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精品课程(第五讲)
- 格式:ppt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31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复习经验指导一、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招生目录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接收推免生比例或人数:16人左右055200新闻与传播10 接收推免生比例或人数:3人左右06口语传播实务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二、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考试科目政治外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新闻与传播52 52 78 78 345 三、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参考书科目名称书名作者出版社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传媒法规与伦理》王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媒介与社会》张国良上海人民出版社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网络新闻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媒介管理学概论》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媒介融合的轨迹》许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中国新闻事业史》哈艳秋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础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编辑》谭云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梁一高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王振业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四、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简答媒介素养传播媒介的类型把关人二、论述针对“抢盐风波”,谈谈对于谣言的控制策略针对农民工报道,谈谈你的看法三、案例分析一段材料是关于发布“限娱令”的,讲了一下“限娱令”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1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创意等专业开课学期:2、6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
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第一讲传播学史(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学的诞生(2课时)知识点: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环境第2单元传播学的先驱者(1课时)知识点: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的主要贡献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的历史演进(2课时)知识点: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主要历史阶段第2单元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课时)知识点:主要演进规律;使用规律来分析当代媒介发展前景第三讲传播的材料(共3课时)第1单元信息(1课时)知识点:信息的定义;三论第2单元符号(2课时)知识点: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及相关理论;符号的特征与分类;讯息第四讲传播类型(共6课时)第1单元内向传播(1课时)知识点:内向传播与心理学第2单元人际传播(1课时)知识点: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的动机;自我表露第3单元群体传播(1课时)知识点:群体压力与群体规范对传播的影响第4单元组织传播(1课时)知识点:组织传播的方向、功能与主要形式;组织传播与公关第5单元大众传播(2课时)知识点:大众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的功能;负面功能:麻醉精神与社会顺从第五讲传播过程(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过程(1课时)知识点:传播过程的特征第2单元线性传播模式(1课时)知识点:五W模式;线性模式的缺陷第3单元控制论传播模式(0.5课时)知识点:反馈;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第4单元系统传播模式(0.5课时)知识点:系统;赖利夫妇模式第六讲传播者(共6课时)第1单元传播体制(2课时)知识点:传媒的四种理论;批评与发展第2单元传播者与把关(2课时)知识点:把关人;信息流动过程第3单元媒介专业主义(2课时)知识点:媒介专业主义的形成;媒介伦理的主要困境第七讲传播内容(共6课时)第1单元大众传播内容(2课时)知识点:大众传播内容特征;信息娱乐与市场新闻业第2单元大众传播内容研究(2课时)知识点: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第3单元大众文化(2课时)知识点:大众文化的正面与负面认识第八讲传播媒介(共6课时)第1单元理解传播媒介(2课时)知识点:认识媒介的主要原则第2单元大众媒介的本体特征(2课时)知识点: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介第3单元技术与媒介(1课时)知识点: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理论第4单元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1课时)知识点: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九讲受众(共3课时)第1单元理解受众(1课时)知识点:受众的定义及其基本认识第2单元受众的行为(1课时)知识点:选择性过程;使用与满足第3单元研究受众(1课时)知识点:受众调查;受众商品第十讲传播效果(共9课时)第1单元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1课时)知识点:四个发展阶段第2单元宣传研究与枪弹论(1课时)知识点: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宣传的七种技巧;枪弹论第3单元两级传播论与有限效果(1课时)知识点:舆论领袖与两级传播;创新扩散;有限效果第4单元议程设置(1课时)知识点:议程设置;铺垫与框架第5单元知识沟(1课时)知识点:知识沟;媒介与社会第6单元教养理论(1课时)知识点:教养理论;媒介制度分析第7单元沉默的螺旋(1课时)知识点:沉默的螺旋;强大效果论第8单元第三者效果(1课时)知识点:第三者效果第9单元对传播效果的整合认识(1课时)知识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普遍认识四、作业、实践环节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布置每篇作业2500字左右。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65403课程名称:传播学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传播学原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课程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展示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个案分析、运用实践中使学生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当代媒介环境和媒介信息的基本状貌,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媒介社会现实问题,能够为信息媒体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英文简介: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or Radio and TV Director. The course presents a panorama of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its origin, the status quo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t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from the aspects of sender, receiver, message, symbol, media, communication skill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impact and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cases analysis and actual practice, it helps students perceive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ir daily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On completion of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 status quo of contemporary media environment and media information,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media society by apply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y will be well prepared for their future work andresearch.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必修学科基础课,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传播学题库(中国传媒大学6年真题,传播学考试必备)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小狗杰西卡整理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宪章中。
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由于大众传播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反馈(feedback)是源于控制论的一个术语,原意是指控制系统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
在传播学中,反馈就是传播者接受到受众对传播讯息所做的反应的过程。
借助反馈,传播者可以对传播过程及时作出调整,从而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3、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活动中发出讯息的人或者组织。
它是传播活动的起点。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指编辑、记者、主持人等组织化的个人,也可以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媒介组织。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制作、发布和控制传播内容,因此在传播学中,对传播者的研究又称为控制分析。
4、控制实验法(control experiment):是传播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和卡尔?霍夫兰引入传播研究。
它是指研究在实验室中进行,并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进而探索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其步骤大体包括:(1)提出假设;(2)简化因素模式,确定自变量与应变量;(3)控制与实验;(4)统计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5、编码:(encode)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二、简答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21必读!一万字的中国传媒大学新传考研超全攻略》摘要:想去双一流读书吗?正文: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办学65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该校的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这所紧紧围绕着传媒事业发展所建设的高校,目前有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广播电视学等11个新传相关专业招收全日制硕士生,相比其他学校,除了择校,可能还要在众多专业之中纠结一番。
今天,就为大家呈上最全最详的备考攻略,让大家轻松择校、高效备考。
一、招生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不仅招收的专业较多,而且有的专业下设置的方向也较多,且考生必须在初试报考的时候确认专业方向,但在招生简章中只会列出该专业的拟招生总人数。
因此,如果你报考了热门专门的热门方向,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最终各个方向的录取人数是可以小幅度浮动的。
众多专业方向,哪个性价比更高?各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学&传播学】(注:具体的方向介绍可登陆官网查看/newsWYFHY/ce902e8e-b5a4-491c-b7d5-a6ae7fb7737b.htm)专业介绍:新闻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中国传媒大学首批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招生的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
本专业具有突出的广播电视新闻特色,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引领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