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
觉。
3. 白刃相见的“秦廷行刺”使双方的矛盾白热化,作者 叙述故事的语言也因而更加简洁生动。这一部分多
用急促的短语和精彩的动词,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 张形势。请选用文中的动词填空。
秦王:( 惊 )→( 起 )→( 绝 )→( 拔 )→( 操 )→( 急 )
同时也应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 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 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 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是 永远值得称道的。
文脉图解
@your name
【目标二】 赏析场面描写,体会描写手法 1.荆轲刺秦王是一部雄壮感人的历史悲剧,这部悲剧 从荆轲的出发就基本决定了其结局。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原因是什么? 提示:同意。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 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 尚小;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注定不能远谋。
2.《战国策》在场面描写上有其独特的艺.荆轲在太子丹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 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体现了荆轲勇敢而多谋的性格特点,显示了 他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3.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做了哪些准备?
太子丹 荆轲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4.准备信物的关键是义激樊於期将军献头。这段文 字表现了荆轲和樊於期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 “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 头。这段文字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 擅长辞令,樊於期将军的义勇刚烈、热肚直肠、不 怕牺牲。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 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针对上面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荆轲其人其事?谈谈你 的理解。 提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评判。不可苛求古人, 也不可不看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