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用“相面”定成绩素材
- 格式:docx
- 大小:15.24 KB
- 文档页数:1
大师治学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
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 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 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 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林语堂用“相面”定成绩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谈吐诙谐,热衷幽默,被时人称为“幽默大师”。
据说他曾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讲课也颇具幽默色彩,并留下了不少轶事。
比如他在南方某大学讲课时,除开设文学课外,还教授英语课。
不过,他的英语课从不举行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成绩时,他便坐在讲台上,拿出学生名册按册点名。
每当被点到的学生起身,林语堂就向相面先生一样观察同学的面部表情,然后随即给同学们打分。
当林语堂觉得学生的“面相”不好判断时,他就让这位同学上讲台说上几句,然后再决定此位同学的成绩。
此事在当时颇受争议。
有人问他:怎么能凭外表来打分数?林语堂回答说:“假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五十几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部分连面都不认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十个考题给他们,而凭这十个考题就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做!”林语堂的做法是:他凭着超强的记忆力课上尽可能地熟悉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他会随时叫学生回答问题,把他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在心里。
到了学期结束,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他已心里有数,于是便采取“相面打分”以充作考试了。
据上过林语堂课的学生们回忆说,林语堂老师“相面”打下的分数非常公正,甚至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因此同学们不但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反而觉得此方法很新鲜、有趣。
精编文档
1。
林语堂传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林语堂传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高考语文备考阶段,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林语堂传》高考阅读原文编一部好词典,是父亲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
早在1930年...在高考语文备考阶段,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林语堂传》高考阅读原文编一部好词典,是父亲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
早在1930年代,他便请三伯憾庐及张海戈编一部像《牛津简明字典》的中文词典,但是编成之后,由于中日战争,文稿毁于兵火,六十册的稿子,只剩下父亲带到美国的十三册。
对于编纂汉英词典,父亲说:"国语必有详确记载国语的词书,这个观念与字书完全不同。
中国字书,一概以字为本位,不以语文中之词为本位。
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由现代语言学观点编成的一本中国语文词典的专书。
西方的英文、法文字典,都是以那些的国语为本体,凡国语中的词的用法及文法词类,及其变化,都记载详尽。
我国的词书,如《辞源》、《辞海》,虽然以词为单位,内容却偏于百科全书性质,未能就词论词,研究其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变化,也不能于单音组及数音组缀合所成之词,加以整理反分析。
""中国向来无国语,因国语尚未统一。
经五十年来国语统一会诸公的高瞻远瞩,不断地讨论,始定北平话为国语。
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1947年《中华新韵》颁布出版,而后读音始有统一的标准。
又跟着1918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各处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认之国语注音法。
又自从文学革命以来,以白话为文学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经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编《国语辞典》,在抗战期间由1937年出版第一册,至1945年出版第四册,而后我们可以说中国国语有一部详尽准确的词书。
对于已往的白话文学及现代北平国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统的纪录。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
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
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
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
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
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
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
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
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
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
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
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
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
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
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林语堂)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
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③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论语》骏马饱后仍回到木桩上,高空飞翔的鹰仍落在石崖上。
——柯尔克孜族俗语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点,可以是全身弱点,这是很大的解放。
有此解放,人可以在解放一阵子之后,重拾勇气,重披戏服,再次化妆,再次端架子,走到前台去扮演好须扮演的角色,做一个人模人样的人物,博得世俗的赞美。
——林语堂一旦我们在世界上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我们顿时就像一个球一样滚动起来,而且从此再不停歇。
——海涅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角色”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席慕蓉《青春》)②“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学者易中天)③“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④“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哀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
”(日·松下幸之助)⑤“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美·塞缪尔)⑥“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枝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课后强化训练9 散文阅读之四细节与构思一、(2015·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养马岛日出宗璞①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②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
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③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
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④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
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候。
⑤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
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
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
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⑥天边有云层围护着。
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
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
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⑦“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
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
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⑧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
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
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
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⑨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
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
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⑩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⑪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1.阅读第⑤~⑨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
晨曦微弱——逐渐变红——红光闪耀——强光白亮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信息的提炼。
作文素材积累之五1、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快乐的真谛】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
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万物静观皆自得、2.、静影破碎,莲花泣露-------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昆明湖畔。
北平。
清晨。
初醒的莲花在雾气中氤氲成一片朦胧静好。
他,缓缓徘徊在水边,指尖烟雾缭绕,举目四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像是要把这世间一切的念想最后一次记挂,也像是要将这世间一切的丑陋最后一次斩断。
静影破碎,莲花泣露,生命自此消逝成永世不解的谜。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先生,他的脚步从来都是这样匆匆而决绝。
信仰的摧毁,邻近的屈辱,知识的泯灭,治学的绝望……时代待他的不公正,他并无指责,也无反抗,只是坦然地接受,去承担这一切伴随着国学信仰而来的责任。
快乐的林语堂黄荣才 在林语堂的笔下,“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
然而这种悲感却反使中国的学者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
”“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他享受。
”于是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成为林语堂的生活格调之一,他毫不讳言对这种享受的追求。
衣、食、住、行还有心灵的享受,林语堂在各个环节和视野领域都尽量不亏待自己,因为他笃信:“因为我们相信:既然大家都是动物,所以我们只有在正常的本能上获得正常的满足,我们才能过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包括生活各方面的享受。
” 基尔爵士说过:“如果人们的信念跟我的一样,认为尘世是唯一的天堂,那么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
”这句话和林语堂的信条有了惊人的吻合,这就像错落在不同时空但是奇妙重合的轨迹,林语堂也清楚地知道“人类的寿命有限,很少能活到七十岁以上,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活调整,在现实的环境之下尽量地过着快乐的生活。
” 当众多人等想逃离尘世或者为自己建立一个虚无的精神空间的时候,林语堂把脚放了下来,踩踏在坚实的土地之上。
他以为如果人企盼今后能在天堂里游手好闲,不如今天闲适地生活,这至少也有个基础。
林语堂的闲适、平和也许就来自对人生的准确把握,对生命本质的透彻了解。
世事洞明皆学问,只有当局者迷的人才时常怨叹生活的不如意,世事的无常,其实,对于人生,往往需要的是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像万花筒,也许转一下就是全然不同的风景。
林语堂的自我调节,让他享受的生活空间豁然开朗。
自然的享受,文化的享受,生命的享受,悠闲的享受,家庭的享受,路在林语堂的脚下已经不仅仅是一条,而且是以他为中心,呈放射线地拓展延伸,颇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架势。
林语堂也不故作高深,并不居高临下地指点人生,他谈文化,但不酸腐,谈人生,但不做作。
他说抽烟,论喝茶,讲饮食,话酒令,纵横排挞。
他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以平和的心态享受人生,感受快乐。
林语堂用“相面”定成绩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谈吐诙谐,热衷幽默,被时人称为“幽默大师”。
据说他曾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讲课也颇具幽默色彩,并留下了不少轶事。
比如他在南方某大学讲课时,除开设文学课外,还教授英语课。
不过,他的英语课从不举行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成绩时,他便坐在讲台上,拿出学生名册按册点名。
每当被点到的学生起身,林语堂就向相面先生一样观察同学的面部表情,然后随即给同学们打分。
当林语堂觉得学生的“面相”不好判断时,他就让这位同学上讲台说上几句,然后再决定此位同学的成绩。
此事在当时颇受争议。
有人问他:怎么能凭外表来打分数?林语堂回答说:“假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五十几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部分连面都不认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十个考题给他们,而凭这十个考题就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做!”林语堂的做法是:他凭着超强的记忆力课上尽可能地熟悉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他会随时叫学生回答问题,把他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在心里。
到了学期结束,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他已心里有数,于是便采取“相面打分”以充作考试了。
据上过林语堂课的学生们回忆说,林语堂老师“相面”打下的分数非常公正,甚至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因此同学们不但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反而觉得此方法很新鲜、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