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讲座四:楷书结字原理和结构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5.78 MB
- 文档页数:22
懂得这些楷书结字规律和口诀,想写一手好字其实并不难
1、一字多个同样笔画技法(一)
多横等距要平行,多竖等距要平行。
多撇等距下撇长,多点等距分大小。
2、一字多个同样笔画技法(二)
多横分长短,多竖分高低。
多捺分正反,多撇分主次。
多点分大小,多折分角度。
多钩分藏露,多字大大小。
3、左右结构头部搭配规律。
上有横横,左高右低。
上有竖竖,左低右高。
上有点横,点高横低。
上有点竖,点低竖高。
4、主笔书写八大规律。
左边见撇当左舒,右见捺钩宜展放。
上下相同上略小,下部放宽要写胖。
横若写长撇必短,横若短时撇写长。
左右有竖右边长,左竖右横竖要低。
— END —。
楷书字体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结构严谨:楷书的字形规整,每个笔画的位置、方向和长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字形结构严谨。
2. 笔画清晰:楷书的每个笔画都清晰可见,无论是直线、曲线还是转折处,都要求准确、流畅。
3. 章法整齐:楷书在排版布局上,要求整齐划一,字距、行距清晰,整体呈现出规整的美感。
4. 字形美观:楷书的字形设计上,注重字的造型美,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使字形呈现出优雅的美感。
5. 点画呼应:楷书的点画分布要求相互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得字形更加稳定、和谐。
6. 转折分明:楷书的转折处要求清晰明了,无论是直角、圆角还是斜角,都要准确有力。
7. 上下呼应:楷书的上下结构要求相互照应,使得整个字形呈现出协调统一的美感。
8. 左右对称:楷书的左右结构要求对称均衡,使得字形更加稳定、和谐。
总之,楷书字体结构严谨、笔画清晰、章法整齐、字形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硬笔书法楷书结构要点硬笔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楷书作为最常见、最基础的字体之一,在硬笔书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楷书的结构要点是书写者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它直接关系到字体的美观度和整体协调性。
本文将介绍硬笔书法楷书结构要点的具体内容。
一、基本线条楷书的基本线条是构成字体的基石,对于整体形态和视觉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硬笔书法楷书的基本线条包括横、竖、撇、捺、点五个方向。
横线是水平方向的线条,竖线是垂直方向的线条,撇线是自上而下向左斜出的线条,捺线是自上而下向右斜出的线条,点线则是用于点画的小线。
在书写楷书时,要注意基本线条的细节处理。
横线要平直而不僵硬,竖线要稳健而不歪斜,撇、捺线要有流畅的起承收放,点线要点得小巧精确。
这些基本线条的平衡和协调性是保证楷书字体美观度的关键。
二、结构比例楷书的结构比例是指字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字的整体形态和部分间的协调性。
在硬笔书法中,楷书通常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通常是表意部分,下部通常是输入部分。
要保持字的整体形态的美观,需要掌握好结构比例。
上下部分的比例要协调,上下部分之间的水平线条要平行。
上部与下部之间的组合要紧密,没有断裂感。
上部和下部的每个笔画都要清晰可见,不宜叠在一起。
为了使字形更加协调美观,还需要注意左右结构比例的处理。
左右结构在楷书中十分重要,影响字的整体平衡感。
左右结构比例要平衡,左右笔画在长度和粗细上要有差异。
左右结构的协调性能够使字的整体形态更加和谐。
三、结构层次楷书的结构层次是指字体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分布和组合方式。
了解和掌握结构层次对于形成规整、紧凑的字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注重结构层次的分明。
在每个笔画内部,不同的部分要有清晰的边界,不宜混杂在一起。
其次,要考虑整体字形的层次感。
在字的整体布局上,上下部分、左右结构要有分明的层次感,不宜平面化。
此外,字内部的各个笔画间的层次也要分明,不宜重叠或混淆。
四、笔画结构楷书的笔画结构是构成字形的基本要素。
结字---楷书是这么整的书法之道,妙不可言。
作品哪怕只有一字,足已见其心,其道至简。
书者之趣,在乎“置物之形,输我之心”,以形传神,书写性灵,言心达志。
书法者,形态之学也。
笔画依法成形谓之结字。
结字之要,岂可忽焉?结字之法,自上而下,由理而致法,因法而成形。
理者,普遍原理也。
法者,具体方法也。
学书之道,下学而上达,由法及理,始则逐字求工,循规蹈矩。
终应从心所欲,法度自合。
书法,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本。
以形写神,以技定形,形随法立。
故道因技以现,法熟而成技,技巧为匠,大匠为师。
欲为宗师先为宗匠,未有技巧而形拙者也,故赵宦光曰:“熟在内不在外,在法不在貌。
”正是此理。
结字之形千变万化,结字之理恒存不移。
理者,窥道之门也,故有是书。
现从一般审美观点出发,把楷书结字原理归为四点,即:平正、匀称、变化、生动。
字不端正则丑,不匀称则乱,不变化则死,不生动则僵。
作者力求做到法理兼顾。
力求方法简单易行,使初学者易于把握,书理精深通透,使同道者有所裨益。
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
第一章平正写字时,字的重心不稳,会给人以惊惧之感,而觉其丑。
所以古人结字首先要求“平正”。
字的局部重心可以不稳,但是整体重心必须归于平稳,方合规矩。
一切结字的方法与手段,都必须在遵循此原则的前提下加以运用,否则,字形终归毁灭。
结字时,针对不同的字,把握重心的角度也各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突出主笔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一树参天,必有主干。
字形虽异,必有主笔。
每一字有一笔是主,余笔是宾,应相互呼应。
主笔是字的传神之笔,在结字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余笔所拱向,它通常承担全字的重心,此笔得失往往是该字成败的关键。
主笔立定则纪纲不乱。
凡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
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主笔能稳,则字重心方能平稳,要善于从字中找出它的中心笔画,“擒贼先擒王”,把主笔写好。
字有主笔,如山蓄玉,似蚌含珠。
字有不同,主笔各异。
另外,有的字多个主笔并存,是“集体领导”。
书法结字详解,三大原则、五种方法细说结体,掌握这几点就够用了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前几天详细聊了“笔法”,今天再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结字”。
结字,也称结体、间架,是字体的结构形式,即每一个字中的点画布置。
结体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字的美观程度,因此赵子昂说:结字亦须用工。
”结构是用笔产生的,即笔势。
前几篇我们讲了用笔方法,我们知道。
运笔成画和结体成字是用笔的主要面。
因此,不同形态的点画如何联结、搭配和组合与用笔有着密切的关系。
包世臣明确指出:“结字本于用笔”,东汉蔡邕在《九势》里详细说明了结体与笔势的关系,他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正是点画之间那种“递相映带”的笔势才使结体具有书家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死板地去结字,不注意笔势,甚至“势背”,即使再精心设计,写出的字也会神情呆滞,气备不畅,全无神气。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用笔。
会产生不同形态的点画(如肥瘦、方圆、藏露、曲直、刚柔等),因而会形成和产生不同风格和形体的字形结构。
如方正刻励,点画险劲的欧体,与雍容丰腴,端庄遒劲的颜体便是明证。
我们由此可知,笔势是指落笔写字时,点画之间存在的力学关系。
由于书家在写每一点画的轻重快慢习惯上的不同,会造成笔画长短不同,笔画偏旁相互间的距离远近不同,字形的疏密不同,从而在结构外形上造成复杂变化,产生出不同形体姿态的结体来。
所以,我们前几篇文章讲了用笔之后,必须认真聊一聊结构问题。
清冯班在《钝吟书要》里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又说:“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说明了要把字写得好,用笔和结构是关键。
关于结构问题,历代书家一直很重视,如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对书法结构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对于初学结字,可以掌握一些字形结构规律。
今天就不说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法则。
结字八大规律,原来写好硬笔字这么简单1、规整等距规律:横与横:三、日、月、里、国、言、平、音、重、与等竖与竖:川、洲、市、西、舞、带、删等撇与撇:杉、衫、彩、形、物、家、象、多等点与点:江、流、汗、点、杰、羔、恩、志等2、笔画顺序规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先主体后加点。
3、主笔支撑规律:独体及上下结构,首先要找出横向的主笔,一般为横、撇、捺、横钩、竖弯钩。
其中优先级最高的为:四点底、皿字底、木字底、女字底、立字头等,次之为:人、儿、心等。
例字:丰、合、意、童、热、柴、盖、益、婆、要、兄、志、恩。
4、避短揖让规律:玩、此、场、攻、到、乱、取、职等字的偏旁,底部长横要缩短,右边的笔画要齐平。
另外,撇捺组合的字做偏旁,当位于左时,撇长而捺化成点:烂、和、料、彩、耕、双、欲、林、欢、从、短。
位于右时,撇短捺长:峰、路、政、松、给、体、挤、技。
5、中心轴线规律:首点居正:主、宇、市、京、童、庄中直对正:常、桌、卓、卡、尘、堂上下结构的字,纵向中心线两边对称。
左右结构的字,横向中心线上下对称。
6、错位交叉规律:凡左右结构者,右边部分上面平而下面有向下延伸的笔画则写成左高右低的错位结构。
如:抨,秤,秆,柯,河,押,搓,扩等。
如有右耳刀的,一律要错位:却、即、部、都等如斤在右边的,竖一律要低:斯、析、沂、拆等.7、包围结构规律:左半包时要偏右,右半包时则偏左,上三包围要靠上,左三包围下横长,下三包围包一半,全包围时写中间。
左上包右下:厄、庆、尼、启、左、有、差、病、劣、虎右上包左下:习、句、戈、武、可、虱、氧、匈、左下包右上:旭、翘、延、述、尴、尬、超、题、毯、咫左三包围:区、医、巨、臣下三包围:画、凶、幽、函上三包围:同、问、冈、风、月全包围:国、四、田、回、目8、章法布局规律:字间一线,字距相等;繁字应大,简字应小;斜钩写长,长竖突出;开门字大,尾字加重。
楷书结构原则——平正平正的含义是指字端正、不偏不欹,它是汉字楷体构字的重要法则。
清代书法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书宜平正,不宜侧欹。
”就是指这一原则而言的。
字体的平正不是给人以安稳感,更重要的是可以理正行气、协调章法,使每一篇字犹如严整肃穆的军士方阵。
平正的要领平正又可分为重心平稳、横平竖垂。
〔一〕重心平稳重心原是指地球对物体各部分的作用力,它的合力叫重力。
重力集中点就是物体的重心。
汉字的笔画本无重量。
但是,人们往往把对各种物体的接触所形成的重量知识移情于汉字的笔画形质上。
汉字的中心往往处在字的无形中竖线上。
只有在中竖线上左右平衡地安排笔画,才能求得左右稳定。
1、点落竖中线但凡字的中间有点画,应把字写在竖中线上,其它笔画以点为中心匀称安排。
2、横分竖中线在上中下有横的字,横要在中竖线上平均安排长度。
3、竖与竖中线重合。
中间有竖的字,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其他笔画的结构单位均衡安排。
4、口排竖中线中部有口“口”“日”的字要把“口”“日”安排在竖中线上,并且在竖中线上所占空间匀称,其他笔画做合理安排。
5、相交竖中线撇、捺画在竖中线上交叉。
〔二〕横平竖垂1、横平汉字从整体上看横比竖多。
我们在写横画时一定要根据结构需要,准确的安排每一个横画的位置,精确的测定其长短比例,并保持它们的平行距离和左低右高的势态。
〔1〕单横在一个字中,如果横画只出现一次,这一横画往往在字里充当主笔。
要把它写成长横,以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2〕双横双横上下相叠,必须要一短一长,间距保持平行。
如果长短一致,则会失去主次和美感。
〔3〕三横三横上中下相叠,宜两短一长,中间一横也可稍短或稍长,但不可与长横挣位。
三横的间距相等,以表达结字均衡的原则。
〔4〕多横多横重叠是指多个结构单位的重叠排列,在每一个结构单位里仍按上述原则安排,只不过要从整体上考虑他们的空间大小和长短变化。
2、竖垂竖起着支撑字架的作用,要求写的挺拔劲健,同时根据结构的需要,在长短、粗细上要有所变化。
硬笔楷书结构规律
一、平衡对称
平衡对称是楷书结构的基础,要求字的左右、上下、对角等各个方向保持平衡,避免过于偏向某一方。
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庄重、大方的感觉。
二、对比调和
对比调和是楷书结构的又一重要原则。
通过对字中不同部分的大小、粗细、长短、宽窄等进行对比,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也要通过一些调和的手段,使字中的各个部分协调一致。
三、疏密匀称
在楷书结构中,疏密匀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字的笔画要有疏有密,分布均匀,避免过于拥挤或过于空旷。
这样才能使字看起来更加美观。
四、连续并列
在楷书结构中,连续并列指的是将多个相同的笔画或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有节奏感的整体。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强字的美感,给人一种整齐、和谐的感觉。
五、朝向变化
在楷书结构中,朝向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字的各个部分要有一定的朝向变化,避免过于死板或单调。
这样可以使字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艺术感。
六、重心突出
重心突出是楷书结构的重要原则之一。
字的重心要适中,不能过于偏移。
这样可以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感觉。
七、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是指一个字的外围部分将内部部分包围起来的结构方式。
在楷书结构中,要注重外围部分的宽窄、长短等细节,以确保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美观。
八、跨越连接
在楷书结构中,有时候会出现两个部分需要进行连接的情况。
这时候,要注重跨越连接的方式,通过合理的连接方式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加流畅自然。
硬笔楷书的结构要领一、掌握楷书的结构要领之一——中正稳定楷书以端庄为美,字正平稳,踏实安详;中心即中竖时,竖要正直;中心没有中竖时,要做到左右均衡,重心稳定;一中心中正有中竖的字,字的中心就在中竖上;中竖要像字的脊梁,中正挺拔,写出力度和骨感;二上下对正字的上方中心要和下方中心上下对正,形成一条中心线;不要上下扭错,如同人的脊柱弯曲;三调位均衡字中心线的左右应保持左右均衡;当左边和右边的笔画多少、轻重不同时,要在右下方适当挪移位置以保持重心稳定;二、掌握楷书的结构要领之二——疏密均匀楷书以匀称为美,间距均匀,空白舒服;不论是横之间、竖之间、撇之间,都要基本等距,不要忽大忽小,变化突然;一横间均匀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横的间距大小要根据字的笔画多少而定;横多的字,间距要密而匀;横少的字,间距要大而匀;二竖间均匀竖与竖之间的距离也要基本相等,间距大小根据字的宽窄而定;竖多的字,间距要密集而均匀;坚少的字,间距要远而均匀;三斜画均匀撇与撇之间的距离要基本相等;一般上方的撇,间距要密一些;下方的撇,要稀疏一些;多撇组合时要上短下长,斜度适当;三、掌握楷书的结构要领之三——突出主笔楷书的字形方正之中,要有伸展突出的一个笔画或一部分,以体现字的个性姿态;突出主笔是写好一个字的关键;一展横作为伸展主笔的横,有时在字上方,有时在字中,有时在字下方;二展竖竖作为字的主笔,有时在字中间,有时在字右侧,此时左竖一般收缩;三展撇作主笔的撇,向字的左下方伸展,使左重,右下部分右移,求得平衡;四展捺作为最后一笔的捺,往往伸展开放,使这个字舒展、潇洒;五展钩作为主笔的钩向右或右下伸展,使字显得开阔大方;六展折肩右侧的折肩往往向外突出,钩脚向内收缩,展肩收脚,精神外拓;四、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四——主次分明汉字看似方块字,但其实没有一个字是规整的正方形;要找出“破方”的一部分,显示字形的变化、特征和突出的美,使写出来的字丰富多彩,各具神态——或上宽,或中宽,或下宽,或右展,主次分明;一上展下收上方宽展,盖住下方,支撑住这个字的“天”;下方收缩,不必伸展,安居其下;二上收下展下方宽展,稳托这个字的“地”;上方收缩其宽,不必伸展,稍向右上倾斜,还会安安稳稳地立在上面;三中展上下收中间有宽展的笔画,如撇、捺、长横、四点等,任其宽展,尽显优势;上下收缩突出宽展之美;四展右收左汉字有左紧右松的特点,视觉舒服;先紧后松,左边笔画排列紧密,右边笔画宽松自在;五、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五——左右对应楷书以对应为美,正如人体外形的左右基本对称一样,这种平衡使人看上去舒服,如不对称或不平衡则使人有一种缺憾之感;一撇捺对应左撇右捺,像鸟的翅膀,平衡对应;撇和拣的下端基本对应,在一条稍上斜的直线上;如不对应,则视觉不平衡,心理感觉不完美;二撇点对应左边撇,右边点;下端平,点勿短;点尾重,字稳定;注意字的尾点要长,要上弯,要有支撑力;三斜度对应左竖向内斜收,右竖也向内斜收,左右对应,视觉平衡;左斜,则右也斜;左直,则右也直;左侧决定右侧;六、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六——轻重平衡汉字的左右部分,笔画有多有少,体积有大有小,造成视觉上的轻重不平衡感;我们可以利用左右部分高低位置的调整,来尽量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一左小上升左边笔画少、字形小的部分,要写在左上方,依靠右侧,以右为主,减少自己的独立性,千万不可写大、下垂,造成左右不稳之感;二右小下降右边笔画少、字形小的部分,要写在右下方,压住字的阵脚;从力学上讲,下垂位置往往能增加重量感,使字不会显得左重右轻;三右钩伸展左横下降凡是字的右下有伸展的钩,右下加重分量时,字左上的横都要左低右抬,加重左边的视觉重量,形成左右平衡的视觉效果;七、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七——穿插补空汉字的中心要紧凑、团结、抱成一团,上下左右之间要穿宽插虚,笔画与笔画相避让,笔画于空白间穿插,虚实相交,无懈可击;一上下穿插字的中心要紧凑,上下需靠近而穿插,使上下既不分离,也不拥挤,上下一体,融合均匀;上下穿插要巧妙,上方留空,下方穿插,意在笔先;二左右穿插字的中心要紧凑,中间部分要穿宽插虚;左右穿插要巧妙,右侧笔画穿插左侧空白,交错融合;既不要左右独立,又不要左右顶撞;三空处穿插字的左边短小而居上时,左下往往产生空白,右边的笔画可以向左下穿插,既补空又亲密;八、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八——中宫紧收汉字的中心要紧凑,紧凑的位置集中在中部或左上方;外围比较松展,造成一种内紧外松的对比,更突出了聚集核心的力量;一中紧外展字的中部紧凑,外围伸展,从视觉上使人感觉中心坚实团结,外围伸展,自由飘逸;这样的结构更能体现汉字的美;二上紧下松字的上方先写,要紧凑安排,给后写的下方留出更大的空间;人的身体外形也是重心稍高,腰位于中上部;下部腿长,疏朗;这符合日常人们的审美习惯;三左紧右松字的左方先写,要紧凑安排,给后写的右方留出更大的空间;先紧后松,感觉轻松;先松后紧,感觉局促;这也符合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习惯;九、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九——同形变化楷书比较规整,变化不多,但同形的部分也有一些微小的变化,有利于字形的稳定和形态的活泼自然;一横长撇短横短撇长横长撇短的字形上宽下窄,如“右”、“有”;横短撇长的字形上窄下宽,如“左”、“在”;注意写好字的整体外形;二同形异态左右同形的字往往左小右大,左收右放,左捺变点;上下同形的字往往上小下大,上收下放,上捺变点,下捺伸展;请细心观摩,准确表现;三重捺伸缩当一个字有两个捺时称为“重捺”;重捺要一伸展,一收缩收缩为长点,不要重复用捺;十、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十——形态自然汉字的造型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千万不可以把它们单一化、规整化,削弱了各自的特征;一律归于方形或一律归于同样大小,那样会大大削减汉字的造型美;一有长有扁长者任其长,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短者任其短,墩实安稳:不可长者写宽,短者写高,造型生硬,破坏自然之美;二有斜有正汉字有的四平八稳,左右对称,极其端正;有的字形斜侧,以斜画为主笔,有动感和变化之美,这样汉字组合起来才生动自然;切不可将斜者写正;三有大有小汉字的大小变化多端,型号不一,要顺其自然;小者任其小,但结构不紧促;大者任其大,但结构不松散;字要有大有小,生动自然;十一、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十一——比例协调楷书每一个字的形状、大小都是有大体轮廓的;在每一个外轮廓里,内部的比例关系要恰当,分配合理,协调均匀;一左右宽窄有比例字的左右横向有宽窄之分;宽窄的整体比例要写好,宽窄的细微比例也要写准,是l比1,还是l比或l比2,要琢磨;二上下长短有不同字的上下纵向每部分长短都有所不同,在大体把握好长短关系的同时,还要细致比较,把握好长短的具体比例关系;三内外大小要配套外框的大小和内心的大小要配套;内心大了则满,内心小了则空;十二、掌握楷书结构要领之十二——笔势连贯楷书的笔画看似笔笔独立,但它们是在一个连贯的书写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要追求笔画之间的动作在空中的连贯,形成笔势贯通、笔断意追之感;练习时,上一笔的尾在空中要寻找下一笔的头,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走势连贯起来;每一笔的收笔处不离纸,向下一笔起笔方向运动。
楷书结构解析古今论楷书结构者,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古有欧阳洵的“三十六法”,李淳的“八十四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各有千秋,但均不全面。
今有“一百法”,也有“一百三十一法”,各有特色,但缺乏条理,零乱无序。
近几年出版的大量习字贴,有的照抄照搬古人的论述而未作说明;有的只讲字的布势,不讲具体书写规则;有的谈比例大小.宽窄,而未说明大小宽窄的形成原因;有的只略抒己见,但欠准确.完整.系统。
这些结字方法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於众口铄金,难免结字理论出现混乱状态,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这就有赖於文字工作者.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工作者从事深入的钻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一套较全面的系统化的科学化的楷书结构理论。
本文谈谈楷书结构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特点.分类.书写要求和结字方式,与同行切磋,以求抛砖引玉。
一、楷书结构的基本分析方法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是指可作模范榜样的意思。
它产生於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发展而形成的,它吸收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书写时比隶书更方便快捷。
它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古人论楷书一般都谈到结字的整体.轻重.均衡和笔势,即“整体观”.“平正观”和“动态观”,这三大观点就是楷书结构的基本分析方法。
而今不少习字贴却忽略了这一基本分析方法,以致习字者只能获得零碎片断的书法知识,依靠机械临摩,写出的字显得呆板,缺乏灵气,或松散无力,或过於紧凑。
今人习字须法古,要法古就得树立这三大观点,方能谈得上写好字。
1、整体观中国汉字是由笔划、偏旁部首和其他构字单位组合而成的。
笔划、偏旁部首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各有独特的造型和书写要求。
如何将它们组成一个个和谐统一.各具特色的汉字,首先考虑的就是汉字的整体形象。
因此,分析楷书的结构,也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从属於并影响整体。
如果习字者只顾整体而不作具体分析,只能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写出的字会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若只知一笔一画一偏旁的书写而忽视字中各部分的关系,无法形成完整和谐的艺术形象,那便是“坐井观天”,顾此失彼,写出的字必然是结构松散或过於紧凑。
楷书的结体规律将点画组成字叫做“结体”。
“结体”也叫做“结构”、“结字”、“间架”。
它指的是每个字的笔画间的搭配关系、组织规律和形式。
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都是由有规则的基本笔画组成的,但是一个字有一个字形态,构成不同形态的主要原因是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和偏旁的宽窄、高低、攲正的不同。
这如同用木材、砖瓦等材料,能构成许多不同式样的房子一样。
如果房子的梁、柱、砖瓦搭得不好,就显得难看,甚至会倾斜,倒塌。
字的笔画配搭得不合规则,不仅不美观,还会使人看了认不得,从而失去它的实用价值。
因此,要想把字写得正确、清楚而美观,就必须研究笔画间的搭配规则,也就要研究“结体”。
1、重心要稳定:汉字的基本笔画是横和竖,它们是结体的架子。
要做到重心稳定,首先要做到横平(大多是左低右高)竖直,方正工整。
其次要找到一个字的重心,处理好关键性笔画,一个字的重心,有的表现在它的主要笔画上,有的贯穿在中点、中竖、或交叉点等处。
要把有关这重心的关键性笔画处理好,才能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2、平衡对称:平衡对称是写好一个字的重要规律。
平衡和对称是相互依存的,对称是前提,平衡是结果。
对称的原则在结体中几乎无所不在。
如点与点之间,结体单位之间,它们的粗细、大小、长短、高低、疏密比例或角度等都要大体对称均匀,才能使人感到平衡和谐,体态优美。
3、互相联系互相照应:一个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个字各笔画和单位都要相互照应,紧凑联系,不能各自为政,互不关心,否则,不能组成一个完美的字。
为了加强互相联系和照应,必须解决好偏旁迎让、点画呼应、参差穿插、左让右强、内让外强、背向分明、启承顾盼等问题。
【书法】汉字结构结字特点一、结字书法艺术中对汉字结构的再创造,便是结字。
虽然每位书家的结字风格多有不同,但从审美角度看,结字自有一种基本的原则。
1.基本构架①平行与交叉汉字的构造,其基本的元素为线,线与线之间的平行、交叉形成字的结构。
一般地说,同类线在规范汉字中大多平行,如“鱼”字,横画与横画之间,竖画与竖画之间,撇与撇之间即呈平行关系,但点的形态却为例外,点一般呈外放内收型。
譬如说三点水“氵”,其笔势固然由上而下,形态则为一种幅射线,形成向内的趋势。
再如火字点,则为另一种形态,起点与后三点构成对立的势,而总的趋势也为内收外放,即相交点在字内。
而异形线一般都有直接交叉的现象。
如横竖交叉(“+”),点横交叉(亢),横撇交叉(又),横捺交叉(戈),竖撇交叉(身),撇捺交叉(来)等等。
而线条交叉的现象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直接交叉,如“十”字;第二种为交接,如“人”字;再有便是既未直接交叉,又未交接,但有一种交叉的势,如“八”字。
交叉是使线条趋向中心并构成字的基本结构的主要方法。
在篆字中,同类线的平行感最正,尤其小篆。
规范小篆的体式最为平匀,横画必平,竖画必直,线条的形态除此二者,便只有弧线与斜线了。
由于线条书写时保持匀速,起讫没有用笔的顿挫,故线形前后一致,增加了平行感。
隶与楷字仍具有较多的平行。
由于用笔顿挫感的加强,略逊小篆。
行草书由于线条的连带作用,同类线的平行感大多不存在。
②线的倾斜幅度横平竖直,在小篆字中可谓不折不扣。
隶书时代的横虽已有波磔,但头、尾点基本在水平线上。
楷书的横线则已呈上倾幅势。
这或许与楷书的用笔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楷书横画用笔多藏头护尾,收笔不出势,顿笔回收,由于顿笔产生一定的形态重量,如保持水平势,线便会下垂。
故一定的上倾幅势,正好弥补这一缺憾,在视觉上造成力的平衡。
而在隶向楷书的过渡时期,有些横画收笔的顿挫不明显,上倾幅势则相对要小得多。
如楼兰出土的《急就章》残纸,横画多平,个别甚至下倾,如“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