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平衡)
- 格式:doc
- 大小:400.98 KB
- 文档页数:2
物体的平衡和平衡条件一、平衡状态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外界作用力时,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分为两种: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平衡条件的建立1.实验观察: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能保持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的得出:根据实验观察,总结出物体的平衡条件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平衡条件的应用1.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计算方法为:在力的图示中,将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由起点到终点的向量即为合力向量。
2.平衡方程的建立:在已知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未知力。
平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ΣF = 0,ΣF表示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的矢量和。
3.平衡状态的判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可以通过观察物体是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来判断。
同时,也可以通过检验物体受到的力是否满足平衡条件来判断。
四、平衡条件的拓展1.多个力的平衡: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物体能够保持平衡的条件为:所有力的合力为零,即ΣF = 0。
2.非共点力的平衡:当物体受到非共点力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合力,再根据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动态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将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物体的平衡和平衡条件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平衡状态的概念、平衡条件的建立、平衡条件的应用以及平衡条件的拓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受到力作用时的行为。
同时,平衡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程结构设计、机械运动分析等。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个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大小为10N的水平力和一个大小为15N的竖直力,求物体的平衡状态。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请大家扫码观看“影响物体平衡的条件”视频,并预习本节课所学知识。
影响物体平衡的条件⏹【学生】完成课前任务来看,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学生】思考、举手回答传授新知(24 min)⏹【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要讲的知识⏹知识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教师】讲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聆听、理解⏹知识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教师】讲解两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与三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课堂问答】❖【教师】提出问题:质量为2 kg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该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能称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吗?❖【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提出二力平衡的概念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它们的合力为零,即为二力平衡。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任务:请三位同学把三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分别通过细线挂到同一轻环上,同时向三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方向(与水平或者竖直线的夹角)。
然后按各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再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并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共力点平衡与转动轴下平衡的分析、在具体问题中会进行力的平衡分析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进行比较。
❖【学生】按照要求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对比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综上所述,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学生】聆听、理解、记笔记⏹ 知识点 转动平衡❖【教师】提出转动平衡的概念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我们称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
高三物理高考考点及例题讲析(11)物体的平衡(Ⅰ)高考考点:一、知识要点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⑴平衡状态: ,叫做平衡状态。
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有三种:静止、匀速运动、准静止(缓慢移动)状态。
注意“保持”两字的含义,如单摆摆到最高点、竖直上抛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虽然速度为零,但这个状态不能保持,故不属于平衡状态。
⑵平衡条件: ,用正交分解法可写成 。
⑶平衡条件的推论推论①: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的任意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推论②:若三个不平行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则三力平移组成的图形必构成一封闭三角形,即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推论③:物体在同一平面内受到三个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三力汇交原理〗2. 研究对象的选取——整体法与隔离法在研究静力学问题或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时,常会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即“连接体问题”。
研究此系统的受力或运动时,求解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转换。
一般若讨论的问题不涉及系统内部的作用力时,可以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列方程求解——“整体法”;若涉及系统中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则应以系统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列方程求解——“隔离法”。
在求解连接问题时,隔离法与整体法相互依存,交替使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分别列方程求解。
3. 平衡问题几种常用的求解方法⑴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跟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可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
⑵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别分解到x 轴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
⑶力的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
物体的平衡与力矩分析(空间)物体的平衡与力矩分析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空间中,物体的平衡受到各个方向上的力的影响,通过力矩的分析可以确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体平衡和力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平衡的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合力为零和合力矩为零。
1. 合力为零物体在空间中受到各个方向上的力,这些力的合力应为零。
合力为零意味着物体不会出现加速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合力矩为零物体在空间中受到的力还会产生力矩,力矩是力在力臂上的乘积。
合力矩为零意味着物体不会旋转,保持平衡。
二、力矩的计算力矩的计算可以通过叉乘的方式进行,即力矩等于力向量与力臂向量的叉乘。
1. 力矩的大小力矩的大小由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以及力臂的长度决定。
假设力的大小为F,力的方向与力臂的夹角为θ,力臂的长度为r,则力矩的大小可以表示为|M| = F × r × sinθ。
2. 力矩的方向力矩的方向遵循右手定则,当右手的四指指向力臂的方向,拇指所指向的方向即为力矩的方向。
根据右手定则,力矩可以分为正负两种方向,正方向表示产生逆时针旋转,负方向表示产生顺时针旋转。
三、力矩分析的应用力矩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1.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矩分析的重要应用之一。
当杠杆平衡时,可以利用力矩的原理求解未知力或未知距离。
根据杠杆原理,物体平衡时,所有力矩的和为零。
通过解方程可以求解出未知力或未知距离。
2. 平衡天平平衡天平是力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平衡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平衡依赖于力矩的平衡。
可以通过在两端放置不同的质量来调整天平的平衡,使得天平两端的合力矩为零,从而实现平衡。
4. 斜面平衡斜面上的物体平衡可以通过力矩分析来解决。
在斜面平衡问题中,重力被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力。
通过力矩的平衡,可以求解斜面上物体的受力情况。
5. 悬挂物体悬挂物体的平衡可以通过力矩分析来解决。
物体的稳定平衡物体的稳定平衡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状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稳定平衡的概念无处不在,无论是摆放书本、搭建建筑物,还是设计机械结构,都需要考虑物体的稳定平衡性。
本文将探讨物体的稳定平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稳定平衡的基本原理物体的稳定平衡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理:重心、支撑点和力矩。
1. 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所有质点的平均位置,也就是物体的质心。
当物体的重心处于支撑点的正上方时,物体将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因为当物体受到微小扰动时,由于重心的高度位置相对较高,重心会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产生一个向下的力矩,使物体趋向稳定的平衡位置。
2. 支撑点:支撑点是物体与支撑面接触的点,可以是物体的底部或者其他支撑点。
当支撑点与重心重合时,物体将处于最稳定的状态,因为此时物体无论经受多大的外力,都不会发生倾倒或移动。
3. 力矩:力矩是指力对物体产生的旋转效应。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存在一个力矩导致物体产生旋转,那么物体将不再稳定。
为了保持平衡,力矩必须为零,即外力和支撑点之间的力矩要平衡。
二、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物体的稳定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个因素:1. 底座的稳定性:底座是物体稳定平衡的基础,底座越大,物体越稳定。
例如,一个摆放书本的书架,如果书架的底部足够宽大,可以更好地分散书本的重量,使书架更加稳定。
2. 重心的位置:重心位置对物体的稳定至关重要。
当物体的重心较低时,它更容易保持平衡。
例如,摆放在书架上的书本如果集中在书架的下部,重心较低,书架将更加稳定。
3. 外力的作用点:外力的作用点对物体的稳定平衡也有影响。
当外力作用点越靠近重心,物体越容易保持平衡。
相反,如果外力作用点离重心较远,物体将更容易失去平衡。
4. 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如重力加速度、空气阻力等)对物体的稳定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重力加速度较大的情况下,物体更容易保持平衡。
物体的平衡解题方法、例解一、 正交分解法力的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时,我们常把力沿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这种方法叫做力的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是解决物理学中矢量问题的最得力的工具,因为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正交分解法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正交x 、y 坐标,这是最重要的一步,x 、y 坐标的设立,并不一定是水平与竖直方向,可根据问题方便来设定方向,不过x 与y 的方向一定是相互垂直的。
第二步,将题目所给定要求的各矢量沿x 、y 方向分解,求出各分量,凡跟x 、y 轴方向一致的为正;凡与x 、y 轴反向为负,标以“—”号;凡跟轴垂直的矢量,该矢量在该轴上的分量为0,这是关键的一步。
第三步,根据在各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列方程,这样就把矢量运算转化为标量运算;若各时刻运动状态不同,应根据各时间区间的状态,分阶段来列方程。
这是此法的核心一步。
第四步,根据各x 、y 轴的分量,求出该矢量的大小,一定表明方向,这是最终的一步。
例1、如图所示,用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 作用在箱子上,使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
已知箱子质量为m ,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拉力F 的大小。
解:箱子受四个力:mg 、F N 、f 、F 作用,如图所示。
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将拉力F 分解为:F x = Fcos θ , F y = F sin θ.根据共点平衡条件得: x 轴上: Fcos θ = f …… ①y 轴上: Fsin θ+ F N = mg …… ②摩擦定律:f = μF N …… ③将③代入①,再将②中的F N 的表达式代入后得:F =θμθμsin cos +mg 。
二、整体法与隔离法在解物理问题过程应用的整体法,是将几个具有相互作用或影响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或系统,进行分析或思考要解决的问题。
在平衡问题中,通常所求的目标是某几个外力时,优先应用整体法。
这时几个物体通常都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的平衡与合外力分析(平面)物体的平衡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通过力的平衡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平面上,物体的平衡可以通过合外力分析来理解和解决。
本文将重点讨论物体的平衡与合外力分析在平面上的应用。
一、平衡条件的表达式在平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可以通过合外力分析来得到。
对于物体在平面上的平衡,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合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矢量和必须为零,即∑F=0。
其中∑F表示合外力的矢量和。
2.合外力和合外力矩的矢量和为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矢量和和合外力矩的矢量和必须为零,即∑F=0和∑τ=0。
其中∑τ表示合外力的矢量和。
二、力的平衡问题在平面上,物体的平衡问题可以通过合外力分析来解决。
合外力分析的步骤如下:1.画出物体的自由体图:根据物体所受的外力,画出物体的自由体图。
自由体图上只包含物体及其所受的外力,不包含其他物体和环境对物体的作用。
2.选择坐标轴:根据问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坐标轴。
常用的选择是沿着物体上受力最多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x轴的方向为y轴。
3.分解并求解合外力:将合外力分解为x轴和y轴两个分力,分别表示为Fx和Fy。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到以下方程:∑Fx=0∑Fy=0通过解这两个方程,可以求解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4.计算合外力矩:在确定合外力后,需要计算合外力的矢量和,即合外力矩。
根据合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的条件,可以得到以下方程:∑τ=0通过解这个方程,可以求解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矩。
5.判断平衡状态:根据求解得到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
如果合外力和合外力矩都为零,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合外力和合外力矩不为零,则物体不处于平衡状态。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平衡与合外力分析在平面上的应用,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分析。
假设有一个长方形木板,它的长度为L,宽度为W,质量为M。
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两个对角线上分别施加大小相等的力F,方向相反。
物体的稳定平衡条件稳定平衡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而物体的稳定平衡条件则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本文将讨论物体的稳定平衡条件以及影响稳定平衡的因素。
一、物体的稳定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平衡,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重力力矩为零、合力为零、力矩为零。
1. 重力力矩为零重力力矩是指重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力矩,物体的重心是重力作用的作用点。
对于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重力力矩必须为零。
换句话说,物体的重心必须位于支撑点上方的延长线上。
2. 合力为零合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对于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合力必须为零。
如果合力不为零,物体将会发生平移运动。
3. 力矩为零力矩是指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转动效果,物体只有在力矩为零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平衡。
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力矩等于零时,物体就能保持稳定平衡状态。
二、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物体的稳定平衡不仅仅取决于上述的稳定平衡条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1. 物体形状和分布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对其稳定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不对称或质量分布不均匀,那么物体的稳定平衡将会受到干扰。
相对来说,形状对称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更容易实现稳定平衡。
2. 支撑面的摩擦力物体在支撑面上受到的摩擦力也会对其稳定平衡产生影响。
如果支撑面的摩擦力不足够大,物体就很容易滑动或倾倒,从而失去平衡。
3. 外界干扰力外界的干扰力也可能导致物体失去平衡。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风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时,这些干扰力会改变物体的平衡状态。
因此,外界干扰力是一个应考虑的因素。
总结:物体的稳定平衡条件是重力力矩为零、合力为零、力矩为零。
物体的稳定平衡还受到物体形状和分布、支撑面的摩擦力以及外界干扰力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合理地控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实现物体的稳定平衡,并且确保物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平衡。
第 1 页 共 2 页
物体的平衡
一 选择题
1、将四块相同的坚固石块垒成圆弧形的石拱,其中第3、4块固定在基地上,第1、2块间的接触面是竖直的,每块石块的两个侧面间所夹的圆心角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假定石块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则第1、2块石块间的作用力和第1、3块石块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之比为 ( )
A .1/2
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如上图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 的轻绳分别连接于C 、D 两点,A 、B 两
端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为2L 。
现在C 点悬挂一个质量为m 的重物,为使CD 绳保持水平,在D 点应施加的最小作用力为 ( )
A .mg
B .
3
3
mg C .21mg D .41mg
3、斜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在沿斜向上的拉力作用下
沿斜面向上运动,某时刻撤去拉力F ,那么物体在撤去拉力后的瞬间与撤去拉力前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面对地面的静摩擦力一定不变
B .斜面对地面的静摩擦力一定减小了
C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一定增大了
D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一定减小了
4、如图所示,两相同轻质硬杆1OO 、2OO 可绕其两端垂直纸面的水平轴O 、1O 、2O 转动,在O 点悬挂一重物M ,将两相同木块m 紧压在竖直挡板上,此时整个系统保持静止。
f F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摩擦力的大小,
N F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正压力的大小。
若挡板间的距离稍许增大后,系统
仍静止且1O 、2O 始终等高,则
A .f F 变小
B .f F 不变
C .N F 变小
D .N F 变大 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个球A 、B 固定在杆的两端,将其放入光滑的半圆形碗中,杆的长度等于碗的半径,当杆与碗的竖直半径垂直时,两球刚好能
平
衡,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
A.33mg
B.233mg
C.3
2
mg D .2mg 6、如图所示,在绳下端挂一物体,用力F 拉物体使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且保持其平衡.保持α不变,当拉力F 有极小值时,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应是( ) A .0 B.π2
C .α
D .2α
7、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A ,A 的左端紧靠竖直墙,A 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把A 向右移动少许后,它们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 A .B 对墙的压力增大
B .A 与B 之间的作用力增大
C .地面对A 的摩擦力减小
D .A 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8、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块P,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
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P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 ( ) A.4μmg B.3μmg C.2μmg D.μmg
9、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 、B 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 端位置不变,将B 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端移到B 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 B .B 端移到B 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
C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
D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
10、如图所示,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 的物体A 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 上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 拉住绳子上一点O,使物体A 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 1和环对杆的压力F 2的变化情况是 ( ) A.F 1保持不变,F 2逐渐增大 B.F
1逐渐增大,F 2保持不变
第 2 页 共 2 页
C.F 1逐渐减小,F 2保持不变
D.F 1保持不变,F 2逐渐减小 11、、如图所示,两根直木棍AB 和CD 相互平行,斜靠在竖直墙壁上固定不动,水泥圆筒从木棍的上部匀速滑下.若保持两木棍倾角不变,将两者间的距离稍增大后固定不动,且仍能将水泥圆筒放在两木棍的上部,则( )
A .每根木棍对圆筒的支持力变大,摩擦力不变
B .每根木棍对圆筒的支持力变大,摩擦力变大
C .圆筒将静止在木棍上
D .圆筒将沿木棍减速下滑
12、在验证平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用A 、B 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结点,使其位于O 处,如下图所示,此时
,现在保持A 读数不变化,减小
角,要使结点仍在O 处,可采用的办法是( ) A .增大B 的读数,同时减小角 B .增大B 的读数,同时增大角 C .减小B 的读数,同时减小
角 D .减小B 的读数,同时增大
角
13、如图所示,OB 为一遵从胡克定律的弹性轻绳,其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的O 点,另一端与静止在动摩擦因数恒定的水平地面上的滑块P 相连,当绳处在竖直位置时,滑块P 对地面有压力作用.B 为紧挨绳的一光滑水平小钉,它到天花板的距离OB 等于弹性绳的自然长度.现用一水平力F 作用于滑块P ,使之向右缓慢地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且绳处于弹性限度内,作用于滑块P 的摩擦力( ) A.保持不变 B.逐渐减小
C.逐渐增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4、一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着两个小球A 和B (小球中央有孔),A 与B 间由细绳连接着,它们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恰好都能保持静止状态,此情况下,B 球与环中心O 处于同一水平面上,A 、B 间的细绳呈伸直状态,与水平成30°夹角,已知B 球的质量为m ,求细绳对
B 球的拉力和A 球的质量.
15、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小球以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定点 O 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 作用于A 球上,
此时三根轻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三根轻绳长度
之比为OA :AB :OB=3:4:5 试计算OA 绳拉力及F 的大小?
16、一根弹性细绳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将其一端穿过一个光滑小孔O (其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点为O ’),系在一个质量为m 的滑块A 上,A 放在水平地面上.小孔O 离绳固定端的竖直距离为l ,离水平地面高度为h (h <mg /k ),滑块A 与水平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正压力的μ倍.问: (1)当滑块与O ’点距离为r 时,弹性细绳对滑块A 的拉力为多大? (2)滑块处于怎样的区域内时可以保持静止状态?
17、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遭遇了罕见的雪灾,此次灾害过程造成17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
尤其是雪灾天气造成输电线被厚厚的冰层包裹,使相邻两个铁塔间的拉力大大增加,导致铁塔被拉倒、压塌,电力设施被严重损毁,给这些地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和巨大损失。
当若干相同铁塔等高、等距时,可将之视为如图所示的结构模型。
已知铁塔(左右对称)质量为m ,塔基宽度为d 。
相邻铁塔间输电线的长度为L ,其单位长度的质量为m 0,输电线顶端的切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
已知冰的密度为ρ,设冰层均匀包裹输电线上,且冰层的横截面为圆形,其半径为R (输电线的半径可忽略)。
(1)每个铁塔塔尖所受的压力将比原来增大多少?
(2)被冰层包裹后,输电线在最高点、最低点所受的拉力大小分别为多少?
l O’
d 丙
θ
H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