息到商业机密,一旦被黑客攻击或泄露,就会对相应的个人或组织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互联网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亟需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手段进行防范和保护。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体系结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构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所必须的基础。
它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其中,多层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
1.物理层安全防护技术物理层安全防护技术主要是针对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的。
保证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性是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首要任务。
实施物理层安全防护技术可以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泄漏和黑客攻击。
2.网络层安全防护技术网络层安全防护技术主要针对网络通信,防范网络攻击和网络病毒。
网络层安全防护技术可以加密和验证网络通信数据,使得网络通信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3.应用层安全防护技术应用层安全防护技术主要针对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等。
应用层安全防护技术可以保证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的安全性,杜绝黑客攻击和病毒攻击。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应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下面列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包括不限于应用。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普及和应用比较广泛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通过防火墙技术的应用可以筛选出不安全的网络流量,在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防护屏障,实现网络的安全性。
2.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最基础的技术之一。
加密技术可以对通信数据进行保护和加密,在传输过程中不容易被黑客截获或篡改。
3.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可以识别和验证网络用户的身份信息,防止黑客攻击和网络诈骗。
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发现违规和攻击行为,减少网络信息泄露和侵害。
网络安全技术操作指南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 (2)1.1 网络安全概述 (2)1.2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3)第二章密码技术 (3)2.1 对称加密技术 (3)2.1.1 DES加密算法 (4)2.1.2 3DES加密算法 (4)2.1.3 AES加密算法 (4)2.2 非对称加密技术 (4)2.2.1 RSA加密算法 (4)2.2.2 DSA加密算法 (4)2.2.3 ECC加密算法 (4)2.3 哈希算法 (4)2.3.1 MD算法 (5)2.3.2 SHA算法 (5)2.3.3 MAC算法 (5)第三章防火墙配置与应用 (5)3.1 防火墙概述 (5)3.2 防火墙配置 (5)3.3 防火墙应用案例 (6)3.3.1 防火墙在广电出口安全方案中的应用 (6)3.3.2 Linux 防火墙配置案例分析 (6)3.3.3 H3C Secblade 防火墙插卡配置案例 (7)第四章入侵检测与防御 (7)4.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7)4.2 入侵检测系统配置 (7)4.3 入侵防御策略 (8)第五章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 (8)5.1 VPN概述 (8)5.2 VPN配置 (9)5.3 VPN应用案例 (9)第六章网络安全漏洞扫描与修复 (10)6.1 漏洞扫描技术 (10)6.1.1 漏洞扫描的基本原理 (10)6.1.2 漏洞扫描的分类 (10)6.2 漏洞修复策略 (10)6.2.1 补丁更新 (11)6.2.2 配置调整 (11)6.2.3 代码修复 (11)6.2.4 隔离和保护 (11)6.3 漏洞管理流程 (11)第七章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1)7.1 网络安全事件分类 (11)7.2 应急响应流程 (12)7.3 应急响应工具与技巧 (12)第八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3)8.1 数据备份策略 (13)8.2 数据恢复技术 (14)8.3 备份与恢复案例 (14)第九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14)9.1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概述 (15)9.2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适用 (15)9.3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15)第十章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16)10.1 风险管理概述 (16)10.2 风险评估与应对 (16)10.2.1 风险评估 (16)10.2.2 风险应对 (17)10.3 风险管理案例 (17)第十一章网络安全意识培训 (17)11.1 培训内容与方法 (18)11.2 培训对象与效果评估 (18)11.3 培训案例分析 (19)第十二章网络安全新技术 (19)12.1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9)12.2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9)12.3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 (20)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1.1 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信息安全技术复习资料第一章1.对于信息的功能特征,它的____基本功能_____在于维持和强化世界的有序性动态性。
2.对于信息的功能特征,它的____社会功能____表现为维系社会的生存、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主要分为感测与识别技术、__信息传递技术__、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的施用技术等四大类。
4.信息系统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系统,是人、____规程_________、数据库、硬件和软件等各种设备、工具的有机集合。
5.在信息安全领域,重点关注的是与____信息处理生活周期________相关的各个环节。
6.信息化社会发展三要素是物质、能源和____信息________。
7.信息安全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____完整性________、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抵赖性。
8.____机密性________指保证信息不被非授权访问,即使非授权用户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的内容,因而不能使用。
9.____完整性________指维护信息的一致性,即在信息生成、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人为或非人为的非授权篡改。
10._____可用性_______指授权用户在需要时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方便地使用所需信息。
这一目标是对信息系统的总体可靠性要求。
11.____可控性________指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可由合法拥有者加以安全的控制。
12.____不可抵赖性________指保障用户无法在事后否认曾经对信息进行的生成、签发、接收等行为。
13.PDRR模型,即“信息保障”模型,作为信息安全的目标,是由信息的____保护____、信息使用中的___检测____、信息受影响或攻击时的____响应____和受损后的___恢复____组成的。
14.当前信息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是PDRR模型和___安全管理_________的整合应用。
1.DoS破坏了信息的(C)。
A.保密性B.完整性C.可用性D.可控性2.用户收到了一封可疑的电子邮件,要求用户提供银行账户及密码,这是属于何种攻击手段?(B)A.缓冲区溢出攻击B.钓鱼攻击C.后门攻击D.DDoS攻击3.在网络安全中,中断指攻击者破坏网络系统的资源,使之变成无效的或无用的,这是对(A)的攻击。
网络游戏安全防护及反作弊技术手段研究第一章网络游戏安全防护概述 (3)1.1 网络游戏安全的重要性 (3)1.2 网络游戏安全防护的发展历程 (3)1.3 网络游戏安全防护的主要挑战 (4)第二章网络游戏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4)2.1 安全防护体系的层次结构 (4)2.1.1 物理层安全 (4)2.1.2 网络层安全 (4)2.1.3 系统层安全 (5)2.1.4 应用层安全 (5)2.1.5 数据层安全 (5)2.2 安全防护体系的关键技术 (5)2.2.1 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 (5)2.2.2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 (5)2.2.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5)2.2.4 漏洞修复与安全更新 (5)2.2.5 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 (5)2.3 安全防护体系的实施策略 (5)2.3.1 制定安全策略和规范 (6)2.3.2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6)2.3.3 安全投入与资源配置 (6)2.3.4 安全监控与应急响应 (6)第三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6)3.1 用户身份认证技术 (6)3.2 用户权限管理策略 (6)3.3 用户行为分析与异常检测 (7)第四章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7)4.1 数据加密算法 (7)4.1.1 对称加密算法 (7)4.1.2 非对称加密算法 (8)4.1.3 混合加密算法 (8)4.2 数据完整性保护机制 (8)4.2.1 数字签名 (8)4.2.2 哈希算法 (8)4.2.3 消息认证码 (8)4.3 加密与完整性保护的实现策略 (8)第五章网络游戏防作弊技术 (9)5.1 作弊行为分类与特征分析 (9)5.1.1 作弊行为分类 (9)5.1.2 作弊行为特征分析 (9)5.2 防作弊技术概述 (9)5.3.1 漏洞修复 (10)5.3.2 数据监测 (10)5.3.3 行为识别 (10)5.3.4 限制非法操作 (10)5.3.5 反作弊系统 (10)第六章客户端安全防护技术 (10)6.1 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 (10)6.1.1 数字签名技术 (11)6.1.2 加密通信技术 (11)6.1.3 防作弊插件 (11)6.1.4 安全认证机制 (11)6.2 客户端程序安全加固 (11)6.2.1 代码混淆 (11)6.2.2 资源加密 (11)6.2.3 内存保护 (11)6.2.4 反调试技术 (11)6.3 客户端行为监控与异常处理 (11)6.3.1 行为分析 (12)6.3.3 异常处理 (12)6.3.4 反作弊策略更新 (12)第七章服务器端安全防护技术 (12)7.1 服务器端安全防护策略 (12)7.1.1 概述 (12)7.1.2 防火墙设置 (12)7.1.3 数据加密 (12)7.1.4 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 (12)7.1.5 安全审计 (12)7.2 服务器端程序安全加固 (13)7.2.1 概述 (13)7.2.2 代码审计 (13)7.2.3 漏洞修复与补丁更新 (13)7.2.4 数据库安全加固 (13)7.2.5 第三方库和组件安全 (13)7.3 服务器端行为监控与异常处理 (13)7.3.1 概述 (13)7.3.2 日志记录与分析 (13)7.3.3 实时监控 (13)7.3.4 异常处理 (13)7.3.5 安全事件响应 (14)第八章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4)8.1 网络攻击手段分析 (14)8.1.1 概述 (14)8.1.2 常见网络攻击手段 (14)8.2.1 概述 (14)8.2.2 防护策略 (14)8.3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实现 (15)8.3.1 概述 (15)8.3.2 技术实现 (15)第九章网络游戏安全防护管理策略 (15)9.1 安全防护管理组织架构 (15)9.1.1 组织架构的构建 (15)9.1.2 组织架构的职能划分 (16)9.2 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与流程 (16)9.2.1 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6)9.2.2 安全防护流程 (16)9.3 安全防护管理培训与宣传 (17)9.3.1 安全防护管理培训 (17)9.3.2 安全防护宣传 (17)第十章网络游戏安全防护未来发展展望 (17)10.1 网络游戏安全防护技术发展趋势 (17)10.2 网络游戏安全防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7)10.3 网络游戏安全防护战略规划与实施建议 (18)第一章网络游戏安全防护概述1.1 网络游戏安全的重要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在我国逐渐崛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