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十一章心理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43
第⼗⼀章⼼理健康教育
·⼼理健康概述
·⼼理评估
·⼼理辅导
⼀、⼼理健康概述(P172-179)
概念
⼼理健康:就是⼀种良好的、持续的⼼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具有⽣命的活⼒,积极的内⼼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的⾝⼼潜⼒以及作为社会⼀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理健康标准(六条)
中学⽣易产⽣的⼼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格障碍与⼈格缺陷、性偏差、进⾷障碍、睡眠障碍
⼼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理评估(P179-182)
定义:指依据⽤⼼理学⽅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的⼼理特征与⾏为表现进⾏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平并进⾏分类诊断的过程
参考架构
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意义
常⽤⽅法:
1、⼼理测验
2、评估性会谈
技术:
3、其他⽅法
三⼼理辅导
1 学校⼼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 ⼼理辅导:是指在⼀种新型的建设性的⼈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
3 ⼼理辅导⽬标学会适应------基本⽬标
寻求发展------⾼级⽬标
影响学⽣⾏为改变的⽅法
•⾏为改变⽅法(强化、代币奖励、⾏为塑造、⽰范、惩罚、⾃我控制)
•⾏为演练⽅法(全⾝松弛、系统脱敏、肯定性训练)
•改善学⽣认知⽅法(艾⾥斯理性情绪辅导)。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内心体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情绪稳定)(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观)(3)自我调控(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4)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人格完整)(6)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2)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3)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个人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因素;(4)社会因素。
5.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1)生物学方面,生理发育的鼎盛时期;(2)心理方面,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活动也处于矛盾状态。
6.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1)父母关系,父母间不良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不利影响;(2)父母期望,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3)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4)父母个性,言行举止对孩子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7.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有:(1)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抑;(2)同伴关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学习负担,过重使学生心理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8.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1)隐匿性与突发性;(2)多元性与单一性;(3)无知性与盲目性。
9.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疗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2)抑郁症;(最容易导致自杀)——心理治疗、药物治疗(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日本·森田疗法:忍受痛苦、顺其自然,暴露与阻止反应(4)恐惧症;——系统脱敏疗法(5)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①依赖型人格障碍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缺乏同情心、罪恶感)(6)性偏差: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安全思考与练习一、简答题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答:(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 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表现都有哪些?答:心理障碍:(1)校园环境适应障碍。
(2)人际交往障碍。
(3)学习适应障碍。
(4)恋爱与性问题障碍。
(5)择业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包括五种常见的神经症以及其他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
(一)神经症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具体症状包括三个方面:(1)精神易兴奋,思绪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伴随不良心境,如看书时疲劳,上网却精力旺盛;无动机和欲望的减退,即有“力不从心”之感。
(2)烦恼多且持久,喜欢倾诉;易激惹,容易生气和发怒,。
(3)由失眠、时间颠倒导致头部不适感,常有头痛头昏、脑袋发胀的感觉;生理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腹胀、胸闷、气促、心慌、月经紊乱等。
2. 焦躁症3. 抑郁症4. 强迫症5. 恐惧症(二)其他心理疾病此类心理疾病包括三个方面:1. 人格障碍2. 精神疾病3. 性心理障碍3. 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进行预防与矫治?答:一、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二、客观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做到客观地认识自我,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学生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我。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
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答案】A【解析】专家点评: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因此,此教师采用的是强化法。
2、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A.项目检查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日记【答案】D【解析】专家点评:观察法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项目检查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
3、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pz_填空}、尊重、{pz_填空}。
【答案】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4、强迫症一般包括{pz_填空}和{pz_填空} 。
【答案】强迫观念|强迫行为|5、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pz_填空}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pz_填空},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答案】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6、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指的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l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指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4)绘画困难。
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健康的含义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2.健康包括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
3心理健康的概念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理解与把握此标准应考虑的问题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
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
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最后。
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6.性偏差 7.进食障碍 8.睡眠障碍焦虑症1.含义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
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无法发挥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