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 膝关节僵硬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 格式:docx
- 大小:19.43 KB
- 文档页数:4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doc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一、疾病概述1.1 定义:膝痹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常见于老年人,与年龄、肥胖、关节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
1.2 发病机制:膝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关节软骨损伤、关节滑膜炎和炎症介质释放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2.1 主要症状: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晨僵等。
2.2 体征:关节肿胀、畸形、杵状指等。
三、辅助检查3.1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3.2 体液检查:关节腔积液分析、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等。
四、诊断与鉴别4.1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4.2 鉴别诊断: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5.1 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
5.2 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人工关节置换等。
六、临床路径分析6.1 临床路径制定的目的和原则。
6.2 膝痹患者入院的预评估和选优。
6.3 术前准备和术前指导。
6.4 手术治疗的规范流程和操作要点。
6.5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6.6 出院指导和术后康复计划。
七、改进方案7.1 加强预防宣教:向患者普及相关知识,提醒注意膝关节的保护和锻炼。
7.2 完善临床路径:优化膝痹患者入院评估和手术治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和复杂性。
7.3 强化团队合作: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配合,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
7.4 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手术器械和技术,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附件:1.临床路径制定的参考资料。
2.膝痹患者术前评估表格。
法律名词及注释:1.责任保险:指医疗机构或医生为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风险而购买的责任保险。
2.医疗纠纷:医患之间因医疗行为产生的争议或纠纷,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一、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或骨痹(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0X003或M17.900X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吲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痰瘀痹阻证:曾有外伤或扭伤史,或痹病反复发作,日久入络,关节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而麻木,不得屈伸,或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皮色暗紫,舌体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而干涩,脉细涩。
肝肾两虚证:骨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致骨节变形,筋脉拘急,肌肉萎缩,难以屈伸,腰酸肢冷,尿少便溏,或心悸气短,或头晕耳鸣,舌质淡白,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痹或骨痹(TCD编码:BNV090)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0X003或M17.900X004)。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
2.头颅CT 或MRI 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
(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 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9 脑出血疾病和ICD-10:I63.9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疾病诊断;(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
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防治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康复预后。
2.初期评价内容包括:(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 昏迷量表;(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运动障碍:Fugl- Myer 运动及平衡评分、Ashworth 痉挛评定、步行能力评定等;(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6)简要吞咽评定:饮水实验;(7)简要构音及言语评价;(8)心肺功能评价;(9)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手综合征、肌围度等;(10)心理状态评价;(11)大小便功能评价;(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 指数;3.启动二级预防措施,预防并发症,决定治疗方案。
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一、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膝骨关节炎(K/L III-IV级,严重疼痛伴功能障碍)(ICD -10:M17.90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ICD-9:81.540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慢性病程,膝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可有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屈曲挛缩畸形或内、外翻畸形。
3.辅助检查:X线检查符合膝骨关节炎。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膝骨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膝骨关节炎病变终末期,通常年龄60岁以上,病情严重者年龄范围可适当放宽。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17.901膝骨关节炎疾病编码。
2.膝骨关节炎终末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甚至消失。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有改善患膝疼痛及活动度的要求。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术前完成功能量表(KSS评分);(2)血常规、血型(ABO 血型+Rh因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3)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4)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5)手术部位X线检查:患膝负重正侧位、髌骨轴位、下肢全长片;(6)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沉、CRP、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颈动脉超声等。
3.根据具体情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录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9)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7)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4)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30)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6)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1)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7)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3)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8)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7)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21〕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缺乏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微创临床路径一、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微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ICD-10:M17.901)行膝关节中医微创松解手术(ICD-9-CM-3:81.26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针刀基础与临床》(人民军医出版社)1.病史:膝关节间断疼痛多年,近期加重伴活动受限。
2.体检:膝髌上囊可见肿胀或股四头肌肌肉萎缩,膝关节内外侧间隙、髌骨下缘、腘窝处可有压痛,浮髌试验、髌骨研磨试验、半月板旋转试验阳性。
膝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过屈过伸时疼痛明显。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可见明显的髌骨关节病变,内侧、外侧或双侧关节间隙明显变窄。
膝关节MRI可见膝关节退变,关节囊积液,骨挫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针刀基础与临床》(人民军医出版社)1.无全身或局部的近期感染。
2.无肿瘤及结核等骨病。
(四)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14-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17.901膝关节骨关节病疾病编码。
2.当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术前准备:入院1-2天2.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3)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O;(4)凝血功能;(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6)胸片、心电图;(7)双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膝关节核磁。
3.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必要时行双下肢全长片;四字征阳性或双下肢不等长时性骨盘正位片;(2)超声心动图、血气和肺功能;(3)膝关节周围压痛不明显时:腰椎或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检查(病史或体检提示有脊柱病变者);(4)请相关科室会诊。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 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 编码:M17.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 2007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
2.疾病分期(1)早期(2)中期(3)晚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证候:风寒湿痹证:膝关节重着、酸楚,疼痛,或有关节肿胀,甚至屈伸不利,痛处多固定,亦游走,每遇阴雨天或感寒后加剧,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风湿热痹证:膝关节疼痛,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则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瘀血痹阻证:膝关节疼痛,拒按,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面晦唇暗,舌质隐青或有瘀斑,脉多弦涩或细数。
病程迁延,常有外伤、劳损史。
肝肾亏虚证:膝腿酸软无力,或绵绵作痛,常伴腰腿痛,喜按喜揉,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脉沉细或沉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痹病(TCD 编码:BNV090)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 编码:M17.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半年以上,X线片显示为晚期改变,有全膝置换术指征者,不进入本路径。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 编码:BNG080)。
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或脑出血(ICD-10:I61),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试行,1995 年)。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
(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1.单侧手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诊断症候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
2.疾病分期(1)早期(2)中期(3)晚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瘀血闭阻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痹病(TCD编码:BNV090)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 编码:M17.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半年以上,X线片显示为晚期改变,有全膝置换术指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3)C-反应蛋白(4)膝关节X线片(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代谢指标、ASO、类风湿因子、血脂、膝关节MRI、关节液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湿痹证: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2)风湿热痹证: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 编码:BNV090)。
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 编码:M17.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④中老年患者(≥40岁)⑤晨僵≤3分钟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疾病分期(1)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2)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3)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
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犹如刀割或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畏寒,舌淡胎白腻,脉紧。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膝骨关节炎107例作者:王迪刘军胜谢学锋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评价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完成临床路径治疗的107例患者的资料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优22例,占20.56%,良44例占41.12%,可36例占33.64%,差5例占4.67%。
结论:运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膝骨关节炎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关节炎,膝;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为目的所制订的有严格工作顺序的程序化、标准化诊疗计划。
可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起到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
本路径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等制订,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完成临床路径治疗的1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膝骨关节炎患者107例,男44例,女63例;年龄40~71岁,平均(58.86±7.37)岁,其中40~50岁18例,占16.80%;51~60岁61例,占57%;60岁以上28例,占26.20%。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年,平均(6.01±1.37)个月,病程1年以下19例,占17.70%;1~3年48例,占44.90%;3~5年17例,占15.90%;5年以上23例,占21.50%。
单膝发病65例,占60.70%;两膝发病42例,占39.30%。
1.2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骨痹的诊断标准。
入院后完善如下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膝关节X线、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做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纳入本路径。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门诊患者。
一、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ICD-10编码:M65.9)。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证脾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患者。
2.合并有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撕脱骨折、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膝关节X线片;(2)血沉、血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膝关节核磁共振、超声、关节液检查、心电图、抗“O”、类风湿因子、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2)脾肾不足证:补益脾肾,通利关节。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编码:BNV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ICD-10编码:M17.9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初起多见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微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喇声或磨擦音。
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
4、X线提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症状是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1)疼痛其特点多为①始动痛:即关节处于静止体位较长时间,刚一开始变化体位时疼痛,活动后减轻,负重活动后又加重;②负重痛:上下楼梯及上下坡时疼痛,坐位或蹲位站起时痛,或提重物时痛;③主动活动痛:主动活动肌肉收缩加重了关节负担,导致主动活动重于被动活动;④休息痛:因长时间静止,关节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髓腔及关节内压力增高,静止不动或夜间睡觉时疼痛。
常需经常变化体位才得以缓解。
疼痛与气温、气压、环境、情绪有关,秋冬加重,天气变换时加重,故有“老寒腿”、“气象台”之称。
(2)活动障碍包括关节僵硬、不稳、活动范围减少,步行能力减弱等。
2、体征(1)关节肿胀可由于滑膜肥厚、脂肪垫增大、骨赘增生引起。
(2)肌肉萎缩股四头肌可因废用而导致萎缩。
(3)关节压痛关节间隙、髌骨边缘及韧带附着处压痛。
(4)关节运动受限及关节活动度异常。
(5)摩擦音或摩擦感屈伸关节出现摩擦感。
(6)关节畸形多见于晚期病人。
3、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关节间隙逐渐变窄,间隙狭窄可呈不均匀改变。
负重软骨下可见骨质囊性变。
关节边缘及软组织止点可有骨赘形成。
或见关节内游离体,骨质疏松、骨端肥大,软组织肿胀阴影等。
(2)MRI 能敏锐的发现膝关节软骨及软组织改变。
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骨痹”诊断标准。
(1)初起多见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
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4)X 线摄片检查: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1)多有急性创伤、手术史,或有慢性炎症、长期制动史。
(2)膝关节僵硬、不灵活,屈伸功能受限,影响步行、下蹲等日常活动功能。
(3)与健侧相比,膝关节活动度下降。
屈曲受限者,为伸直型僵硬;伸直受限者,为屈曲型僵硬;屈曲及伸直受限者为混合型僵硬。
(4)可伴有膝关节疼痛、肿胀、步态异常、周围肌肉肌力下降等功能障碍。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以身体功能与结构水平的障碍为主,临床以疼痛、肿胀、活动困难为主要表现。
此期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疼痛,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瘀血,伤处肌肉痉挛。
2.缓解期以活动水平障碍为主,临床上虽然疼痛及活动困难依然存在,但主要的功能障碍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为更突出的表现。
此期患者疼痛、肿胀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范围可能会有一定改善,但坐起、行走、上下楼梯、下蹲等日常活动功能障碍明显,同时患肢肌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可能伴有肌肉萎缩。
3.恢复期此期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较前期明显改善,患肢肌力恢复至损伤前的水平,内、外固定可能已经去除,但是参与日常生活较为复杂的运动时仍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指定的任务。
(三)证候诊断1.瘀血阻滞证: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面色晦暗。
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
2.阳虚寒凝证:肢体关节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
膝关节僵硬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僵硬的门诊患者。
一、膝关节僵硬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僵硬(ICD-10编码:M25.66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恢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僵硬临床常见证候:瘀血阻滞证阳虚寒凝证肾虚髓亏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僵硬。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关节僵硬的患者。
2.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不稳定骨折或骨折不稳定状态;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感染;下肢已出现深静脉血栓;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3.患者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影像学检查:膝部X线片或MRI;(2)康复评定:包括疼痛、膝关节活动度、髌骨活动度、关节肿胀、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全膝关节功能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以及三维步态分析、等速或平衡功能测试等。
(八)治疗方法1.手法治疗2.运动疗法3.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4.中药熏蒸疗法5.穴位电刺激6.针灸疗法7.物理因子治疗8.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膝关节疼痛、肿胀减轻,关节僵硬程度缓解,步行、下蹲等日常活动功能改善。
膝痹病(膝关节炎)中西医诊疗方案中医诊断:ICD编码痹症类病A07.06行痹A07.06.01.01痛痹A07.06.01.02着痹A07.06.01.03膝痹病A07.06.19西医诊断:ICD编码膝关节病M17.900膝关节退行性病变M17.900X002老年性关节炎M19.908痛风性关节炎M10.002膝关节痛M25.506膝关节滑膜炎M65.906膝关节游离体M23.400半月板损伤M23.308(内侧M23.303外侧M23.306)部分为损伤码膝半月板撕裂S83.200X001注:膝关节病,ICD编码M17.M19.M23.M25.细目下部分诊断不再一一列出。
一、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变形甚至半脱位。
CT影像主要表现为关节骨质增生、关节内游离体等。
MRI可清晰显示膝关节半月板疾患及关节软组织改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分钟(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正常。
膝关节僵硬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僵硬的门诊患者。
一、膝关节僵硬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僵硬(ICD-10编码:M25.6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恢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僵硬临床常见证候:
瘀血阻滞证
阳虚寒凝证
肾虚髓亏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僵硬。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关节僵硬的患者。
2.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不稳定骨折或骨折不稳定状态;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感染;下肢已出现深静脉血栓;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
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3.患者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影像学检查:膝部X线片或MRI;
(2)康复评定:包括疼痛、膝关节活动度、髌骨活动度、关节肿胀、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全膝关节功能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以及三维步态分析、等速或平衡功能测试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治疗
2.运动疗法
3.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
4.中药熏蒸疗法
5.穴位电刺激
6.针灸疗法
7.物理因子治疗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膝关节疼痛、肿胀减轻,关节僵硬程度缓解,步行、下蹲等日常活动功能改善。
2.关节活动度、肌力、全膝关节功能评定等指标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疼痛、肿胀迅速加剧,膝关节僵硬严重者,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治疗费用,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深静脉血栓、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膝关节僵硬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膝关节僵硬(ICD-10编码:M25.6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___________ 发病时间:年月日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