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老虎哥哥打大鼓
- 格式:pptx
- 大小:31.83 KB
- 文档页数:1
一年级语文下册《 5.动物儿歌》第2课时设计说明:《动物儿歌》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典型的集中识字韵文。
编者独具匠心地将16个生字编排在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中。
这首儿歌写的是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景,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
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识记的字大都有虫字旁,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本课可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彩图,采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学前准备: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书写5个生字。
2.背诵课文,能感知儿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爱读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会读会背,能感知儿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爱读诗歌的兴趣。
学前准备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设计: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用时:5分钟)1.课件出示词语,组织学生认读:“展翅飞”、“捉迷藏”、“造宫殿”、“运食粮”、“结网忙”。
2.听写词语:花间着迷 1.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学生听写词语,组内订正。
二.研读课文,拓展课文内容。
(用时:10分钟)课件出示以下一段话:夏天到了,小动物们都赶来凑(còu)热闹了。
蜻蜓展开它透明的翅膀飞在水面上,像刚刚起飞的飞机;一只只蝴蝶在花丛间钻(zuān)来钻去,就像在玩捉迷藏(cánɡ);房檐(yán)下,蜘蛛正忙着结网,它要结又大又结实的网,捕获更多的小虫子;潮(cháo)湿(shī)的土里,蚯蚓伸(shēn)缩(suō)着自己的身体,它在造自己的地下宫殿(diàn);地上的蚂蚁,总是那么忙忙碌(lù)碌,好像总有运不完的粮食;小蝌蚪正在水里游着,它们一边游玩一边找妈妈呢。
1.自由读这段话,多读几遍颜色不同的字。
(写动物的词)2.指名读一读。
3.跟读、齐读。
检查背诵课文。
(1)指名背诵。
注意背诵时不忘语速语调等。
(2)小组背诵比赛,发现没有背好的学生,督促其课外背诵。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音乐课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区分大鼓和小鼓的声音特点。
2.通过聆听、模仿、演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1.教材:《音乐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2.课题:《大鼓和小鼓》3.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听辨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并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2.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大鼓和小鼓的声音特点,让学生听辨并区分两种鼓的声音。
3.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通过演奏表现出各自的声音特点。
4.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音乐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2.教学乐器:大鼓、小鼓3.多媒体设备:音响、投影仪七、教学建议1.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2.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他们正确使用乐器。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1. 审美鉴赏素养:通过聆听、模仿、演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和辨别音乐的美丑。
2. 创造性思维素养: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创意地表现音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团队协作素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大鼓和小鼓》教学课堂实录资料《大鼓和小鼓》课堂实录【教学年级】一年级【学时】学时【教学内容】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体验故事和音乐中声音的力量。
[教学分析]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
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
2.了解音乐故事和音乐中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表演能力和模仿能力。
3、学唱《大鼓和小鼓》,能将f和p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教学重点】认识音乐的力度记号强(f)、弱(p),并能掌握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声音的强弱音乐形象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i.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先让我来观看一段视频吧――(教师播放微视频《声音的强弱》)(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微视频,立即将学生带入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高度关注,提高学习积极性。
本设计可用于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强弱的感觉,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微弱的强音1、敲击节奏。
老师:现在让我们学习一个节奏。
xxxxx|x―|x―|xxx|xx|xx|x―|擂起了大鼓咚咚,敲起了碰铃叮铃铃师:老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f”、“p”放到节奏里,老师把它们移动,我把“f”放到了第2小节,“p”放到了第4小节,想一想我们怎样拍?老师拍一下,看看和你们刚才拍的一样吗?同学们再拍一次。
老师:老师测试你。
如果你改变了他们的位置,你应该如何射击他们?每个小组将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将下来指导。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拍打节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认读y w与单韵母的拼读音节。
(二)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1、听老师讲故事:有一天,i u 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
(拿出卡片i u ü)可是它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
大y说:“好!我带你去!”(将y卡片放在i前面)大y 带着小i一块儿走,就成了音节yi。
(读yi yi 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将w卡片放在u前面),就成了音节wu。
(读wu wu wu)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看见了,就对小ü说“小ü妹妹别哭了。
我带你去,快把两滴眼泪擦掉。
”小ü听了高兴地把眼泪擦掉,跟大y走了。
(将y卡片放在ü前面,把ü上两点擦掉)这就成了音节yu。
(读yu yu yu)
2、学生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3、练习yi wu yu的四声。
(三)巩固练习
1、猜音节游戏。
老师拿出一张小图片说出一个字,请小朋友认真听,并找出相应的音节,然后当小老师领读。
医生的医乌鸦的乌小鱼的鱼椅子的椅梧桐树的梧
羽毛的羽阿姨的姨跳舞的舞玉米的玉宇宙的宇
2、读音节,再用音节口头组词。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我们已经学会了拼音。
现在请你自己读读书上的拼音。
(四)看课本听录音读、跟读。
一年级音乐上册大鼓和小鼓 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大鼓和小鼓课型:唱奏综合课课题:体验音乐感受快乐――大鼓和小鼓课时: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1.歌曲《大鼓和小鼓》2.音的强弱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旋律共有两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单易学。
从第一册开始,器乐学习的内容已经从打击乐器的个人敲击到相互配合,经过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到第三册第七课,器乐学习初步进入培养学生参与小乐队配器和多层次演奏的阶段,《大鼓和小鼓》一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生参与多层次演奏活动的起承转合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情感目标: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演奏歌曲。
教学难点: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教法:听唱法示范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学法:游戏律动法模仿表现法综合活动法自主活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鼓、小军鼓、动物头套、贴图、音响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1.猜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在有效引发其对课程的兴趣的同时,清晰、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乐器―鼓。
12.玩乐器(1)认识乐器:大鼓和小鼓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鼓朋友,他们来和大家一块玩呢一个叫大鼓。
× × × 嗨你好!一个叫小鼓,也叫小军鼓。
× × × × × 你好小朋友(2)通过敲击、观察正确分辨大小鼓在声响、形状、敲击方式上的区别。
师:大鼓小鼓真有礼貌,小朋友要不要也和他们问好呢?运用生动的语言邀请学生进行乐器的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