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易错点1 不能全面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读《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图表》,导致图中B段情形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大危机的爆发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C.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D.政府大力干预经济【错解】B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在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纽约股价的狂跌。
对此理解不清,即容易错选B项.【正解】A【解题思路】如图所示,B段处于1930年左右,这时正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工厂倒闭导致工人失业,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导致这次经济危机和失业率增加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只是加剧经济危机的原因,不是失业率增长的直接原因,C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之前,政府还未大力干预经济,D项错误.+易错点击全面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原因(1)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标志(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首先爆发于美国,随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的特点。
5.影响(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提高捐税等,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考纲解读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作为命题的立意点考查。
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专题讲解】一、1929--10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知识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20年代经济增长虚假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狂跌。
【特别提醒】①繁荣和危机往往同时存在,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联系当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房价、加强土地调控、控制信贷投放过度等措施,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②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③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过分投机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知识梳理>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贫富悬殊,生产相对过剩。
③其它原因:过度的信贷消费和股票投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
3、特点:①范围广:美德英法日等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时间长:危机持续时间长达4年。
③破坏大:“世界末日”“大危机”“大萧条”。
4、影响: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兴风作浪,民主制度受威胁)②加剧世界紧张局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加剧)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社会动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加剧美国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改革呼声高涨:希望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摆脱经济危机。
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美国新一任总统提出新政。
2、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及金融业②调整农业政策③复兴工业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⑤社会立法3、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4、评价:①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②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③作用:①缓和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捍卫了美国的民主制度;③扩大了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初步建立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实现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节。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各资本主义经济战后进入“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各国应对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考点19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备考策略】复习备考中建议关注以下几点:(1)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巨大。
高考经常运用图文材料,考查经济大危机的特征、影响。
解答这类题目注意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下思考。
(2)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要明确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影响和实质,并联系时政热点,挖掘罗斯福新政现实意义。
(3)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弊端以及福利政策的实质和作用。
在复习备考时,应关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等知识点。
【重要考向】一、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③直接原因: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破产;世界贸易剧减。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4.影响:①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等,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促使资本主义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政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不断高涨,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社会动荡,改革呼声高涨。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倡行新政。
2.措施①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家们挖空心思地算计,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以及“超前消费”“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致使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当时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
这些现象( )A.为美元世界地位确立创造了条件B.奠定了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C.促使资本主义贸易体系重新构建D.是当时政府经济管理思想的体现2.1930年,美国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
据此可以推知( )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B.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D.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3.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发表于1939年,以破产佃农乔德一家的大迁移为中心,描述了经济恐慌爆发之时美国的景象:银行的冷血、农民的悲惨、警察的蛮横、资产者的无情。
小说1940年被改编为电影,被重印和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经典作品。
据此可知( )A.大危机根源于资金链的断裂B.大危机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C.农民大迁移加剧了经济恐慌D.经济恐慌使社会结构得以改变4.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垄断资本家为维持产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
而另一边却有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不少人因饥饿而死。
据此可知( )A.生产过剩严重影响人民生活B.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危害严重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救济落后D.美国的新政措施具有局限性5.1931年,美国总统胡佛要求银行建立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1932年,他又签署了建立复兴金融公司的法令,为出现问题的银行、铁路和保险公司提供政府贷款,向各州的复兴计划和公共工程提供总额达18亿美元的贷款。
胡佛这些措施( )A.过度依赖经济的自我调整机制B.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借鉴C.以凯恩斯主义为基本理论指导D.使美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困扰6.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小学教育网 高一强化提高班《历史》下学期辅导第六章练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 单项选择题1.1929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罗斯福政府实行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主要是适应了A.遏制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美国扩展的需求B.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需求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求D.解决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的需求3.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A.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C.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
”D.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4.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长期性地解决失业造成的问题的主要措施是A.举办公共工程B.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保护劳工权利5.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质上是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B.由国家干预经济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6.在罗斯福新政中,既能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空间的措施是A.恢复银行信用。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1.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努力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
自由主义信奉“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由市场自由调节社会经济。
3.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之后美国首先摒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二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4.后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
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私有化),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二、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1.对外政策上的非殖民化: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殖民体系崩溃,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西方国家转而依靠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继续剥削亚非拉国家,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2.经济结构上的后工业化:二战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西方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转移。
3.居民生活上的逆城市化: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或者乡村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工业革命后,首次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
4.资本结构上的社会化:二战后,股份制企业继续发展,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单一所有者的企业成为个例,大部分企业成为社会的公共产品,资本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
5.财富分配上的国家化:二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各种税收等手段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保证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
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当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就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当时可供选择的道路只有三条: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非民主手段的法西斯专政或对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策进行某些改革。
(首先,罗斯福上台执政前夕,美国并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
其次,美国经济更强大,而且具有民主主义传统的美国人民坚决反对法西斯上台。
这样,剩下的一条道路就是继续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制度了。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长治久安,必须进行积极的改良。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试图解决危机的罗斯福新政顺乎历史潮流应运而生。
)
新政局限性:
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因此其致命弱点在于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探究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留下哪些教训和启示?
①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与时俱进。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④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共同采取措施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
⑤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
⑥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
探究二:有人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
他们是谁?你同意上面的观点吗?为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同之处:
敢于直面困难,愈挫愈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勇于创新,善于借鉴,大胆尝试;
以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为己任。
探究三: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1)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2)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3)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然;(4)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探究四:从战争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意义深远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是否能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制度固有的矛盾?为什么?
(1)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经济”的出现。
(2)不能。
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只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