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写作特色
- 格式:docx
- 大小:16.35 KB
- 文档页数:3
《故乡》艺术特色赏析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从北京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变卖了故乡的房子,并接母亲到北京共同生活。
1921年1月,鲁迅先生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鲁迅先生用慨叹的笔调刻画出了润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本质。
下面笔者就《故乡》的写作特色作一浅析。
一、用白描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少年润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立于眼前。
其次,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文章的特点之一。
二十年前的润土与“我”哥弟相称,二十年后,再同我见面时,语言极少,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辛苦麻木”的贫苦农民,从而写出了他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二、运用对比,深化主题小说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为:1、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农村小经济破产的惨境,揭示了导致破产的根源。
2、少年润土和成年润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的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我”和润土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刻隔阂。
4、“我”货物润土之间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之间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对未来生活前景的热切向往。
5、杨二嫂妖模妖怪、放纵泼辣、明拿暗偷、信口雌黄的形象与润土麻木不仁、毕恭毕敬的神态的对比,起了烘托润土性格的作用,同时反映出农民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以上说明通过一人、一物、一事的前后对比,起到了突出强调、围绕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鲁迅故乡作品写作手法解析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豪之一,以其犀利而深刻的文字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他的作品中,尤其以《故乡》一文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
首先,鲁迅在《故乡》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
他以自己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广阔的农田、曲折的小道和贫苦农民。
通过真实的细节和生活场景,鲁迅给读者展示了当时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其次,鲁迅运用了自身的回忆和观察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讲述自己在乡村成长时所经历的事情,以及他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无论是描写自己胆小怯弱的少年形象,还是描绘邻居们的善良和憔悴,他都给予了角色情感和思想的细节,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鲁迅在《故乡》中运用了写意的笔法。
他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小事物,通过寥寥几笔,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借助象征和隐喻的意象,以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最后,鲁迅在作品中贯彻了自己的批判精神。
通过对故乡乡村社会的揭示,他暗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平。
他以尖锐的言辞批评社会风气,并呼吁人们的觉醒和反思。
这种批判的精神是鲁迅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的来说,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揭示社会的黑暗面,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回忆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采用写意的笔法表现生活的细节,同时贯彻了自己的批判精神。
这些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故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故乡》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的写法是这篇小说独到的特色。
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与杨二嫂的两个典型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闰土的崇敬同情,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黑暗社会病人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相比,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2、动作、语态对比: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短短的一问,甚至“我”还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
3、思想、精神对比:。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关键词〕对比艺术;审美价值;写作能力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只有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才能激动读者并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而应用对比艺术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在艺术构思上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展现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景物描写的对比小说常通过对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请看《故乡》中两段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两段景物描写,色彩迥然不同。
前者展现的是一幅阴晦悲凉萧条败落的景象,令人心灰意冷;后者描绘的是一幅美丽明朗、生机盎然的西洋式版画,令人心驰神往。
这两幅不同色调的画面,形成极强烈的反差,体现了不同的审美价值,显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第一幅画面是现实中的故乡,它既写明“我”离家二十余年,“我”这个辛苦辗转在异地谋食的知识分子非但没有兴旺起来,反而要使老屋“易主”,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同时,也深刻说明了二十年来故乡凋敝不堪,正是当时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写照;另外,也反映故乡的颓败,一方面使我的心悲凉,一方面也促使“我”由关切故乡风物的变化转到更关切故乡人的状况,促使我去寻找改造旧社会,探索新生活之路。
第二幅画面,是美丽神奇的田园风光图,是“我”理想中的故乡。
它既烘托了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来和中年闰土“木偶人”对比,又借幻想中的圆月、蓝天、绿地,来象征和谐美满的社会和人生;并以此为背景,表露出了作者对踏出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希望之路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闰土形象的今昔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中。
“圆规⼀⾯愤愤的回转⾝,⼀⾯絮絮地说,慢慢向外⾛,顺便将我母亲的⼀副⼿套塞在裤腰⾥,出去了。
”这样的动作描写,⽣动刻画出了杨⼆嫂的性格,市井,贪婪,爱占⼩便宜。
语⾔⽩描:“我”回乡后,没有⼀下就认出杨⼆嫂,杨⼆嫂便“显出鄙夷的神⾊,仿佛嗤笑法国⼈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不知道华盛顿是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眼⾼......’”以及“阿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毫不肯放松,愈是⼀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样直⽩的语⾔描写,层层递进,写出了杨⼆嫂的⾃私、势利、刻薄、市侩,想⽅设法占别⼈便宜,⼀副⼩⼈嘴脸,庸俗⼩市民的形象让⼈印象深刻。
《故乡》⼀⽂中这样的⽚段还有很多,⼤家可以⾃⼰静下⼼来慢慢阅读,仔细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法。
我们以前常说鲁迅的作品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但其实,鲁迅作品⽂字的表现⼒和艺术⽔准也是⾮常⾼的,值得细细品读。
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强烈对⽐,凸显悲凉与⽆奈,进⾏反思与批判《故乡》中,主要有三处⾮常强烈的对⽐:其⼀,回忆中的故乡VS现实中的故乡鲁迅回忆中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黄的明⽉,碧绿的西⽠,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鸡、鹁鸪、蓝背,有天真活泼的少年闰⼟,有各种各样的乐趣......是⼀个五彩缤纷,美好鲜活的世界。
⽽现实中的故乡,天⽓阴晦,乡村萧瑟,完全没有记忆中的⽣⽓与活⼒,⼀副苍凉与落败的景象。
今⾮昔⽐,鲁迅也不复当年的⼼境。
景由⼼⽣,历经世事沧桑和⽣活不易后的鲁迅,⼼境是何等的苍凉,内⼼是何等的迷茫与哀伤。
其⼆,20年前的杨⼆嫂VS20年后的杨⼆嫂20年前的杨⼆嫂,绝对是⼀个美⼈胚⼦,相貌清秀姣好,所以才有⾖腐西施的称呼。
那时的她,应该过着不错的⽣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0年后的杨⼆嫂,彻底变了样,不仅相貌变得凸颧⾻、薄嘴唇,活象画图仪⾥细脚伶仃的圆规,就连性情也发⽣了巨⼤变化。
说话尖酸刻薄,占⼩便宜还理直⽓壮,甚⾄偷偷顺⾛“我”家的东西,⼀副贪婪市侩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故乡》巧妙的艺术构思作者:刘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故乡》在构思上的特点:一是借助精炼的故事情节来描绘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表现深刻的主题;二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原型进行取舍和调度,并作必要的虚构;三是精心挑选了对比和抒情的艺术方法来深刻地表现主题。
《故乡》的成功,直接催生了乡土文学的涌现,它也成为了乡土小说的典范。
关键词:鲁迅;《故乡》;构思;精炼的情节;虚构;对比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30-03小说的创作讲究虚构,鲁迅小说的写作也不例外。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1]鲁迅采用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2]的艺术方法,成功地塑造出了阿Q、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魏连殳、爱姑等等不朽的艺术典型。
但有一篇却有些不同,这就是《故乡》。
《故乡》写于1921年1月。
鲁迅曾在1919年12月回绍兴迁家北上。
在故乡,他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于是以这次返乡搬家为“触机”,调动了与农村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进行加工锤炼,创作出了这篇反映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面貌的杰作。
其中写的故乡的环境、人物,小说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亲身的见闻和经历。
小说中所写的“故乡”的环境,正是鲁迅的故乡绍兴。
农村的衰败,也是鲁迅深深感受到的。
《故乡》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也确有其人。
闰土,是鲁迅儿时的朋友。
“这闰土本名章运水,小说里把土代替了水字,闰运是同音的(指在绍兴话中同音——笔者注),也替换了……。
他的父亲名叫章福庆,是城东北道墟乡杜浦村人,那里是海边,他种着沙地……”[3]杨二嫂也可找到生活原型:鲁迅家的对面有一个宝林大娘,以前被人称为“草舍美女”。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矛盾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通过对比手法,鲁迅先生将自己对故乡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种悲凉和压抑的氛围。
下面我们将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文中对故乡的美好和丑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在《故乡》一文中,鲁迅先生对故乡进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描述。
一方面,他描绘了故乡的美好之处。
比如“故乡的飞雪”,“故乡的月亮”,“故乡的小河”,这些都给人以美好、温暖、亲切的感觉。
他也揭露了故乡的丑恶。
比如“故乡的傲慢”,“故乡的冤枉”,“故乡的落后”,这些都给人以压抑、愤懑、不忿的感觉。
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乡的双重性,让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失望。
文中对故乡的现实和理想进行了对比。
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现实充满了愤懑和不满,他认为故乡的现实状况落后和愚昧。
比如“故乡的封建”,“故乡的百姓”,“故乡的愚昧”,这些都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而对于理想,他则充满了向往和渴望。
比如“故乡的梦想”,“故乡的理想”,“故乡的改造”,这些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爱和恨,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向往。
文中也对个人的内心和外在环境进行了对比。
鲁迅先生通过描绘故乡的外在环境和个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明显的对比。
比如“故乡的天空”,“故乡的空气”,“故乡的风情”,这些都是对外在环境的描绘;而“故乡的伤感”,“故乡的怀念”,“故乡的痛苦”,这些则是对内心的感受。
通过对比这种内外的矛盾,鲁迅先生更深刻地展示了自己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故乡》一文通过对比手法对故乡的美好和丑恶、现实和理想、内心和外在环境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矛盾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鲁迅《故乡》的情感及艺术手法分析作者:刘婷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11期刘婷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他内心多年积郁的思想情感的喷发之著。
文中充满着孤独、凄凉、悲伤,乃至绝望的思想情感。
文章中传达出了希望和绝望的情绪主题,即:对故乡情绪意象的反复怀疑:对人性审视的痛苦:故乡和希望在哪里?现在我们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赏析。
同时,探讨有关本篇的艺术手法。
鲁迅的《故乡》主要有三个故事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主要是三幅故乡画面:回忆中的故乡——优美动人;现实中的故乡——荒凉冷落;理想中的故乡——令人神往。
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①杨二嫂——由之前安静温和,美丽的小妇人变成了庸俗,自私,刻薄的女人;②闰土——由之前活泼可爱,机灵能干的少年变成了麻木,畏缩的木偶人一般;③“我”——由之前的无知少年变成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
首先,对“故乡”情绪意象的反复怀疑在《故乡》中“我”对故乡的情绪感受,作者反复提到,但是却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自己的某种情绪。
在故乡的情节中,“我”和母亲相见,她提起闰土,“我”的脑中回忆起那样一副美好的景象来,作者情不自禁着重的描写了那幅图画,一个带着银项圈的少年手拿叉野猪的工具,站在西瓜地里,头顶明晃晃的月亮等的形象。
然后又回忆了“我”儿时与闰土友谊至深的交往过程。
作者描写了俩人儿时纯洁、纯真的友谊跨越了阶级、城乡、地位、贫富的界限。
想着想着又觉得是意识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
杨二嫂出场后,“我”隐隐约约记得20年前她的美丽温婉,不自觉地和现在自私自利庸俗不堪的形象作了一个相比。
之后遇见了闰土,两人之间竟然感觉很别扭,他那一声声的“老爷”,叫的“我”与他起了厚障壁一样的。
当离故乡时,“我”又没有什么留恋了,儿时那清晰可爱的画面仿佛又消失了,儿时的小英雄又变得模糊了,这些又令“我”感到阵阵的悲哀。
于是,竭力找寻出来的对故乡美丽的画面只能被残酷的现实抹去,当所谓的希望熄灭后,本来只对故乡感到“禁不住的悲凉”瞬间成了“十分的悲哀”,加重了“我”的痛苦和绝望。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表现他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期许,凸显出了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旧社会与新社会的差异。
在文章中,他描绘了故乡的景物、风俗、人情和社会状况,将故乡的种种问题跟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对照,以此呈现出旧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黑暗面。
他也描绘了新社会的变化和进步,通过对比展现出新社会的优势和希望。
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旧社会和新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鲁迅以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他对于旧社会的不满和对于新社会的期盼,表达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呼吁。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文章中,他描绘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贪婪自私,有的善良朴实,有的懦弱无能,有的正直豪迈。
通过对比这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鲁迅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悲哀,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人道主义情怀。
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和境遇,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还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时间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在文章中,他穿梭于旧时代和新时代之间,通过对比那个时代和现在时代的差异,展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展现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脉络和社会的演进,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文化的冲突和思想的碰撞。
在文章中,他描绘了旧社会和新社会之间的文化对比,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通过对比这些文化的差异,他揭示了文化的异质性和思想的多元性,体现了他对于文化的包容和思想的开放。
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冲突,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文化精神和理想风貌。
《故乡》课文赏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活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特色、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妙的写作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誉。
一、主题思想《故乡》的主题思想是反思中国农村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呼吁改革和进步。
通过描绘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鲁迅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人性、道德和文化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人物形象在《故乡》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和闰土。
主人公是一个思想进步、热心改革的青年,他不满于故乡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积极寻求改变。
而闰土则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农民,他在苦难中挣扎求生,但也在努力寻找希望。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鲁迅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
三、语言特色《故乡》的语言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明快、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深刻。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故乡》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回忆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主题思想。
五、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故乡》充满了真挚与深情。
鲁迅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对故乡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都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情感触动。
六、写作技巧最后,关于《故乡》的写作技巧,可以说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功底。
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从北京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变卖了故乡的房子,并接母亲
到北京共同生活。
1921年1月,鲁迅先生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
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的
深刻的社会根源。
鲁迅先生用慨叹的笔调刻画出了润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反映出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本质。
笔者认为,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单纯,笔调圆熟流畅,充满诗请,富有
哲理,它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
下面笔者就《故乡》的写作
特色作一浅析。
一、用白描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少年润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立于眼前。
再如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其次,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
典型性格,也是文章的特点之一。
二十年前的润土与“我”哥弟相称,二十年后,再同
我见面时,语言极少,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辛苦麻木”的贫苦农民,
从而写出了他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又如“豆腐西施”杨二嫂,除了她的肖像外,作者主
要运用对话来刻画她的形象。
杨二嫂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哈!这模样了!
胡子这么长了!”在同“我”的那段对话中,并没有描写人物的模样,却更好地说明了说
话人的心灵,达到了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
二、运用对比,深化主题
小说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为:
1、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农村小经济破产的惨境,揭示了导致破产的根源。
2、少年润土和成年润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的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我”和润土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刻隔阂。
4、“我”货物润土之间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之间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对未来生活前景的
热切向往。
5、杨二嫂妖模妖怪、放纵泼辣、明拿暗偷、信口雌黄的形象与润土麻木不仁、毕恭毕敬的神态的对比,起了烘托润土性格的作用,同时反映出农民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以上说明通过一人、一物、一事的前后对比,起到了突出强调、围绕中心、深化主题
的作用。
三、感情漾出画面,画面吐露诗情
全文以“我”的感情为内在线索,它支配着人、事、景、物的描写,从而荡漾出一幅幅
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同时,这一幅幅融情入画的画面,又诗意般地表现出了作
者的感情。
如第一段描绘出一幅逼真的“寒江荒村归客图”,不仅在描绘故乡景物时浸
染着一层浓重的感情色彩,而且用饱含诗情的笔来刻画故乡人物;通过各种画面的有
机组接,完整地、若隐若现地显示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最后“船底潺潺的水声”仿佛
是作者抒情式畅想的伴奏。
从“我”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
重的诗情。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表现出优美的画意。
四、人物出场,各有千秋
作者很注意对人物出场的安排,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对闰土的两次虚写与
一次实写,强调了他的变化。
这三次出场是采用三种写法:有对比,有照应,有抒情,显得意味无穷。
其次,“我”是在岁暮年尽、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天色苍黄、荒村萧索时出场的。
这
既突出了农村的衰败破产,又衬托了闰土被迫害、杨二嫂巨变的环境和“我”茫然惆怅
的情绪,这是一种以景衬人的写法。
再次,杨二嫂的出的出场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掀起了阵阵涟漪。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使“我吃了一吓”,接着对她回忆的虚写,与现实中的杨二嫂
起了对比和照应的作用。
这种安排,使人物由远而近,形象逐渐清晰。
五、在抒情与议论中运用充满哲理的语言
本文在抒情与议论中运用充满哲理的语言,让读者在艺术感染中接受深刻的真理。
特
别是在结尾部分,哲理性是十分突出。
闰土同“我”已经被“高墙”隔离开了,使“我”感
到“非常悲哀”,所以当“我”离开家乡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宏儿和水生身上。
文章
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的“路”是比喻“希望”。
这个比喻说明了一个深刻
的人生哲理。
这种在抒情与议论中的哲理性语言,起到了升华主题、加深思想、帮助
读者认识真理、鼓舞斗志的作用。
六、语言凝练简洁,深刻含蓄
文章一开始就要言不繁,寥寥二十三字,便暗示了小说的矛盾,揭示了小说的序幕。
又如对“我”来到门口的描述语言也是很简练、优美的。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句明写景暗抒情,言简意深,既渲染了环境,又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再如闰土称“我”作“老爷”,由此引起“我”的感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就说不出话。
”这里以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用字精练,语言含蓄、深沉,好似信笔写来,其实蕴意极深。
这种语言富于表现力,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七、以活动为线索,以感情为主线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 遇见的人和事。
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作者还安排了一条抒情线索——这既是暗线,又是主线。
作者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统领全文。
正如文中所:“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就如此……故乡本也如此……”作者从现实入手,通过对少年润土,杨二嫂,中年润土的典型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他们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从而发出了无限的感慨,随着感情的变化,把主题升华到一个更深更新的高度。
在文章末尾,作者以充实激昂的感情,富有哲理的启迪,号召人们团结抗争,在只有荆棘的地方践踏和开辟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