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燃烧学】燃烧理论_2燃烧与热化学补煤
- 格式:pptx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46
一、燃烧素学物质燃烧现象是古代和近代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古代哲学家把火看作是宇宙的“本原”;炼金家和医药化学家则视火为构成万物的“要素”;化学一度被称为“火术”。
当时已知的化学反应大都周燃烧现象有关。
特别是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金属冶炼、燃烧及其它高温反应都迫切需要对燃烧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所以建立燃烧理论已成为整个化学发展的中心课题。
在这种形势下,首先出现了错误的燃素学说,并统治化学达百年之久。
随后由于气体化学的成就而被推翻,建立了科学的氧化学说,使化学第一次有了关于化学反应的理论。
至此化学不仅在元素概念和物质组成上,而且在化学反应上确立了科学体系,奠定了近代化学的最后基石。
(一)燃素学说的统治处于十七世纪中叶的化学,虽然波义耳已从理论上阐明了元素的概念,然而在实际上,人们还难以辨别究竟什么是元素;医药化学家的“三要素”说仍在起着作用,并为燃素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1669年曾经随同波义耳研究过燃烧现象的德国化学家贝歇尔(J.J.Becher,1635—1682)提出了燃素学说的基本思想。
他在《土质物理学》一书中提到,气、水、土虽然都是元素,作用并不相同:气不能参加化学反应,水仅仅表现为一种确定的性质,而土才是造成化合物千差万别的根源。
他认为土有三类:油状土、流质土、石状土,分别相当于硫、汞、盐“三要素”。
他还认为一切可燃物均含有“硫”的“油状土”,并在燃烧过程中放出。
他依此来解释燃烧现象。
1703年,贝歇尔的学生(Scheele)斯塔尔对他的老师的思想加以补充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燃烧理论,称之为燃素学说。
他认为,“油状土”并非是“硫要素”所代表的可燃性,而是一种实在的物质元素,即“油质元素”或“硫质元素”,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燃素”。
据此他提出:一切可燃物均含有燃素,可燃物是由燃素和灰渣构成的化合物,燃烧时分解,放出燃素,留下灰渣。
燃素和灰渣结合又可复原为可燃物。
清华大学锅炉燃烧技术介绍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以及以本研究所为依托建立的“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煤的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的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积累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我所对煤粉燃烧器的科研与应用工作开始于80年代初,是国内最早开展此项工作、成果最丰富、研究力量最强的单位,因此国家决定将“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的机构设在我所。
学术带头人徐旭常院士提出的煤粉燃烧“三高区”原理,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评价,他十几年前发明的船体燃烧器性能优越,获得广泛应用,在国内相关行业内几乎无人不知。
一、低NOx煤粉燃烧器的设计原理按照NOx产生的机理,燃煤锅炉排放的NOx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称之为燃料型NOx、热力型NOx和即时型NOx。
对于某一特定的燃煤锅炉,NOx 的实际排放量与煤种、煤的燃烧方式和煤燃烧过程的具体技术参数密切相关,以下简单介绍固态排渣煤粉锅炉低NOx煤粉燃烧器(以旋流为主)的设计原理。
固态排渣煤粉锅炉排放的NOx主要来源是燃料型NOx,其数量通常占锅炉NOx排放总量的90%以上。
热力型NOx是燃料中的氮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对于一定煤种,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煤粉燃烧时的温度和氧量,温度和氧量越高NOx的生成量也就越大。
对于此类锅炉,若能够设法破坏NOx 的生成条件,或者设法将已经生成的NOx“破坏”掉,就可以达到降低NOx的目的,这就是低NOx燃烧器的设计思想。
对于固态排渣煤粉锅炉低NOx燃烧器,国内外已有十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积累了大量经验,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正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
具体实用技术包括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燃料分级燃烧技术、烟气再循环技术等。
(一)、早期低NOx燃烧器技术特征:●直流、旋流相结合:直流一次风。
●空气分级燃烧,两级旋流二次风。
《燃烧学》习题第一章燃烧的化学基础习题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1)燃烧(2)火灾(3)烟(4)热容(5)生成热(6)标准燃烧热(7)热值(8)低热值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这些特征.3.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5.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有何影响?6.燃烧反应速度方程是如何得出的?在该方程中,KOS(KOS’)和ES是否有直接的物理意义?为什么?8.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指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9.试求出在p=1atm、T=273K下,1公斤苯(C6H6)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10.已知木材的组成为:C-46%、H-6.0%、O-37.0%、N-2.0%、W-9.0%,问在p=1atm、T=273K下木材完全燃烧产物体积是多少?11.木材的组成为C-48%、H-5%、O-40%、N-2%、W-5%.试求在1.5atm、30℃的条件下燃烧5kg 这种木材的实际需要空气体积、实际产物体积和产物密度。
(空气消耗系数数取1.5)l2.已知煤气成分为:C2H4-48%、H2-37.2%、CH4-26.7%、C3H6-1.3%、CO-4.6%、CO2-10.7%、N2-12.7%、02-2.0%,假定P=1atm、T=273K、空气处于干燥状态,问燃烧1m3煤气(1)理论空气量是多少m3?(2)各种燃烧产物是多少m3?(3)总燃烧产物是多少m3?l3.焦炉煤气的组成为:CH4-22.5%、H2-57%、C2H2-3.7%、CO–6.8%、CO2-2.3%、N2-4.7%、H20-3.0%,(体积百分数.在1.2atm、25℃的条件下燃烧3m3的这种煤气,实际需要空气体积、实际产物体积和产物密度分别是多少?(空气消耗系数取1.2)14.试求燃烧lkg甲醇、乙醇和丙醇的混合物(混合质量比为56:30:20)的理论需要空气味积.15.什么叫做恒压热容、恒容热容?什么叫做平均热容?16.在常压下1000Kg甲烷由260℃开温至538℃所需的热量QP是多少?17.已知某可燃物燃烧后的产物组成为:CO2-9%、N2-67%、H20-22%、O2-2%.试分别精确计算和粗略计算4m3的这种产物从0℃上升导1727℃所需要的热量.18.试求甲醇在25℃条件下的标准燃烧热.19.试用气相苯乙烯(C6H5C2H6)的标准燃烧热求它的标准生成热。
《燃烧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燃料与燃烧概述一、燃烧学发展简史1. 古代时期- 早期人类通过摩擦、打击等方法产生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火进行冶炼、烹饪和取暖。
2. 中世纪时期- 炼金术的兴起,炼金术士们试图通过燃烧和其他化学反应来转化金属。
- 罗杰·培根(Roger Bacon)在13世纪对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火的三要素理论:燃料、空气和热。
3. 17世纪-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通过实验证明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推翻了燃素说。
-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为现代燃烧理论奠定了基础。
4. 18世纪-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和卡尔·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分别独立发现了氧气。
- 拉瓦锡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揭示了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5. 19世纪-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发展,为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燃烧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6. 20世纪- 燃烧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火焰结构、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等。
-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应用,使得燃烧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成为可能。
- 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清洁燃烧技术和低污染燃烧技术的发展。
二、常见的燃烧设备1. 炉子- 锅炉:用于发电和工业生产中的蒸汽供应。
- 炉灶:家用烹饪设备,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燃料。
- 热水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水。
2. 发动机- 内燃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
- 燃气轮机:用于飞机、发电厂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3. 焚烧炉- 医疗废物焚烧炉:用于医院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用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
第1章绪论1.1 引言火灾是国内外安全工作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
目前世界上每年都要发生各种情况的火灾,给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燃烧学是研究火灾防治方法及技术的基础。
同时,燃烧在工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
在世界总体能源结构中,以燃烧方式提供的能源所占比例高达80-85%。
燃烧技术不仅在冶金、电力、机械、化工、轻工、交通、农机等各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抽烟、烧饭、汽车等等)。
对于航空、航天、兵器这些特殊的技术领域,更是完全建筑在以燃烧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基础之上。
可以说没有燃烧就没有我们的现代文明。
强化燃烧、节约能源、防火灭火、防止污染这四大问题是当今燃烧技术发展最迫切、最热门的课题。
因此,燃烧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及其它与燃烧过程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学好本课程对知识面的拓宽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化学观点看,在燃烧过程中,原来物质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重新组合,经过一系列中间产物的变迁,最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即燃烧产物。
在化学反应中,总的位能降低了,即所谓化学能降低了。
这部分能量大都以热能和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表观上形成了火焰。
从物理观点看,燃烧过程总是发生在物质流动系统中,这种流动可能是均相流也可能是多相流,流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其次,燃烧现象总是在不均匀物质场条件下进行,多种物质组分间的混合、扩散在不断地进行着,甚至外界环境(如电磁场、重力场)对燃烧还会产生显著地影响。
因此燃烧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的综合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过程。
它是一门交叉学科。
学习燃烧理论既要求有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又需要对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等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由于燃烧的复杂性,人们通常只按照自己的专业需要去研究燃烧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化学家-- 研究燃烧的反应机理、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问题;热能工程师-- 研究锅炉等燃烧设备的设计,煤等燃料的燃烧技术及燃烧中的流体力学、传热、传质等热物理现象,燃烧设备的管理使用,燃烧能量的合理使用等;汽车发动机专家-- 研究内燃机的设计,汽油、柴油等燃料的间隙式燃烧技术及作功效率等;飞机发动机专家-- 研究航空发动机,航空燃料的稳态及非稳态燃烧技术及推进效率等;火箭发动机专家-- 研究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的稳态及非稳态燃烧技术及推进效率等;安全专家-- 研究火灾的防治,关心的是各种可燃物的着火、燃烧、爆炸及火焰熄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