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洪涝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834.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分布。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区、温带气候区。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 、亚洲和 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 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多发于 季节。
四、寒潮灾害1.成因: 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 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 地区的深秋到 时节。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对我国影响: 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 地区。
自主诊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常见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干旱、暴雨等)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危害。
2、掌握中国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和影响。
3、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4、培养应对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2)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2、难点(1)复杂气象条件下灾害的形成机制。
(2)如何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三、知识链接1、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2、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四、学习过程(一)气象灾害1、台风(1)定义: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2)形成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的作用。
(3)路径:西行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
(4)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交通中断等。
(5)影响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2、寒潮(1)定义: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2)形成原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南下。
(3)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等地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影响。
(4)危害:大风、降温、雨雪、冰冻,对农业、交通、电力等产生不利影响。
3、干旱(1)定义: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2)形成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用水量大等。
(3)类型:春旱、夏旱、秋旱、冬旱。
(4)影响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较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突出。
(5)危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4、暴雨(1)定义: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
(2)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气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3)影响地区:南方地区暴雨频繁,北方地区暴雨多集中在夏季。
(4)危害: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二)洪涝灾害1、形成机制(1)降水过多: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或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
湖南3类气象灾害特征及影响分析湖南是一个气候多样、地理复杂的省份,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其中,气象灾害是造成湖南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一大原因。
根据灾害类型的不同,湖南的气象灾害可大致分为三类: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和台风灾害。
下面将对湖南的这三类气象灾害特征和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是洪涝灾害。
湖南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也面临降雨集中、地势低洼等因素带来的洪涝风险。
湖南的洪涝灾害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多发地点广。
湖南的洪涝灾害不仅发生在长江流域,也常在湘江、资江等流域以及一些山区地带出现。
二是年际差异大。
受气候变化和全国气象变化的影响,湖南的洪涝灾害在不同年份的分布和程度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三是季节性强。
湖南的洪涝灾害往往与夏季的强降雨有关,而且在梅雨季节,特别是6月到8月期间的洪涝灾害最为常见。
洪涝灾害对湖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损失严重。
湖南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往往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影响农民和农业产业链的收入。
二是交通受阻。
洪水会导致湖南境内的公路、铁路、桥梁和隧道等交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交通运输的困难。
三是居民安全受到威胁。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情况,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是水资源管理困难。
洪水不仅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浸泡,也可能导致水库、水文站等水资源设施的损坏,给水资源管理带来困难。
其次是干旱灾害。
湖南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但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湖南也不时遭受干旱灾害的困扰。
湖南的干旱灾害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域分布不均。
湖南的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而南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二是季节性明显。
湖南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特别是四月到七月的干旱最为常见。
三是年际变化大。
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湖南的干旱灾害在不同年份的分布和程度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干旱灾害对湖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损失严重。
附件1气象灾害灾害分类分级标准(1)特别重大(I级):特别重大水旱: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3)重大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暴雨引发大面积城乡渍涝、特大型地质灾害,对交通、铁路、通讯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重大影响;5)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或造成死亡30人以上;6)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万人以上;7)因灾倒塌房屋10000间以上。
8)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公路主干线中断,48小时无法通行;9)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造成3个以上区、县农田、人畜特别严重缺水,受旱面积比例已经达80%以上,人畜饮水困难率已经达到60%以上,干旱仍将持续;10)对3个以上区、县城市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严重影响,城市缺水率已经达30%以上,干旱仍将持续。
特别重大暴雨、暴雪、大风、沙尘暴:1)影响城市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2)一个或多个区、县范围内将出现气象灾害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3)在其他市、区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市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气象灾害气候事件。
特别重大寒潮:1)三分之二以上区、县已经发生对经济林果、有关农作物、畜牧、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2)造成牲畜、家禽大量死亡。
特别重大高温:1)对群众健康产生特别严重威胁,中暑患者明显增多,高温天气市区内的1个县(市)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2)造成供水、供电特别紧张,经济、社会活动受到特别严重影响,未来仍持续高温天气。
特别重大雷电:1)造成人员伤亡达30人以上;2)造成人员伤亡达10人以上、29人以下,未来仍将出现强雷电天气。
特别重大冰雹:1)造成人员特别重大伤亡、房屋损毁、供电及通讯设施特别重大损坏和农作物大面积绝收;2)冰雹天气造成人员特别重大伤亡(30人以上)、房屋损毁、供电及通讯设施特别重大损坏和农作物大面积绝收。
(一)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1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原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人为活动(核爆炸,修建水库)(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3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烈度相同4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注: a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5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①位置:南起南美洲南段,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②国家: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文莱、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东帝汶、萨尔瓦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斐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尼、日本、中国、基里巴斯、马来西亚、墨西哥、纽西兰、尼加拉瓜、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秘鲁、菲律宾、俄罗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鲁、美国③特点: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量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①位置: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②国家: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塞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域: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农业气象灾害洪涝及防御措施一、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长期阴雨和暴雨,短期的雨量过于集中,河流泛滥,山洪暴发或地表径流大,低洼地积水,农田被淹没所造成的灾害。
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
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
二、洪涝灾害的分类洪涝灾害是由大雨、暴雨和连阴雨造成的。
其主要天气系统有:冷锋、准静止锋、锋面气旋和台风等。
在我国,由于洪涝发生时间不同,所以对作物的危害也不一样。
根据洪涝发生的季节和危害特点,将洪涝分为春涝、春夏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几种类型。
1.春涝及春夏涝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带,多由准静止锋形成的连阴雨造成,引起小麦、油菜烂根、早衰、结实率低、千粒重下降。
阴雨高湿还会引起病虫害流行。
2.夏涝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和东北。
多数由暴雨及连续大雨造成。
在北方影响夏收夏种,使小麦籽粒不饱,延迟收割脱粒,严重时造成发芽甚至霉烂,使棉花蕾铃大量脱落;在长江两岸,使水稻倒伏,降低结实率和粒重,严重时颗粒无收。
3.夏秋涝或秋涝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其次是华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淮地区。
由暴雨和连绵阴雨造成,对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的产量品质影响很大。
三、洪涝的危害洪涝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仅次于干旱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998年6月、7月,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包括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和生态性危害。
1.物理性破坏主要指洪水泛滥引起的机械性破坏。
气象灾害的概念一、引言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变化或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二、气象灾害的分类1. 暴雨洪涝灾害:指由于暴雨导致的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城市内涝等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其强度有时可达到十级以上。
台风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强风暴潮、大雨等现象,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
3. 霜冻冰雹灾害:霜冻是指低温天气下地面或植物表面结露而形成的一层薄冰;冰雹则是指空中降落下来的固态降水。
这两种现象都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4. 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时间缺乏降水,导致土地干燥,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5. 风暴潮灾害:风暴潮是指台风等气象灾害引发的海水暴涨现象,可能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气象灾害的影响气象灾害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危害。
具体表现如下:1. 人员伤亡:气象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特别是洪涝、台风等灾害。
2. 财产损失:气象灾害对房屋、交通设施、农作物等造成巨大的破坏,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3. 生态环境破坏:气象灾害可能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 社会稳定受到威胁: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四、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1.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固房屋、改善排水系统等措施,减轻气象灾害对财产的破坏。
3. 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4. 发展科技手段:利用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等方法,提高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的精度。
五、结论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
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应对能力提升和科技手段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
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产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每年由于洪涝、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遭到了极大的缺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吧!洪涝洪涝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导致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畜生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少等灾害。
洪涝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缺失相当严重。
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缺失达2000亿元。
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洪涝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
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进程,在地势低洼、地势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乃至会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缺失。
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产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台风台风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卑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因其造成的缺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缺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另外,“泰利”、“卡努”、“布拉万”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也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泰利”使福建省福州、南平、三明、漳州、龙岩等6市13个县(区、市)3.9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布拉万”对东北地区影响最重。
附件1气象灾害灾害分类分级标准(1)特别重大(I级):特别重大水旱: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3)重大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暴雨引发大面积城乡渍涝、特大型地质灾害,对交通、铁路、通讯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重大影响;5)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或造成死亡30人以上;6)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万人以上;7)因灾倒塌房屋10000间以上。
8)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公路主干线中断,48小时无法通行;9)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造成3个以上区、县农田、人畜特别严重缺水,受旱面积比例已经达80%以上,人畜饮水困难率已经达到60%以上,干旱仍将持续;10)对3个以上区、县城市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严重影响,城市缺水率已经达30%以上,干旱仍将持续。
特别重大暴雨、暴雪、大风、沙尘暴:1)影响城市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2)一个或多个区、县范围内将出现气象灾害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3)在其他市、区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市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气象灾害气候事件。
特别重大寒潮:1)三分之二以上区、县已经发生对经济林果、有关农作物、畜牧、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2)造成牲畜、家禽大量死亡。
特别重大高温:1)对群众健康产生特别严重威胁,中暑患者明显增多,高温天气市区内的1个县(市)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2)造成供水、供电特别紧张,经济、社会活动受到特别严重影响,未来仍持续高温天气。
特别重大雷电:1)造成人员伤亡达30人以上;2)造成人员伤亡达10人以上、29人以下,未来仍将出现强雷电天气。
特别重大冰雹:1)造成人员特别重大伤亡、房屋损毁、供电及通讯设施特别重大损坏和农作物大面积绝收;2)冰雹天气造成人员特别重大伤亡(30人以上)、房屋损毁、供电及通讯设施特别重大损坏和农作物大面积绝收。
第三章气象、洪水灾害气象、洪水灾害都是由于大气圈的变异造成的灾害。
气象灾害可以理解为能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气象事件。
“气象法”指出,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造成的灾害。
本章在气象灾害部分主要介绍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台风、暴雨(雪)、大风(沙尘暴)、雷电、冰雹和龙卷等气象灾害;在洪水灾害部分主要介绍七大江河洪水灾害、洪水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灾害特点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最后介绍高温天气引起的中暑,和人处在洪水灾害等水环境下的溺水事故其现场急救方法作简要叙述。
第一节基本知识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到3300万ha,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
据世界银行(Kreimerh和Munakinghe,1991)指出,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与天气有关的死亡人数每年增加5%。
一气象灾害特点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有三个特点。
(一)季节变化气象灾害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例如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大降雨带有规律地自南向北推进。
华南地区4~5月就进入前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7月进入梅雨期,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出现在7~8月,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也出现在这一时段内。
雷暴、冰雹主要出现在3~5月(早在2月),6~8月(晚在9、10月)。
台风一般出现在7~9月(华南地区在7月以前、9月以后也会出现)。
(二)年际变化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不均匀,呈现出年际变化特征。
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约有36a的波动:1873~1891年(19a),多雨占优势;1892~1904年(13a),少雨占优势;1905~1922年(18a),多雨占优势;1923~1936年(14a),少雨占优势;1937~1957年(21a),多雨占优势;1958~1976年(19a),少雨占优势;1977年以后,多雨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