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0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语分析》第七章评述

(Discourse Analysis)由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共同编写,《话语分析》

Gillian Brown是剑桥大学英语教授,George Yule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它与之前的话语分析类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全面地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不同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论述了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语料涉及谈话录音、通知、书信、小说、报刊文摘等。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着重探讨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继而讨论了句子与语句;第二章介绍了语境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情景语境;第三章作者讨论了话题与话语内容的表现;第四章探讨视角与话语结构的表现;第五章主要讨论信息结构,讲述了信息是如何通过短语和小句层次的小结构单位而得到包装的;第六章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上一章来说是大块语料的成构,讨论它们是怎样被解读而成为连贯的语篇的,重点仍然是话语的指称这一中心问题;第七章探讨了话语理解中的连贯。本文主要对第七章进行讨论并作出简要评述。

第七章首先讨论了话语的连贯。话语连贯是篇章语言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多年来,众多学者就这一理论从不同角度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多种修正意见与观点。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认为,连贯是篇章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有读者的先有世界知识与篇章所表现的概念关系结构相吻合时,篇章意义或意义连续体才能实现;胡壮麟(1994)认为,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知识有助于语篇连贯;张德禄认为语篇连贯的条件包括认知模式、情景模式、文化语境、心理思维语义联系等;而本书作者认为,人们在对语篇进行阐释时需要依赖一种假设,即,话语是连贯的。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常常依靠句法结构和语言信息中的词项进行理解,但我们不能认为缺乏这些文字形式上的输入我们就达不到理解。有时,我们可以从作家写出的语法十分规范的句子中得出其字面意义,但实际上我们并未全部理解它,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语言之外的信息。有时一个句子不一定在表现形式上有连贯,但通过一些原则,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是连贯的。

随后,作者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借此来说明即使在没有表示接应手段时句子之间的关系仍能得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言外形为和言后行为。如果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言语行为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语篇在这三个层面上连贯的方式和特征是不一样的,即言内行为的连贯是以语法、词汇、逻辑关系和主位与述位结构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有形的;言外行为的连贯是根据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推导说话人的含义而得出的,其特点是隐形

的;言后行为的连贯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其特点是无形的。

言语行为理论未能产生一种理想的方法让话语分析者能够判断在一个具体的对话环境中言语成分如何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作者认为使用世界知识很重要。正如第二章中所说:人们具有的世界认识和推理能力,对理解话语的连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继而讨论了“自上而下认识”和“自下而上认识”。这是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处理研究者将人们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进行的分类,前者指人们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处理所接受的信息,后者指人们理解事物不是依靠先前拥有的知识,而是主要利用刚得到的信息中的单词、句子等材料。

这些研究与人工智能有密切的联系。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背景知识来支持,如记忆中的知识的组织就需要与框架和事物脚本相联系,这两个概念对于如何理解话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在表征事件的过程中,往往诉诸于脚本机制,否则语言材料将显得太匮乏。而对于受话者而言,脚本化过程中被省略的部分可以借助语境知识而被迅速激活、取回。因此,脚本化事件表述本身是一种省略类转喻形式。

人们常常把框架与脚本交换使用,用它们指一些意义单位,其中包括与某些特别环境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或活动,如机场事物脚本可以包括如下知识:机场是乘飞机的地方,人们到机场要支付场建设费,要验票后登机等等。构思图式在这里再一次被提到,它指语篇和语法的潜在结构。不同的种类的文章和话语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其话题、命题以及其他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宏观的结构。如果一篇文章或一个话语中的构思图式的宏观结构安排得好,那么,该话语的连贯性就一定强。图式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序化。正因如此,图示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中。例如顾客到餐馆用餐的图式包括:顾客进入餐馆、在餐桌前坐下、点菜、吃饭、付款、离开餐馆等相关动作。(滕延江&卢卫中,2011:23)

上述的框架概念起源于计算机心理学。美国人工智能专家Minsky首次将心理学的图示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认为我们的知识是以数据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固定的场景,这就是框架。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最先把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并几次改变它的定义。Fillmore把框架理论看作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认知理论,因此高度重视词项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框架的属性是由各种信息槽确定的,而信息槽必须由相应的填充项来填充,在此过程中,词项可以激活框架,加强语义理解,建立语篇连贯。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词是中国元代杂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者故意把一组看起来毫无逻辑联系的意象堆砌在一起,语篇看似缺乏连贯,然而细读之后却发现枯藤、老树、流水、古道等词汇激活了读者心中关于思乡的框架,描绘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的乡愁,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

最后,本章讨论了作出推理的决定条件,一个重要概念是“沟通假设”,如“a) Mary got some picnic supplies out of the car. b) The beer was warm”这两个句子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沟通假设,便可得出c) The picnic supplies mentioned include some beer。所以,推理是作为潜隐联结而出现的。当提到“a) I bought a bicycle yesterday; b) The frame is extra large”时,它们的潜隐联结是c) The bicycle has a frame。如果我们说“dressing the baby—the clothes”这句话的推理具有自动联结性,但在picnic supplies和the beer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结是非自动的。在理解中充分利用推理有助于消除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过程中,背景知识对话语连贯的理解十分重要。

此处作者提出的“沟通假设”与张德禄(2000,2001)提出的语篇与语境的衔接有相似之处。语篇与语境的衔接表现一定程度上隐形特点,可以成为隐形衔接机制,可以分为外指隐形衔接和省略隐形衔接。推理是作为潜隐联结的手段无疑是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隐形衔接。人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储存在相互联系的概念地址中;大多数概念包括逻辑、百科知识和词汇三种信息,其中逻辑信息决定该概念可以与什么概念联系以及如何联系,百科知识信息是对与该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假定,词汇信息是对用于表达该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的认识。语境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

本章节大致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话语连贯进行了阐释。静态的研究能够全面而系统地揭示话语连贯的形式特征,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它不能彻底解释话语连贯的本质特征。动态研究把语篇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语义生成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话语连贯的形成过程。它能够从句法上解释话语连贯的表面特点,又能从认知角度解释话语连贯动态的形成过程,能够解释连贯的本质特点。但是,如何能够建立一个更科学的额、解释力更强的话语连贯模式来分析话语连贯的动态形成过程,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这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话语连贯的各个层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