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艺术表现形式在儿童插画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43.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美术“画像石画像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初探作者:金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5年第8期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1102)金祎[摘要]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是中国古代民间美术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以石和砖为媒材,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制作过程融绘画、刻制、拓印为一体,内容丰富,风格雄沉气派。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开展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校本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技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现有的国家美术课程设置的有益补充和实践拓展。
近几年,我校以开设画像石画像砖选修课、开展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探索和构建可行的、适合初中学生的画像石画像砖校本课程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50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是我国古代民间美术诸多门类中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在汉代达到鼎盛时期,并且对后世的中国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文化内涵,被许多学者视为当时的百科全书,它艺术风格雄沉气派、生命力蓬勃旺盛,鲁迅先生曾盛赞:“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开展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校本课程教学,对于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技艺,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益补充和实践拓展现有的国家美术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初中学生进行了画像石画像砖认知情况的调查,于2013年9月开始进行初中美术画像石画像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就课程开设的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方面谈谈感受。
一、课程开设的过程概述1.前期准备工作(1)开展课程可行性调查研究,为课程实施提供基础资料。
四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9课学做画像砖|沪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美术课的第9课,教材为沪教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临摹的方式学习绘画,掌握画像砖的基本画法,了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像砖的基本画法,了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临摹的方式学习绘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之情,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画像砖的基本画法。
2.难点:了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参观或观看有关画像砖的图片、影像等,让学生了解画像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生创作
将花青砖贴在铜版纸上,用铅笔在砖表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然后用金、银等铅笔填色。
3.教师辅助
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画像砖的基本画法,提供实战范例,让学生参考和学习。
4.课堂讲解
对学生关注和出现问题的画像砖学习知识进行详解。
5.小结
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
五、板书设计
名称内容
画像砖秦汉时期古代艺术品,铜版画的雏形
基本画法用铅笔在砖表上画出人物形象,然后用金、银等铅笔填色
丽人图在画像砖中特别常见,表现出女性的美和端庄
六、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对画像砖的认识和掌握临摹的技巧。
2.评价标准:
(1)画像砖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否掌握。
(2)画像砖的基本画法是否掌握。
(3)作品的完成度和创意程度。
汉代画像砖的民间美术构图特点摘要:汉代画像砖是在汉代重视丧葬的礼俗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属于汉代的民间丧葬雕刻工艺,它的题材、构图等方面自然也凝聚着民间美术的特点。
关键词:画像砖;民间美术汉代画像砖从雕刻工艺而论,它只能看成是民间艺术,从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看作汉代艺术的上乘之作,它没有宫廷艺术的豪华气派与繁琐精致,也没有文人艺术的清高与纯化,汉代画像砖的本体即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的思维方法表现为集体思维,它是原始艺术部落氏的群体意识的继承和延续,这种艺术多呈现天然的稚拙美,是一种率真自然、本朴粗拙的美;民间美术还表现出粗犷的象征美,例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以威猛著称,对禽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中国人就给狮子冠以一种守家护院和辟邪除恶的象征功能,因此很多中国人喜欢在自家大门外面塑两头狮子以寄托幸福、吉祥、平安的祝祷和对邪恶鬼怪的抗拒。
原始艺术衍生出宗教艺术、文人艺术,他们逐渐脱离了下层社会民间的生活。
只有民间艺术仍然保留着与民间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汉代的丧葬礼俗为契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画像砖是表面有图像的墓葬特殊建筑材料,是汉代的一种综合性造型艺术,它不仅体现和折射出了两汉及此前的绘画、雕刻、建筑、装饰艺术和工艺设计等发展的水平、特点与思想,也是当时美化墓室的建筑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生产景象;加之在一千多年前的汉代,艺术工匠在造型的时候不受比例、透视、结构、解剖等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多是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和所求。
因此,画像砖在构图和题材等方面必定体现出民间美术的特点和风格。
在构图上,民间美术家们为了尽可能地把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社会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仙鬼怪和祈福纳祥、人生礼仪、道德价值等思想、观念、感情,描绘或镌刻在同一个画面中,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信仰和审美理想等,他们往往会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匠心独运,创造出异想天开、甚至匪夷所思的艺术作品。
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汉画像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其影响是深远的。
本文就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汉画像石艺术;现代插画;设计我国的古代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载体更是数不胜数,如剪纸、建筑、像石等等,这些文化载体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明珠,同时也是前人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汉画像石,是古代艺术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丰富的图像,来向现代人们传递着关于汉朝时期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信息。
不论是浮于天空的仙界,还是深达幽冥的鬼狱,哪怕是温暖明亮的人间,汉画像石都以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向世人展示的淋漓尽致,好似那一幅幅不存于人间的形象都充满着生命力般,这样的古代艺术文化,不仅丰富了现代插画设计的内涵,还为现代插画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
在汉画像石中,徐州的汉画像石颇具代表性,其内容丰富,主要展示出汉朝人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看法,不仅刻画出了汉朝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还刻画出了汉朝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及向往。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过,“汉画像石就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这也充分说明了汉画像石对我国现代插画的积极影响。
1.现代插画设计的基本概述在我国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同汉画像石一样,插画的历史也同样悠久长远,其通过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形式感染着现代人们的精神视界。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间往来的密切,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导致我国插画设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
在插画的创作设计上,我国大部分设计师都存在着严重的模仿现象,如西方国家的英雄情结、日本物衰美学的漫画等等,这些模仿出来的作品丢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创新插画设计,这没有错,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观念,这也没有错,但是丢失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导致我国文化载体的性质发生改变,创新出不符合我国国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作品,这本身就有悖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为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就必须在插画设计上融入传统文化,将汉画像石艺术应用于现代插画设计中,让汉画艺术和现代插画的设计理念进行融合,创新出彰显我国民族特色的精美艺术作品。
婴戏题材在陶瓷艺术中的表现形式摘要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
因为是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
婴戏题材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
早期之婴戏题材多为人物画的陪衬角色。
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
婴戏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下,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永恒性。
关键词:婴戏图陶瓷装饰意境情趣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发展到商代烧造出的原始瓷器,乃至到东汉后期真正瓷器的烧制成功,从陶到瓷,陶与瓷的并行发展,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创造出大量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
婴戏图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在传统陶瓷艺术领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地局面,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婴戏图”弥漫着作者对于追求童真童趣的强烈感情,显露出艺术家一颗未泯的“童心”。
一、婴戏题材在釉上彩的表现釉上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明代釉上彩瓷开始盛行,是我国陶工们数千年实践经验的结果。
釉上彩,是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经600-900度的温度烘烤而成。
又称“炉彩”。
釉上彩包括釉上五彩、粉彩、新彩、珐琅彩。
传统釉上彩绘,以吉祥图为主。
婴戏题材彩绘陶瓷与植物、动物作为主题纹样,并用其它纹饰辅助,构成一副完整的图案,多传达深刻的吉祥寓意。
与传统釉上彩瓷绘画装饰相比,现代釉上彩瓷绘画装饰在总体上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型思维方式,有着强烈的个性追求。
如今,现代釉上彩绘已不仅在白胎上绘制,颜色釉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色彩装饰模式,绚丽多姿的颜色釉满足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运用。
而现代釉上彩装饰艺术表现的题材也很广泛。
很多传统釉上彩瓷绘画装饰的婴戏题材在现代釉上彩瓷绘画装饰中继续被沿用,诚然,这种沿用并不是一味的原形复制。
现代的社会意识、文化氛围使之实现了一种超越,直到再发现。
在釉上彩粉彩方面的童子,李磊颖的婴戏题材作品最具有代表性。
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张勤四川省成都市金泉小学授课年级:六年级一、选题构思: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曾提到:“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我校早在2010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城乡两地美术欣赏教学的普及与提高》的子课题《将本地博物馆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该课题立足于四川本土丰厚而独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资源,着力开发出小学生感兴趣并适合他们的课程资源。
《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这一课正是这一系列浓郁四川特色的美术课中的精彩一课。
四川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汉画像砖,它如同一部记载中国汉代丰富信息的图像史,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本课以“生本课堂”为载体,力图让孩子们在“欣赏·评述”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真切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初步了解艺术欣赏的方法与步骤,引起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同时知晓在当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古代,人们凭借双手创造了如此精彩而丰厚的艺术作品非常不容易,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本课中,老师立足于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巧妙而合理的课程设计与作业设计,“扶助”学生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了解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体验汉画像砖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美感,这正是本课教师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有所突破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欣赏的艺术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汉画像砖的用途、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等,从色彩、材质、种类、构图、内容和造型六大方面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砖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用较贴切的美术的语言对汉画像砖的进行欣赏评述;过程与方法:本课核心以设计巧妙的作业构建参与性极强的生本课堂。
作业以提问和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以观察、分析、比较、评述、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砖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汉画像砖欣赏评述活动中,感受本土艺术作品的价值,认识四川历史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从而达到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珍视,加深对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热爱。
仿古画像砖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黄楚玲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113期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学科不仅仅是强调技法训练,事实上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努力拓展文化内涵,创造文化氛围,夯实文化基础,在文化情境中推进美术教育、提升美术教育。
”把相关的美术文化引进教学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一、课内感知教学《中外建筑装饰史》课程,学生被汉代古朴凝重的装饰艺术所吸引,产生了深入学习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想法。
笔者有一次逛街,无意中在路面上看到了一组砖刻之类的画,职业的敏感促使我拍摄了下来,心中有一股冲动:学生也可以制作这些画。
高一上学期,学生进行欣赏课题研究性学习,有一组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瓷板画》,配有文字、PPT、视频材料,讲述的学生很煽情,听讲的学生很专注,我也深受启发,宣布下学期开设新课程——《寻古探幽——石之韵》,进行仿古画像砖的学习。
1、课堂热身采用竞争抢答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课程的兴趣,如下表所示:2、课堂交流播放《历史的沉淀:汉画像砖》PPT,师生共读画像砖,猜故事文化,悟人性哲理,教师出示图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沿着内容(故事)--艺术表现--内蕴进行思考学习。
下面以一则经典古典文化故事为例来进行分析。
分析完毕,继续派发画像砖拓本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感受汉代画像砖夸张的造型,飞扬流动的气韵,以及蕴藏其中的运动感、力量感和气势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铺垫基础。
二、课外探究鉴于画像砖故事历史悠久,学生可能只是作肤浅认识,在缺乏相关经验和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对作品作出鉴赏并进行情感沟通,因此,教师应寻找与他们年代或生活相近的文化资源,促成其对内容的关注与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并用于画稿的创作。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9课学做画像砖》一. 教材分析《第9课学做画像砖》是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画像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画像砖的介绍,包括画像砖的定义、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等;另一部分是制作画像砖的步骤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画像砖这一艺术形式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画像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一块画像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画像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一块画像砖。
2.难点:掌握画像砖的制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画像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画像砖的制作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画像砖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画像砖的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画像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画像砖的相关知识。
3.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制作一块画像砖,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实践: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步骤和方法,独立制作一块画像砖。
5.展示与评价:学生将制作好的画像砖进行展示,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画像砖的定义2.画像砖的历史背景3.画像砖的艺术特点4.画像砖的制作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制作过程、作品质量和课堂表现三个方面进行。
画像砖艺术表现形式在儿童插画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帆
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年第02期
摘要:画像石艺术具有透视自由、叙事性强、高度洗炼的造型、保留形象完整性等艺术特征,将这些特征运用到儿童插画当中使得儿童插画更具中国特色。
关键词:画像石艺术;儿童插画;民族特色
检索: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1-02-0117-03
Application of?Stone?Art in Children’s Illustration
ZHANG Xiao-fan
(Baise University, Baise 5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ortrait stone art has distinc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highly polished molding, and retain image integrit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these characteristics apply to children’s illustrator which could make Chinese children’s book have mor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tone art;children’s illustrat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ernet :
儿童出版物影响着儿童的成长,而插画无疑是儿童书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优秀的插画书籍能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罗伯特·罗素曾经说过“我非常担心我们不够庄重严肃地对待孩子的书籍。
”,认真研究探索儿童书籍的插画艺术是每个插画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由于面向的是幼儿、儿童群体,所以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应符合儿童视觉发展规律,研究表明相对于文字而言儿童的视觉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于画面和图形之上,所以儿童插画是儿童最早的视觉启蒙,也是使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开端,而在我国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书籍后也暴露出我国国内儿童插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造型设定有着明显的西方人物特点、缺乏我国民族特色等,儿童在成长阶段,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儿童书籍作为儿童主要的知识来源,如儿童插画缺乏我国民族特色,使儿童难以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民族意识被虚化和模糊,使其将来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产生偏差。
画像砖艺术作为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形式,如果能将其艺术特征合理的应用到儿童插画之中可以使儿童插画抛开国外儿童插画风格、造型的影响,在我国儿童插画中展现中国风貌。
那么将画像石的艺术风格运用到儿童插画之中是否符合儿童的视觉诉求呢?
画像砖指汉代建筑面上、棺椁表面上镌刻及窑烧的画面。
这些画面主要包括线刻和浮雕。
而汉代画像砖的艺术风格简练、拙朴、纯真,叙事性强,在许多方面符合儿童插画的诉求。
具体的说画像砖中有四个艺术特征适合应用于儿童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自由透视的特征
汉画像砖的透视方式,一般人们称之为“散点透视”,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走马灯”式的透视方法,其实这是中国人造型思维中由来已久的“游”的方式,是在流动中的多角度观察。
汉代画像砖的雕刻者在造型思维上的特点是善于表达自己的“所知”与“所感”,把图像形象刻画得全面而具体。
汉代画像砖形式上的充实与饱满、构图上的平面化与装饰化特色,都与这种造型观念密切相关。
汉代墓室图像的制作者仿佛设法把自己所知道的与所感觉到的图像表达出来,艺术家在画中所体现的不只是他对形式和外貌的知识,还有他对那些东西的意义的认识。
画像砖中的透视方法多样,彻底打破了透视学的束缚,对需要表达的实物进行全方位观察和表达。
这种自由的透视方法单纯而松散恰好符合12岁以下的儿童对造型透视、明暗的理解能力有限的心理、生理特点,有研究表明如果在这个阶段使用西方透视严谨的具象插画对儿童进行视觉训练很可能禁锢儿童的想象力并且对儿童的右脑造成伤害。
所以汉代画像砖中自由的透视方法运用在儿童插画之中不仅使画面灵动而不生硬,更不会禁锢儿童的想象力,对开发儿童的右脑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叙事性强的特征
叙事性原是文学范畴的概念,叙事或叙述本是中国文论的术语,而日益成为翻译英文narrative一词的专属词,简单地说,叙事无非就是讲故事,叙事性就涉及到讲故事的技巧:讲什么和怎样讲。
汉代画像砖广泛出现和应用了叙事性画面,无论是表现人间历史还是天堂仙境,汉代的画者都擅长像讲故事那样来描绘。
像钟无艳、二桃杀三士、指鹿为马这样的故事在汉代画像石中往往能提炼出2-3个关键场景生动的叙述故事。
而儿童插画主要的功能也是通过画面讲述故事,汉画像砖中常用的“走马式”和选取故事若干重点情节进行描绘的叙事方式也可以运用到儿童插画当中。
而且选取若干重点情节进行描绘,其他被忽略的过渡情节可以给儿童一定的想象空间这种叙述方式也被许多儿童绘本所采用。
三、高度洗炼的造型特征
画像砖中刻绘的动物形象,其轮廓线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较为规整的线条。
洗炼、疏朗、刚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如武梁祠东璧下部处士画像中马匹的刻画,除了马的头部刻画了耳朵牙齿等细节外,马的腰部、胸部,腿部均以简练的弧线概括,整个造型没有明暗、体积、色彩的刻画但却生动的马匹的造型特点。
在《平索戏车》的画面上有两驾马车,前车一马独驾,却负载着一粗壮的御手和两个健壮的表演艺伎,不仅如此,“动力不足”负载沉重的前车,正奔行到拱桥边上,马儿埋首曲颈、步履艰难地向上攀行。
不仅用极其简练的笔法生动的描绘了各种精彩的杂技动作,马匹的各种奔
走形态也运用洗练的手法生动的表现了出来,造型简洁便于认知和理解。
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相对的平面化、概括化,儿童这方面的阅读诉求与画像砖高度洗练的造型处理方法非常的一致,如画像砖中的动物造型舍弃了大量的细节,仅保留了马的最典型的特征进行描绘,这种造型的处理方法一方面识别度高,可以很快引起儿童的注意,另一方面也非常易于儿童对事物进行记忆和辨认。
(图1)
四、保留形象完整性的特征
画像砖中的造型,不论人物、动物还是建筑基本上都被处理为互不重叠,背景空白的形式,如:安徽萧县民间藏捕犯决狱画像、安徽萧县民间藏“卧薪藏胆”画像、河南南阳出土的《二桃杀三士》等,运用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画面处理方式。
人物、动物、建筑之间互不重叠,保留了形象的完整性,而这种处理正好符合了儿童的视知觉特点。
因为我们知道,成人对不完整的造型具有一种“趋完性”①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把画面中不完整的事物在脑海中下意识的补充完整事物的全貌的能力。
而儿童由于视知觉尚未完整形成,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如果画面中设置有前后重叠的事物处于后方的事物由于造型的不完整性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困惑,所以汉代画像砖中互不重叠的完整形象和空白的背景不仅给人一种单纯、明快之感,也符合儿童的阅读需要。
(图2)
总的来说将汉代画像砖的艺术语言吸收、运用到儿童插画中,并使之在转化过程中与儿童插画自身的特点相融合,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艺术风格符合儿童阅读的诉求,这种运用也可以使我国儿童插画的创作变得即有本国民族特色,而且更加丰富多彩。
在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儿童插画读本后,插画读本得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
国外优秀的儿童插图读本经过翻译出版,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审美。
与此同时,中国的儿童插画家、插画设计师也不应将成功的模仿国外优秀绘本作品作为奋斗的目标,而是应该对具有本土风格的儿童插画创作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这其中,将传统艺术风格表现形式进行再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手段。
我国的儿童插画发展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而通过这种手段不但可以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得以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使得中国儿童插画在绘画风
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逐渐出现了区别与国外儿童插画的独特之处。
而就精神层面来说,为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必要让世界更多孩子们通过插画读本,认识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运用国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帮助同时,结合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使得儿童插画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