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51.49 KB
- 文档页数:3
新疆自治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一、南疆地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耕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新疆南疆地区的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4404。
1-1996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 15671—1995 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GB 8321.1—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 8321.2—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 8321。
3—198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 8321.4-199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 8321.5-199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 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GB/T 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3 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92的规定4 术语与定义新疆南疆地区:指塔里木盆地南缘及西南缘平原地区,主要包括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县(市)。
产量水平:在正常气候年份,按照本标准实施,在相应类型区可实现冬小麦450 kg ~500 kg/666.7 m2、夏玉米450 kg ~500 kg/666。
7 m2、两熟合计900 kg ~1000 kg/666.7 m2产量水平。
5 生产技术管理5。
1 合理配茬.小麦10月10日前播种,翌年6月上中旬收获,复播玉米6月20日前播种,9月底之前收获,让茬播冬小麦.5.2 品种选择.小麦品种选择本地主栽品种;复播玉米选择早熟、生育期短、丰产的品种,生育期95d以内。
鲁西地区小麦\玉米“双晚”高产栽培技术摘要阐述鲁西地区小麦适当晚播技术和玉米适当晚收技术,包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田间管理等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和适当晚收技术,以为小麦、玉米的稳产、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玉米;规范化播种;田间管理;一增四改;鲁西地区小麦、玉米是鲁西地区主要农作物,通过与气象部门联合研究发现,近年来鲁西地区冬前积温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气候向变暖的趋势发展,研究表明小麦播期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和小麦栽培管理水平,实现节本增效,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情况,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对传统的大田耕作制度进行适当变革,总结出一套小麦适期晚播、玉米适当晚收的“双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且通过2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小麦晚播高产栽培技术1.1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1.1.1 品种选择。
经过多年试验和大田推广应用,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有济麦22、良星99等。
播前要进行种子精选和包衣[1]。
1.1.2播前准备。
充分应用现有先进的农业机械,把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以培肥地力,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根据鲁西地区土壤状况,在测土的基础上,成功选出茬平县小麦施肥最佳配比为1∶0.4∶0.8,一般施N∶P∶K配比为20∶10∶16的复合肥750 kg/hm2左右。
1.1.3播种。
大量试验表明,茌县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5―12日[2],近10年该县冬前积温为640 ℃左右,冬前能够形成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播种时使用精播或半精播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5 cm,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1.2冬前管理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遇雨或土壤板结时,要及时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浇好冻水,利于保苗越冬。
年后墒情适宜返青快,应于小雪前后浇冻水,浇水量不超过600 m3/hm2。
并配合划锄,疏松土壤。
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
苏北地区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其晚播小麦生育特点是生育期较短、日温和、夜
温低、光照充足。
针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独杆栽培配套技术,实现高产增收。
独杆栽培是在每个小麦株中间放置1-3根铁棍,使植株较为集中,减少了地面上的杂
草及各类病虫的危害,同时也能提高光照强度和通风透气条件,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及气
体交换,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在独杆栽培过程中,还需配套一些技术,以保证小麦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和生长条件。
比如,要采用套种玉米和薯类等作物来向小麦田施肥和杀虫,同时还要控制玉米和薯类等
作物的生长,以避免对小麦的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增
加土壤温度及湿度,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在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的指导下,能够充分利
用地域条件和人工技术,促进小麦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地区的经济效益。
晚播小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推广摘要:本文阐述了晚播小麦苗小、苗弱、春季分蘖分叶和主茎争夺肥水和晚播小麦各生育期延迟等生育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提质增产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选用优良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精细整地、浸种催芽、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等。
关键词:晚播小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其产量和质量会对人们的温饱问题产生直接影响,并且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
晚播小麦与其他小麦相比来说,播种期较晚,如果栽培技术水平不足就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所以应全面推广晚播小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1.晚播小麦的生育和产量特点1.1苗小、苗弱小麦壮苗的生长对积温有较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需要维持在570~645℃,在过冬之前如果有效积温不足会对出苗产生不良影响,使得出苗时间向后延迟,而且叶片数量和次生跟数量较少,同时不具备较好的光合能力,养分积累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苗小和苗弱的情况出现,并且容易发生冻害问题。
1.2适时追肥浇水晚播麦由于播种晚,苗小,仅以主茎或带有数量极少的分蘖过冬。
返青后,分蘖能力极强,春生蘖增长速度快,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一是群体小、基本苗不能满足成穗要求,需要争取一定数量分蘖成穗的麦田,宜在起身前运用肥水,以促蘖成穗;二是播量较大、基本苗多,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麦田,群体达到了成穗要求,肥水应推迟到拔节后进行,以控制春季分蘖数量,加速分蘖的两极分化。
一般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20千克。
1.3成穗率较高与适期播种的小麦相比,晚播小麦的播种数量要高出很多,如果冬前有效积温不足,就很难形成主茎叶片,当春季到来时,气温就会明显上升,小麦分叶速度加快,并且在小麦拔节期达到最高值,然后分叶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1]。
总之,与适期播种的小麦相比来说,晚播小麦的春季分叶成穗率要高,而且晚播小麦单位面积的成穗率以主茎成穗为主。
1.4晚播小麦各生育期延迟适期播种的小麦通常具有6天左右的出苗期,而晚播小麦的出苗期会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一般在十多天,甚至12天以上,比适期播种的小麦出苗时间较长。
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1. 引言1.1 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苏北地区晚播小麦是指在适宜播种期限之后进行播种的小麦品种。
与传统早播小麦相比,晚播小麦有着独特的生育特点。
在生长期方面,晚播小麦往往具有较长的生长期,这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苏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由于晚播小麦生长期更长,因此在足够的生长周期内,小麦植株有足够的时间吸收养分,积累养分,从而在收获时获得更高的产量。
在抗病性方面,晚播小麦往往更具抗逆性。
由于晚播小麦生长期较长,植株根系更加发达,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更强,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突出,具有丰产、抗逆、减少农药使用等优势。
针对这些特点,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有效,从而推动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的生产和发展。
1.2 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是指利用独立支架(独杆)进行小麦栽培管理,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种栽培技术。
这种栽培方式在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独杆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节地的现代化种植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
独杆栽培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支架的固定和种植密度的调整,使小麦植株能够获得更好的光照和空气流通,从而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提高产量和质量。
相比传统栽培方式,独杆栽培具有更高的空间利用率和生长环境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在实际应用中,独杆栽培技术需要结合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管理措施,如适时施肥、灌溉和病虫防治等,以达到最佳的栽培效果。
通过独杆栽培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对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苏北地区的小麦种植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 正文2.1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分析苏北地区晚播小麦是指在适宜气候条件下,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播种的小麦。
灌云县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 引言1.1 灌云县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概述灌云县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指在灌云县地区栽培小麦时,采取迟播和利用前茬稻田的种植技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充分利用前茬稻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实现了小麦的高产。
灌云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适宜发展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土壤养分和水源,还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田间管理和采用先进农机具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灌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原理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稻田余热和水分充足的条件,利用农田的养分和土壤的温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小麦的种植。
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利用水稻割茬后土壤残留的肥料和养分,通过适当的施肥和管理手段调节土壤的生态环境,为小麦生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迟播稻茬小麦技术还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合理安排小麦的生长期和水稻的周期,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收益。
2.2 选用适宜品种选用适宜品种是灌云县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选择适宜的品种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在灌云县的实际种植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生长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至关重要。
选择适宜品种要考虑该品种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灌云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
选择早熟抗旱耐寒的小麦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文章编号:1673-887X(2010)07-0050-02晚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山西省泽州县农业局李霞摘要晚茬小麦是利用甘薯、棉花、夏大豆等晚熟作物的茬口播种小麦,是扩大小麦面积,提高小麦总产的一条成熟经验。
但是,晚茬小麦错过了播种适期,造成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积温不足;加之这些晚茬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大,致使这部分麦田的小麦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低产田990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经过组装配套和试验示范而形成的一套以主茎成穗为主体的综合性栽培技术,可以比一般常规晚播栽培增产10%屹o%。
关键词晚茬小麦栽培技术doi:10.3969/i.i ssn.1673一∞7X.2010.07.025中图分类号$512.1文献标志码A利用甘薯、棉花、夏大豆等晚熟作物的茬口播种小麦,是扩大小麦面积,提高小麦总产量的一条成熟经验。
但由于这部分麦田错过了播种适期,晚播造成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积温不足。
加之这些晚茬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大,致使这部分麦田的小麦前期生长发育不良,成穗率减少,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下降,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低产田”。
多年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表明,晚茬小麦只要过好种植这一关,仍能达到高产。
泽州县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晚茬小麦的生育特点,经过组装配套和试验示范而形成的一套以主茎成穗为主体的综合性栽培技术,其中包括增施肥料。
以肥补晚;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加大播量,以密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该技术一般比常规晚播栽培增产10%一20%。
1增施肥料以肥补晚晚茬小麦冬前苗小、苗弱、根少、没有分蘖或分蘖很少.而春季起身后生长发育速度快,幼穗分化时间短,所以春季需要强度较大的养分供应。
由于春季过早进行肥水管理会降低地温,影响麦苗生长发育,所以,应在播种前增施肥料。
另外,晚茬小麦与其他作物一年两作,消耗地力大。
需要较多的肥料来补充,尤其在严重缺磷的地块,重施磷肥对促进晚茬小麦早发根、早分蘖具有显著效果。
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一、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苏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小麦生长。
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苏北地区的小麦生长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尤其是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更为突出。
1. 温度变化大:苏北地区春秋温差较大,昼夜温差也较大,这对晚播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昼夜温差过大会使小麦生长速度不均匀,易出现倒伏和生长不良等问题。
2. 光照充足: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苏北地区日照时间相对比较长,晚播小麦生育期内的光照充足,有利于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3. 降水分布不均:苏北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对晚播小麦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
在干旱少雨的地区,需要加强灌溉,保证小麦生长需要的水分。
4. 土壤养分丰富:苏北地区的土壤肥沃,养分丰富,为晚播小麦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为了更好地适应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的生长特点,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农业专家们提出了独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
1. 种植品种选择:选择适合苏北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同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独杆栽培的小麦品种。
2. 土壤改良和施肥: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改良和施肥,以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3. 合理密植: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控制小麦的密植程度,保证每株小麦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4. 精准灌溉:结合当地的降水情况,进行精准灌溉,保证小麦的生长需要的水分。
5. 局部施肥:在小麦生长期内,合理进行局部施肥,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6.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7. 特殊管理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如适时揭膜,保证小麦的生长需求。
苏北地区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晚播的种植方法
小麦晚播是指在适宜的时间内,将小麦种子晚于一般播种时间进行种植。
这种种植方法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方式。
小麦晚播的种植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种植。
小麦晚播的时间一般在普通播种时间的后期,也就是在10月中旬到11月初之间。
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秋季气温适宜,降雨量也比较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种植。
小麦晚播的地点应该选择在土地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
这样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良好,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进行适宜的耕作。
在进行小麦晚播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宜的耕作。
首先要进行深翻,将土壤深度翻到20-30厘米左右,然后进行平整,使土地表面平整光滑。
这样可以保证小麦的根系能够顺利生长,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进行适宜的施肥。
在进行小麦晚播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宜的施肥。
首先要进行基础施肥,将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入土壤中,然后进行追肥,将适量的氮、磷、钾等元素追肥到土壤中。
这样可以保证小麦的养分供应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小麦晚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种植方法,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进行小麦晚播的时候,需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种植,进
行适宜的耕作和施肥,这样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晚播麦可以独秆栽培
独秆麦栽培,是在小麦晚播的情况下,以大密度、小株型、少蘖独秆为栽培原则,采取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的肥料运筹方法,争足穗、攻大穗,实现每亩30万―32万穗、每穗36―38粒、千粒重36―40克的产量指标,确保在迟播条件下实现高产、稳产。
独秆麦栽培管理上重点掌握以下几点:(1)适当减少施氮量。
主要是减少前期施氮量。
亩产400公斤的田块,每亩施纯氮14公斤。
若基本苗偏高,氮肥用量要进一步下降。
(2)增加后期用氮比例。
独秆麦基本苗较多,前期氮肥用量应适当降低,防止群体过大。
拔节后群体数量下降,应适当增加氮肥施用比例,攻大穗。
据试验,扬麦9号在基本苗28.1万、氮肥施用量为14公斤的情况下,基苗肥占三分之一、穗肥占三分之二,亩产可增加18―69公斤。
土壤肥力高的田块,基苗肥比例还应适当减少,穗肥比例相应增加。
后期氮肥用量大时,可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
(3)增施磷钾肥。
随着播种期推迟,基本苗增加,施氮量减少,磷钾肥用量应相应增加。
(4)喷植物生长调节剂。
独秆麦成熟期比适期播种的小麦推迟1―2天,易受干热风危害,后期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速效氮肥。
据试验,小麦剑叶抽出期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旱地龙,每穗粒数、千粒重都有所增加,增产幅度在5%―9%。
后期结合防病治虫,喷施微量元素肥料和其他生化制剂也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 1 -。
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
黄如鑫;王志春
【期刊名称】《大麦与谷类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针对晚播麦的生育特点,通过耐迟播、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品种的选择;适宜起点苗的确定;机械的深松精整;联合开沟精播和浸种催芽播种技术的应用;肥料的科学运筹以及化学调控的应用、田间沟系质量的保证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使晚播麦生产水平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黄如鑫;王志春
【作者单位】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江苏,盐城,224331;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江苏,盐城,224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皖麦50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J], 蔡世舫
2.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J], 王志春
3.小麦新品种濮麦10号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J], 程星;秦海英
4.晚播小(大)麦高产优质高效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J], 徐启来;姜立勋;叶仁宏;秦建华
5.淮北地区晚播麦的生育特性研究及配套栽培技术 [J], 胡曙鋆;陈焕淦;郑燕;王兵;潘启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