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共23页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现代史完整版期末整理第一章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抛出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宣布商办铁路收归国有,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派出端方作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督办大臣,1911年5月22日,由盛宣怀与英德法美四国银行代表签订了修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正式将修筑权出让给外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引起了士绅,民众的激烈反对,一般认为外商掌握铁路矿山等于掌握中国命脉,1906年,经过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民的强烈斗争才将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刚刚开始筹备资金准备修建,清政府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极大的伤害了各省人民和绅商的利益,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五权分立:财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武昌起义:在中国同盟会推动下,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成立起义总部,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爆炸,泄露起义计划。
10月10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先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南北和谈:1911年武昌起义后,北方北洋军阀集团代表唐绍仪,与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于12月18日到31日在上海租界内共进行了五轮谈判,关于停战问题,袁世凯在先前停战期间收缩南方兵力,加强北方兵力,后在南方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表面统一停战,实际不断进攻南方政府取得的重要城池以加大谈判的砝码,在国体方面,南方政府坚持以共和为前提,否则无法继续谈判,在袁的妥协下决定“和平解决”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争端,1912年1月下旬,以袁世凯为大总统,孙中山同一让位,至此,南北方的争端已经不是共和与君主立宪的问题,而是如何结束南北诶对峙的局面,建立以袁世凯为中心的政权,南北和谈以双方的妥协告终,但袁世凯及北洋集团是实际的获利者在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制的转换中毫发无伤,革命党人却在妥协退让中埋下了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种子。
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
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舣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知识整合一、政治1.民主法治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第一单元中西文明的碰撞及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1895年政治一、列强侵华:1-2-1-1(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第一目)1.鸦片战争(1840-1842):根本原因——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结果:《南京条约》(“五议(亿)港元”)及其附件A割地。
割香港岛让给英国。
(港)B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五)C赔款2100万元。
(元)D英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议(亿))《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爱珲条约》等,火烧圆明园二、维权斗争 1-2-2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1 年2.左宗棠收复新疆三、中国的探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反侵略反封建斗争)1-3-12.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与实践A 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B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经济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2-1-1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变化:(由封建经济——多种经济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内容(表现):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随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消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2-2-1-2A 60年代——70年代“自强”: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天津机器制造局。
B 70年代——90年代“求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C筹建海军:19世纪70年代中开始,80年代中建成三支,1885年设立了海军衙门D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2-2-1-2原因:自然经济解体加快;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