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向性信息素田间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
- 格式:pdf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2
吉林前郭县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示范效果吉林前郭县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脉以南,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该地区自古以来就受到二化螟的侵害。
二化螟是玉米、小麦等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的危害,吉林前郭县农业部门将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实践,并在该县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一、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原理性信息素是一种由雌性昆虫释放的化学物质,它用于吸引雄性昆虫进行生殖交配。
二化螟的性信息素主要是由雌蛾分泌释放出来的,它能够吸引雄蛾前来寻找交配对象。
利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可以通过合成性信息素的方式,大量释放出二化螟的性信息素,从而吸引雄蛾前来,达到控制二化螟数量的目的。
二、示范推广效果在吉林前郭县的实践中,农业部门采用了性信息素诱控技术进行二化螟的控制,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了示范推广。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验证和观察,取得了以下良好效果:1. 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利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可以减少对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传统的化学农药在控制害虫的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则通过释放二化螟的性信息素,达到吸引雄蛾并杀死的目的,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环境风险。
2. 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采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二化螟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化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它会在作物上产卵并寄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
而利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的数量,减轻了作物的损害程度,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保护了生态环境性信息素诱控技术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它对环境友好,不会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影响。
在吉林前郭县的示范推广中,采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有效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减少了环境的化学污染,对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应用性激素干扰防治一季晚稻二化螟田间效果初探作者:刘小平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20年第03期摘要为探究性激素干扰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探究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性激素散发器干扰二化螟成虫的交配防治一季晚稻二化螟的田间示范效果。
结果表明:性激素散发器能有效干扰二化螟成虫交配,有效控制其为害水稻,性激素处理区同对照区相比,保苗效果在72.73%~78.95%,保穗效果在64.57%~76.00%,实测产量增产率在6.05%~11.01%(平均8.47%),考种理论增产率在7.44%~13.69%(平均11.07%)。
关键词性激素散发器;二化螟;防治效果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水稻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近年来,祁东县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总体趋重,各世代发生期拉长,生育期极不整齐,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随着“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深入发展,配合县植保部门对接了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于2018年7—10月联合开展了性激素干扰防治晚稻二化螟的田间效果试验,现将在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示范地点、试验水稻及基本情况示范地点为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风石堰镇永和村种植大户周辉承包一季稻田,面积10.67 hm2,供试作物为当地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泰优390。
2018年6月25日播种,种子来源于湖南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由祁东县玉合街道办农技站统一采购和提供;播種量为干谷160 kg,秧田面积为0.2 hm2;出苗日期为6月28日,移栽日期7月18—27日,栽后2周(8月10日)苗数为平均每丛10.3株(随机选取10丛,经查共103株);移栽方法为手工移栽,规格26.67 cm×26.67 cm。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试验设2个处理,性激素处理(PFP)和常规对照处理(FP),2个重复,每个重复由5个区组成,每个小区面积约1.07 hm2(4丘大田)。
吉林前郭县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示范效果近年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农业科技工作者们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
在吉林前郭县,二化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给农民种植小麦和玉米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控制二化螟的危害,农业专家们积极开展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示范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基本原理二化螟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小麦和玉米等作物。
它的数量多,传播速度快,给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传统的农药喷洒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二化螟的数量,但往往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农业专家们开始探索更加环保和有效的二化螟控制方法,最终发展出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
二化螟性信息素是一种能够吸引二化螟前来交配的物质,通过将这种信息素制成诱虫剂,喷洒到农田中,可以吸引二化螟前来,使其无法顺利交配繁殖,从而达到控制二化螟数量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但对农作物和环境没有任何损害,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控虫技术。
为了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推广到吉林前郭县的农田中,农业专家们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了示范工作。
他们在农田中设置了专门的诱虫剂喷洒装置,并对喷洒的密度和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实验。
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向农民介绍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他们对示范农田中的二化螟数量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统计,以评估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示范效果。
经过一年的示范实施,吉林前郭县的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示范农田中,二化螟的数量明显减少,农作物的受害程度也大大降低。
与传统的农药喷洒方法相比,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不但控制效果更好,而且对环境和农民健康没有影响,深受当地农民的好评。
吉林前郭县的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示范效果非常显著,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吉林前郭县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示范效果二化螟是一种危害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重要害虫,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的数量,吉林前郭县积极开展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示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示范效果,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导雄性成虫产生性行为,从而达到控制二化螟数量的目的。
这种技术无需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
在吉林前郭县的示范中,这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在二化螟发生高峰期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以诱捕到大量的二化螟成虫,从而有效控制了二化螟的数量。
实验数据显示,在使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田间示范区,二化螟的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且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显著降低。
这些数据反映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良好效果。
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示范效果不仅在实验田中得到了验证,在农民的实际生产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农民们在生产中根据技术示范,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农田进行管理,不仅节省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成本,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农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为了生活过得更好,农民们准备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技术的示范效果不仅有效控制了二化螟的数量,减轻了二化螟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示范效果对吉林前郭县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8 年第 5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17科研◎试验报告通过试验验证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迷向法释放的控害的效果,探讨新型迷向丝结构设计和田间设置方法的应用技术,通过试验达到了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并保护了天敌。
为了验证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迷向法释放的控害效果,探讨新型迷向丝结构设计和田间设置方法的应用技术,为进一步试验示范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本试验。
1 试验条件试验作物:水稻(盐丰47,当地主栽品种)靶标害虫:水稻二化螟试验地点: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镇栽培方式:机插移栽田2 试验设计2.1 供试材料:水稻固体迷向丝 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性诱捕器 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料剂 先正达2.2 试验处理处理区面积共300亩,分别设置三个处理。
处理1:每亩放置二化螟交配抑制剂5套,示范面积100亩; 处理2:每亩放置二化螟交配抑制剂10套,示范面积100亩; 处理3:每亩放置二化螟交配抑制剂20套,示范面积100亩。
迷向丝(每根长2米),于二化螟成虫羽化之前均匀置于田间,将迷向丝两端分别插入配带的塑料杆(长25厘米)上端孔内,拉直后插入土中。
迷向丝距地面约10~15厘米。
迷向丝持效期3~4个月,试验期间无需更换。
处理区域的东、南、西、北、中各设置1个性诱捕器,用于监测靶标害虫成虫量,诱芯为水稻二化螟测报专用诱芯。
水稻生长前期诱捕器距地面40~50厘米,分蘖盛期后低于水稻植株项部10~20厘米。
对照区距处理区500米以上,分为两个对照区,对照1为性诱剂对照区,对照2为化学药剂处理对照区。
与处理区的水稻品种、移栽期、农事管理等条件一致,且二化螟发生期、发生程度基本一致,无迷向诱芯处理。
性诱剂对照区面积1亩,在区域内东、南、西、北、中各设置1个诱捕器,诱捕器间距25米,诱芯种类、设置时间、放置高度与处理区相同。
化学药剂处理对照区,于一、二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使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料剂(先正达)亩用10g 防治,面积100亩。
吉林前郭县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示范效果吉林前郭县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产区,而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害虫问题一直是制约粮食产量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诸多害虫当中,二化螟一直是前郭县农民面临的头号害虫之一。
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的危害,前郭县采用了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将对这一示范效果进行详细介绍。
一、二化螟的危害特点二化螟是一种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害虫,其幼虫主要以作物幼叶和叶片为食,大量为害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二化螟会造成作物的质量下降,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控制二化螟的危害对于前郭县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原理性信息素诱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害虫的生物特性,采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的方法制备具有高度纯度和特异性的性信息素,通过释放这些性信息素来吸引害虫集聚,然后使用化学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
对于二化螟而言,采用这种技术可以精确诱导成虫聚集,从而减少对作物的危害程度,达到防治效果。
前郭县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推广了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并在一些试点田地进行了示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轻了农药使用量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农药投入,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成本,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采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之后,可以精准地诱导二化螟聚集在特定地点,这样就可以在聚集地点局部喷洒农药,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并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二化螟的侵害下,作物的叶片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还会导致病虫害的加重。
通过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二化螟的危害,保护作物的叶片,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3.减少了农业损失4.保护了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性信息素诱控技术则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精确地诱导害虫,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