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答题)【圣才出品】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答题)【圣才出品】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答题)【圣才出品】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范畴,但为什么他们的根本任务是不同呢?

答:(1)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的定义不同

①国际政治学就是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任务是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和现实性强的特征,属新兴的、独立的学科范畴。

②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两者的根本任务不同

①政治学的特定任务是研究国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

②国际政治学则是研究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它们虽然联系密切,但国际政治学不是政治学的简单延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

2.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吗?

答:国际政治学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学,具体分析如下:

(1)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常常把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这虽然反映了国际关系学突出政治,以政治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但随着国际社会的演变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深入,应该把两者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严格区别开来。

(2)国际政治学突出的是政治角度,以权利、权力和利益为中心,强调的是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和经济、文化

的政治影响。

(3)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学应该突出研究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的总和,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各种关系的相互关系。所以说,国际政治学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学,也不应看作国际关系学的分支。

3.简述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答:(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把握和理解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立足于国际社会。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宏观同微观相结合,着眼于国际政治的整体。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层次: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秩序。

①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密切相联,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国际政治体系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基本特征。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社会的客观存在,从“体系”出发,就能宏观地研究国际政治。

②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以“主角”、“主要关系”和“式样”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国际政治格局突出主角间关系,涉及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等重大政治现象,从“格局”入手,就能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国际政治。

③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秩序,也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指的是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它以主角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其基本特征是稳定。秩序是人为的,可以调整,可以突破,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国际政治秩序是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秩序”着眼,就能微观地研究国际政治。

(3)国际政治学以国际社会的政治体系、政治格局和政治秩序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最大优点在于全面完整显现全球范围内国际政治的面貌,即能深入揭示全球范围国际政治的整体内容,综合全球范围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突出全球范围国际政治的掠夺本质。

4.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相比,列宁的国家政治理论出现了哪些新思想和新观点?

答:列宁的国家政治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有:

(1)他立足于世界舞台,把国际政治问题同帝国主义体系紧密相联。在帝国主义时代,各种根本问题只能从帝国主义存在的观点来考察。没有一个对内对外政策的重大问题可以不顾这种趋向而解决。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也不例外。

(2)以两大类民族为国际政治的最主要行为体,把重点从两大国际性阶级的活动转向两大类世界性民族的活动,紧紧围绕帝国主义战争、世界革命和两制国家间趋势三条线及其相互关系,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突出不同的重点。

(3)从世界经济与政治间相互关系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国际政治,虽然更多重视政治领域,突出政治视野,并以世界革命为主要内容,但日益转向经济基础,使之同经济相结合。特别在苏俄的外交政策上往往把经济发展和世界革命同样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和推动世界进步的最高原则。

5.同列宁相比,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国家政治理论的最大贡献表现在哪里?

答:同列宁相比,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国际政治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更重视国际社会中国家这个最主要的行为体,体现在:

(1)他们先是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后则突出穷国、富国和超级大国间的关系。两大国际性阶级和两类民族的作用在他们的国际政治理论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2)他们同样认定国际政治中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但与其说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如说更多着眼于国家安全。

(3)他们说世界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但不像列宁那样完全从社会制度出发,而是着眼于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不像列宁那样只讲“不可避免”,而承认有两种可能性;不像列宁那样大谈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即不是战争就是革命,而较为重视和平,在战争与革命关系中掺进了一个“和平”,即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主张和平共处。

(4)他们也谈世界革命,认为“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不像列宁那样着眼于社会制度的更新,要求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而主要是反对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不像列宁那样建立世界革命的指挥部,组织革命,指挥革命,而更多是从道义和物质上援助与支持亚非拉地区的反帝革命;不像列宁那样寓国家关系于世界革命之中,主张阶级利益高于一切,而明确区分两者的界限,更为重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

6.简要回答中国国际新秩序倡议的基本内容。

答:(1)中国国际新秩序倡议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①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②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

③国与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④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不能由大国垄断,任何国家不得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⑤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等价交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中国国际新秩序的主要特点

①目标是维护主权独立及和平与发展,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输出;

②原则是集中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结构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3)中国的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与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共同法律依据、以国家主权利益为共同利益基础,实行“一球多制”,竞争共处。

7.同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国家政治理论相比,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的国际政治理论提出了哪些开拓性的创新见解?

答: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的国际政治理论提出了许多开拓性的创新见解。其主要表现在:

(1)他们观察和研究国际社会始终以政治同经济的结合为基础,但更多注重经济因素,第一次把生产力标准引进国际政治,认为“经济优先”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际政治不仅包含和平与安全,也涉及经济合作与共同繁荣的问题,不应单从社会制度和政治安全

出发,而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他们的国际政治理论开始在国际政治中突出各国经济建设和经济贸易关系,并与世界和平、国家安全与主权独立紧密结合。

(2)他们严格区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范畴,第一次把世界革命排除在国际政治之外,认为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不再是战争与革命,开始在国际政治中超越社会制度的异同,确立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直接目标。

(3)他们完全从国家权益出发观察国际形势,判断国际政治,主张在国际关系中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代集团政治关系和“大家庭”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命运、共呼吸,而且同发达资本主义的西欧各国,甚至美国,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社会制度的异同,并不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障碍。

8.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如此丰富、完整,且不断充实和发展,为什么还有人提出怀疑,拒不承认呢?

答: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政治家,所提出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服从于革命需要的形势分析,最多算是世界革命的理论。

①然而这些经典作家既是革命家,又是理论家,世界革命的理论寓于国际政治理论之中,两者密不可分,这是历史的必然现象,符合当时的世界实际,无可指责。

②而且后来的代表人物适应国际社会的演变,不断地对之加以更新和发展,进行了新的阐述,做出了新的结论,这正好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科学性。

(2)他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形成和国际政治理论的学科建设的区别。

①应该承认,同西方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起步较晚,从苏联和中国来说,均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直到60年代上半期,北京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