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主矛及其各种路线
- 格式:xls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682019年10月(下)王亚冰(中共河南省西峡县委党校 河南西峡 474550)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阐释及其重大意义摘 要: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认识并对其适时作出科学判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把握我国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和科学阐释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推进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
正确判断和把握我国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关键词: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重大意义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把握我国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和科学阐释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推进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
一、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和阐释的历史回顾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积极探索并对其适时作出科学阐释,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新中国70年来,每逢重大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都能够与时俱进,高瞻远瞩,抓住转折时机的主要矛盾,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能够适应时代大局,应时而上,成就伟业。
回顾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和阐释大致有五次变化。
1.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和阐释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最早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概括的是1948年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
|专题研究|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文/毕玉梅摘要: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
准确判断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
必须要把握这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用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完成。
关键词: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对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一、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反映了一种社会形态某个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
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
在分析事物及其发展时,要全力找出和把握主要矛盾,因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和有效的方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演变浙江苍南县龙港高中倪尔爽浙江苍南县一中黄静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历时110年,是以社会性质作为分期标准的。
整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本文试就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其演变,浅谈自己的认识。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
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
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一)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1.从中共“七大”到中共“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共分别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的?(1)1945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确立争取抗战胜利的总任务,并适时开展大反攻,抗战胜利。
(2)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解决,由于蒋美勾结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并通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会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拟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从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并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4)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的正确决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请回答有关问题:⑴过渡原因: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②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③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⑵过渡的条件:①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②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③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④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⑶过渡时期党的任务: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⑷过渡性的表现:①.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③.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④.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
(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