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病证治心得
- 格式:pdf
- 大小:79.63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
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
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
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
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
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引言痛经(经期疼痛),又称月经痛或痛经,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
痛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部分,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痛经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多个痛经病例,总结其中的共同特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病案分析病案一主诉患者A,年龄25岁,主诉月经期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现病史患者经过详细询问,每个月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腰酸背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疼痛程度随着月经的进行而加重,常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除了痛经外,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均正常。
体格检查患者身体无明显异常,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病案二主诉患者B,年龄30岁,主诉月经期间出现严重疼痛并伴有腹胀和腰痛。
现病史患者每个月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感和腰痛。
疼痛程度非常严重,常常需要卧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药物。
患者月经量正常,但周期不规律。
体格检查患者腹部无明显肿块,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生并伴有子宫内膜息肉。
分析与讨论从以上两个病例中可以看出,痛经的症状和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痛经的原因可能是与盆腔器官相关的问题。
进一步辅助检查为确诊提供了依据,盆腔超声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盆腔疾病,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在第二个病例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内膜有增生和息肉,这可能是导致其痛经的原因之一。
对于痛经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原因不明的痛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疼痛缓解:可以使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来缓解疼痛,比如非甾体消炎药和止痛药。
此外,热敷也可以缓解下腹部的疼痛。
2.调节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痛经的症状。
同时,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减轻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在针灸科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些痛经的病人,坦白的讲,针灸对于痛经效果还是很好的。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痛经主要和肝脾肾密切相关,所以常规应该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但在临床使用时就会发现,这组穴位的止痛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只有高树中教授对这个病的针灸治疗还是比较贴近实际,临床应用时疗效也较好。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的解决了痛经这个问题,让针灸成为痛经的优势病种。
他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即女子胞,也就是子宫。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而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胞中,有“一源三歧”的说法。
所以痛经的治疗肯定也离不开冲任督这三条经脉。
痛经从肝脾肾三脏治疗虽然不能说错,但好比隔靴搔痒,其止痛效果远不如直接调节冲任督来的快。
临床上最常用十七椎和神阙这两个穴位,疗效较好。
十七椎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是一个经外奇穴,但实际上却是在督脉的循行线上。
督脉是阳脉之海,按压或是针刺这个穴位可以快速调动人体储存的阳气,对于寒凝血淤的痛经最为适宜。
临床上你会发现,痛经的病人大都在十七椎有明显的压痛。
治疗时可以先用拇指按压,一般1~2分钟疼痛就会明显减轻,然后再针刺这个穴位,也可以加刺承山,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效果会更好。
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
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
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
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
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
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
故亦称“经行腹痛”。
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
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1.1中医诊断标准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耳穴贴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心得体会痛经是女性常见疾病,寒凝血瘀证是中医学痛经病中最常见证型之一,寒凝血瘀型痛经又称闭经,指经期、经前或者产后,冲任受风寒湿邪侵袭,血凝滞不通,堵则经脉闭阻不行。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提到妇人月水来腹痛为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是以损伤冲任之脉[1]。
”寒凝血瘀证属实,血凝聚胞宫,瘀阻通道,损伤脉络,发病为痛,痛若如针刺。
[2]耳与全身经络联系密切,通过刺激耳部输穴,达到通经活血散寒。
寒凝血成瘀的病因:女子感受风寒湿邪,如:天气突转凉、腹部受凉、平素喜食寒凉之品、久居湿地、冒雨游泳、产后受凉等,寒邪客于胞宫,寒结于血,寒性收引,发而为瘀,阻滞脉络,血行不畅,故而发病。
我国因地势差,冬季南北地区证型各有不同,南方地区地处寒湿,因此南方地区治则偏通经活络,袪湿散寒,北方地区寒冷而干燥,故治当温经散寒,袪瘀止痛。
寒凝血瘀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且少腹按之有硬痛,拒按,痛如针刺,得热后痛感减退,四肢冰凉,或月经周期后延、月经血量减少、色暗有块;畏寒四肢冰凉,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等症状。
以通络化瘀止痛为治则。
耳穴贴压选取主穴:子宫穴、卵巢穴、交感穴、内分泌穴、皮质下穴、肝穴、肾穴;次穴:盆腔、神门、脾、胃等,余选穴随患者的兼症加减。
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通过刺激耳穴调治相应的脏腑,择子宫行气活血止痛;皮质下安神止痛;内分泌调节机体激素水平[3];交感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肝穴疏肝理气止痛;肾穴调理冲任[4]。
卵巢养血调经,补益肝肾,盆腔穴清热利湿,理气调经。
诸多穴位共同起调理冲任,舒筋活络、通经止痛、镇静安神等作用。
痛经发作期疼痛时可随时按压,以及时缓急止痛。
[5]1 病案举例病人徐某某,女,21岁,学生,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反复性发作,近半年因感受寒邪和受情志变化的影响,上诉症状加重,曾于个体门诊予以汤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
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
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
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
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避免寒冷和寒凉食物。
2020 年1月第7卷/第1期V ol.7, No.1 Jan. 2020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147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痛经证心得弓俊林(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蒙医院中医妇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摘要】笔者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痛经为妇科常见、多发病,表现为行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痛如针刺,得热痛减,按之痛甚、量少,经色黯黑有血块,或畏冷身痛.苔白,脉沉紧,属于寒凝血瘀证。
本人善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以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证;痛经证;心得【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20.01.147.01“寒凝血瘀证”病机:此属于寒湿凝滞,以夹有瘀块为特点,当归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主之。
“寒凝血瘀证”主要病机:寒湿之邪重浊凝滞,客于冲任、胞中与经血搏结,使经血运行不畅,故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冷痛。
血为寒凝,故经色不鲜有块。
得热则凝滞减少,故疼痛减缓,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湿内闭,气血瘀滞之证。
现代医学中的痛经范畴。
“寒凝血瘀证”属实证,一般在胞宫,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疗,笔者使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痛经证”疗效满意。
“寒凝血瘀证”病因: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旅游,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客于冲任、胞宫,以致精血凝滞不畅;或素禀阳虚,阴寒內盛,冲任虚寒,致使经水运行迟滞。
均可使血滞不行,留聚而痛。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血瘀阻于胃络,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症状:是指自初潮开始,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
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痛,严重者剧痛难忍,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舌淡胖润,脉滑尺沉紧。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女性痛经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
为了提高女性对痛经的认识,掌握有效的缓解方法,我参加了本次缓解痛经讲座。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痛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痛经的认识讲座伊始,讲师详细介绍了痛经的定义、分类、病因及临床表现。
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或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则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二、痛经的原因讲座中,讲师详细剖析了痛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因素:家族中女性痛经病史者,其后代痛经的发生率较高。
2. 激素因素: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如雌激素、孕激素、前列腺素等,可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引起痛经。
3.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影响月经周期和痛经程度。
4.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加重痛经症状。
5. 子宫位置异常:子宫后倾、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子宫位置异常,可导致痛经。
三、缓解痛经的方法讲座中,讲师针对痛经的缓解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痛经,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减轻痛经症状。
2.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3.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瑜伽等。
4. 中医调理:采用针灸、按摩、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调节气血,缓解痛经。
5. 手术治疗:对于继发性痛经,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讲座心得体会通过本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痛经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 提高对痛经的认识:了解痛经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