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 考试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7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宋代定本制度定本(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 “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目的:向中国人炫耀西方科技水平之高超,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以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
◆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介绍西方科技文化,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c :雕版印刷,免费发行三、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C: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相仿,处处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四、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外报在华的发展(简单了解)《申报》: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③以盈利为目的④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事件1.《苏报案》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P97—P99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反清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
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结果:1903.7,清政府以《苏报》刊载了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抵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捕房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主编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等人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十个月的审讯,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传媒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涨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P106性质:是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
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简单地说是革命,还是保皇?这是论战的中心。
2.是实行民主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平均地权。
经过、结果:《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民报》方面参战的主要有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等,《新民丛报》方面披挂上阵的主要是梁启超,梁启超尽管威风不减,无奈大方向错了,终于改变不了被动,失败的局面。
1907年11月,江河日下的《新民丛报》宣告停刊,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惨遭失败而结束。
意义:首先,革命派击退了保皇派的进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其次,培养和锻炼了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再次,革命派通过论战,扩大了舆论阵地。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P154—P155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玕在()里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的新闻思想。
A.《资政新篇》B.《盛世危言》C.《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D.《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2.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开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提出“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等主张,目的是()A.分散权力、推进民主B.集中权力、改进控制C.探访夷情、知其虚实D.扩大就业、改善民生3.我国最早认识报刊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是()3A.魏源B.洪仁玕C.林则徐D.王韬4.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请人翻译外报,后汇编成书,名叫( )A、《澳门新闻纸》B、《澳门钞报》C、《万国公报》D、《中西日报》5.林则徐受命到广州查禁鸦片时,派人到澳门搜集外文报刊并把其中一些重要情报翻译出来,供当地和朝廷官员参考。
这些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A.《参考消息》B.《澳门新闻纸》C.《自西徂东》D.《夷情备采》6.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A.王韬B.康有为C.梁启超D.徐勤7.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意在倡导( )A.无产阶级革命B.资产阶级革命C.莠言乱政D.变法自强8.作为一个具有传统家国情怀但又处于帝国权力体系外、并曾游历欧洲的文人,王韬办报的主要追求是()A.赢利B.悔过C.立德D.立言9.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是( )A.《海国图志》B.《盛世危言》C.《弢园文录外编》D.《国闻汇编》10.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编辑的报刊是( )A.《中外纪闻》B.《万国公报》C.《时务报》D.《强学报》11.梁启超所办的一份刊物被查封时,他的衣物书籍也被没收,“流浪萧寺数月”,这份刊物是()A.《强学报》B.《万国公报》C.《时务报》D.《中外纪闻》12.把《万国公报》作为机关报的是()A.广学会B.英华书院C.马礼逊教育会D.伦敦布道会13.《昭文新报》的创办人是( )A.林则徐B.王韬C.艾小梅D.容闳14.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是( )A.《汇报》B.《上海新报》C.《文汇报》D.《六合丛报》15.京师强学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是()。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一、填空1.宋朝设立的对邸报进行统一管理的中央机构是( 都进奏院 )。
2. 《新青年》上掀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页的人是( 李大钊 )。
3. 《新华日报》的董事长为( 周恩来 )。
4.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蜜蜂华报))。
5. 1919年12月,由(徐宝璜)撰写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6.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官办性质的(哈尔滨)广播电台。
7. 在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是(字林西报)。
8.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创办人是(康有为)。
9. 1907年,《中国女报》由(秋瑾)创办和主编。
10.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11. 《读开元杂报》一文的作者是( 孙樵《经纬集》 )。
13. 《知新报》的创刊地点是( 澳门 )。
14. 散文集《赤都心史》的作者是(瞿秋白 )。
15. 国民党的《中央日报》1927年3月创刊于(汉口)。
16. 《解放日报》整风改版地点发生于( 延安)。
17. 1937年8月,上海文化界救国协会主办。
郭沫若任社长的 ( 救亡日版) 在上海创刊。
18. 在宋代,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称为(定本制度)。
21. 十年内战期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是(红色中华)。
22.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决定将原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二、选择1.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A、《京报》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D《蜜蜂华报》1.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
A、《向导》B、《新青年》C、《前锋》D、《人民日报》2.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是()。
A、《人民日报》B、《解放日报》C、《热血日报》D、《新华日报》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地点是()。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②仍以手抄为主;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 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填空选择1、唐代,孙樵《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2、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有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
3、明代:1)通政司(通政使司)2)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3)提塘官4)《万历邸钞》《天变邸抄》5)图书馆《急选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6)明代出现了“报房”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4、清代出现一种提塘小报,又称小钞。
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何遇恩、邵南山因编发小报被斩决。
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PS: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
二、名词解释定本制度时间: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通讯社是()A. 国闻通讯社B. 新华社C. 中央通讯社D. 申明通讯社答案:A2.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新华社社长是()A. 毛泽东B. 周恩来C. 胡乔木D. 陆定一答案:D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由范长江所著?()A. 《中国的西北角》B. 《赛金花》C.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D. 《西行漫记》答案:D4. “文革”期间,中国新闻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下哪项不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A. 新闻媒体被大量关闭B. 新闻内容受到严格控制C. 新闻工作者被批斗D. 新闻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答案:D5.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下哪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 新闻媒体数量的增加B. 新闻报道内容的多样化C. 新闻审查制度的加强D. 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A. 党性原则B. 真实性原则C. 多样性原则D. 独立性原则答案:A B C7.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包括()A. 传播信息B. 引导舆论C. 监督政府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8.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重要事件?()A. 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闻报道B.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C.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改革D.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闻控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国家建设的成就,团结人民,教育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同时,新闻事业还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形象,介绍中国政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的任务。
10.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出现了更多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二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深度;三是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四是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一、填空、判断、单选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4]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7]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
[9]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11]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14]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5]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
[18]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18]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
[20]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
[21]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23]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
[24]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25]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33][34]19、洪仁玕,《资政新篇》。
[34]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
[35]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四章整理复习题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A.胡璋B.章太炎C.陈范D.章士钊2.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3A.《开智录》B.《浙江潮》C.《国民报》D.《直说》3.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A.日本横滨B.美国旧金山C.日本东京D.香港4.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A.《中国日报》B.《二十世纪之支那》C.《开智录》D.《民报》5.1900年,胡璋把他创办的《苏报》出售给了( )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士钊 D.陈范6.1900年1月在香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创办了第一份机关报是()。
B.《神州日报》C.《大陆》D.《苏报》7.1911年7月,《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发表在()上,使该报享有了盛名。
A.《楚报》B.《大江报》C.《商务报》D.《大汉报》8.上海的《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
A.“竖三民”B.政治团体报C.纯商业报D.“横三民报”9.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家刊物是()。
A.《中国日报》B.《清议报》C.《新民丛报》D.《时务报》10.1907年,《中国女报》由()创办和主编。
A.秋瑾B.于右任C.章太炎D.鲁迅11.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主要言论机关是()A.《中华新报》B.《共和新报》C.《长沙日报》12.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是()A.《开智录》B.《苏报》C.《民报》D.《中国日报》13.某刊物宣称“巴不得我这本白话报变成一枚炸弹,把全国的种种腐败社会炸裂了才好”,这份刊物是()A.《杭州白话报》B.《安徽俗话报》C.《中国白话报》D.《警钟日报》14.“大江报案”的导火线是《大江报》发表的黄侃呼唤革命的评论()A.《正仇满论》B.《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C.《亡中国者和平也》D.《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5“苏报案”的直接导火线是()A.邹容《革命军》的出版B.《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的发表C.《苏报》“学界风潮”栏的设立D.梁启超保皇理论的被批判16.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是()A.《申报》B.《大公报》C.《循环日报》D.《新闻报》17.《中国日报》创刊的时间是()A.1896年B.1898年C.1900年D.1902年18.《大公报》的创办人是()A.狄楚青B.罗普C.彭翼仲 D.英敛之1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报是()A.《大汉报》B.《中华民国公报》C.《商务报》D.《大江报》20.《中国日报》创刊的地点是( )A.广州B.香港C.澳门D.东京21.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大陆》B.《国民报》C.《国民日日报》D.《苏报》22.《苏报》创刊的地点是( )A.苏州B.南京C.无锡D.上海23.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是( )A.《新民丛报》B.《新中国报》C.《清议报》D.《维新报》24.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是( )A.《民报》B.《民呼日报》C.《民吁日报》D.《民立报》25.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画报是( )A.《时事画报》B.《良友画报》C.《可报》D.《群报》26.《大公报》创刊的时间是( )A.1902年B.1903年C.1904年D.1905年27.武昌起义后的第5天革命党人在汉口创办的报纸是( )A.《大汉报》B.《中华民国公报》C.《商务报》D.《大江报》28.1900年胡璋把他创办的《苏报》出售给了()A.康有为B.梁启超C.章士钊D.陈范29.《中国日报》宣传革命内容的著名副刊是()A.《消闲录》B.《鼓吹录》 C.《黑暗世界》D.《大公园》30.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是()A.《京话日报》B.《安徽俗话报》C.《杭州白话报》D.《中国白话报》31.《民报》创刊的时间是()A.1902年B.1905年 C.1908年D.1910年3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是()A.《大陆报》B.《神州日报》 C.《时报》D.《大公报》33.武汉地区第一家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是()A.《大江报》B.《商务报》 C.《楚报》D.《大汉报》34.戊戌政变后介绍西学最多的报刊是()A.《中国日报》 B.《民报》 C.《清议报》D.《新民丛报》35.《大公报》创刊的地点是()A.北京B.天津 C.上海D.广州36.《苏报》创刊的时间是()A.1895年B.1896年C.1898年D.1900年37.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A.《中国日报》B.《二十世纪之支那》C.《开智录》D.《民报》38.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A.《大公报》B.《京话日报》C.《时报》D.《香港商报》39.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A.《广州纪录报》B.《字林西报》C.《大陆》D.《中国日报》40.辛亥革命时期,正面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是()A.《民报发刊词》B.《正仇满论》C.《论中国宜创民主政体》D.《<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41.《民报》创刊的地点是()A.横滨B.马六甲C.上海D.东京42.梁启超创办的政闻社机关报是()A.《新民丛报》B.《大公报》C.《时报》D.《政论》月刊43.《大江报》的创办人兼总经理总编辑是()A.宛思演B.黄侃C.何海鸣D.詹大悲44.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白话报》的创办人是()A.蔡元培B.章太炎C.林白水D.陈独秀45.《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的作者是()A.郑观应B.王韬C.梁启超D.章太炎46.1903年5月,应陈范邀请担任上海《苏报》主笔的是()A.蔡元培B.邹容C.章太炎D.章士钊47.在辛亥革命期间,提出“先知先觉”是报纸的天职这一办报观点的是()A.孙中山B.章太炎C.于右任D.陈少白48.1893年,孙中山在澳门与友人合作创办了( )A.《镜海丛报》B.《新民丛报》C.《中国日报》D.《警钟日报》49.1906~1907年间,与《民报》就革命和改良问题展开大论战的是( )A.《新民丛报》B.《新中国日报》C.《苏报》D.《政论》50.1911年,因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和《亡中国者和平也》两篇评论而被查封的报纸是( )A.《大江报》B.《楚报》C.《大汉报》D.《商务报》5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首次发表于( )A、《开智录》B、《二十世纪之支那》C、《京话日报》D、《民报》52.1909—1910年间,在上海先后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革命报人是( )A、孙中山B、黄兴C、于右任D、章太炎53.1911年,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革命派报刊是()A.《神州日报》B.《商务报》C.《大江报》D.《时报》54.因“苏报案”而受迫害的章太炎出狱后前往日本主编的报刊是( )A.《民报》B.《新民丛报》C.《民立报》D.《清议报》55.孙中山在指导一家报纸的工作时说,“革命党是体,报纸是用。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二章整理复习题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历年考题编汇)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A.1813B.1815C.1817D.1822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是( )A.马礼逊B.米怜C.麦都思D.吉德3.由于清朝廷不准外国人在华传教,受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马礼逊和米怜等人便决定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 )A.香港B.澳门C.马六甲D.广州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地点是()。
A. 广州B.香港C.马六甲D.澳门5.创办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传教士米怜来自(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6.中国近代报刊中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A.《告帖》B.《张远两友相论》C.《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D.《月蚀》7.中国近代报刊中最早的广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 )A.《月蚀》B.《告贴》C.《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D.《张远两友相论》8.《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性质是()A.政治报刊B.商业报刊C.宗教报刊D.军事报刊9.《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宣传策略是A.孔孟加耶稣B.资产阶级革命加耶稣C.无产阶级革命加耶稣D.女权主义加耶稣10.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到广州后,连续数年传教活动一直进展不大,主要原因是A.不懂汉语B.不善交往C.清政府禁止传教D.清政府按照入教人数收费11.宣称“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的报刊是(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D.《各国消息》12.马礼逊的儿子、英军翻译马儒翰所创办的报纸是( )A.《南华早报》B.《中国邮报》C.《蜜蜂华报》D.《香港钞报》13.得到上海工部局资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观点的英文报纸是( )A.《香港船头货价纸》B.《教会新报》C.《北华捷报》D.《圣心报》在中国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发表于()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B.《遐迩贯珍》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D.《华字日报》14.中国近代报刊中首次出现“编者按语”的报刊是()A.《各国消息》B.《天下新闻》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的时间是()A.1815年B.1823年C.1828年D.1833年16.首设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价目表的中文近代报刊是(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B.《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C.《天下新闻》D.《各国消息》17.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
中国新闻事业史(近代部分)一、单项选择1分*15【民国新闻事业】除报刊数量急增,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路透是人名,是一个名叫路透的德国人在英国半的通讯社)。
中国自办通讯社开始于20世纪初,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
P104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则是中共在1931年成立。
P180民国孙中山“暂行报律”事件“是欲袭清廷之故智,钳制舆论”“绝对新闻自由”P104民国初期著名记者:黄远生(报界奇才)、邵飘萍(新闻全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民国时期新闻业务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是报纸副刊的发展。
【黄远生】报界奇才。
记者生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
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此外,黄远生的政论也很出色,它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以深刻见长。
在新闻思想上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最著名的新闻观点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占四分之三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P112【《大江报》事件】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份报纸】马礼逊(米怜)(英国传教士)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查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
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16.《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1.定本制度——北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实行,一直实行到南宋末年。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2.小报——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是小报生存的主要因素。
3.万国公报——前身是由美国传教士林乐之于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周刊,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主编为林乐之。
是为推广与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是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它虽是中文宗教报刊,但在政治与商业方面的作用远超过其宗教方面的影响。
4.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美国传教士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主编为米怜。
报刊以月刊、雕版印刷的形式和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刊登有关介绍教义和《圣经》、伦理道德、天文地理知识、诗歌寓言等的文章以及“告帖”,是第一家中国近代报刊。
5.苏报案——发生于1903年至1904年5月21日,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逮捕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
1904年5月21日第三次开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苏报》是由胡璋于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办,经历3个阶段,由保皇转向革命,成为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27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在6月1日到7月7日发表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40篇,从而引发了“苏报案”。
6.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7.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
8.邵飘萍——著名新闻工作者。
办通讯社、办报纸,新闻采编写经验丰富。
为人正直,揭露军阀罪行,1926年6月被军阀杀害。
9.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是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10.民报——于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1910年2月终刊,公出26期。
《民报》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主要宣传内容为“三民主义”,同时也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1.《新生》事件——1935年5月,上海《新生》周刊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沦古今中外君制度,指出日本天皇是有名无实的“古董”,日本驻沪领事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名,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封该刊,判处主笔徒刑,国民党政府照此办理。
12.拒检运动——1945年8、9月间发生,是这一时期国统区新闻出版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最为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9月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13.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之一,是我国第一家政论报纸,1874年创办于香港。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
是香港近代报刊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家报纸。
创办人王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14.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开办新闻班,由徐宝璜、邵飘萍担任导师,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5.西行漫记——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又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学著作。
它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英勇业绩、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崇高信念、陕北苏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使中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斗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16.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此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17.瞿秋白——18.斯诺——19.竖三民——指由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上海,“为民请命”)、《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上海,用以表示人民愁苦悲惨之声)、《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上海,“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
因为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相互链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20.癸丑报灾——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镇压。
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 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和民国元年的500 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21.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消极作用:由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等外报宣扬教义和西方文明,极力鼓吹其好处,从而使帝国主义列强在思想上侵染了中国人民,也使其更容易达到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目的。
积极作用:外报在进行西方文化宣传的同时,也发表了许多评论中国时局的文章。
如《万国公报》发表了大量评论时政的文章。
另一方面,如《东西洋考》、《天下新闻》等外报也拓宽了封建落后的中国国民的视野。
2.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鸦片战争之后,外报非常活跃,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中国的社会舆论影响很大。
对西方国家报刊的情况有所了角,又看到了外报在中国的利弊,深感外国人操纵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危害极大。
3.什么是报刊新文体?如何形成?(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新文体,又称报章体,指在报刊上用浅显易懂的语句写文章。
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4.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特征:全国性——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多样性——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特色不鲜明;进步性——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意义: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面貌。
5.维新派办报的历史作用和贡献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发起的一次重大冲击,从此,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传统地位开始动摇,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作用极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第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除了上述作用,维新派的报刊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还有: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第二,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第三,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6.“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何“苏报案”发生于1903年至1904年5月21日,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逮捕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
1904年5月21日第三次开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
7.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内容:主要针对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意义:1. 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 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3. 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声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4.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5. 论点还培养了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和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6. 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另外,经过大论战,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划清了界限;民主共和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加速了辛亥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深刻地影响近代中国思想的进程。
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3)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5)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9.简要介绍民报的宣传内容和特点主要宣传内容为“三民主义”,同时也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0.《新青年》是怎么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在《新青年》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创办: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中,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
民主共和政治得不到伸张。
为唤起民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