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章 历史的脚步--村民自治大事记
- 格式:pdf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3
新中国70年来农村自治发展的演变轨迹及现实启示*◎王乙竹 摘 要:新中国70年来农村自治经过了初步探索阶段、法治化建设阶段和成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自治发展的历史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建构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条重要经验。
基于农村自治70年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新时代农村自治要注重农村自治的民主基础,探索新时代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推动农村自治的全面建设,实现国家法律和美德的有效衔接;要全面发挥乡贤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关键词:新中国;农村自治;演变轨迹;党的领导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审视新中国70年来农村自治的发展历程并及时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得出有益于新时代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对实现乡村振兴、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70年来农村自治发展的演变轨迹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交织的共同体,尽管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曾尝试建立起官治主导、自治辅助的二元化乡村自治体系,但由于政府的强势主导使得乡村自治徒具“自治”虚名[1]。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新的历史纪元,是真正意义上乡村自治探索的开始。
根据70年来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农村自治划分为以下三个历史时期:(一)1949-1978:农村自治的初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主要通过土地革命、婚姻法运动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了具有革命意义的、影响深远的国家治理体系变革。
土地革命是新中国初期一场最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彻底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了亿万农民日思夜想的新民主主义土地制度。
在土地革命运动中,国家重视基层乡村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协会作用,以《土地改革法》《农民协会组织通则》保障农民协会在土地改革中的合法性地位。
当时农民协会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群众,保护群众合法利益,积极参与新中国农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的发展和治理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乡村治理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发展历程的书籍,对书中的观点与论述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第一章:乡村治理的历史回顾起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赖于人民公社这一基本单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乡村治理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等。
这些改革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第二章: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进入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重要的一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通过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措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选派优秀的干部和为乡村公共事务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来改善农村社会治理。
第三章:农村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城乡差距的存在,尽管乡村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其次是乡村公共服务不足,尤其是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平衡。
此外,农村社会治理还面临着环境保护、移民潮等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未来的乡村治理展望为了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需要通过加强与城市的连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减少城乡差距。
此外,还需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个人思考与总结阅读这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发展历程的书籍,让我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进程、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作者:付肖肖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5期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民主化的推进,村民自治作为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应运而生,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村民自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自治还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其运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必然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民主政治;村民自治;启示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56-01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工业化、城市化的突飞猛进,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乡村最大的变化,从经济上说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政治上说是推行村民自治。
中国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农村社会长期落后及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国的村民自治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必须要在立法、民主化和规范化方面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高,对我国农村实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1]就必须坚持推行和完善村民自治,因此,深入了解村民自治,掌握我国村民自治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吸取其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所呈现出的规律,对于今后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阶段1.1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制度发生重大转变,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内容的土地经营模式开始在农村进行推广,农村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同时因不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人民公社体制也随之瓦解。
一些基层组织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村社会处于一种权力真空的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农民自发组织的基层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应运而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村委会是广西宜山县果作村等6个生产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的村委会。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村民自治是指村民在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下,自主地管理和决策村庄事务的过程。
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治理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1. 村民自治的起源村民自治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中国古代,由于中央政府的官僚体制无法完全覆盖到每一个村庄,因此村民必须自行组织,维护村庄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这种村民自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2. 村民自治的发展村民自治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农村集体化运动,村庄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自治重新得到了重视。
3. 村民自治的实践村民自治在中国的农村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村庄发展的需要,各地开始成立村民委员会,探索村民自治的新途径。
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村民主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加强基层管理、推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4. 村民自治的意义村民自治的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农村治理模式,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村庄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村庄的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村庄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带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5. 村民自治的展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村民自治还有巨大的潜力。
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村民自治的实践,为村庄的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村民自治本身也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以适应农村发展的不断变化和挑战。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使整个中国稳定发展的基础,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民民主权利的保障,也是中国民主建设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经济体制方面废除了集体经营、集体管理的生产队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政治管理体制方面,逐步废除了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政社合一的行政命令型管理体制,在乡镇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在农村废除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下放权力,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治和基层直接民主的新体制。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中国农村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新型基层民主制度,也是农村政治成日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它在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又在中国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完善。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村民自治组织的萌芽时期。
时间是1980年至1982年。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一些农村由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农民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村民委员会,以取代日益瓦解的生产大队组织。
村民委员会的功能最初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体的水利设施,后来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农村基层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诸多事务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占两县自然村总数的15%左右。
与此同时,四川、河南、山东等省的一些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了村民委员会式的组织。
第二阶段:村民委员会建立时期。
时间是1982年至1987年。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总结了各地农村的实践经验,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从而指出了农村社会管理实行村民自治的基本方向。
村民自治讲义一、村民自治的启动和发展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是党和国家制定的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村民自治的启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首先是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初步理顺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宜山等县诞生了村民委员会这种农民群众自治管理自己的组织,由于村民委员会这种组织与扩大民主的趋势相符合,因此,它一经产生就备受推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生活的群众自治。
正是在上述社会背景下,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但是,村民委员会如何组织村民实行自治,村民怎样自治,各地都在探索和总结经验。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试行)》。
该法不仅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设立、组织及其产生办法、下设机构、工作原则,更重要的是它规定了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不仅为村民自治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而且也为村民自治的启动提供了动力。
——村民自治的发展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村民自治启动的初始阶段,那么90年代就是村民自治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从典型试点到面上展开,从思想认识分歧较多到思想认识逐步统一,从对村民自治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具体操作办法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实践过程中,村民自治日益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