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吟诵_吟诵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65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合集五篇)第一篇: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文吉颖颖摘要: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身。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读文方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
诗词吟唱,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升华。
诗词“吟诵”与“吟唱”不仅是我们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关键词:古典诗词唐诗吟诵吟唱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
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的传统。
20世纪3、40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1 9 2 5年,赵元任先生录制了6首诗词吟诵调,1 9 6 9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5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的吟诵音调谱写了2 2首乐谱,大都收于《常州吟诗的乐调1 7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1 9 6 1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的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的文章;1 9 8 6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1 9 8 6年第4期;1 9 9 6年,傅雪漪先生的《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的演唱的文章;1 9 9 7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2 0 0 2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的吟诵音乐研究的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的角度进行了吟诵调的研究,并附C D,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短小精湛、节奏鲜明。
在《诗经》中最为常见的是运用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诗经》的韵律为其增添了音乐美,灵活多变的词语也使其富有节奏感。
把握《诗经》的韵律,并在教学中运用吟诵的方法解读《诗经》,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情感和整体风格。
一、《诗经》的韵律《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除《周颂》中有8篇属于无韵诗歌外,其余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遵从了特定的押韵规则,每首诗都用韵字来整合韵律。
韵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二指语言和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
《诗经》的韵律主要通过四言句式中两个音顿[1]的反复来体现。
《诗经》的一个四言句式之所以划分为两个双音顿,主要是因为《诗经》的绝大多数四言句式由两个双音词组或者双音词构成,而次要句式如三言、五言、七言等,一般也以双音顿为主,兼以单音顿或是三音顿。
比如说《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羽”字和句末两个“兮”便是单音顿。
再如《幽风?七月》:“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
”如果慢读以上三音顿“一之日”的话,就还可以分为两个音顿,即“一之/日”。
《诗经》中的非四言句式还不是稳定的,其中包含的节奏单位的数量以及构成形式也是有不同划分的。
从原始古歌到《诗经》,大多是由双音节构成“二言”,其句式的加长往往通过两字顿或者是二拍子?奏的组合来体现,但是其节律并没有发生变化。
同样,如果“顿”的时间延长,那么其音律节奏就会被“逗”为两个二言句。
比如《国风?周南?关雎》,松浦友久称这种节奏型为“二音一拍”的拍节节奏。
四言诗因其二拍节奏,被灌为以汉语所形成的诗型里最单纯、安定的节奏结构。
二、《诗经》的句式特点(一)句式短小、音顿单一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湛。
吟诵的规则初探徐健顺吟诵虽然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一直属于口头文化,兼之人人皆能,各各不同,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论述。
除了日本有吟诵谱(而且年代并不久远)之外,也不见有其他曲谱流传。
现有的文献证据,很难把古代的吟诵描述清楚。
我们研究吟诵的主要依据,还是近百年来的影音资料。
建国以后录音资料还是有相当的数量,但是散在各处,我们正在全力搜集。
同时,我们也展开了大规模的采录工作,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的采录。
目前已经拥有200余位先生的近200小时的影音资料,另有大量的采访记录和文献资料,涉及汉语七大方言区和日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的汉诗文吟诵。
我们正在制作数据库。
前面说过,吟诵各各不同,但是从现有的影音资料来看,各地的吟诵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说明吟诵还是有规则可循的。
本文即试图对吟诵的规则做一探讨,只是目前资料尚不充足,研究也刚刚展开,尤其还未对现有资料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下只能算是未经证实的感性经验。
一、吟与诵吟诵的概念一向不统一,有吟、哦、咏、诵、读等多种说法,即使用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那里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弄清楚这些概念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大课题,在此不敢涉足。
只是从一般的经验来说,吟诵应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
“吟咏”这个概念,对象是诗词韵文,甚至可以做诗词韵文的代称。
好像没有看到过“吟咏”散文的说法。
散文是诵读的。
当然诗词韵文也可以诵读,但是使用“吟咏”的方法的时候更多一些。
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看来是一个普遍的情况。
但是仅此还是不能说明吟诵的实际状况。
我们在采录的过程中,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对于诗词韵文,先生们说是“吟咏”的时候,大部分是有音阶有曲调的,但是也有少数没有音阶曲调的情况;对于散文,先生们都说是“读”或“诵”,其中大部分是没有音阶曲调的,但是也有少数是有音阶曲调的。
这样看起来,在传统的观念中,“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就是对象不同,而与有无音阶曲调没有关系。
但是又如何区别诗词韵文的“吟咏”与“诵读”呢?这时候先生们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
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作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
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
文赋也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
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
第二,声韵的意义。
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
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
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
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
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
【吟诵课堂】徐建顺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
(上、下)
题按:本期课堂我们编辑整理了徐建顺老师吟诵教程中关于“吟诵与格律”若干个方面的分类课程,以期通过集中汇编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相对完整的资料体系。
资料来源网络,尚未齐全,留待下期,感谢並享。
徐建顺老师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上)
徐建顺老师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下)
吟诵专家简介
徐建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
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
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
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浅谈古诗词的吟诵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文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方式,通过吟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音律、语音、韵律等方面探讨古诗词的吟诵教学。
一、音律吟诵中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音律。
古诗词以韵律著称,其音律也是独具特色的。
比如,唐诗以七言绝句为主,四句之间采用平仄韵律,每句字数基本相同,平仄相间,韵味深厚,句式优美。
宋词则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旋律优美,情感饱满,借用音乐术语,可谓“管弦婉转,缠绵悱恻”。
在吟诵中,要注意把握每一个词句的音律特点,对于涉及平仄、声调等的现象,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把握,避免出现不合规律的情况。
二、语音吟诵中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语音。
尤其是古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区别。
例如,古汉语没有现代汉语的ü音,而言语中的声调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和感觉,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述古诗词。
三、韵律吟诵中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是韵律。
古诗词的韵律非常严格,每个字的韵母和声调都必须符合规定。
对于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述每个字的韵律,理解它们的音律和韵律,准确突出每个韵部的音韵,并保证整首诗的韵律完整。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停顿,有些情况下停顿可以使出韵的效果得以更好的展示。
四、情感古诗词浓厚的情感是吟诵的核心。
吟诵应该依情而发,即依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进行吟诵。
无论是留恋山水,感叹人生,还是憧憬未来,吟诵都应该充满情感,强化诗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词之美。
同时,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并表达情感。
诗词格律与吟诵讲义(一)诗词格律与吟诵讲义(一)诗词格律与吟诵系列讲座第一讲张国文我们现在开始诗词格律与吟诵的系列讲座。
今天是第一讲,在这一讲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习诗词格律和吟诵这个问题困扰我好多年了。
我于2002年开始专门从事这样一项工作,教儿童唱古诗词,让他们用唱歌的办法学习古诗词。
那个时候我和大家一样也以为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所以就不假思索地使用了一套从台湾传到大陆来的教材,这套教材叫《唐诗新唱》,有配套的光盘,是专门为儿童而开发的。
用这套教材开始教学活动不久,我便遇到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我给小朋友们上的第一次课教他们唱的第一首诗是刘长卿的《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选择这首诗作为教学的开篇,我是有明确用意的,古代有那么多好听的曲子,大家怎么都不弹了呢?古代有那么辉煌灿烂的文明,我们怎么都把它们遗忘了呢?这分明就是感慨当今社会的“流俗众、仁者稀”现象。
可是我马上便讨了一个极大的没趣: 《唐诗新唱》的光盘上把“泠”字念做“lěng”,我就按照这个读音教学生。
上完第一节课的当晚,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对方告诉我:张老师,我查过字典,这首诗第一句的第一个字(即“泠”)念“líng”不念“lěng”。
我马上回答:我们用的教材是从台湾引进的,台湾那边对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得比大陆好,他们念这个字用的是古音,跟普通话不一样。
通话结束后,我立马查资料,果不其然,这套教材搞错了,他们在录音的时候把“泠”和“冷”两个字搞混了。
在平水韵里面“泠”属于下平的“九清”韵,“冷”属于上声的“二十三椩”韵。
这样一个弥天大错居然堂而皇之地处于这套教材第一首诗的第一个字上面。
这个纰漏极大地刺激了我。
于是我开始搜集有关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各种资料,包括歌曲、吟诵、戏曲等等,拿来仔细鉴别,希望找到一些好的教学曲目。
这种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持续了六、七年,至今仍然在持续。
关于吟诵的规则一、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
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
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
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
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
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
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
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
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
其初级要求为:1.平长仄短。
此指格律诗文的音步所在,即二、四、六字(词中一字逗当不计)中的平声长。
此外平声韵脚当长。
其余的字,原则上都是短的。
2.多调回环。
非格律诗文,一般都是有上中下等几个曲调,曲调之间以模进的比较多,微调以合字声,组合使用以求文气。
3.依字行腔。
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
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
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
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
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
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
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
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
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
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
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四条要求的,方为吟诵。
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1.运气发声。
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中华古诗词之吟诵中华古诗词之“吟诵”吟诵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曲调(指吟诵中的声音及其变化,包括旋律和节奏等),因此,声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理论(相当于中国古代乐律学)是研究吟诵的有力武器。
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谈谈“什么是吟诵?”、“怎样的吟诵才是好的吟诵?”这是吟诵学理研究和实践的根本问题。
希望本文能为建立吟诵研究框架尽一份力量。
鉴于本文的对象多是语文工作者,因此采用以语文现象做比拟的浅谈方式,并配以示唱。
一、什么是吟诵?(一)吟诵是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有文字、声音、图像三类方式。
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方式是文字方式,即用文字把诗文写出来。
这种方式很准确,一目了然,其中也包括艺术化了的书法。
其次是声音方式,把诗文用声音说或唱出来。
这种方式使用也很广泛,不足的是同音字较多、且各地方言又不一致,还须辅之以文字(如对照文字稿或打字幕等)才能表达准确。
另外还有图像方式,包括绘画、照片、动画、舞蹈等。
这种方式也须辅之以文字,如诗画配等。
其中,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式有多种:第一种是“唸”,这是最常用的,就是用语音把诗文唸出来、读出来。
如常见的唸书、读书、听写等。
在这里语音的作用是传达作品内容。
第二种是“诵”,就是用语音把诗文有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在这里语音的作用除了传达作品内容外,还表现了诵者的感情。
如各种用方言行腔”得出的,即是按照诗文哼唱出来的,这种曲调仅是语音的模仿或“译音”,即诗文中各字音的高低长短的标记,它本身不能独立表达意义,即脱离该诗文的字词而仅演奏此曲调,则不能表达任何意义;而“唱”的曲调则可以独立表达情景或情绪,给人以感染。
这样的曲调才是音乐艺术,因为音乐艺术就是用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的。
脱开词光听《孟姜女》的曲调就能感受到一位女子如泣如诉的情感,光听《满江红》的曲调就能使人激昂壮烈,演奏古曲《苏武牧羊》能感受到沧凉悲壮,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的曲调飒爽英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曲调气势恢宏……。
中国古典诗词的诵读与韵律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诵读与韵律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
通过诵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还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诵读与韵律,并探讨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诗词的诵读诗词的艺术特点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它们通常以五言或七言为基本结构,每行字数有规律,押韵对仗,意境深远。
这种特点使得古典诗词在诵读时更加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使人陶醉其中。
诵读的技巧与要点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有一些技巧和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正确把握诗词的韵律和韵脚,保持节奏感和音调准确。
其次是注意停顿和表情的运用,通过停顿的处理以及重音的把握,能够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还要注意语气和语调的把握,使诵读更加生动有力,贴合诗词的内容和气息。
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古典诗词的诵读与韵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手段。
通过诵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思想,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方式。
同时,通过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生活,加以演绎和创新,也能够使古典诗词在当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诗词的韵律韵律的定义和作用韵律是古典诗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诗词的韵脚和节奏。
韵律的存在使诗词更加富有韵味,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艺术性。
它可以通过音韵的呼应和节奏的变化,产生一种独特的音乐感和美感。
韵律的分类与特点古典诗词的韵律可以分为平水韵、仄水韵和平仄相杂韵。
平水韵指的是平声和仄声的交替出现,仄水韵指的是仄声连续出现,而平仄相杂韵则是平声和仄声交替并存。
这种韵律的运用使得古典诗词在音韵上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其表达力和感染力。
韵律的表现手法古典诗词的韵律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韵脚的运用、音节的使用、字调的安排等。
其中,韵脚是古典诗词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决定了诗词的押韵方式。
同时,音节的使用和字调的安排也对韵律的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手法,使得古典诗词的韵律更加明显、丰满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