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网络化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游戏
杨涵;杨腾潇;杨洋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互联网时代,网络游戏的兴起在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
了挑战。
大学生是网络游戏的主要受众,受网络游戏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现从大学
生的视角出发,调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游戏的状况,深入剖析“游戏+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必要性、发展现状、路径影响以及良性发展对策,阐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网络游戏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以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总页数】3页(P144-146)
【作者】杨涵;杨腾潇;杨洋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探索融入语文课程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学术研讨会纪要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路径探究--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新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评《思政课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我们将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价值进行阐述,明确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分析当前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如传承人才短缺、传承方式单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对策,包括加强传承人才培养、创新传承方式、提高社会认知度等,以期推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传统武术传承带来了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挤压。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娱乐方式,导致传统武术的传承出现断层。
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武术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相传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传承人的要求较高,且传承范围有限。
同时,传统武术的传承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由于传统武术的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现实中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许多传统武术项目难以维持和发展。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
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认为传统武术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种文化认同的危机对传统武术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社会环境变迁、传承方式局限性、资金短缺和文化认同危机等多重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积极寻求对策,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莫家拳的数字化传播与研究作者:郭子璇姜檀来源:《新闻爱好者》2024年第06期【摘要】武术是彰显中国特色和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但近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出现文化流失、传承受阻、市场化困难等现象。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智能传播的多样性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为武术文化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元宇宙技术的数字化结合,以广东省莫家拳为例,从分析现存保护、传承和传播的相关问题,到提出在元宇宙视域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的路径和方式,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数字化传播;非遗数字化保护;非遗数字化传承;元宇宙;莫家拳莫家拳作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是国家认可的129种拳种之一,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莫家拳的发展传承至今已有七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拥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1]但近年来,莫家拳的传承遇到很大困难,首先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使得人们对莫家拳等传统武术的兴趣减弱;其次,德高望重的拳师们相继离世或年事已高,无法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拳术;再次,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像咏春、洪拳、蔡李佛拳等拳种的IP化传播,导致其知名度较低。
如何才能让非遗莫家拳突破传承困境和传播瓶颈?本研究从技术赋能、智能传播、虚实交融、沉浸式经济等方面给出可能性。
一、技术赋能:助力莫家拳数字化生存(一)大数据技术:构建莫家拳海量数据库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一直以言传身教作为主要的传授方式,而其传承方式的保守性和单一性是武术传承人流失的主要原因。
同时,大众对武术的认知渠道较少、了解也不够充分,难以引起情感共鸣而产生文化认同,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口碑式”传播。
各种新媒体媒介对于武术文化的呈现形式,可使武术的传播突破时间、空间、语言的限制,让不同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的受众全方位地学习技能、感知文化,进一步拓展武术的数字化传播空间。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研究与思考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和武术表演形式,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自我防卫的功能,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武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不易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和支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传承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支持。
传承人需要具备深厚的武术技艺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传承和教学的能力。
针对这些需求,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提供更多的经费来支持传承人的培训。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弘扬武术文化。
比如举办武术比赛、展览和文化活动,以及加强武术的宣传和推广等。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加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有助于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魅力。
数宇媒介在
Digital m edia
中盾文化i S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2020年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中原文化
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00410189);
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语境
下古荥大运河文化区文化遗产虚拟再现研究》(项目编号
2019-ZZJNH-607) »
作品:《数字媒介在中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书籍装帧设计(一)作者•张搴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
•i K M7 I
M«R«点
W S4■丨
基金项目:
2020年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中原文化
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00410189);
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语境
下古荥大运河文化区文化遗产虚拟再现研究》(项目编号
2019-ZZJNH-607)。
作品:《数字媒介在中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书籍装帧设计(二)作者■张搴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年(第11卷)第11期民族传统体育①作者简介:姚立阳(1996—),男,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DOI:10.16655/ki.2095-2813.2007-1579-0176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①姚立阳(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摘 要:传统武术有其自身特有的精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沉淀中不断更迭与完善,另一方面是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能够在休闲的时候锻炼身心,保持健康的身体,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朵绽放的花朵,绚丽夺目,深入人心。
历史长河的不断涌动,社会环境的不断更迭,让传统文化仿佛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如何传承传统武术的精髓,展现给大家传统武术能够有原来的面目,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
该文将探讨如何传承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传统武术 文化 传承 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1)04(b)-0178-03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YAO Liya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Province, 133000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has its own unique essence. The reason is that i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improving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unique form of sports can exercise the body and mind in leisure time, maintain a healthy body and conta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It is a f lower that bloomed in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ontinuous f low of history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ve made traditional culture seem to lose its original f lavor. How to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show everyone tha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an have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us now.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to inherit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Key Word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对于现代来说,传统武术仿佛是一个非常模糊,而且比较大的概念。
《北京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与传承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北京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针对北京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传承对策。
二、北京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1. 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北京地区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政府加大了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的认知度。
2. 保护政策逐步完善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各级文化部门也加大了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推动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3. 传承人制度逐步实施北京市政府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许多老一辈的武术大师被认定为传承人,他们的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4. 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北京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武术门派的传承面临断层,一些老一辈武术大师的技艺未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对武术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
三、传承对策研究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普及武术知识,宣传武术精神,激发人们对武术的兴趣和热爱。
2. 完善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同时,应加大投入,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 实施师徒制度,推动技艺传承实施师徒制度,让老一辈的武术大师收徒传艺,将他们的技艺传承下去。
武术研究2021年10月第6卷 第10期“互联网+”背景下广东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周迎肖 刘晓辉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摘 要:为了进一步促进广东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广东省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因素、“互联网+”对广东省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互联网+短视频”、“互联网+纪念馆”将有助于广东省武术非遗优化保护方式,拓展传播领域,扩大社会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10—0036—03武术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之一。
广东始终立于我国开放的潮头,广东武者更是承社会之责任,为广东武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2020年,广东省武术省级非遗有20个,8个为扩展项目,国家级非遗仅有蔡李佛拳1个。
由于文化文化多元的发展、武术内容繁多的等多种原因,使武术非遗在风雨飘摇中摇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衍生了各种新兴产业。
人们也逐渐在追求一种生活的艺术。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重点保护和传承的对象,如何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保护和传承武术非遗,寻找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成为今天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1 相关概念1�1 “互联网+”2012年,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互联网+”被首次提出。
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时,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同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1]“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化集成作用,将各行业各领域各门类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进行跨界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进而不断创造新形式、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二、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武术作为一种传统体育和战斗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武术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从古代兵法到现代武术表演,武术文化一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1.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武术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对话。
2.增强民族凝聚力武术是中国人民的民族体育,保护武术文化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武术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保护武术文化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如何保护武术文化1.加强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侵权和盗版行为。
2.传承和培训通过设立相关专业机构和学校,传承和培训武术传统技艺,培养新一代武术传人。
3.引导社会关注组织各类武术活动和比赛,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结语武术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武术研究2016年4月第1卷 第4期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网络化应用研究程亚飞1,2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2.郑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50044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
中原武术充分结合市场网络化、服务网络化、技术网络化和传播网络化的社会特征,建立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进行数字化技术开发,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传播平台,积极实施网络化市场应用,促进中原武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络化 应用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4—0014—03中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其中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又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企业、市场相结合,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中原武术文化信息网络化应用进行研究,促进中原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价值,且意义深远。
1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化社会特征互联网+使网络化步入了2﹒0时代,整个社会从生产、运输、服务到信息的传播、人们的日常消费等等环节都紧密的依托在互联网平台,呈现出了显著的网络化社会特征。
1.1 市场网络化市场网络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离散的、无中心的、多元网状的立体结构和运作模式为特征,信息瞬间形成、即时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人机界面构成的交易组织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虽然网络市场的范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网络市场交易方式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演变成了“在线浏览、在线交易”。
由网络消费市场和网络服务市场造就了当代市场的网络化,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市场的认知。
1.2 服务网络化互联网+时代,即时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更为便捷,人们建立起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圈。
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微信、微博、QQ、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工具,各种服务也是以此为平台。
旅行购票、网络购物、信息获取、看病就医等各种与生活相关联的服务种类都通过网络平台变得更为方便、更为人性、更有效率。
1.3 技术网络化技术是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
如原材料、产成品、工艺、工具、设备、设施、标准、规范、指标、计量方法等。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同互联网紧密相连,数字化技术、3D打印技术、云技术等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
依托全球互联网,新技术的共享与传播快速而精确,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
基金项目:(1)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15B890003。
(2)2016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网络化技术开发与市场应 用研究。
作者简介:程亚飞(1980~),男,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文化。
1.4 传播网络化互联网+时代已成为全球化生存模式,社会各个行业在各自领域的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应的信息整合、处理、共享,使其实现快速的发展。
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优势: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手法多样,传播过程多向互动,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交流具有开放性,传播主体广泛等特点。
2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困境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悬而未决、亟待解决的命题。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承载武术文化技艺的传承人终将离世,而与之相关的拳法技艺也将永远消失,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
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说,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3 互联网+时代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网络化应用3.1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化市场开发与物质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
活态传承,活在当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点。
将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放到市场当中,通过市场调动武术遗产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之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首先,将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作体育产业来做,改变遗产保护靠政府的传统思维,在市场中找寻生存和发展的路径。
其次,要主动释放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企业介入其中,让武术遗产资源成为企业运营发展的基本内容,发挥资源在文化、宗教、养生、健身、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三,打破中原武术传承中的门第、空间概念,以互联网为平台,广收门徒,扩大各个门派的影响力;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本门派的武术技法在广泛传播过程中的权益。
3.2 建设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中原武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拳派众多,分布广泛。
除去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拳种之外,散落在民间的拳种技法数量庞大,急需对这些拳种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传承和保护。
3.3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技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承人的老去,中原地区许多珍贵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面临生存困境。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但是传统的保护技术在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仍存在许多瓶颈,比如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导致现代信息手段介入不足,数字化技术规范不统一,资源共享困难,传统的视频、图片、数字化技术水平低下,数据可编辑性和重用性较差。
同时,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往往存在重视武术活动的数字化,而忽视了武术文化空间的知识关系,数字化保护不全面,最终导致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式保护。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理论、计算机图形予、虚拟现实技术、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将信息空间理论和知识表示理论应用到武术的数字化保护中,并从中原武术数字化技术规范制定、武术活动三维数字化快速生成、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三个部分实施保护,并结合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可视化构建等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应用实践。
3.4 建立互联网+时代全方位的武术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与消费已经捆绑为一体。
数字传播与消费技术体系利用卫星电视、云技术、移动终端等传播技术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内容产品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终端以及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展示实体进行传播与消费。
武术数字化传播技术体系主要涉及到通信技术、动态调度技术、云计算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基于三网融合的多模式终端无缝接入技术、面向多终端的内容适配决策技术、面向用户的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技术等。
如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禅宗少林》舞台剧,在数字化舞台中,通过融合了声光电等技术的数字化产品与舞台实景完美呈现,使观众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武术环境与真实演员结合的增强现实场景中,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1]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47. [3] 虞定海,牛爱军. 中国武术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6-7. [4] 黄永林,谈国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下转第41页)参考文献:[1]温 力.原始人类的技击需要促进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5-8.[2]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20.[3]王 岗,吴 松. 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1-23.[4]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9.[5] 乔凤杰. 文化符号:武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 邱丕相.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39-42.[7] 梅杭强,等. 武术套路运动技法的艺术思维本质与方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26-30.On the Roots of Traditional Wushu Routine and FunctionAlienationZhang Junpi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Abstract:Wushu routine is a continuous series of actions with components of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ctions, drills with the rhythm of fast and slow actions according the principle of actual changes. The action series drill is a special form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the differential technology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differ from other national fighting skills and western similar spo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he drill gradually became routines, with its functions and essence gradual alien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Wushu routines to find out the functions of Wushu routine functions in fitness, art and culture, suggests to add some picked-up skills and reaction training actions to improve the vibrance.Keywords:Wushu routine Roots Function Alienation(上接第15页)文社科版),2012(2):51-52.The Network Application of Central Plain Wushu a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Cheng Yafei(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50044, China) Abstract:Age of the Internet+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for the Central Plains Wushu protectio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Central Plains Wushu fully integrated market network, service network, technology networks and diffusion of social networking features, s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Wushu big dat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develop the digital technology to build a full rang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 platform, an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network market applications for the Central Plains Wushu, to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Central Plains Wushu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etworking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