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经过及意义素材课件共21张
- 格式:ppt
- 大小:836.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笔记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原因: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4、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习题1.“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2.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精心整理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重要历史事件:强渡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后投入2.4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
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事件是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十多个省区,历经25,000里长征路程,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延安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的详细阐述。
一、长征的原因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中国革命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但是,敌强我弱,敌我矛盾尖锐,国共合作短暂、军阀混战、叛徒内奸等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到了1934年,红军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红军长征由此而生。
二、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的路线穿越了中国西南的山区、草地和河谷,包括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的崇山峻岭,经过了极端异常的地理环境,历时如此之久也是因为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
红军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的转移和调整,但可以分为主要的四条路线:第一道路线,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进入贵州;第二道路线,从甘肃会宁出发,穿越川陕边区,进入四川;第三道路线,从四川泸定出发,经过云南,进入贵州;第四道路线,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穿越云贵高原,进入贵州。
三、长征的重要事件1.离开瑞金,红军开始漫长的征程。
2.千里跃进,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经过四川、贵州、云南进入西藏地区,成功摆脱了追兵,打破了长征被迫中断的危机。
3.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面临长征的艰难路途。
4.四渡赤水,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紧急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的地位。
5.大渡河战役,红军围攻国民党军第四军总部,歼灭了大量的敌军,绝对士气得到提高。
6.雅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主要领导地位,制定了军事、政治、组织、宣传、纪律五项基本准则。
7.抗日战争爆发,红军和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