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2课聆听《牧童短笛》word教案1
- 格式:docx
- 大小:21.47 KB
- 文档页数:3
牧童短笛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掌握《牧童短笛》的基本演奏技巧;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并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提高演奏质量。
二、教学内容1. 曲目简介《牧童短笛》是中国著名民歌之一,歌曲曲调朴实、优美,情感真挚。
歌词朴实无华,歌颂了我国黄河流域的牧民生活。
该曲适合初学者练习。
2. 演奏技巧(1)手指的摆法1.握笛姿势:左手托笛,右手握笛,手指弯曲,保持笔直,不要弯曲过度。
2.建议使用1-3-4号手指按住笛孔,因为这样比较稳固,也容易掌握。
(2)口型的调整这是学习短笛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吹奏曲调变化,要调整出不同的口形。
(3)呼吸控制呼吸非常关键。
要完全懂得如何控制呼吸才能演奏出好的音效。
吸气过度或过浅都会影响演奏效果。
3. 形式分析歌曲分为两段,共八小节。
可以用简单的ABAB格式表示。
A段为“牧童骑黄牛”的旋律,流畅、婉转,富有牧民的乡野情趣。
B段为“好风吹,羊儿嬉”的旋律,音调明快、轻快,寓意着牧民过上了纯朴、快乐的生活。
三、教学步骤1. 教师演示首先,教师应该演示一下《牧童短笛》的演奏效果,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2. 合奏演练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奏演练,带领学生一起演奏练习。
这有助于学生在交流、协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巧。
3. 组织练习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练习或进行独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升华演奏水平。
4. 小结教师可对全体学生进行总结和总结,强调“练习者是亲耳听自己演奏的,要积极体验”等注意事项。
四、教学反思《牧童短笛》旋律优美、易学易练,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练习曲目。
教师可以通过多次演奏,反复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乐曲的技巧。
另外,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学生的音乐基础,了解个别学生在音乐技巧方面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能够顺利推进。
《牧童短笛》一年级下册人音版音乐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短笛》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以及通过音乐想象和表达牧童放牧情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提高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集体表演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知识与技能:学会《牧童短笛》的旋律,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了解歌曲中牧童的生活场景,能够简单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牧童短笛》的旋律美,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牧童生活情感,并能够通过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
难点: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尤其是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通过音乐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
三、教学准备教学设备: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牧童短笛》的音频、视频、图片等)。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音乐课本、牧童形象的道具(如帽子、鞭子、笛子等)。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得温馨、舒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问候教师:(微笑走进教室)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大家猜猜会是哪一首呢?学生:(好奇地猜测)是《小星星》吗?是《春天在哪里》吗?教师:(揭晓答案)都不是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短笛》!大家有没有见过牧童放牛、放羊的场景呢?学生:(兴奋地回答)见过!牧童会吹笛子,牛和羊在草地上吃草……教师:没错!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牧童放牧的快乐。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牧童的图片和视频)大家看,这就是牧童。
他们骑着牛或羊,在蓝天白云下自由自在地放牧。
你们觉得牧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学生:(积极回答)牧童的生活很自由、很快乐,他们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教师:说得真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描绘牧童生活的歌曲《牧童短笛》吧!(二)新课学习初步聆听(1)教师播放《牧童短笛》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牧童短笛》音乐教案《牧童短笛》音乐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童短笛》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牧童短笛》音乐教案1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
《牧童短笛》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了解作者贺绿汀。
2、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感受力。
3、记忆和熟知乐曲的主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节奏、速度及音乐情绪的特点。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忆作品不同乐段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复习歌曲《牧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描写牧童的乐曲,这首乐曲闻名中外,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
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出示课题《牧童短笛》。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二、新作赏析,目标落实。
(一)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1、初次聆听歌曲问题设置: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2、引出乐器钢琴,教师简介钢琴。
3、二次聆听,加深乐曲的印象。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选择。
(二)分段赏析,走进音乐。
1、第一乐段赏析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生感受乐曲情绪。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加深印象。
③反复聆听第一乐段,鼓励学生用身体动作体验乐曲情绪。
2、第二乐段赏析①聆听第二乐段,感受乐曲速度、情绪的变化。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②反复聆听第二乐段,激发学生为乐曲加伴奏。
3、第三乐段赏析①聆听第三乐段,感受“加花”手法所表现的意境。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和哪一段相似?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三乐段主题旋律,加深印象。
③引导学生将两段相似的音乐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加花”手法的表现力。
④反复聆听第三乐段,用心体验乐曲恬静、安逸的情绪。
4、教师对乐曲进行小结(从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和曲式结构入手)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了解贺绿汀2、教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四、再次聆听,体会乐曲的民间风格。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牧童短笛》人音版(五线谱)(1)一. 教材分析《牧童短笛》是一首一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属于人音版。
这首歌曲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富有生活气息的词曲,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田野上吹短笛的画面。
歌曲采用五线谱记谱,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教材。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着天然的热爱,他们的听觉和感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发展较快。
然而,他们对五线谱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听力和识谱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短笛》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和阅读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听力和感知能力。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五线谱的识别和阅读。
2.歌曲旋律的掌握。
3.音乐听力和感知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和指导。
3.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4.视听法:观看与歌曲相关的视频,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牧童短笛》的音频、视频、五线谱等。
2.乐器:钢琴、口琴等。
3.教学道具:图片、卡片等。
4.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牧童短笛》,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五线谱,引导学生认识五线谱的基本构成。
然后,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让大家共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如为歌曲编创新的节奏或旋律。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五线谱的识别和阅读、歌曲旋律的掌握等。
牧童短笛一年级音乐教案下册教案标题:牧童短笛一年级音乐教案下册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牧童短笛》这首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学习基本的音乐概念,如音高、音符、节奏等。
3. 通过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学习《牧童短笛》的曲调和基本的演奏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牧童短笛》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2. 牧童短笛的乐谱。
3. 短笛。
4. 音乐教具,如节拍器、手鼓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音乐录音或视频播放《牧童短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首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音乐概念学习:1. 引导学生了解音高、音符和节奏的基本概念。
2. 利用音乐教具,如节拍器和手鼓,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节奏和音符。
乐器演奏:1. 向学生介绍短笛这种乐器,讲解其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
2. 分发短笛乐谱,让学生学习《牧童短笛》的演奏技巧。
3. 分组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音乐鉴赏:1.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牧童短笛》,让他们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2. 分享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引导他们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巩固与评价:1. 练习《牧童短笛》的演奏,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2. 进行小组或个人表演,展示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演奏技巧、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等。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组织音乐分享会,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音乐作品。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学习和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将学习基本的音乐概念和演奏技巧,培养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合作演奏和音乐鉴赏,学生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牧童短笛教案[001]一、教案背景介绍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短笛是笛子家族中的小型乐器。
牧童短笛常被作为初学者练习笛子的第一步,其简单易学、声音清脆动听,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牧童短笛演奏技巧,我们设计了这份教案,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学生牧童短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会:1.学习牧童短笛的基本演奏技巧;2.学习牧童短笛的基本乐理知识;3.熟练掌握牧童短笛演奏曲目。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1.笛子概述2.牧童短笛的基本演奏技巧3.牧童短笛的基本乐理知识4.牧童短笛演奏曲目3.2 教学步骤第一步:笛子概述首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牧童短笛,我们需要对笛子进行一个概述。
老师可以上课前准备好笛子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的PPT,通过展示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笛子的种类、结构、演奏方法等。
第二步:牧童短笛的基本演奏技巧接下来,我们将会教授学生牧童短笛的基本演奏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型调整:口型应平直,缝隙宽约1cm,双唇放松向前微凸,呈“O”形。
2.拇指的位置:右手拇指放在笛子后面的空隙中,用力按压住。
3.指孔的控制:夹紧不需要按的指孔,需要按的时候要放松,并控制好按孔的力度。
4.气息的控制:松紧度合适,气息应该是由内到外呼气,吐气力度大小要取决与乐曲的需要。
老师要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第三步:牧童短笛的基本乐理知识在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巧之后,我们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读谱:学生需要了解基础的乐谱知识,掌握基本的乐谱读法,包括如何读谱、表述语音符号等。
2.熟悉乐理:学生需要掌握乐谱的音符表示的是乐曲中哪些声音,以及如何计算音符的时值和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
第四步:牧童短笛演奏曲目最后,我们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牧童短笛的演奏曲目。
我们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曲目,如《茉莉花》、《两只老虎》等。
老师可以上课前准备好相关的乐谱和音频资料,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2课聆听《牧童短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童短笛》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间乐曲,它描绘了我国南方牧童在田野上吹奏短笛的情景。
这首乐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展现了牧童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性格。
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聆听和学唱《牧童短笛》,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特色,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
但在音乐鉴赏方面,学生的经验较少,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牧童短笛》,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倾听、分析乐曲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3.知识与技能:了解《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能够简单描述乐曲的特点和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听懂《牧童短笛》的旋律和节奏,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演奏特点,理解乐曲的民族风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教师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引导学生置身于音乐情境中;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特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牧童短笛》片段,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欣赏:教师完整播放《牧童短笛》,学生边听边体会乐曲中的情感,尝试用词语描述乐曲的特点。
3.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对比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让学生了解《牧童短笛》的民族风格。
4.学唱:教师教授《牧童短笛》的歌词,学生学唱乐曲,体会乐曲与歌词的和谐。
5.拓展:教师播放其他民间乐曲,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2《牧童短笛》人音版(五线谱)一. 教材分析《牧童短笛》是一首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人音版。
这首歌曲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田野上吹奏短笛的美好景象。
歌曲共有两段,第一段以牧童在田野上吹奏短笛为主题,第二段以牧童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为主题。
整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富有童趣,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发展较快,他们善于模仿和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歌曲《牧童短笛》的优美旋律,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心情。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倾听、理解和表现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高、节奏等。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牧童短笛》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高、节奏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模仿教学法: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或其他学生的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3.分析教学法:通过对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结构和情感。
4.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歌曲《牧童短笛》乐谱、录音机、音响设备等。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适合学生进行音乐活动。
3.教学辅助工具: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牧童短笛》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乐器,如短笛、钢琴等。
聆听牧童-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聆听牧童》这首乐曲;2.理解乐曲的基本元素和演奏形式;3.学习演奏简单的乐曲旋律,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内容1.《聆听牧童》这首乐曲介绍–乐曲的名称、作曲家、表演者等介绍;–给学生听录音,领略这首乐曲的魅力。
2.识谱部分–教师逐节教授乐曲的基本元素,如拍子、节奏、音阶等;–学生听、看、记、读、唱,逐步掌握乐曲的识谱方法。
3.乐曲演奏–将学生分为不同组别,由乐器老师带队,分别演奏不同的节奏;–教师指挥整个乐队,让学生一起演奏这首乐曲。
4.学习团队合作–小组活动,通过互相沟通、合作、协商,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
授课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授课方法,如听、说、读、写、演奏、合作等,以达到知识的全面、深入、系统化学习。
同时,强化体验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动等方式,切身体验乐器演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步骤第一步:《聆听牧童》这首乐曲介绍在教室里播放《聆听牧童》这首乐曲,并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名称、作曲家、表演者等相关背景情况。
让学生在听与看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乡村风光,领略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画面。
第二步:识谱部分识谱是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基础,本节课将逐步让学生掌握乐曲的识谱方法。
首先,教师会逐节教授乐曲的基本元素,如拍子、节奏、音阶等,接着,让学生听、看、记、读、唱,逐步掌握乐曲的识谱方法。
第三步:乐曲演奏本节课学生将分为不同组别,由乐器老师带队,分别演奏不同的节奏。
首先,老师将会逐个地带领每一个小组,让学生互相熟悉、尝试、掌握自己负责的节奏。
之后,教师指挥整个乐队,让学生一起演奏这首乐曲,享受整合各类乐器融为一体的魅力。
第四步:学习团队合作本节课学生会分成小组,通过互相沟通、合作、协商,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
在齐心协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美妙的音乐,更能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牧童短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听辨例外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2.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2.听辨乐曲例外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统统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适合的名字。
学生聆听后回答。
2.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异钢琴作品之一。
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
3.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
分乐段欣赏乐曲。
(1)第一乐段。
①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
⑤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
(2)第二乐段。
①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学生解放回答。
③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再次播放第二乐段。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
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松懈、情绪欢乐等。
(3)第三乐段。
①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例外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松懈了。
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通。
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4)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例外。
4.统统的欣赏乐曲。
(《牧童短笛》动画)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贺绿汀简介。
2.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例外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
(播放长笛演奏《牧童短笛》音频)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出名的还有《游击队歌》。
播放《游击队歌》音频。
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剧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
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音乐家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多么开朗、可爱的小牧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