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对联对仗的分类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15.34 KB
- 文档页数:2
诗词初学者必备|什么是“对仗”,有什么讲究?作律诗,绕不开的⼀个问题就是对仗。
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必须对仗,那么什么是对仗呢?诗词初学者赶紧看过来。
对仗,简单地说,就是指诗词曲赋中的对偶。
了解对仗之前,须知什么是对偶。
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式。
⼀、在形式上,对偶可分为以下⼏类——1.单句对偶:⽤⼀句对⼀句叫单句对。
例如:善⽆微⽽不赏,恶⽆纤⽽不贬(《诸葛亮传》)2.偶句对偶:⽤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如:六王毕,四海⼀。
蜀⼭兀,阿房出。
(《阿房宫赋》)“六王毕”与“四海⼀”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与“蜀⼭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三句对三句,或⽤更多的句⼦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例如: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
(《劝学》)4.句中对:同⼀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扇纶⼱”。
(“峰回”对“路转”,主谓词组相对;“晓风”对“残⽉”,偏正短语相对;“⽻扇”对“纶⼱”亦如是。
⼆、在内容上,对偶可分为以下⼏类——1.正对偶: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例如: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
“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
“⽐邻”,近邻。
⽽或长烟⼀空,皓⽉千⾥,浮光跃⾦,静影沉璧。
(《岳阳楼记》)“皓⽉千⾥”对“长烟⼀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
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2.反对偶: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事物的两个⽅⾯。
例如: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镂。
(《劝学》)“锲⽽舍之”与“锲⽽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对联的对法以言蔽之地说,所谓的对法就是“对仗”。
对仗是对联最本质的形式要求。
我们在第一节中概括了对联的六大基本特征,其中有四点都是有关对仗的。
对联的对仗在原则上与律诗的对仗完全一致,但在操作要求上可以较律诗为宽。
下面从三个方面概要他说明对仗的具体内容。
一、词性方面的对仗。
本书开头已说过,词性的对仗就是使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词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上。
结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上的习惯以及对联的实际创作经验,我们将对联中的“词对”分为以下 12 种基本类型予以介绍:(1)一般名词对。
一般名词指表示普通事物名称的词,如日、月、山、川、江、树、花、草、鸟、兽、虫、鱼、笔、墨、纸、砚、天空、土地、房屋、街道、宾客、亲朋、渔樵、农桑、灾荒、战争……联例:蟹入鱼罾,恰似蜘蛛结网鼠偷蚕茧,浑如狮子抛球(动物趣联)居江畔有酒待宾朋且抚我棋琴书画看云帆无意辨荣辱休管他春夏秋冬(商芝自题厅堂联)在诗、词和对联中,名词的数量往往是各类词中最多的,因此旧时文人对名词的对仗格外讲求精细化。
他们把名词二度划分为15“门”,即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器物、饮食、服饰、文具、文学、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干支,要求相对仗的名词尽可能出自同一“门”中(所谓“工对”主要是指做到了这一点)。
这个要求在今天似乎已没有过多强调的必要了。
(2)专有名词对。
专有名词指词素搭配固定、用于专指的称谓词,主要指人名、地名、朝代名、器具名、建筑名、作品名等。
如:唐尧、虞舜、周公、孔明、、、昆仑、黄河、泰山、西湖、铜雀台、长生殿、《春秋》、《论语》、《诫子书》……联例:海内共知徐孺子前身应是九方皋(章士钊题赠徐悲鸿)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谐趣联)正因为专有名词的词素是固定搭配起来的,故对仗时且不可再将其拆成几个词对待。
如上例中的“徐孺子”与“九方皋”皆为人名,不能因为单看“徐”与“九”词性不同便认为此联对仗不工。
再如叶挺贺郭沫若寿辰联:“寿比,功追高尔基。
对联的对仗2、以格律论对,可以分为工对、宽对和邻对。
(1)工对: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奏对拍,再加上平仄对立,没有不规则重字,就可以认定为工对。
成都青羊宫八挂亭联:西出函关佛子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该联是写老子的。
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留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为周柱下史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词性、结构、节奏都是一致的,平仄又合乎联律要求(只有“佛”字为古入声,但处在非音步位置,不论),又没有出现不规则重字,堪称工对。
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
上下联的词性、结构、节奏完全一致,平仄无一字不对(“出”字古入声),属工对。
(2)宽对: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工对,在某方面有宽松之处,就是宽对。
请看李渔题武汉老子祠联: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此联的词性,只有一处有问题,就是上联“吾”为代词,下联“自”为介词。
平仄的问题较多:“峰”、“吾”失替;“上”、“话”、“说”失替;“知”、“千”失替,“论”、“自”失替;“下”、“上”失对;“占”、“说”失对;“留”、“知”失对。
特别是下联第一分句,七字全部为仄声(“佛”、“说”古入声),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此联虽然是出自大家之手的名联,只能算宽对。
淮安周恩来故居联:擎马列旗帜,佐革命伟业,丰功巍巍留青史;抱云水襟怀,持松柏气节,盛德昭昭映碧河。
联意自不必说,此联词性、结构、节奏均无问题。
平仄的问题较大。
从全联的用字看,属古声联。
上联“列”与“帜”失替,“命”与“业”失替;下联“柏”与“节”失替。
“列”与“水”失对,“命”与“柏”失对,“业”与“节”也失对。
只能算宽对。
工和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界限。
既使今人视为工对的联,在古人看来却可能是宽对,这里的关键是标准不同。
在名词的使用上,古人严,今人宽。
今人认为,只要是名词就可成对;而古人则将名词是分为三十个小门类,必须小门类的字词相对才算工。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那么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是什么?希望是下面的内容可以帮到大家~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
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有以下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即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
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
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
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
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学习对仗要求,熟记对仗口诀,你也可以吟诗作对学习对仗要求,熟记对仗口诀,你也可以吟诗作对文/@成长新视点诗词和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重视格律,讲究对仗。
在对仗上,有字数相等、字意相对、词性相同、节奏相应、结构相称和内容相关等六个要求。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之为对仗。
对仗口诀,是古人创作诗词和对联的基础工具,熟记理解后可以灵活运用。
古人常用对仗口诀,按平水平声韵部顺序排列,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各十五个。
其中,上平声为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为先、箫、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一、对仗要求。
古典诗词,在对仗上要求严格,主要有字数相等、字意相对、词性相同、节奏相应、结构相称和内容相关等六个要求。
1.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字意相对。
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在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动词“连”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
3.词性相同。
所谓词性相同,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一致。
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
4.节奏相应。
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5.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6.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都对称,“桃李春风”对“江湖夜雨”,“一杯酒”对“十年灯”,追忆和抒怀都在诗中了。
对联对仗总结对联对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优美的文学素养。
对联对仗广泛应用于庆祝节日、喜庆婚礼和各种场合的装饰之中。
本文将对对联对仗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对联对仗的定义对联对仗,又称“对子”,是指由两个相对而立的对偶句组成,在意义、语法和韵律上互相呼应、补充和对应。
它要求虚实、长短、音调等方面达到和谐的效果。
对联对仗通常包括“上联”和“下联”,上联又称“对联的线索”,下联又称“对联的照应”。
上联通常是第一个被写出来的,对联的韵律与之保持一致,而下联则是对上联的回应和补充。
二、对联对仗的形式对联对仗有很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平仄对仗和平平对仗。
1. 平仄对仗平仄对仗是根据汉字的声韵和平仄来进行对仗。
声韵对联根据字的声音和韵脚来呼应,平仄对联则是根据字的平仄声调进行呼应。
平仄对仗在韵律上更为准确,能够给人以流畅而有韵律感的感受。
2. 平平对仗平平对仗是根据汉字的平仄声调和平仄字数进行对仗。
平平对仗注重韵律的平衡,在平仄声调相同的情况下,要求字数相等或相差不大。
这种形式的对仗更加灵活,使得对联更易于记忆和传颂。
三、对联对仗的特点对联对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准确性和精练性对联对仗要求两个句子既能呼应彼此,又能独立成句。
它要求言简意赅,准确表达与点题,给人以简洁、明了的感觉。
2. 朗朗上口对联对仗要求句子的韵律和音调和谐,使得对联在口头传说和记忆中容易被人接受和传颂。
只有朗朗上口的对联才能在民间广泛流传。
3. 情景交融对联对仗要求对文化、环境、时事等因素进行敏感的把握,使得对联在特定的场合和时代背景下具有更多的创意和艺术性。
四、对联对仗的应用场合对联对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应用广泛,它常见于以下场合:1. 节日庆祝对联对仗在传统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和寓意。
2. 婚礼喜庆对联对仗在婚礼仪式和布置中扮演重要角色,用以表达祝福新人、祝愿婚姻美满幸福的美好心愿。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精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怎么分上下联,欢迎大家阅读!对联怎么分上下联1、按音调平仄分。
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
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2、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序先后分。
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
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场面范围分。
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
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5、按语言习惯分。
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
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6、按左右方位分。
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
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
从使用范围说,对联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贴挂于楹间(因之又泛称为楹联)。
上下两条联文,再配以门楣上的横批,便呈“门”之势。
对仗的种种类格-对联知识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
《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
这二十九种对中,或许由于千载以前在海外写定,或许辗转传抄,错误脱漏之处很多。
因此有些例句,使人感到义例不明,无所适从。
另外,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
为便于理解,现在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分述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又如: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迎、送与去、来都是广义词,东南、西北都属于方位词的范畴,所以是正名对。
又如: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云光鬓里薄,月影扇中新。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又如:夏暑夏不衰;秋阴秋未归。
3.叠字对,又称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望日日已晚;怀人人下归。
烟离离万代,雨绝绝千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对仗的分类及举例特征一、从内容上分有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类或相关,相互补充、相互映发。
像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反对则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有强烈的对比、映衬作用。
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流水对要求上下句的意思有递接顺承的关系,次序不可颠倒。
如杜甫“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二、从宽严上分有工对、宽对和半对半不对三种。
工对又称“切对”,要求相对必须十分工整,不但音节、词组、词性相同,名词还要分为若干类,小类与小类相对。
如韦庄“两岸严风吹玉树,一滩明月晒银沙。
”宽对,是相对工对而言,有三种情况——一是不拘小类,只求词性相同,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二是同字相对,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净无限”;三是偏枯对,其对仗一方偏重而另一方偏轻,如“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半对半不对,是指两句只有部分字词相对,其余部分不对,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三、从方式上分有当句对、隔句对、鼎足对、交股对、续句对和联珠对。
当句对,又称“句中对”、“就对”,指本句中一些词语与另一些词语自行成对,全联亦工,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隔句对,又称“扇面对”,指四句组成一组对仗,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鼎足对,是指三句为对的对仗形式,俗称“三枪”。
如“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交股对,指词语不拘位置,颠倒交错,以为对仗,别有情趣。
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续句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仗,下边的对仗续接上边的对仗之意。
如“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
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第三句续第二句之意,第四句续第一句之意。
联珠对,多句相对,只见于散曲。
如“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
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第三讲对联对仗的分类要求
1. 工对工对,也称严式对。
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
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
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为颜色词,“海”对“田”为地理名词,“月”对“日”为天文名词,“明”对“暖”为形容词,“珠”对“玉”为珠宝名称,“有”对“生”为动词,“泪”对“烟”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
“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
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我们在应对时,一定先读懂联中每字的词性,再下手思考应对词组。
2. 宽对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
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例: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
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故称其为宽对。
例下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
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3. 当句对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
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
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
下联亦然。
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 单句对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
但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 借对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
例:尧天舜曰舒清景;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
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