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受能力的现象。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为了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建立与运行机制以及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使得许多常规治疗手段失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通过监测与预警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指导临床用药: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制度可以对各类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在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3. 促进合理用药: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可以揭示抗生素的滥用与过度使用情况,引导医师、患者及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消耗和耐药性发展。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机制:1. 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从不同来源(如医院、社区、动物)收集细菌耐药性数据。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等手段,评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2. 标准化流程与质量控制:制定统一的细菌耐药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监督各实验室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3. 建立预警机制:基于实时数据监测,建立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耐药性流行或跨区域传播事件。
制订相应的预警报告和应急响应计划。
4. 多部门合作: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畜牧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政策、信息共享与应急响应机制。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面临的挑战:1.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数据收集和实验操作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数据的完整性也需要保证,避免信息的遗漏或失真。
2. 多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细菌耐药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参与与合作,包括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难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不断产生耐药性。
作为管理者,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细菌耐药监测旨在及时获取并汇总全国各地的耐药菌梯度信息、菌株变异规律及其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建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和预防细菌耐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制定标准化的耐药监测方案和流程从统一标准、数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强、服从性好的标准操作流程,将所有相关人员培训到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2. 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建立信息汇总平台,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加工、统计,并发放各级别、各部门需要的汇总数据和报告。
二、实施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除了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以外,还需针对性提高全球人民对细菌耐药预防、控制、监测和预警的等级,同时,加强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探讨药物开发、药物创新等方案。
1. 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突破,采取全面、及时预警机制,发布科学公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
2. 加强技术研究加强细菌耐药相关基础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和药物,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为应对细菌耐药提供前沿技术和重要咨询。
3. 加强应急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对耐药菌所引发的卫生事件进行救治和管理,并且及时调整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耐药性扩散。
细菌耐药是全球卫生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才能在医疗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延迟细菌产生新型耐药性以及细菌耐药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发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1.目的:为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
2.使用范围: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
3.定义:无。
4.内容:4.1 严格监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情况,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监测与管理。
4.2 严格监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包括用药指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分级使用、经验用药、用药分析、方案调整的合理性等情况。
4.3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汇总、评价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进行排名统计,对用量、金额居前十位抗菌药物品种、前十位的科室和处方医师情况通报,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4.4 对每月抗菌药物使用(数量、金额)居前的科室预警,对该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医师、科室。
4.5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个季度通过 OA 平台及时向全院各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
4.6 各部门主要职责:4.6.1 信息科配合药学部、临床微生物室和医院感染监控科等完成各项数据的采集;4.6.2 临床微生物室主要负责分析报告临床送检标本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细菌耐药情况;4.6.3 医院感染监控科主要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对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多重耐药菌控制等进行监测;4.6.4 药学部负责对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和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总结;4.6.5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医务部、质控科督查干预。
4.6.6 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讨论并采取不同的预警和干预措施,以保证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6.7 药事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作出处理意见。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本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 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
该工作由药剂科、感染科和检验科共同参与完成。
感染科和检验科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剂科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综合办公室向全院公布。
2. 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及临床药师共同会诊同意,并由具有临床科主任或主任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6.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抗性增强。
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各国纷纷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细菌耐药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公共卫生策略和临床用药决策。
1.监测方法与指标的建立:监测细菌耐药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另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测指标,例如最小抑菌浓度、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以评估和比较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性。
4.建立联合监测网络:由于细菌耐药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之间需要建立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联合监测网络。
通过共享监测数据,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情况并进行跨国比较,从而有效制定和调整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5.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的新变种和新传播途径。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制定应对耐药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加强卫生防护措施等,以减少细菌耐药问题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在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视,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指导。
医疗机构需要积极参与细菌耐药监测,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合作,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使用。
总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确保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蔓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是当代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成为保障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目标是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态势,预测和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其核心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和分析、信息发布和传播、政策制定和实施等。
首先,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是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基础。
监测机制应覆盖全国范围,包括医院、社区及农业领域等各个环境和领域。
数据采集需要包括细菌菌株分离、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此外,还应建立菌株库,对采集的细菌菌株进行长期保存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因素。
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形成对细菌耐药性发展态势的认识。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细菌耐药性的相关信息,并向医务人员和决策部门进行传播。
这样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引起重视,并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最后,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并推动其实施。
这包括对控制抗菌药物在农业使用的监管、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指南,以及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
同时,还应推广和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加强抗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期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和推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工作的开展。
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训和宣传。
科研机构应加大细菌耐药性研究的力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而公众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制度规范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明显或者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者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或者对细菌耐药性有明显影响,或者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
二、组织管理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九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由医疗机构负责人、临床科室负责人、药学部门负责人、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性疾病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等组成。
第十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监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三)对纳入本机构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品种进行临床评价,提出采购建议;(四)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提出处理意见;(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一、目的和原则1.1 目的: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1.2 原则:本制度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调剂、临床应用、监测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组织与管理2.1 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部门、药学部门、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科、护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医务部门负责。
2.2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职责:(1)制定和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2)监督和指导各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定期分析、评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4)建立和维护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5)组织抗菌药物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
三、抗菌药物的采购与供应3.1 抗菌药物采购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选择具有合格生产许可证和药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
3.2 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应根据临床需求、药物疗效、安全性、价格等因素进行制定,并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3.3 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四、抗菌药物的处方与调剂4.1 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合理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4.2 药师应认真审核抗菌药物处方,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并进行调剂。
4.3 药师应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导和教育,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五、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监测5.1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指南,根据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进行选择。
5.2 临床医师应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3 医院应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分析细菌耐药数据,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
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
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某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第一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后再选择药物;临床医生应在细菌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使所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如果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在药敏试验前服药,可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
知道药敏试验结果后,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综合用药方案。
应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第二条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选择对微生物影响较小的窄谱抗菌药物;确诊病毒感染不需要抗菌药物,细菌感染不需要;预防性药物只能针对一两种最有可能的细菌,不能为了预防多种感染而漫无目的地使用多种药物;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第三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是不明细菌(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需要长期治疗,但病原菌易受某些抗菌药物耐药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减少高毒性抗菌药物的用量,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应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
两种药物通常联合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药物仅适用于个别病例。
一般不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组合。
第二章组织、管理和职责第四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负责,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由医务处、质控室、药剂科、医院感觉室、护理部、检验科、内外科室、妇儿科负责人及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组成。
医务处和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
第五条成立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长:张庆岳副组长:王洪胜成员:叶、黄、冯、郭京辉、贾、茹、阿不都热依木、陆建玲、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张炳哲、阿曼古·阿不都热西提、达吾提、李新元、赵茵、卢振林、阿齐古·阿布力孜。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通知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全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号)精神,结合《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总体要求(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当前,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
在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上,细菌耐药问题被列入主要议题,并写入最后公报;在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上,世界各国对细菌耐药问题进行了讨论,成为联合国大会有史以来讨论的第四个卫生议题。
细菌耐药问题已经从卫生领域扩大到政治、经济领域。
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要从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切实加强管理,严格落实要求,注重管理规范。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要求得到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进一步规范,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督导检查纳入日常工作中,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要明确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见附件1),于收到本通知后2周内完成。
(三)切实强化督导,落实管理到位,确保合理使用。
各医疗机构要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点内容,加强院内督导评价,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分析本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全面推动本单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一、临床科室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属多重耐药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卡报告院感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1、经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立即下“接触隔离”医嘱,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科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2、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早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4、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的卫生消毒。
5、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院感科报告。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落实相干院感防控措施。
五)医师应相识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历性利用抗菌药物。
二、检修科微生物室一)应实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在星散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需标记“多重耐药菌”的字样红章,并同时将检修报告单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二)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种耐药谱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院感科。
三)每季度统计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科室分布、标本分布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反馈科室,特别是重点部门。
三、院感科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剂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剂科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科室医务人员。
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无用药指征;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者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7.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8.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控重点下列病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行病原菌检测加药敏试验:1.败血症、菌血症。
2.成人发热3天及以上,儿童发热5天及以上,原因不明,需做血或骨髓培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为提高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根据每月上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学部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药讯》(院内刊物)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学部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学部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每季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无用药指征;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7.其它不符合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8.其它不符合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六、发现上述第五条相关违规行为,按以下处理:1.科室:违规每例次扣l分,累计在科主任绩效考核“基本指标”中“抗菌药物规范使用”项扣除,扣完为止。
2.当事人:运行病历每例次扣50分,归档病历按乙级病例计扣21分,取消病历评奖资格,另扣50分。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朱啊哟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检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师出现下来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开具抗菌药物处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厨房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一、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临床需要,规范地进行病原检查和药敏试验,提高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回报告。
特别加强对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等进行检测。
2.微生物实验室应保留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3.被指定参加浙江省细菌耐药监测网,为当地和全省的细菌耐药监测做出贡献。
二、对临床科室的要求
1.要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要求临床医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从感染部位特别是无菌部位采集合格的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2.临床各科室收到病原学检查结果后,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3.临床各科室要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的总结分析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对管理部门的要求
1.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负责统计病原学检查结果,院感科每季负责对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进行统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业务院长、药事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报告,并向医务处、药剂科和各临床科室反馈。
2.院感科每年要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在全院通报总结分析结果。
3.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领导小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根据药敏结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医务人员必须根据本科室细菌耐药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根据监测结果的反馈,必要时该科室一段时间内停用某种抗菌药物。
药事管理委员会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合理用药检查,并给予通报。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二??九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