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安徽省示范性高中皖北协作区高三高考模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852.00 KB
- 文档页数:12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2022.3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提出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点。
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
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为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
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安徽省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据此可知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故D项错误。
2.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呈现鲜明。
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B. 市民政治地位提高C. 商业地域限制打破D.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唐代实行坊市制,而宋代市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商业活动空间上的限制,这一变化是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商业活动地点限制被打破的原因也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3.“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
”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A. 《离骚》B. 《子虚赋》C. 《窦娥冤》D. 《水浒传》【答案】C【解析】元朝是蒙古族建立,“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符合元朝的社会特征,《窦娥冤》是元朝的作品,C正确;A是战国时期;B是西汉时期;D是明末时期。
点睛: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绝密★启用前2023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考历史联考试卷(3月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得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示意图,其中吴国修建的邗沟和魏国修建的鸿沟尤为著名。
这反映出当时A. 争霸方式趋于多元B. 国家统一动力增强C. 中原经济优势凸显D. 社会转型加速发展2.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除监察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
由此可知,秦朝设置监御史A. 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B. 导致地方监察机构的异化C.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D. 使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3. 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
北宋中叶,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
南宋时,朱熹编纂了《增损吕氏乡约》,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
宋代制定“乡约”的主要目的是A. 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B. 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C. 控制基层以维护封建统治D. 通过道德教化来扬善惩恶4. 明人王艮说:“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
”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顾炎武提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
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A. 传统儒学发生质的飞跃B.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C. 追求个性自由成为风尚D. 士人对理学思想的反思5. 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的署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指出“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
2019届安徽安庆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周朝(________ )A.王室力量雄厚 B.四方诸侯雄起C.实现天下一统______________ D.王权依托神权2. 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________ )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3.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________ )A.实行察举制 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建“内外朝”制度4. 汉代谶纬迷信盛行。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
这种现象的出现(________ )A.反映统治的没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导致西汉的覆亡5. 民国二年袁世凯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
民国三年,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就下令取消国会,改任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
十二月,梁辞去币制局总裁之职。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9届高三年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A.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D.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
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
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A. 文献史料真伪难别B. 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C. 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D. 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时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真伪难别,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简单说明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故C排除;历史事实客观存在,并不是年代久远难以判断,故D 排除。
3.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表明宋代科举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故A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排除;“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联考试卷(扫描版)历史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中“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国王的一个部下大臣”“国家整体观念处于突出地位”等信息可知,分封的诸侯在很长时期内都拥护国家统一,维护周天子权威,据此可知分封制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故B项正确。
A 项与题意联系不紧密,也缺乏具体的表现;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
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健康和治病的论述具有辩证思想和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与先秦道家的观点接近,故B项正确。
近代医学主要是西医,故A项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奠定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故排除D项。
3.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从东汉地主庄园“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以及“船车贾贩,周于四方”等信息可知这些地主庄园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进行商业活动,这样就具备了较强的独立发展能力,故D项正确。
A项无信息支撑;东汉豪强地主把持中央和地方权力,其庄园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不符合,C项与史实不符合。
4.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意思是指,随着科举制的兴起士族们都远离了乡村,看重“执事之吏”,官本位观念滋生,导致“士无乡里”“士族乱而庶人僭”的结果,即撕裂了士人与乡村社会的固有关系,故A项正确。
乡村士人参加科举而进入城市的毕竟是少数,故B 项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绝对化;D项“改变了经济结构”与材料信息不符。
5.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宋真宗时设病囚院医治有疾病的囚犯;宋神宗时流放犯人考虑天气因素;宋高宗时对刑枷严格限制标准,这些做法都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的“思想感化”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
6.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5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12、表1中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13.图3中教学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水平B.政治制度 C.思想认识 D.社会环境14.《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
”这实质上反映了唐代A、注重邻里之间和谐人际关系 B.对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C.田宅产业只能卖给亲戚邻居D.坊市限制的规定已有所松动15.仔细观察图4,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军阀割据有利于日本的侵华B.中共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C.国民政府军事布局相对均衡D.中国领土四分五裂被欧美列强瓜分16.国学大师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说:“(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
破坏旧的,人尽同意。
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
各有理想,各有图案。
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作者强调进行社会变革应A.与时俱进,勇于创新B.理性变革,尊重传统C.囿于传统,因循守旧D.全盘西化,破旧立新17.公元53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新律》明确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控方证人必须亲自出庭,在事实审理者面前作证;在控方证人作证时,被告人应当有机会在场。
不仅如此,该法还明确规定,’除非被告人在场,否则,证人即使在司法官员面前作证,其证言也是无效的。
该规定①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的本质精神②保证案件审判程序的公正合理③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④一定程度上遏制滥用权力行为1$.“英国的‘虚君’之虚,虚而不虚:一方面,虚君也有自己的权力,他具有任命首相的权力,否决议会决议案的权力,首相解散议会也要得到国王的支持。
当英国政抬发展面临重大间题,比如大选没有产生多数党,或多数党没有明确的领袖的时候,国王的作用则较为显赫。
1924年,乔治五世就任命了一个少数党的领袖斯坦利.鲍德温组成第一届工党政府。
”材料表明英国国王A、可以任命政党领袖 B.是国家政怡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C.政治权力得到加强D.具有任免首相和解散议会的权力19.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女政治活动家奥兰坡·德·戈兹在《人权宣言》发布后,起草并发表了《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
2019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2.(4分)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n: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3.(4分)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
这表明()A.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B.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C.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D.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4.(4分)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上述思想()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5.(4分)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
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
这说明()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6.(4分)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示范性高中皖北协作区
2019届高三年级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年3月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A.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
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
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
A. 文献史料真伪难别
B. 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
C. 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
D. 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时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真伪难别,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简单说明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故C排除;历史事实客观存在,并不是年代久远难以判断,故D排除。
3.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表明宋代科举
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故A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排除;“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故C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影响社会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曾指出:“盖汉学之词举世视为无用,舍闭关却扫外,其学仅足以授徒。
若校勘金石,足以备公卿之役,而不足以备公卿之欢。
……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
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
”其意在强调
A. 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
B. 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
C. 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
D. 清代宋明理学仍居主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
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反映了宋明理学在清朝占主导地位,仍居主流,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清代学术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