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3掌握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2.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1生字词的认识与书写。
1.2古诗的意境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吗?”1.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学习《静夜思》2.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停顿和节奏。
2.2学生自读《静夜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3教师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2.4学生讨论诗人为何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5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春晓》3.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注意停顿和节奏。
3.2学生自读《春晓》,体会诗人的情感。
3.3教师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3.4学生讨论诗人为何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5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小结4.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5.课后作业5.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5.2家长协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书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课后作业的布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下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生字,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
3.学会生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的图片、生字卡片。
2.黑板:用于板书生字和古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第一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讲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大意。
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6.学生组内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讲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大意。
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6.学生组内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巩固与拓展1.学生互相背诵两首古诗。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3.学生尝试用学到的生字造句。
4.教师出示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1.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
3.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古诗。
2.用学到的生字造句。
3.家长签字确认。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了两首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了不同的关注和支持。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了较深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同时,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源,营造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学课件:包括两首古诗的原文、译文、图片、音频等资源。
2. 教学道具:古诗相关图片、卡片等。
3.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课堂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播放古诗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古诗一(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古诗二(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古诗相关手工作品或画作。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韵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通用10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通用10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自读识字(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2)“庐山”是个山名。
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二、合作交流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三、品读感悟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教师点拨)围绕:烟:指云雾。
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村居》和《咏柳》。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
三、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村居》1.导入新课a.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b.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景色,如:绿树、红花、小草等。
2.学习《村居》a.诗人简介:介绍诗人高鼎及其创作背景。
b.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天来临,草儿长高了,黄莺在飞翔。
拂堤杨柳醉春烟:河堤上的杨柳被春风吹拂,仿佛陶醉在春天的烟雾中。
儿童散学归来早:孩子们放学回家,早早就回来了。
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抓住春天的尾巴,放飞风筝。
c.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美。
然后背诵诗句,巩固记忆。
3.课堂讨论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b.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4.课堂小结b.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春天的美景,学会欣赏大自然。
第二课时:《咏柳》1.导入新课a.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村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咏柳》。
b.引导学生回顾《村居》中的生字词。
2.学习《咏柳》a.诗人简介:介绍诗人贺知章及其创作背景。
b.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碧玉妆成一树高:柳树绿油油的,像碧玉一样美丽。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枝垂下来,像绿色的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不知道是谁把柳叶裁剪得如此精细。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的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剪出美丽的柳叶。
c.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美。
然后背诵诗句,巩固记忆。
3.课堂讨论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b.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学会生词和词组,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中的两首古诗,每首诗都具有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每首诗都配有一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
2.2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古诗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解。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学会生词和词组,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生词和词组进行表达和创作。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
使用插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5.2 讲解:讲解每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5.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1.《古诗两首》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感、韵律美。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通过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通过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新知预习】一、自读诗歌(至少3遍),圈画生字新词。
二、借拼音识认生字,并给它们标上注音。
莺、拂、堤、柳、醉、咏、妆、丝、绦、裁、剪三、给下列生字分别组两个词(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莺()()咏()()拂()()妆()()堤()()丝()()柳()()裁()()醉()()剪()()四、读一读,填一填。
莺飞,拂堤杨柳醉。
不知细叶谁裁出,。
【课堂探究】探究1:《村居》描写了春天怎样的情景?探究2:《咏柳》中诗人将什么比作什么?【达标练习】一、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眼前的美景。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二、读一读,记一记,并把它们积累下来。
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一、自读诗歌(至少3遍),圈画生字新词。
(略)二、借拼音识认生字,并给它们标上注音。
(略)三、给下列生字分别组两个词(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莺(黄莺)(夜莺)咏(歌咏)(咏赞)拂(吹拂)(拂面)妆(化妆)(美妆)堤(河堤)(堤岸)丝(丝带)(吐丝)柳(杨柳)(柳树)裁(剪裁)(裁纸)醉(醉酒)(陶醉)剪(剪刀)(剪开)四、读一读,填一填。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达标练习】一、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眼前的美景。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赶忙趁着暖人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好像用碧绿的玉石打扮起来的一样,无数条柳枝低垂摇荡,好像根根丝织的带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初步学会运用四步古诗自学策略尝试古诗自主学习。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借助多媒体展示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掌握四步法古诗自学策略,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为大家朗诵一首?
生:“……”
师:还有谁想展示?
师:这几个同学的朗诵,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真棒!让我们像他们一样带着激情走进今天的课堂,上课!
二、文本解读,学法指导——《望庐山瀑布》
(一)资料交流,了解诗人:
师:刚才我看有不少同学背的是李白的诗,今天这节课呀,我们要再次走近李白。
谁能来谈一谈,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生:……
生:……
师:很好,课前下功夫了。
我们学古诗啊,第一步就是要首先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表达的意境。
(板书:熟知诗人)(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师:当年,二十六岁的李白游览至庐山的黄岩瀑布时,不禁豪情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名为《望庐山瀑布》。
(板书)谁能看着图,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理解诗题)
生:李白在看庐山瀑布。
师:那为什么不叫看庐山瀑布,为什么叫望庐山瀑布呢?望和看有什么区别?
生:……
师:对,“望”指的是远远的看,这既点明了作者当时站的位置,而且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
那谁见过真的瀑布?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吗?
……
师:对,一说到瀑布就想到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如暴雨般飞落下来,所以这个瀑字的偏旁就是三点水。
拿起小手跟老师写“瀑”
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一探究竟。
(三)想象意境,品悟诗意
1、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望庐山瀑布》配乐朗诵音频及图画
师:这瀑布,美吗?那我们也来美美的读一遍,注意带拼音的字可一定要读准确!
生:……
谁能用一句话说一下,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生:……
是啊,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却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景色,这样的千古名作,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
2、赏读细悟
(1)师:那接下来,我请大家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诗书可要讲究方法,我建议大家可以边读诗书边想象,边读边在脑子里放电影,然后同位交流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
(板书:品悟诗意)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好吗?
(学生同位议论。
)
(2)师:谁想把自己最喜欢两句诗读给大家听?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读出了什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
师:这里的“千尺”,让我想起了上学期的一首古诗,谁还记得?桃花……。
(屏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时我们曾经说过,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也就是近三百米那么深吗?
生:没有。
师:那作者这样写是进行了——?(夸张)对,通过这种夸张,作者形象地写出了和王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那在这一课,你觉得作者的夸张是要表达什么?
生:……
师:说得非常好,就是要形容庐山瀑布的高、大!
这瀑布如此之高,所以奔腾而下的速度也非常得快!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对,飞。
面对这么雄伟壮观的瀑布,让我们带着惊叹的语气读——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
但作者觉得只是夸张描写了他的高度,还不尽兴,在第四句离,他又运用了另一种修辞方法,谁看出来了?
生:比喻。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可能,有可能,像是……)很好,作者把(瀑布)比喻成了(银河)?
师:是啊,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喻成从九天落下的银河,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真让我们叹为观止。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好像也有类似的写法?想!一年级的一首诗……
对,“床前明月光……”(屏显:比喻。
)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屏显: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大胆的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开始!
生:……
师:课后大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找到这些诗句的原文,把他们读一读,积累下来,好吗?
师:那现在,谁能结合我们前面的交流,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描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生:……
师:是啊,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好像燃起了紫烟,远远地看去,一条银白色的瀑布挂在山前。
水从峰顶飞速地奔流而下,让人误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请同学们想象着这奇丽的画面,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进行看图试背诵。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大家可以尝试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好吗?起立。
生加动作朗诵。
(四)角色互换,升华情感:
师:看到大家声情并茂的样子,俨然就是一位位满腹才华的小李白!好,坐。
我来随机采访一下,假如你就是李白,那你想用这首诗来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
师:(板书:领会情感)非常好,这首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充分表现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借此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同意吗?那让我们饱含爱国之情,再来朗诵一遍。
三、合作学习,学法体悟——《绝句》
(一)学法梳理
师:一首《望庐山瀑布》让我们尽享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而杜甫的《绝句》又有怎样的韵味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屏显:图片)
师:对于这首诗,我想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纲来自学完成,有信心吗?
好,请看大屏幕,谁能来读一读自学提纲?
(熟知诗人,理解诗题,品悟诗意,领会情感)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自学提纲,小组合作完成第二首诗的学习。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汇报交流。
(二)交流汇报
师:好,我找几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自学成果,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你的知识,也可以举手对他们的汇报进行补充,好吗?谁能帮忙?
1、师:关于诗人,那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屏显:杜甫生平)
2、师:那对于题目,那个小组能来解释一下?
生:……
师:是啊,我们没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
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古诗的体裁主要有两种:绝句和律诗。
在古代,一首诗中有四句的被称为绝句,八句的被称为律诗。
(屏显:《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判断一下它们是绝句还是律诗。
生:《望庐山瀑布》是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律诗。
3、师:很好。
那谁能来大声地朗读一下这首绝句?(屏显)
生:……
师:读得入境入情,棒!那关于诗意,那个小组能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理解?
生:这首诗主要写了……
师:描述得非常具体,谁听出来了,他的描述中都提到了哪些景物?
生: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户,门,高高的山岭,小船……
生:……(师板画)
师:那诗人在哪儿看到这样的美丽景色呢?
生:房子里。
师:对,他正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呢,这就是“窗含”的意思。
师:(屏显画面)现在的画面是灰暗的,我找同学来帮帮忙,告诉我,你都画出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黄色,翠绿色,白鹭,青天)再加上绿的草,红的花,黄的泥土,褐色的船,你看,这自然景色是不是更漂亮了?
这还不算完,谁能再来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动词,咱们让这幅静止的画面再多一份生动,多一份生机。
(飞上青天、鸣叫,含,停泊……)
再加上黄鹂婉转的叫声,大家看,这幅画有声音,有色彩,更有着勃勃的生机,大自然真美啊!
4、现在,谁能声情并茂地再给这幅画配上诗句朗诵?
生:(指生朗诵)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你觉得此时此刻杜甫的心情如何呢?
生:感到欣喜。
师:那你就用欣喜的语音语调去读一读。
生:……
师:你想怎么读?
生:……
生:……
师:是啊,面对着这样明快的景色,诗人和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喜爱之情,那就让我们也怀揣着这份喜悦之情,一块儿来试着背诵一下,好吗?(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四、课堂总结:
看来大家的小脑瓜真是聪明极了,短短的时间内就背下了两首古诗,而且还熟练地掌握了我们的古诗自学策略。
在这儿呢,老师要告诉大家,李白流传至今的古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而杜甫流传下来的更多,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
而其中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比比皆是,课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再选择几首李白和杜甫的诗作,运用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古诗自学策略去尝试完成自学,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积累成果,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