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课件第十二章:药物制剂稳定性
- 格式:ppt
- 大小:347.50 KB
- 文档页数:64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1.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2.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3.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二)药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1.留样观察法2.加速试验法3.药物制剂半衰期和有效期的求算方法补充:药品质量特性药品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1.有效性(效应程度)我国——痊愈、显效、有效国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2.安全性3.稳定性4.均一性一、中药制剂稳定性1.影响因素①制剂工艺②水分:易水解药物——酯类、酰胺类、苷类③空气(氧):易氧化药物——酚羟基、不饱和键④温度⑤pH值⑥光线2.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粉针、干颗粒压片或粉末直接压片)3.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调节pH、降低温度、避免光线、驱逐氧气(液体通CO2/N2 ,固体真空包装)、添加抗氧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控制微量金属离子(依地酸二钠)二、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1.加速试验(经典恒温法)——含量降低与分解速度有关,预测有效期40℃、RH75%、6个月,为新药申报临床研究与申报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
2.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接近实际贮存条件下贮藏,1-2年,确定有效期!药物稳定性的预测lgK=-E/2.303RT+lgA根据Arrhenius方程以lgk对1/T作图得一直线,可求出室温时的速度常数(k25)。
由k25可求出分解10%所需的时间(t0.9)或室温贮藏若干时间以后残余的药物的浓度。
目的:预试验研究,预估药物制剂的有效期,其结果仅供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参考。
三、制剂半衰期和有效期半衰期(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有效期(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药品被批准使用的期限随堂练习A型题酚类药物易产生A.水解反应B.氧化反应C.聚合反应D.变旋反应E.差向异构『正确答案』BA型题不属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的是A.高湿试验B.加速试验C.随机试验D.长期试验E.高温试验『正确答案』CA型题某药物分解被确定为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在25℃时,k为2.48×10-4(天-1),则该药物在室温下的有效期为()A.279天B.375天C.425天D.516天E.2794天『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0.1054/2.48×10-4≈425天。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概述
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概述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指的是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稳定性问题实质上是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是否发生质量变化的问题,所研究的重点是考察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措施、考前指导药物制剂有效期的方法等。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目的
是为了科学地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物理两个方面:
1.化学稳定性
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
2.物理稳定性
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等,主要是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
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
例题:
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药物制剂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B.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典型恒温法
C.药物的降解速度受溶剂的影响,但与离子强度无关
D.固体制剂的赋形剂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E.表面活性剂可使一些容易水解的药物稳定
正确答案:C。
《药剂学》练习题库第十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稳定性变化中属于化学稳定性变化的是()A.乳剂分层和破乳B.混悬剂的结晶生长C.片剂溶出度变差D.混悬剂结块结饼E.药物发生水解2、药物有效期是指()A.药物降解50%的时间B.药物降解80%的时间C.药物降解90%的时间D.药物降解10%的时间E.药物降解5%的时间3、下列药物中易发生水解反应的是()A.酰胺类B.酚类C.烯醇类D.芳胺类E.噻嗪类4、下列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中,属于处方因素的是()A.温度B.湿度C.金属离子D.光线E.离子强度5、下列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中,属于外界因素的是()A.pH值B.溶剂C.表面活性剂D.离子强度E.金属离子6、相对湿度为75%的溶液是()A.饱和氯化钠溶液B.饱和硝酸钾溶液C.饱和亚硝酸钠溶液D.饱和氯化钾溶液E.饱和磷酸盐缓冲液7、相对湿度为92.5%的溶液是()A.饱和氯化钠溶液B.饱和硝酸钾溶液C.饱和亚硝酸钠溶液D.饱和氯化钾溶液E.饱和磷酸盐缓冲液8、加速试验通常是在下述条件下放置六个月()A.温度(40±2)℃,相对湿度(75±5)%B.温度(25±2)℃,相对湿度(60±5)%C.温度(60±2)℃,相对湿度(92.5±5)%D.温度(40±2)℃,相对湿度(92.5±5)%E.温度(60±2)℃,相对湿度(92.5±5)%9、药物阴凉处贮藏的条件是()A.零下15℃以下B.2℃-8℃C.2℃-10℃D.不超过20℃E.不超过25℃10、每毫升含有800单位的抗生素溶液,在25℃条件下放置,一个月后其含量变为每毫升含600单位,若此抗生素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则其半衰期为()A.72.7天B.11天C.30天D.45天E.60天11、每毫升含有800单位的抗生素溶液,在25℃条件下放置,一个月后其含量变为每毫升含600单位,若此抗生素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则其有效期为()A.72.7天B.11天C.30天D.45天E.60天12、下列哪种辅料不宜作为乙酰水杨酸的润滑剂()A.滑石粉B.微粉硅胶C.硬脂酸D.硬脂酸镁E.十八酸13、下列抗氧剂中不易用于偏酸性药液的是()A.硫代硫酸钠B.亚硫酸氢钠C.焦亚硫酸钠D.生育酚E.二丁甲苯酚14、对于易水解的药物,通常加入乙醇、丙二醇增加稳定性,其重要原因是()A.介电常数较小B.介电常数较大C.酸性较大D.酸性较小E.离子强度较低15、一些易水解的药物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提高原因是()A. 两者形成络合物B.药物溶解度增加C.药物进入胶束内D.药物溶解度降低E.药物被吸附在表面活性剂表面16、 Arrhenius公式定量描述()A.湿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B.光线对反应速度的影响C.PH值对反应速度的影响D.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E.氧气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17、药品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属哪一项为影响药品稳定性的环境因素()A.药品的成分B.化学结构C.剂型D.辅料E.湿度18.下列关于药剂稳定性研究范畴的陈述,错误的是()A.固体制剂的吸湿属物理学稳定性变化B.制剂成分在胃内水解属化学稳定性变化C.糖浆剂的染菌属生物学稳定性变化D.乳剂的分层属于物理学稳定性变化19.防止制剂中药物水解,不宜采用的措施为()A.避光B.使用有机溶剂C.加入Na2S2O3D.调节pH值20.测得某药50和70分解10%所需时间分别为1161小时和128小时,该药于25下有效期应为()A.2.5年B.2.1年C.1.5年D.3.3年21.正确论述用留样观察法测定药剂稳定性是()A.在一年内定期观察外观形状和质量检测B.样品只能在室温下放置C.样品只能在正常光线下放置D.此法易于找出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利于及时改进产品质量E.成品在通常包装下放置22.留样观察法与加速实验法相比的特点是()A.按一定时间,检查有关指标:B.置不同温度条件下试验C.实验时要确定指标成分和含量测定方法D.反映药品的实际情况E.确定药物的有效期的依据23. 留样观察法中错误的叙述为()A.符合实际情况,真实可靠B.一般在室温下C.可预测药物有效期D.不能及时发现药物的变化及原因E.在通常的包装及贮藏条件下观察24. 防止药物水解的主要方法是()A.避光B.加入抗氧剂C.驱逐氧气D.制成干燥的固体制剂E.加入表面活性剂25.药物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是()A.聚合B.脱羧C.异构化D.酵解E.水解与氧化26.易发生氧化降解的药物为()A.维生素CB.乙酰水杨酸C.盐酸丁卡因D.氯霉素E.利多卡因27.下列关于制剂中药物水解的错误表述为()A.酯类、酰胺类药物易发生水解反应B.专属性酸与碱可催化水解反应C.药物的水解速度常数与溶剂的介电常数无关H PO对青霉素G钾盐的水解有催化作用D.34E、pH m表示药物溶液的最稳定pH值28.一般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中影响因素考察包括()A.600C或400C高温试验B.250C下相对湿度(75±5)%C.250C下相对湿度(90±5)%D.(4500±500)lx的强光照射试验E.以上均包括29.关于药品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A.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的稳定性受湿度影响,与PH值无关B.药物的降解速度与离子强度无关c.固体制剂的赋型剂不影响药物稳定性D.药物的降解速度与溶剂无关E.零级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30、盐酸普鲁卡因的降解的主要途径是()A、水解B、光学异构化C、氧化D、聚合E、脱羧31、关于药物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A. 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B. 大多数药物的降解反应可用零级、一级反应进行处理C. 药物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药物有效期与反应物浓度有关D. 大多数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更为显著E. 温度升高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32、影响易于水解药物的稳定性,与药物氧化反应也有密切关系的是()A、pHB、广义的酸碱催化C、溶剂D、离子强度E、表面活性剂33、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A、最稳定pHB、最不稳定pHC、pH催化点D、反应速度最高点E、反应速度最低点34、关于药物稳定性的酸碱催化叙述错误的是()A. 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也叫广义酸碱催化B. 在pH很低时,主要是酸催化C. pH较高时,主要由OH—催化D. 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座标,即为最稳定pHE.一般药物的氧化作用也受H+或OH—的催化35、对于水解的药物关于溶剂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 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对于水解的药物反应影响很大B. lgk=lgk∞—k’ZAZB/ε表示溶剂介电常数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C.如OH—催化水解苯巴比妥阴离子,在处方中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剂将降低药物分解的速度D. 如专属碱对带正电荷的药物的催化,采取介电常数低的溶剂,就不能使其稳定E. 对于水解的药物,只要采用非水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等都可使其稳定36、对于水解的药物关于离子强度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 在制剂处方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盐所带入的离子,对于药物的水解反应加大B. lgk=lgk0+1.02 ZAZBμ表示离子强度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C. 如药物离子带负电,并受OH—催化,加入盐使溶液离子强度增加,则分解反应速度增加D. 如果药物离子带负电,而受H+催化,则离子强度增加,分解反应速度低E. 如果药物是中性分子,因ZAZB=0,故离子强度增加对分解速度没有影响37、影响药物稳定性的环境因素不包括()A、温度B、pH值C、光线D、空气中的氧E、包装材料38、焦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常用于()A、弱酸性药液B、偏碱性药液C、碱性药液D、油溶性药液E、非水性药液39、适合弱酸性水性药液的抗氧剂有()A、亚硫酸氢钠B、BHAC、亚硫酸钠D、硫代硫酸钠E、BHT40、适合油性药液的抗氧剂有()A、焦亚硫酸钠B、亚硫酸氢钠C、亚硫酸钠D、硫代硫酸钠E、BHA41、关于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 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B. 影响因素试验适用原料药和制剂处方筛选时稳定性考察,用一批原料药进行C.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适用于原料药与药物制剂,要求用一批供试品进行D. 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各项基础研究及临床验证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E.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及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42、影响因素试验中的高温试验要求在多少温度下放置十天()A、40℃B、50℃C、60℃D、70℃E、80℃43、加速试验要求在什么条件下放置6个月()A、40℃RH75%B、50℃RH75%C、60℃RH60%D、40℃RH60%E、50℃RH60%44、某药降解服从一级反应,其消除速度常数k=0.0096天—1,其有效期为()A、31.3天B、72.7天C、11天D、22天E、88天二、配伍选择题[1-3]A.温度(40±2)℃,相对湿度(75±5)%B.温度(30±2)℃,相对湿度(60±5)%C.温度(25±2)℃,相对湿度(60±5)%D.温度(40±2)℃,相对湿度(92.5±5)%E.温度(60±2)℃,相对湿度(75±5)%1、加速试验条件通常是指()2、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制剂(只能在4℃-8℃贮存使用),其加速试验条件为()3、泡腾片剂和泡腾颗粒剂的加速试验条件为()[4-5]A. 2℃-10℃B. -15℃以下C.不超过20℃D.不超过25℃E.室温4、冷处保存是指()5、阴凉处保存是指()[6-9]A.亚硫酸氢钠B.亚硫酸钠C.二丁甲苯酚D.依地酸二钠E.硫代硫酸钠6、适用于偏酸性溶液的水溶性抗氧剂是()7、适用于偏碱性溶液的水溶性抗氧剂是()8、只能用于偏碱性溶液的水溶性抗氧剂是是()9、油溶性抗氧剂是()A.生育酚B.焦亚硫酸钠C.依地酸二钠D.磷酸E.吐温80[10-13]10、水溶性抗氧剂是()11、抗氧剂协同剂是()12、金属离子螯合剂()13、油溶性抗氧剂是()[14—17]A、弱酸性药液B、乙醇溶液C、碱性药液D、非水性药E、油溶性维生素类(如维生素A、D)制剂下列抗氧剂适合的药液为14、焦亚硫酸钠15、亚硫酸氢钠16、硫代硫酸钠17、BHA。
药剂学中的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是药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旨在评估药物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是否能保持其质量,以及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物化学、物理或微生物的变化。
本文将从稳定性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因素探讨药剂学中的药物制剂稳定性问题。
一、稳定性研究的意义药物制剂作为药物临床应用的形式,必须保证其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药物活性的损失、药物毒性的增加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精确评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性研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储存条件、使用期限以及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药物失效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物化稳定性研究和微生物稳定性研究两个方面。
1.物化稳定性研究物化稳定性研究旨在评估药物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该研究主要涉及药物制剂的外观、溶解度、溶出度、PH值、总含量以及相关杂质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的测定可通过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如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等。
通过定期对药物制剂样品进行取样和测试,以监测其物化指标的变化,进而评估其稳定性。
2.微生物稳定性研究微生物稳定性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和增长等问题。
药物制剂的微生物稳定性通过对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测试进行评估。
常用的微生物限度测试方法包括菌落总数测试、大肠杆菌和霉菌限度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检测出制剂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制剂的微生物稳定性。
三、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性质、配方选用、储存条件、包装材料以及制剂工艺等。
1.药物本身性质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一些药物可能具有不稳定的化学结构,容易受到光、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分解或氧化。
因此,在制剂研发过程中,需要在选择药物时考虑稳定性,并通过适当的配方和工艺措施来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