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在网络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文化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得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催生出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网络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传统文化的信息,例如通过搜索引擎、在线博物馆等渠道。
许多文化遗产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得以保存和传承,这为后人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同时,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等也在网络中得到了传播和弘扬,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
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并非停留在历史的原地,它需要不断地与时代接轨,与新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在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更新。
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在网络上开设店铺进行销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又如,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运用在当代的设计中,产生出别具特色的新产品。
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能够保持其活力,还能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更多人喜欢和接受。
网络文化的兴起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具有碎片化、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意,这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此外,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也在网络中蓬勃发展,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并非是割裂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网络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更好地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同时也可以吸纳网络文化中的新元素,使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网络文化的创新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传承。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延续,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与文化传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改变了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并分析其弊端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 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互联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形式,例如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这种多元化的形式使得网络文化更加多样化,更易于传播。
2. 广泛的参与性: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参与创作和互动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和创作。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更加平等和开放,吸引了广大的参与者。
3. 时效性和即时性: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使得信息可以实时更新。
这使得网络文化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强的时效性,使得人们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观点。
4.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和了解,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
二、网络文化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发展。
以下是网络文化对文化传承的促进的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播:互联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会。
通过网络平台,传统文化可以以更多样化、更富有创意的形式出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例如,在线展览、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可以通过互联网触达全球受众。
2. 文化多元性的推广:互联网的连接性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促进了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这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3. 创新方式的探索:网络文化为创新方式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互联网创造了更多形式和方法来传播文化。
例如,文化游戏、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种子粉碎机技艺的宣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与受众进行交流和宣传。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传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然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并非互斥关系,而是互相融合、相互传承。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传承。
一、冲击1.1 传统文化受到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新兴网络媒体的涌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了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减少。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和价值观也面临着被冲淡的风险。
1.2 传统文化面临流行文化的冲击网络流行文化的兴起,使得部分年轻人热衷于崇尚时尚、追求潮流,并对传统文化保持疏离。
例如,一些年轻人更喜欢追逐明星、关注娱乐圈八卦,而对于古典音乐、传统绘画等传统文化形式缺乏兴趣。
这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二、传承2.1 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承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开始融入到网络平台中,如传统音乐、传统绘画等。
网络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许多网站和APP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年轻人接触和学习。
2.2 传统文化受到网络媒体的推广网络媒体的推广,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机会。
通过网络平台,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例如,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传统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可以触达更多人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
三、冲突与融合3.1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仅限于消极的方面,同时也促使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发生融合和创新。
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传统音乐可以融合电子音乐,传统戏曲可以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包括礼仪、音乐、绘画、文学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变革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一、传统文化的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机会。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轻松地浏览古籍、古文化艺术品等传统文化资源,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同时,互联网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平台,通过网络社区和论坛,人们可以交流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传播的方式上的改变,更体现在融合创新的层面上。
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仅是数字化的传承,更是创新性的开拓。
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传统戏曲可以在不同的地域间进行在线直播,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同时,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和商业模式。
三、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挑战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帮助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也被更多人意识到。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可能导致传统文化被歪曲或模糊化,文化产品的商业化也会导致文化的市场化,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的纯粹性。
四、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影响传统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途径。
例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传统手工艺品可以更好地与消费者连接,实现销售和推广。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拓展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意与创新,让传统文化产业走向更加多元和国际化。
五、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文化交流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借鉴也更加频繁。
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传承和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多个角度入手,剖析互联网在文化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一直是各国文化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变得越来越困难。
传统文化往往以书籍、史诗等形式存在,它们需要受众的理解和接受。
而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分散,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学习逐渐减少。
此外,互联网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文化和多样化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地位,人们开始将更多的关注点投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来说,传统的文化形式已逐渐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互联网上的可视化和互动性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受欢迎,从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互联网对现代文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文化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促进了人们间的交流、互动,也带动了新的文化潮流。
互联网文化具有极强的品牌价值,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世界推广和传播的,同时,它也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和普及化。
在现代文化领域中,互联网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今,“全球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互联网引领了全球文化消费的潮流。
通过互联网,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容易,许多文化巨头也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
例如:中国的阿里巴巴,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路易威登,这些企业已经知道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开始拥抱互联网,适应它,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播在过去,文化传播往往有门槛,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它的乐趣。
然而现在,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人人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人公。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大众参与、全球交流的方式,随时随地,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文化传播的活动中来。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传播。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互联网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互联网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网络电视、网络电台、网络杂志等各种新兴媒体,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例如,经典的传统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网络音乐平台、视频网站等媒体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些传统艺术的魅力。
此外,互联网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方式,例如通过网络直播形式进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参与其中。
二、互联网平台推广传统文化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通过建立传统文化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可以将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多的人群中。
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在线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此外,互联网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例如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科技相结合,推出创新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三、互联网社交传递传统文化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扩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分享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经验,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此外,通过建立专属的传统文化社群、论坛等,人们可以更好地互动和交流,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云端”社交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走出了地理的限制,意味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可以更远、更广地延伸。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所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流动性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杂乱化和表面化。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娱乐导向和商业菲利化也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成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互联网传播下的传统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互联网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助力而非阻碍。
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文化传承和创新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传统文化作为根植于民族历史和人们生活中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贯穿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因为新事物的涌入而被取代,相反,它更多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
比如,许多博物馆利用网络平台展示馆藏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如,一些文化传统节日在网络直播中得以传承,使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与时俱进、融合创新。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融合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传统文化与创新的碰撞然而,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各种新文化、新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一代更容易被这些新事物所吸引,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可能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碎片化和浅尝即止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构成了挑战。
传统文化与创新也会发生碰撞与冲突。
有人担心传统文化在创新的浪潮中失去根基,变得面目全非;也有人认为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为了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网络时代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努力:1.加强教育: 通过教育,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心。
2.拓展传播渠道: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3.推动创新融合: 鼓励文化机构和创意人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4.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鼓励创新。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元素之一。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产,也需要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得以发扬光大。
本文就网络新媒体时代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展开研究。
一、传统文化在网络新媒体中的传承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文化传承更加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在各种社交媒体、博客、网站上进行文化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各地的传统舞蹈、民间歌谣、民俗文化等等,在网络平台上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得以在新的时代中传承下去。
此外,在网络平台上制作的影视作品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
例如,电影《芳华》刻画了当代中国人的革命情感,成功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网络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则将古代神话故事的元素融入了现代故事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美好。
二、网络新媒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网络新媒体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这种互动在多个领域中得以展现:1. 传统文化与品牌推广的互动。
在传统文化与品牌推广的结合中,网络新媒体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江南布衣品牌通过丝绸织造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家居用品,得以更好地将品牌营销与传承江南文化相结合。
2. 传统文化与文化旅游的互动。
在文化旅游中,网络新媒体发挥的也是巨大作用。
传统文化艺术节、名城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得以通过网络平台以全新的姿态呈现于观众面前。
同时,网络新媒体也推动了旅游服务的数字化和在线预订等功能的发展,使游客的体验得以更加便捷和完善。
3.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互动。
网络新媒体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平台,更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艺术资源。
例如,覆盖全国各地的杂技教育直播平台,让更多孩子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学习优秀的艺术形式和技艺。
三、网络新媒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化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下,传统文化项目也得以转化为产业化的文化产品形态,形成了产业化的文化市场。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化以其便捷、快速和广泛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社会互动和思维方式。
一、信息传播网络文化以其无国界的特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广泛地传播。
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和博客等,人们可以轻松分享、转发和评论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进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例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使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二、文化交流网络文化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网络,人们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地理边界,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分享自己的文化,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相互借鉴,为文化传承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审美观念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改变。
在虚拟社交世界中,人们对于审美表达的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通过网络,人们接触到了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乐于创造和追求个性化的审美。
这种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四、社会互动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也对传统文化的社会互动产生了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社会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社交媒体等工具,人们可以方便地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线上线下的社群,分享传统文化的经验和观点。
同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互动也给予传统文化传承者更多的反馈和启发,不断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
五、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以其快节奏、碎片化的特点,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网络时代,人们更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浏览内容,对于深度思考和体验传统文化的耐心和精力减少。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生活和文化氛围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入手,探讨这个问题。
一、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传统文化指的是一系列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艺术形式等。
在新媒体时代后,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传承方式也发生了许多改变。
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如通过博物馆展览、文艺节目、社交媒体分享等各种方式将其推向公众视野,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经历着一定的演变,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传统文化不再只是停留在“古老”、“神秘”的形象上,也变得更加活泼可爱,例如新的民间故事、新的民间歌曲的创新和演绎,擦亮了传统文化的“白眉”。
无论哪种情况,新媒体都在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力量,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
同时,新媒体也为传统文化创造了一种更加广阔、更加多元的传播渠道,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被大大地拓宽了。
二、新媒体对传统文化创新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和振兴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不仅使得传统文化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工具,有着更加便捷、快速的传输方式,便于实现和展示传统文化的创新。
例如,网络音乐的出现,让民间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空间。
在音乐作品、乐器演奏方面,传统文化在结合现代音乐之后,推陈出新,焕发全新魅力。
此外,传统文化也在新媒体平台中有了更为广阔和多元的表达方式。
一些文化企业、个人或机构也逐步向新媒体转型,融入互联网思维,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现出更精彩、更多元的面貌。
三、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模式的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使得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能够跨越传统的界限,迸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力。
一、互联网给文化传承带来新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演绎着新的形式。
比如,古代的剪纸艺术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不仅有愈加多的人体验这种艺术形式,而且一些创新型的制作方法也开始出现。
同时,互联网文化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实现,比如对古籍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网络化展示,让文化遗产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地了解和接触这些传统文化,传承更易于实现。
二、互联网文化出现新生的创意和新现象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让文化交流和互动成为现实。
比如,通过在线社区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工具,很多人可以进行内容的创作和分享,起到了活跃文化氛围的作用。
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比如“直播”、“互动剧”等,也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
这些新形式的出现,让文化娱乐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新鲜气息。
而互联网文化品牌如抖音、快手等,更是影响了千禧一代的文化消费行为,成为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互联网是文化产业转型的重要契机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了转型和创新的压力,但也享有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许多新生的文化产业领域,在线教育、节目制作、文化旅游等等,应运而生。
文化深度融入科技,推动了新旧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更大的传播空间和受众,也有更多的机会互动和创作等。
文化的成本下降,效能和效率也提高了,文化及文化产业亟待进一步整合和融合,以应对包括数字化、个性消费等在内的挑战。
四、互联网文化如何平衡创新与传承?互联网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互联网文化崇尚新奇和创意,但是有时候把创新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而忽略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逐渐发生改变,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融入网络世界,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态势。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如何交融和发展的。
一、网络文化是什么?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和平台,以网民为主体,通过交流、分享、互动等方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体现了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表达方式,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相互了解、学习、交流,欣赏和分享不同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也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网络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载体,比如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通过网络提供虚拟展览,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也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分享等方式得以传播和推广;网络上的古文化游戏也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动和娱乐的方式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学习。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交融中共同发展,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
比如,网络时代出现的直播文化,既融入了传统的表演文化和娱乐文化,又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和节目形式,许多明星艺人和业余才艺达人通过直播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粉丝;此外,在网络上也出现了许多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融合产品,包括“网红”文化、文化艺术展览、文化旅游等等。
这些新兴文化现象的出现,既表明了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生命力和魅力,也反映了网络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交融,也存在相互影响。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文化再生产”和“文化创新”,网络时代的新技术和平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传统文化也对网络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到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再到新媒体文化的崛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无声的变革。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
无论是古诗词、书法、绘画、传统节庆等各种传统文化,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播和分享。
《红楼梦》的电子版和网络小说《盗墓笔记》等网络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符号。
同时,网络还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
网络直播、弹幕等互动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疆界,也使得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传统文化,并激发出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
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等各类互联网文化产品,生动地反映着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审美和思想观念。
网络音乐作为一种新型音乐表现形式,以多样化、个性化的风格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著名音乐人邓紫棋、李宗盛等纷纷在网络上发布作品,吸引了大量网络粉丝。
网络电影则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
网络电影不受制作成本和发行渠道限制,因此更容易让年轻导演和演员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同时,网络电影也为年轻观众提供了新的观影选择,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文化消费。
在线游戏则独具风味,以其沉浸式、互动性和社交性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文化之一。
网络游戏通过虚拟世界的方式,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和互动场景。
这种社交和互动方式,成为了年轻人和祖辈之间的文化交流桥梁。
三、新媒体文化的崛起新媒体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崛起,大量信息和文化传递在其中发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工具。
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分享他们的生活、观点和思想。
互联网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将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一、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互联网文化是指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表达思想和交流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千百年来沉淀的宝贵文化资源。
将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可以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渠道,还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首先,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资源。
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论坛、博客等,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名人事迹、艺术作品等进行全面的展示和传播。
同时,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进行线上讲座、讨论,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其次,互联网为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新的空间。
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视频分享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
此外,通过在线直播和互动平台,可以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增加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吸引力。
另外,互联网平台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提供支持。
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在线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展品,方便广大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同时,互联网教育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互联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挑战与机遇然而,互联网媒体也存在着虚假信息、低俗内容泛滥等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所面临的挑战,并抓住机遇。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内容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审核,尤其是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确保其准确、真实、合法。
同时,要加强对有害信息和低俗内容的治理,提高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
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遗产,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人们心灵的滋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在这个网络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实现创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传统文化与网络时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产之一,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随着文化多样化和年轻化的趋势,一些传统文化遗产可能会面临着被遗忘、失传的危险。
特别是在现代化、西方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更容易被忽略或被淡化。
因此,在网络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责任。
但是,网络时代为我们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媒介来传承传统文化。
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新兴的文化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如短视频、直播等,这些文化形式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运用到其中,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传统文化,更方便地获取和传播传统文化。
二、网络时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1、线上传承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线上工具去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将教育资源移植到线上教育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在线论坛等平台,让传统文化专家和爱好者开展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从而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2、线下推广网络传承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但线下推广也同样重要。
在许多传统节日或文化节日时,可以采取一些文化体验和活动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增加文化氛围,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自信。
三、网络时代如何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在慢慢适应着快速变化的社会。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环境。
206百家论坛谈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与传播高晏庆莱西市文化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如今,在网络时代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大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从网络媒体的兴起,到自媒体的发达,网络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传播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如何规范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提高民众对文化糟粕的辨别能力,都是中华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技术上的优先权,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发展的差距和不平等性,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毁灭性侵害,甚至有一些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害是极其危险的,它危机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甚至有可能动摇民族、。
国家的根基。
”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只有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需要我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传统文化要变成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须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弥补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需要网络文化构建于网络虚拟传播技术之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共享、个性化、隐匿性等传播特点,网络上自由化思想时有泛滥,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作掩护,不负责任地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入侵。
论互联网与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一、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广泛和便捷。
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信息量大、速度快、渠道广,这就使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式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承1.文化的传承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传承不再是依赖于口耳相传、纸质书籍的传承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的传承,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传统文化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网络文化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即时通讯、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来传播文化的信息。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数字化文化的崛起数字化文化是在信息时代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技术呈现出来,展现出更加活泼并有生命力的面貌。
例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艺术等,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让人们通过多种数字化形式接触到传统文化。
三、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1.文化多元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大,不仅需要传统文化,同时也渴求新兴文化。
互联网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
2.全球化文化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平面化等趋势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
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不受地域、语言等限制,具有更加普遍的影响。
3.个人文化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自觉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来,形成了个人文化的崛起。
个人文化并不局限于一定的领域,而是在互联网上以个人为主体的自媒体表达,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呈现方式。
四、结语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谈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叶茂樟【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文化成了时空的超越者和压缩者,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将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Discuss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Internet ageYe Maozhang(Quanzhou V 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Quanzhou Fujian,362000)【Abstract】Culture is the heritage of a nation, but also the spirit of its peop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information digitalization,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he network has become the transcendent and compressor of the culture beyond the space,whi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the unexperient challenge. The network will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and communicator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b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modern digital and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will make more people to know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ve it.【keywords】the Internet ag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更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传承的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特点。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1.1 文化传承的定义和发展文化传承是指将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习俗、传统等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在传统生活中,人们通过书籍、传说、音乐、戏曲等途径来传承文化,但是这样传承效果大多受限于人们的时间和地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分享文化知识和传承文化精髓。
例如,将传统艺术的视频、音频或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课堂、直播等形式传递更加细致的知识。
1.2 文化传承的互动与分享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更加注重互动和分享。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传递文化信息。
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人们可以与其他人分享音乐、电影、读书等文化内容,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信息。
此外,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线上互动上。
例如,一些文化机构和平台会组织线上文化活动,例如在线上寻宝活动中,通过解密找到文化背后的故事等等,这样更能通过线上平台将文化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创新2.1 文化创新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创新是指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活动,是通过改造、创新和再创造等方式来使文化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并开创新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文化创新活动更加注重新颖、创意和个性化。
文化创新的机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音视频、图片等各种素材进行创造。
2.2 文化创新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创新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不听理论,只听好听的音乐,不看绘画,只看图画和影像。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还多了一个好处,即所有文化内容都可以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和创新。
互联网文化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承在互联网文化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空间和更便捷的交流途径,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互联网文化传承的形式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承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数字化时代已经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常态。
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为年轻一代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
网络上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如历史知识、传统艺术、民俗习惯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
然而,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面对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点,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快速、简洁和娱乐化的文化消费模式,使得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面临一定的难题。
同时,随着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传统艺术的表演和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在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二、互联网文化传承的形式针对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问题,互联网也孕育了一系列新的文化传承形式,弥补了传统传承方式的不足。
首先,网络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全新的机会。
通过制作传统文化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例如,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开设了在线展览,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
此外,一些传统艺术表演也开始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传播,扩大了观众的范围。
其次,互联网文化创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创造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在传统建筑上展示历史文化的内容,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谈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叶茂樟【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文化成了时空的超越者和压缩者,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将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Discuss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Internet ageYe Maozhang(Quanzhou V 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Quanzhou Fujian,362000)【Abstract】Culture is the heritage of a nation, but also the spirit of its peop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information digitalization,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he network has become the transcendent and compressor of the culture beyond the space,whi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the unexperient challenge. The network will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and communicator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b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modern digital and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will make more people to know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ve it.【keywords】the Internet ag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时时撞击着人们骚动的心灵,网络文化成了时空的超越者和压缩者,使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历史不会倒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把握时代机遇,重视自身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值得每一个有识之士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试作分析。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多义词,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①在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真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辞源》对文化的解释为:文治和教化。
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制社会意识形态。
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人类文化遗产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怎样界定“文化”的定义,它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历史性,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②同质性,同一种文化具有相同的特征;③传承性,文化可以以精神或物质形态传承。
“传统”是人们用来界定人类发展经验历程的一个定性词语,它是与现代相对而言的,即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传统又是不断发展的,它有一个生生不已的延续过程,这种延续是继承中的不断重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抱残守缺、照抄照搬搞复古主义。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二、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一)无处不在的网络压缩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2009年发布的一项针对16个国家2.7万网民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日花掉最多的休息时间上网。
参加调查的中国人每天花掉44%的休息时间上网,这个数几乎达到了丹麦人平均上网时间的三倍。
而《厦门日报》于2012年4月25日发布的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显示,43%的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48%的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多数大学生上网时长远超读书时长,且上网主要是逛论坛、发微博、看视频等休闲娱乐活动。
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5%和30%;紧随其后的是时下畅销书,所占比例为24%;经典名著则鲜有人问津,仅为11%。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科学进步的表现,无处不在的网络造就了信息社会的空前繁荣,它把“虚拟世界”深深地烙进了“80后”“90后”的思想。
然而,让许多年轻人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满足于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时,已经无法自拔,整个头脑塞满的只有虚拟的数字与信息,而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
先贤有警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方寸天地见乾坤”等对传统诗词、书法、篆刻等文化魅力的倾情诠释,却与当代许多大学生形同陌路,成了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在此情况下,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我们人类迟早会因为过于依赖“鼠标”而限制自身精神的开拓空间,届时,人将变成电脑的附属物,那是极其可悲的。
(二)传统文化经典被戏说、被娱乐、被解构。
现象一:另类名著低俗化频频出现。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典文化名著被颠覆,开始走向市场。
先是以《水煮三国》为代表的“水煮名著”系列被吹捧为畅销书;接着是一些经典名著被冠以各种搞笑名头现身各大书店;后来以“大话”、“歪说”、“水煮”为头衔的娱乐名著更是令中小学生忘了经典本身。
为了寻找卖点,书商推出了以经营管理类图书面孔出现的各种后续演绎类名著。
如《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推出《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刘备日记》从经济角度描写了刘备起家的种种自述;而诸葛亮、唐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则相继在《麻辣三国》、《烧烤三国》、《唐僧的马》、《商道红楼》中改头换面、谈经论道、指点人生,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调侃、戏谑的对象。
2005年一家出版社出版的“逗你玩系列——暴笑无厘头作品”类名著更是让人惊诧:《三国志》变成了《三国痣》,《西游记》则变成了《嘻游记》。
一些作品封面公然写着:“无厘头PK经典名著喷饭爆肚绝对让你疯狂”。
现象二:网络恶搞盛行。
2012年是诗圣杜甫1300周年诞辰。
3月以来,杜甫突然蹿红网络,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
很多网友对出自高中二年级《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本里的一幅杜甫半身画像插图,进行了“再创作”。
在这些涂鸦“作品”中,杜甫或扛机枪,或挥刀切瓜,或身骑白马,或脚踏摩托,或摆摊卖西瓜……该一系列图片被网友戏称“杜甫很忙”。
一度传出,“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
在被无数网友作为涂鸦模板后,这个形销骨立,帽带飘扬的经典形象,最终还是被商业策划人看中,纷纷“邀请”杜甫代言产品。
其中,成都万千百货的大胆尝试引来空前关注,广告中杜甫“变性”为女性,手握折扇把玩宠物鸟。
与网络火爆恶搞相比,杜甫的诗作并没有因此走俏。
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杜甫诗作鲜有人问津。
据悉,教科书上被网友“发挥”的还不止杜甫,李白、辛弃疾及一些外国名人画像都曾被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拿来涂涂抹抹,所以“杜甫很忙”后,还有网友上传了“李白不服气了”等系列。
三、网络时代应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以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球互联网络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言,无疑是一把“刃剑”。
海量的信息、各种各样娱乐的方式进入到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家庭,进入到我们年轻人的业余生活,这对我们以前传统文化的需求造成很大的冲击。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多样化的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网络并不矛盾。
因此,我们既要顺应潮流,又需要牢牢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
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底线?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都凝结着前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华,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些东西任何时候都不会、也不能改变,它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和民族性。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线。
当今时代,打着各种旗号的文化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在鼓励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切记不能忘记它的审美功能、教化功能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
如果一味为了迎合市场,将毁坏我们的传统文化。
同时,要摒弃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思想,努力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