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孟家风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一、孔子家风家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家风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强调家庭的和睦相处和家族的传承。
他提倡“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常。
这表明孔子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并倡导家族的道德传统。
二、司马光家风家训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家风家训以勤俭节约为核心。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勤劳奋发,不浪费财物,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同时,他也强调家族的廉洁和诚信,反对贪污腐败行为。
司马光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家族传统的弘扬。
三、朱熹家风家训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家风家训注重家庭的教育和修养。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注重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朱熹提倡的家庭教育理念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天祥家风家训文天祥是元末明初的抗元英雄和文学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家族的忠诚和正直。
文天祥的祖父文澜曾经官至御史大夫,他在家族中树立了廉洁正直的榜样。
文天祥的家风家训中强调了家族成员要忠于国家、忠于民众,追求正义和公平。
他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社会道德的高度要求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五、梁启超家风家训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家训注重家庭成员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进步。
梁启超主张家庭成员要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力,不盲从从众。
他倡导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自由思想和个人发展的重视。
六、鲁迅家风家训鲁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革命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家庭成员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
鲁迅主张家庭成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批评和反思社会现象。
他反对家庭的封闭和保守,倡导家庭成员要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鲁迅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家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孔子家风家训:
1.诚实守信:孔子强调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言行
一致,保持真实和正直,以树立良好的品德和信誉。
2.孝敬父母:孔子特别强调孝道,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伦关系的重要
基础。
他教导人们要对父母尽心尽力,孝敬他们,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
3.尊重师长:孔子重视师道,他认为要尊重并向师长学习。
他强调师
德和学生的勤奋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知识水平。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个人修身,家庭和顺,国家治理和
世界和平是一体的。
他主张个人和家庭的和谐和善治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5.和谐友善:孔子提倡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他教导人们要尊重他
人,关怀他人,保持和睦的相处。
他认为只有以友善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这些孔子家风家训凝聚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家庭美德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它们对后代人教育和行为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并且仍然对今天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孟之道和优良家风建设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道德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现代社会中,优良的家风建设依然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孔孟之道和优良家风建设的一篇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发扬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他提倡人们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相处。
而孟子则强调“性善”这一理念,认为人性本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和环境,人们就能向善而行。
他也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强调宽宏大量和自律的品质。
优良的家风建设是在孔孟之道基础上的延伸和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是基础单位,家风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优良的家风被认为是具有传承、延续、规范和引领功能的文化根基。
它包括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尊重、关爱、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首先,家风建设需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其中的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家庭的稳定和家人的幸福感。
家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关爱,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处理冲突的方式。
孔子曾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家人的需求、情感和感受。
其次,家风建设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孔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家庭成员应该通过教育、讲故事、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这样,不仅能够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家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
最后,家风建设需要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
家庭成员在个人修养上要自觉追求卓越,并且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家人起到榜样的作用。
在孔孟之道中,人们被要求要具备诚信、正直、有爱心和责任感等品质。
这些品质的培养需要从小事做起,例如遵守规则、守时、信守承诺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
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
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
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
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
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
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
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
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
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
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
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
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这说明曾子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
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三日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
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
孔子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于家风家训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以下是一些孔子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1.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非是亲亲之情。
” 孔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归宿,亲情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
他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应该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维系亲情的纽带。
2. “孝悌忠信,人之终始也。
”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品格和道德的根基。
此外,他还提到了忠诚和诚实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建立家庭和谐的基础。
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孔子认为,不孝的行为是最严重的过失之一。
他强调了后代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子孙后代的人将无法继承和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这将导致家族的衰败和灭亡。
4. “家道正则国家正,家道败则国家败。
”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家庭状况不仅仅影响到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也会对整个国家产生影响。
他认为,家庭的风气和家庭成员的品德能够影响到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强调了家庭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行事,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和利益。
他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建立和谐家庭的关键。
孔子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体现了他对于家庭伦理和道德的重视,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塑造者,也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石。
他通过这些名言,向人们传递了家庭和谐、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培养良好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观。
这些名言至今仍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中华文化深厚而悠久,其中的一项重要遗产就是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是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它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孔孟之道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并且至今仍然在我国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孔孟之道与仁爱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仁爱。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是一种无私关爱他人的品质,即忠孝之道。
孔子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关爱他人,体现出亲人之间的亲和、友人之间的友善、统治者与子民之间的仁政。
这种仁爱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二、孔孟之道与忠诚忠诚是孔孟之道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根据孔子的观点,忠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对国家、对统治者忠诚,这种忠诚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证。
因此,中国古代的士人常常强调一种忠于道义、忠于家族和国家的精神,这种忠诚观念至今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三、孔孟之道与孝道孔子提倡的孝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非常重,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期望也是极高的。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核心,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责任。
四、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对孔孟之道的态度也在不断演变。
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孔孟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
许多中国人仍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孔孟之道的精神也在一些全球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许多国际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世界各地的道德观念进行比较。
孔子的仁爱和忠诚观念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为人类寻求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孔孟家风:交友之道仙游一中林庆裘交友之道在儒家思想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孔子孟子对交友之道均有提及之。
现代人认为交友是属于利益链的关系,也许是交友的出发点与目的不同,对儒家的交友之道多有非议,认为按儒家的交友准则来交友是交不到朋友。
既然在此要论孔孟家风之一——交友之道,现代人的交友观就不足以论及,唯论能体现孔孟家风的交友之道。
《中庸》有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达道就是天下人所共由之路,即人人在社会中都处于五大伦理关系中,道就是存于这五大伦理关系之中,如何达道当与达德同论。
五大伦理关系在《尚书》中曰五典,孟子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朋友之交属五大达道的内容之一,儒家先圣先贤自然不会避而不言。
儒家的交友之道目的何在呢?俗话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依此言而论,非君子之交的交友自然是以利而相交,以利而相交,利存则友存,利亡则友亡,此等而交之友自非儒家的交友之道,儒家的交友是君子之交,而其交的是什么?孟子有言:“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朋友,是为了道德的修养与切磋,不仗年长,不仗权贵,不仗同胞亲情关系,无所仗,则“是天子而友匹夫也”可也。
君子之交唯以文会友,以友辅佐仁德的成就。
这样的交友之道还有怎么不能淡如水呢?这样的朋友怎么能不成为忘年之交或金兰之交呢?这样的朋友虽不是亲兄弟却可以胜于亲兄弟。
孔子弟子司马牛忧无兄弟,子夏则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大概君子视朋友皆兄弟也。
儒家的交友之道尽是君子之交,即是道义上的朋友,以道义论朋友,不以私情论朋友。
这样的朋友自然与现代人所说以酒肉以私情而交的朋友有着天壤之别。
十位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摘要:一、导入:名人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二、正文:一、孔子:仁爱、礼仪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家风家训以“仁爱”和“礼仪”为核心。
他教育子女要关爱他人,尊重长辈,遵守社会规范。
孔子的家教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孟子:仁、义、礼、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的家风家训。
他强调,家庭要和谐相处,子女要懂得尊重父母,关爱兄弟。
孟子的家训观念为后世家庭树立了楷模。
三、诸葛亮:忠诚、勤政、廉洁诸葛亮被誉为“三国蜀汉丞相”,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忠诚、勤政、廉洁。
他教育子女要忠诚于国家,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四、王羲之:书法、文化、修养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的家风家训以书法、文化和修养为核心。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文化,勤学书法,修身养性,成为有品位的人。
五、杜甫:诗书传家、仁爱为民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家风家训主张诗书传家,仁爱为民。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文学,关心民生,助人为乐。
六、白居易:为民造福、清廉自律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为民造福、清廉自律。
他教育子女要忠诚于人民,廉洁奉公,积极投身社会事业。
七、苏轼:文学、书法、品行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的家风家训以文学、书法、品行为核心。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文学,修身齐家,注重品行。
八、司马光:史学、政治、道德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史学、政治和道德。
他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
九、红楼梦贾家:礼仪、家族团结红楼梦贾家的家风家训以礼仪和家族团结为核心。
他们教育子女要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维护家族利益。
十、梁启超:爱国、求知、进取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爱国人士,他的家风家训主张爱国、求知、进取。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勇攀高峰。
【结论】名人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强调了家庭道德、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
收集汇总名人的家风和著名的家训1. 孔子的家风和家训:孔子强调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子不学非所宜,幼而孳孳,长而成宜;诗云:‘无爱无恶,取诸其邻’。
”他强调要严于律己,守身如玉,敬爱父母,尊重长辈,尽心尽力履行家庭责任。
2. 孟子的家风和家训:孟子注重家庭的和睦与亲情的培养。
他的家训包括:“五亲有亲,九族有族”、“君子有三乐:以天下为家,以诸侯为家,以曾子为家。
”他强调要尊敬家长,和睦相处,以和为贵。
3. 周恩来的家风和家训:周恩来强调家庭纪律和亲情的重要性。
他的家训包括:“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为政之要,莫如家正”、“慈爱则人顺之,公道则人敬之”。
他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4. 毛泽东的家风和家训:毛泽东提倡勤俭节约、开朗豁达的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节约为国家、节约为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强调家庭和睦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5. 乔布斯的家风和家训:乔布斯注重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保持简洁,专注关注”、“敢于梦想、敢于突破”。
他强调要有追求卓越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6. 康熙皇帝的家风和家训:康熙皇帝强调忠诚、克己奉公的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有道无术,有术无道”、“以公饬民,示世子朝廷”、“存惧心,勿坐上位,不悖適父职”。
他注重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以上是一些名人的家风和著名的家训,每位名人都有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和家训,但都强调了家庭和睦、忠诚、尊重和亲情的重要性。
孔子文化研讨
交流材料
孔孟家风:自守之道
林庆裘
道德与法律,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为道是自然规律,道是自然律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与法律,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社会上层建筑内容,法律是属于国家强制性、制度性的规定,关系到国家、社会、人民的安定,没有法律,如游戏、竞赛没有规则不能开展一样,国家政治无法运行。
道德则属于个人品德的内在修养,见之于个人言行中,见之于家庭生活中,见之于社会活动中,是维系社会的精神规范因素。
所以,我们常说“以法治国”,也不忘提“以德治国”,道德与法律,虽属不同层面的要求,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遵守法律是讲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法律属外在的行为规范要求,道德属内在的品德修养要求,一个公民遵守法律与一个修行者遵守戒律一样是属于最基本要求。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品德修养,我们常常说修身之道,都用“自修”“自制”“自度”“自律”“自觉”“自守”“自得”“自强”等等与“自”字有关的词语,这个“自”含有“自己”,也含有“自然”之意。
这里,所说的“自守之道”即指如何守住道德、守住心灵的净土、守住内心方寸中的德性之宝,也是儒家教人的修身修德之道。
儒家教人以修身为本,不管是总统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还是社会底层平民百姓,按儒家的说法是“自天子以至于庶民”。
每个人在社会中身之所处的地位虽有不同,而都应以修身为本,这才有所谓的“自守之道”,守住自己,己者,是人身的定位,修身以己为基,即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人身在社会中的时空定位,古人造词称“自己”,明白地告诉我们自守之道要自己,没有自己,则自守之道与修身之道无从谈起,儒家
说“克己”,道家说“炼己”,佛家说“自心自性”,哲学家说“认识自己”“不忘自己”,俗家说“善待自己”,没有一家说法离开“自己”,自己的形体色身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的渺小,而自己的道体法身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的伟大,每个人如何从卑微而变得伟大,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即心,说思想让人觉得有泛泛之论,如佛家说心一样有泛泛之嫌,思想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也有大公无私的思想,心有非心与是心之别,心有邪心与正心之分,能成就人的伟大不是自私自利的思想、非心与邪心,而是大公无私的思想、是心与正心。
如何形成大公无私的思想,这正是儒家教人的修身之道、自守之道,也是道家教人的养生之道、自养之道,也是佛家教人的觉悟之道、修行之道,也是合儒道释三教为一夏的三一教所教人的持心法之道,心法不持无以识真心,无以得正心,无以现诚意,孟子教人要善养的是浩然正气,即今人所说的培养正能量是也,佛家教人修持称禅定功夫,心定于是心正心即公心,方是真禅定,而非俗僧所以为枯坐为禅定。
当前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为公正,社会的公正源于人的公正之心,公正之心,正是儒道释三教及诸百家所倡导要的自守之道,守住公正之心,虽位有不同,身居高官,守住公正之心,身为小吏,守住公正之心,纵身为小民,也可常怀为公之心,为公之心可存在于言行之细微处,一个人出外旅游,不乱扔垃圾,一个人生活不铺张浪费,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之事愿为乐做等等善德善行,都是养公心养正心之始也。
修身养生守心之道,归其根而论,不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修身、养生、守心,三者归其本,全在于守心——守正心、守公心、守真心为要,抱一守中正是守心之正法,三一教教人修持九序心法,不离“中一”之真旨实趣,有内之心性一段涵养功夫,见之于外之言行,方可
合礼符义、居仁由义。
古之君子修养言行未发未行之前心思就已端正其根其本,所以说“君子思不出其位”。
自守之道,内有心性心法修持,外有居易俟命自持。
居易俟命即是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时空定位,君子定而后交,自家身份不明,本已失其正,与人交往自然会失礼失范,《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人有修养,外之言行不得乎人心,必反躬自省,即从自身自心上找原因,即如孔子所言“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自守之道兼内外双修,没有内修或外行的单方面偏重。
外行之立定其位即是人在社会中的立足处,这个立定其位不是本位主义思想,立定其位是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位职责,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其职能。
在此略举数例,见识一下古圣贤之明其位守其位之做法,《孟子·万章下》有“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之说,且言“庶人,召之役,则往役”义也,“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往见,不义也”;又有招虞人之说,“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古人讲礼义,明其位守其位也。
缪公不得召子思,因为“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与我友”;而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因其“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莆田市三一教创立者林龙江先生,身为布衣之士,隐而为山人,作为倡三教合一的道人“以礼自重,虽当道贵显,不先不见,或有
召见,必不之往,而有来请见,亦必分庭为礼,求无愧于孔孟家风”(《林子本行实录》),因义而不应当道显贵之召见,承孔孟家风自守之道而不往见,多有触怒显贵者,也有为官者为求道依礼而请教,必也分庭为礼,林龙江先生为人处事也体现了孔孟家风自守之道。
当前中共中央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本文便不自揣分,简议孔孟家风自守之道,可与当今人们讲道德、守道德相参照,从古圣贤的自守之道中,我们知道道德是关系到生命生活,关系到家庭社会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口头学问。
自守之道,守心守行,内修外行,才是当今所言的守道德,讲道德其目的在于明道德守道德,能守道德者,又怎能不遵纪守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