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主旨: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平等安宁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二、基础知识:㈡文章结构:⑴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⑵顺序:时间先后㈢字音:①豁然(huò)开朗②俨然(yǎn)③阡陌(qiān mò)④此中人语(yù)云⑤诣(yì)太守⑥邑人(yì)⑦黄发重髫(tiáo)⑧间隔(jiàn)⑨问津(jīn)⑩便要还家(yāo)㈣通假字:⑴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⑵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㈤古今异义词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表条件的连词3.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7.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好像8.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9.间隔:古义:隔绝今义:距离㈥一词多义: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动,舍弃)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房子)2.寻:①未果,寻.病终(副,随即,不久)②寻.向所志(动,寻找)3.志:①处处志.之(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标记)4.遂:①遂.迷(终于)②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5.其:①欲穷其.林(那,代词)②得其.船(他的,)③遣人随其.往(他,代渔人)6.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②不足为.外人道(跟、同,介词wèi)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替、(给,介词wèi)7.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的)②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④具答之.(代,指桃花源中问话的人)⑤闻之.(代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㈦重点词语解释1.缘.溪行:沿着。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文言词语【一词多义】[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 6)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①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 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sh$舍弃,放下。
(便舍船)购(sh e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缺点。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宁静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本文以-------------- 为线索。
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等一、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缤纷豁然开朗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间隔此中人语云诣太守刘子骥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缘溪行缤纷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才通人豁然开朗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邑人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也寻病终便扶向路诣太守欣然规往3、掌握以下古今异义的词语: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鲜美:(古义)(今义)间隔:(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如此:(古义)(今义)津:(古义)(今义)4、掌握以下一词多义的词语: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翻译: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阅读:(一)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3、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4、(1)文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提纲·第一段作者写桃林美景的意图是什么?答:景物描写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带有神秘色彩,暗示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向桃花源人说了什么?答:说了对桃花源外朝代更替,世事动乱的情况,人们遭遇的疾苦。
桃源人对外界的变化之大而感叹,叹世事变迁、世事艰辛,对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叹息,感叹桃花源的安宁等复杂情感都含在叹惋之中。
·桃花源社会的特点有哪些?答: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快乐、幸福,民风纯朴。
·第一自然段中,极力渲染了一种气氛,请分析这种气氛是怎样被表现出来的?答:捕鱼忘路,突遇桃花林,景色奇丽,这令人惊奇的环境暗示桃花源将是一处奇异的所在。
·阅读第二自然段,请评述桃花源里的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怎样的?答:物质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了桃花源人的勤劳富足,衣食住行都很优越。
精神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和平安宁的生活,桃源人愉快、安详的精神状态。
·桃源人在渔人来之前是否愿意出去或想出去?答:没有;因为文中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渔人来之后,桃源人是否想出去?答:不想,因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桃源人既不想外人打扰,更不想去面对艰难纷扰的世事。
·渔人“处处志之”的桃花源再也没有被人找到,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答:渲染神秘色彩。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同时也为下文渔人找不到桃花源做铺垫。
“忘路之远近”忘,带有偶然性。
是合理的:因为桃花源只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一种生活模式,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是一种空想,只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桃源人初见渔人为什么吃惊?答:因为桃源与人世隔绝久远,在此之前没有人来过这里,所以初见渔人很吃惊。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成语部分: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简称“纵向”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简称“横向”田埂。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指老人与儿童。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古今异义词辨析: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基础类:作者、默写、字词解释、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翻译课文。
理解类:1、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情节。
2、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说明了什么?3、桃花林的景色描写的句子是什么(原文)?这段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4、进入桃花源,渔人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原文回答)?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对桃源景象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从桃花源人对待渔人的态度看出村民是什么样的人?6、为什么听到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有什么作用?7、为什么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作者有什么用意?8、桃花源是一个什么地方?哪些地方表明其不存在?9、结尾写刘子骥的作用是什么?10、为什么要描写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呢?11、如何评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12、文章的主题。
13、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地方,但是读来有一种逼真的感觉。
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1、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发现桃花源是偶然发现,写出了桃花源的幽深、隐蔽,为下文再寻不得埋下伏笔,暗示桃源不存在。
3、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一段具体写了桃花源哪些方面?自然风光;社会风尚或者精神面貌)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生活富足、男耕女织、勤劳快乐、幸福和谐、宁静安定。
作用: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美好和社会风俗的安居乐业,反衬了外界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
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5、表明: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真诚善良的社会风尚。
作用: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战乱频繁的污浊社会现实形成对比。
初二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复习提纲语文其实是细水长流的学科,不像数学一样把公式背了就能即刻运用。
很多学生不知道语文该怎么学,因为语文这个科目的提分并不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语文虽然是一门靠长时间积累的学科,但还是有方法可循的。
无忧考网搜集的《初二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复习提纲》,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篇一:文学常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全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朝诗人。
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的过程。
二、重点句子理解背诵。
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写桃林美景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民风)特点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重点:红色字体(时间)(地点)(人物:渔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往,寻向所志,邃迷,不复得路。
(无人问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小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其中,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忽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林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园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第2篇《桃花源记》主备教师:马利针一、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二、默写填空: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的开头写道:“蠃氏(指秦朝)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在《桃花源记》中,与之相吻合的句子是:4、文中突出桃花源人生活平静美好的句子是: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1)芳草鲜美( ) 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 6)才通人()7)豁然开朗() 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11)鸡犬相闻() 12)悉如外人()13)咸来问讯() 14)怡然自乐()15)乃大惊() 16)乃不知有汉()17)具答之() 18)便要还家()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无论魏晋() 2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3)皆叹惋() 24)停数日,辞去()25)便扶向路()() 26)诣太守()27)寻向所志() 28)欣然规往()29)寻病终() 30)后遂无问津者()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注意重点词语)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2)林尽水源。
译文: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7)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1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五、内容要点:1、以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发现桃林——进入桃林——离开桃林——再寻桃林为顺序。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背诵课文,理解填空: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2、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3、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4、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5、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6、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或: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二、字词解释:1、一词多义: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具答..之.②寻:寻向所志()寻病终()③中:晋太元中()中无杂树()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④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⑤闻:村中闻有此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⑥舍:便舍船()屋舍俨然()⑦作:其中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⑧遂:遂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⑨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2、古今异义:①阡陌交通:②无论魏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芳草鲜美:⑤不足为外人道也:⑥缘溪行: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词类活用①欲穷其林:②渔人甚异之:三、内容理解:1、文章线索:2、写作顺序:3、整体内容感知:4、文章中对桃源世界的描述是虚构的,虚构的目的何在?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9、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四、与本文有关的成语解释:(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怡然自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1、层次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园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见闻和经历)、离开桃花源、迷失桃花源的顺序。
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虚构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园),寄托了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理想。
3.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状况的?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什么?
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
8."皆叹惋"什么?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1.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2.“后遂无问津者”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理想社会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
13.“诣太守,说如此。
”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怎样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以及离开桃花源时作标记这些内容。
14.渔人为什么敢入洞?
桃林的景色实在奇丽,是人间罕有的仙境,引起渔人的强烈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
另外,他又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15.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了人民摆脱剥削压迫、摆脱战乱的愿望,有一定的意义。
但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16.掌握本文的古今异义词和成语。
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
掌握“世外桃源”的意思。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