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47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扁鹊治病》课文原文及赏析《扁鹊治病》课文原文:从前,有个名医叫扁鹊。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
他仔细地看了看蔡桓公,说:“您的皮肤上有点小病,如果不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不相信,说:“我身体很好,没有什么病。
”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的。
”蔡桓公不理睬他。
扁鹊走后,蔡桓公还是不相信自己有病。
十天后,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说:“您的病现在已经到了肠胃里,再不治疗,就危险了。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
蔡桓公觉得很奇怪,派人去问扁鹊。
扁鹊说:“病在皮肤上,用热水敷一敷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里,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汤药还可以治好;但是,病一旦深入骨髓,我就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只好逃跑了。
”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但是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
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扁鹊治病》赏析: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始终不信,最终导致病情恶化无法医治的故事,寓言式地揭示了防微杜渐、及时诊治的重要性。
首先,文章塑造了扁鹊这位聪明、细心、负责任的医生形象。
他能够准确判断蔡桓公的病情,并多次提醒他及时治疗,体现了医者的高尚职业精神。
其次,蔡桓公的形象则是一个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物。
他对扁鹊的警告置若罔闻,甚至怀疑医生的诊断,这种盲目自信和忽视健康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最后,课文通过蔡桓公的悲剧,告诫人们要重视身体健康,对于疾病的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不能掉以轻心。
同时,也教育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扁鹊治病》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它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我们传递了珍视生命、预防为主、及时治疗的重要观念。
扁鹊,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医家,其医术高超,救人无数。
一日,扁鹊进见蔡桓公,其时桓公正值病中,面色憔悴,气息奄奄。
扁鹊立于宫中,凝视桓公片刻,遂开口言道:“君侯,汝之疾在于皮肤之间,若不早治,恐病势将深。
”桓公闻言,微微一笑,答曰:“寡人并无疾病,汝何出此言?”扁鹊见桓公不以为然,遂告辞而出。
桓公心中疑惑,暗想:“医者好治无病之人,以博取功名耳。
”十日后,扁鹊再次进见桓公,曰:“君侯,汝之病已至肌肤,若不医治,病势将更加严重。
”桓公仍是不信,不应其言,扁鹊无奈,只得告退。
又过十日,扁鹊第三次进见,曰:“君侯,汝之病已入肠胃,若再不医治,恐病入骨髓,那时医者亦无力回天。
”桓公闻言,心中虽有不悦,但已觉事态严重,遂答曰:“汝言虽是,但寡人仍不信。
”扁鹊见桓公固执己见,心中忧愁,遂第四次进见,只见桓公面容憔悴,气息奄奄,扁鹊望之,不禁泪流满面,曰:“君侯,汝之病已至骨髓,吾已无能为力,愿汝珍惜生命,早日就医。
”言罢,扁鹊转身欲走,忽见桓公面色大变,急呼:“扁鹊,汝为何弃我而去?”扁鹊闻言,心中不忍,遂回身答曰:“君侯,吾已尽力,然汝不听医者之言,讳疾忌医,吾又能有何办法?”桓公听后,悔恨不已,叹道:“吾之病已至此,悔之晚矣!”言罢,桓公命人寻找扁鹊,但此时扁鹊已逃至秦国,不知所终。
五日后,桓公病痛难忍,终因讳疾忌医,病入骨髓,不治而亡。
扁鹊治医之事,流传千古,成为警示世人“不能讳疾忌医”的佳话。
扁鹊医术虽高,但桓公不听医者之言,最终病亡,令人深思。
扁鹊见蔡桓公之事,可谓医者仁心,患者无知。
扁鹊四次进见,四次劝诫,皆因桓公讳疾忌医,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此事告诫我们,面对疾病,要勇于面对,及时就医,切不可讳疾忌医,否则将追悔莫及。
扁鹊治医之事,不仅彰显了扁鹊医术高超,更揭示了医者仁心和患者无知之间的矛盾。
扁鹊四次进见,四次劝诫,终因桓公固执己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此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面对疾病,要勇于面对,及时就医,切不可讳疾忌医,否则将追悔莫及。
昔扁鹊者,春秋时人也,医术高超,名闻天下。
一日,有赵国国君病重,召扁鹊入宫为医。
扁鹊诊视国君,见其面色苍白,气息奄奄,知其病已入膏肓。
国君问扁鹊:“吾病已重,医者皆言无望,先生可有良策?”扁鹊对曰:“君之病,实乃心火过旺,肝气郁结,加之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故而如此。
若不速治,恐将不救。
”国君曰:“先生既知病源,愿闻治疗之法。
”扁鹊答曰:“治此病,须先调养心神,使之平和。
再以疏肝解郁之法,使肝气畅通。
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饱,劳逸结合,动静相宜。
此外,尚需用草药煎汤,以清心火,疏肝气。
”国君曰:“先生之言,闻所未闻。
吾愿试之。
”于是,扁鹊为国君配制草药,煎汤服之。
又教国君调养心神,疏肝解郁之法。
国君依计而行,日见好转。
数月之后,国君病愈,面色红润,精神焕发。
赵国百姓闻之,皆称扁鹊神医。
于是,各国君主纷纷遣使来请扁鹊,以求治病。
扁鹊遂周游列国,治病救人,名声更盛。
一日,齐国有位大夫,患重病卧床不起。
其家人闻扁鹊之名,遂请扁鹊前往诊治。
扁鹊至齐,诊视大夫,见其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气息微弱。
扁鹊曰:“君之病,乃脾胃虚弱,气血两虚。
须以补益脾胃,调和气血之法治疗。
”于是,扁鹊为大夫配制草药,煎汤服之。
又教其家人如何调养身体,使之恢复。
数日之后,大夫病愈,起身行走如常。
扁鹊治病,不拘一格。
或以草药,或以针灸,或以食疗,皆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医术之高,令人称奇。
扁鹊尝言:“医者,仁术也。
医病之道,在于细心观察,对症治疗。
不以富贵贫贱为念,但求病者安康。
”此言传遍天下,扁鹊之名,更响亮矣。
扁鹊治病,不辞劳苦,不求回报。
他周游列国,治病救人,不计其数。
其所到之处,皆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扁鹊病逝,赵国举国哀悼。
各国君主亦为之痛惜。
扁鹊虽已离世,但其医术和仁心,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后世之人,皆以扁鹊为楷模,传承其医术,弘扬其仁爱之心。
扁鹊治病,虽非言语所能尽述,然其医术高超,仁心仁术,足以垂范后世。
吾辈当以扁鹊为榜样,学其医术,行其仁爱,为病者解除痛苦,为世道增光添彩。
扁鹊治病小古文
扁鹊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医学家,他以医术高超而闻名于世。
他治病非常有成就,被誉为医术超群的神医。
有一次,有一个人患上了疑难杂症,找遍了所有的医生都无法治愈。
后来他听说了扁鹊的名字,心中抱着一线希望来找他求医。
这位病人来到扁鹊的府上,向他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病情。
扁鹊细心地倾听,然后仔细做了诊察。
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扁鹊得出了治疗的方案。
扁鹊让病人服用他自己炮制的一味药物,还嘱咐他要按照指定的时间和方法服用。
病人照着扁鹊的嘱咐去做,坚持用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完全康复了。
他对扁鹊心生敬佩,特地前来感谢。
扁鹊谦虚地说:“医学是一门细致且艰难的学问,我只是凭着
多年的经验和不断探索,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治病的方法。
我只是尽力而为,也是幸运能够帮助到你。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医疗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学问。
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同时,也需要对患者负责任,尽力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扁鹊治病》这篇小古文,通过讲述扁鹊医术超群的故事,弘
扬了医德医风,传递了医者的使命和担当。
这种精神和态度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昔齐威王,英明之主也。
时值盛夏,炎炎烈日,威王患疾,几至于危。
国中大臣,无不忧心忡忡,然皆束手无策。
于是,威王下令,广求良医,以疗其疾。
时有神医扁鹊,闻齐威王患病,遂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来就诊。
扁鹊乃世之奇才,医术高超,名闻天下。
威王闻之,喜出望外,立即召见。
扁鹊入宫,威王疾苦之情溢于言表。
扁鹊诊视威王,见其面色憔悴,气息微弱,脉象沉涩,知其病已入膏肓。
遂对威王曰:“大王之疾,非寻常草木所能疗,须得奇珍异宝,方能起死回生。
”威王闻言,心中一沉,然亦知扁鹊所言非虚。
遂问:“请问扁鹊先生,何处可寻此奇珍异宝?”扁鹊答曰:“大王之疾,须得东海龙宫之珍珠,西岳华山之灵草,北冥北海之珊瑚,南岳衡山之紫芝,四者齐聚,方能炼制成灵丹妙药,以救大王之疾。
”威王闻言,心中大喜,然亦知此四宝难得,非同小可。
遂下令全国,广寻四宝。
一时间,举国上下,纷纷行动,以求得四宝。
然东海龙宫之珍珠,乃龙之精华,非同小可;西岳华山之灵草,生于绝壁之上,采摘不易;北冥北海之珊瑚,生长于深海,采集困难;南岳衡山之紫芝,生于幽谷,难得一见。
四宝难求,使得国中之人疲于奔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经过数月之苦寻,终得四宝。
扁鹊炼制灵丹,经过七七四十九日,灵丹炼成。
威王服之,病势大减,精神亦渐恢复。
威王病愈之后,感慨万分。
他深知,治国如同治病,须得良医,方能治愈。
于是,他重用扁鹊,令其治理国事。
扁鹊不负威王所望,使齐国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时人皆称:“扁鹊医术高明,救齐威王于危难之际,实乃国之瑰宝。
”而齐威王亦铭记扁鹊之恩,将其视为知己。
自此,扁鹊与威王结为好友,共同治理齐国,共创太平盛世。
故事传至后世,成为佳话。
威王治病之事,成为治国安邦的典范,流传千古。
世人皆知,治国之道,犹如治病,需得良医,方能药到病除。
故齐威王治病之事,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
扁鹊治病文言文翻译1. 扁鹊治病古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回:“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俟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 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蔡桓公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扩展资料扁鹊治病一般指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
内容带有劝喻型性。
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赵王病卧于床,面色苍白,气息奄奄。
扁鹊见状,知其病入膏肓,非药石所能愈。
乃问赵王曰:“大王之病,已入膏肓,非一日之患。
吾欲为大王治之,须大王屏去左右,独与吾相处,方能药到病除。
”赵王闻言,遂屏去左右,独与扁鹊相处。
扁鹊诊视赵王,细察其脉象,曰:“大王之病,乃七情六欲所伤,气滞血瘀,导致五脏六腑俱损。
吾欲以针灸、汤药、食疗三者结合,以调养大王之身。
”扁鹊乃以银针刺之,针到痛处,赵王顿觉舒畅。
又以汤药调理,赵王饮食渐增,精神亦见好转。
然赵王素喜酒肉,扁鹊知其病根在此,遂教以食疗之方,令其戒酒肉,以清淡饮食为主。
赵王依扁鹊之言,戒酒肉,以清淡饮食为主。
扁鹊又以针灸、汤药调治,赵王之病日见好转。
然赵王性急,不待病愈,便欲急于求成,欲求扁鹊速愈其病。
扁鹊知赵王之心,乃谓赵王曰:“大王之病,非一日之患,需循序渐进,方能痊愈。
若急于求成,恐适得其反。
请大王耐心,待病愈之后再行大事。
”赵王不听扁鹊之言,强求速愈。
扁鹊无奈,只得再以汤药、针灸调治。
然赵王之病终未痊愈,终因操之过急,病势加剧,不治而终。
扁鹊见赵王病逝,痛心疾首,曰:“吾医术虽高,然不能医人之心。
人心急躁,不听医嘱,终至病亡。
吾深感医者难为,欲弃医从文,以修身养性,免得医者难为。
”自此,扁鹊弃医从文,著书立说,传道授业。
其医术虽高,然世人皆称其文采飞扬,传世之作无数。
扁鹊治病之事,传颂后世。
世人皆知,医者需医病,更需医心。
若人心急躁,不听医嘱,纵然医术再高,亦难救其命。
故扁鹊治病,既医病,又医心,可谓医术之典范。
扁鹊治病,非一日之功,需耐心调理,循序渐进。
若急于求成,适得其反。
此乃扁鹊治病之真谛,亦为医者之至理。
后人宜以此为鉴,方能更好地行医救人。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公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公不应。
扁鹊出,桓公曰:“医之好治未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至,曰:“君之疾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公又不应。
扁鹊出,桓公曰:“医之好治未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曰:“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已在人掌握之中矣,无药可医也。
”桓公大惊,召扁鹊问。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可知;在肌肤,针石可知;在肠胃,火齐可知;在骨髓,司命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疾之来也缓,去之也速,固不可救也。
”居五日,桓公遂病,七日而亡。
翻译: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身上有疾病在皮肤纹理之间,如果不治疗恐怕会加重。
”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出去后,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绩。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桓公,说:“您的疾病已经到了肌肉和皮肤之间,如果不治疗将会更加严重。
”桓公没有回应。
扁鹊出去后,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未病的人,以此作为自己的功绩。
”又过了十天,扁鹊来到桓公面前,说:“您的疾病已经到了肠胃,如果不治疗将会更加严重。
”桓公仍然没有回应。
扁鹊出去后,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未病的人,以此作为自己的功绩。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公就转身跑开,说:“疾病已经深入骨髓,这是生命的主宰所管辖的地方,已经在人的掌握之中了,没有药物可以治愈。
”桓公非常惊讶,召见扁鹊询问。
扁鹊说:“疾病在皮肤纹理之间,可以用汤熨法治愈;在肌肉和皮肤之间,可以用针灸法治愈;在肠胃之间,可以用火齐法治愈;在骨髓之间,生命的主宰已经无法挽救。
现在疾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治疗。
疾病的到来是缓慢的,离去也是迅速的,本来就不可以救治。
”又过了五天,桓公突然生病,七天后就去世了。
注释:1. 扁鹊:春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
《韩非子·讳疾忌医》全文、注释和鉴赏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喻老》)【鉴赏】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对蔡桓公说:“您的身体已染上了疾病,现在病只在体表,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要加重了。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蔡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他的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深入肌肤,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更加深入体内。
”桓侯不予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将会进一步加深。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望见桓侯便转身跑了。
桓侯因此特地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这样,扁鹊说:“疾病刚侵入体表,用药物敷熏就能够治好;疾病侵入肌肤,用针灸还能够治疗;在肠胃里,用汤药能够治疗;如果病侵入骨髓,那就只有听任命运的安排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桓侯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没有必要再去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了。
桓侯不治而亡。
扁鹊之所以多次劝蔡桓公及早治疗,正是想防患于未然。
人食五谷,疾病在所难免,只要及时治疗,就能重获健康,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像蔡桓公这样,明明已身染疾患,不及早就医,反而刚愎自用,结果不治而亡。
文中深刻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寓言故事:扁鹊治病1战国时期有一位医学家,医术高明,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扁鹊。
有一天,扁鹊前去拜见蔡桓公。
他在蔡桓公身旁站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大王,您的皮肤上有点小毛病。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恐怕会深入体内。
”扁鹊的寓言故事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治疗。
扁鹊告辞离开后,蔡桓公说:这些当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能耐。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他察看了蔡桓公的脸色后,说:我看大王的病已经深入到肌肉里了。
如果不治疗,病情恐怕还会加深啊。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对扁鹊的话不加理睬。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去见蔡桓公。
扁鹊诚恳地对蔡恒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
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会更加恶化。
蔡桓公仍旧对他不理不睬。
扁鹊只好告辞而去。
又是十天过去了,扁鹊在路上远远地望见蔡桓公,他立刻转身就走了。
扁鹊的态度让蔡桓公有点纳闷,他特意派人去扁鹊那里问问原因。
扁鹊回答说:刚开始皮肤有点小毛病,用汤药清洗或热敷几天,就能见效;当病情深入到肌肉时,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好;当病情深入到肠胃时,服一些草药汤剂还可能有治愈的希望。
但是病情一旦侵入到骨髓,人间的医术就是再高明,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蔡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赶紧派人去找扁鹊。
而扁鹊早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就不治身亡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人有了错误和缺点,应该及时改正,如果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寓言故事:扁鹊治病2原文“君有疾5在腠理6,不治将恐7深.”扁鹊1见蔡桓公2,立3有间4,扁鹊曰:桓侯曰:“寡人8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9.”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10,不治将11益深.”桓侯不应12.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13十日14,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15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6.桓侯故17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18之所及19也;在肌肤,针石20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21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22,无奈何也23.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4.”居五日,桓公体痛,使25人索26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27死.作品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扁鹊治之,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
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
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
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
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
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公扈、齐婴二人既归,病愈而性亦变。
公扈之志弱而气强,齐婴之志强而气弱,各得其所矣。
公扈、齐婴之疾,乃内外之疾也。
扁鹊治之,先以药石去其外疾,然后以神药易其心,使内外之疾俱愈。
此乃扁鹊医术之妙,非同寻常。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扁鹊治病,医术高超,以神药治愈内外之疾。
其见蔡桓公,亦能洞察病情,然桓公不信,终至病入骨髓,不治而亡。
此乃扁鹊医术之高,桓公之不悟,亦可见一斑。
扁鹊治病,非但医术高超,更在于医德高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实乃医学之楷模。
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店铺为大家提供了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翻译】: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桓侯又没有理睬。
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
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侯就病死了。
拓展: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的道理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是春秋时期家喻户晓的神医。
扁鹊文言文原文:扁鹊者,春秋时之良医也。
姓秦,名越人,字卢医。
其父为医,故扁鹊自幼习医。
长而游诸侯,交游广,医术益精。
尝游于齐,见齐桓公病,乃进药而愈之。
桓公大悦,赐以金帛,扁鹊不受,曰:“医者,人之所病,医之,所以救之。
金帛何足道哉?”扁鹊文言文翻译:扁鹊,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医生。
他姓秦,名越人,字卢医。
他的父亲也是医生,因此扁鹊从小就开始学习医术。
长大后,他游历各国,交游广泛,医术越发精湛。
他曾在齐国游历,看到齐桓公生病,就给他治病,桓公的病很快就好了。
桓公非常高兴,赐给了他金银和布匹,但扁鹊不接受,说:“医生,是专门治疗人们疾病的人,治疗疾病,是为了救人性命。
金银布匹又算得了什么呢?”扁鹊医术高明,善用针灸、汤药、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
他提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后世中医诊断的基石。
扁鹊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治病救人,不问贵贱,深受人们尊敬。
扁鹊文言文原文:扁鹊至秦,见秦武王病,乃进药而愈之。
武王大悦,欲封扁鹊为上卿,扁鹊辞不受。
武王固请,扁鹊曰:“医者,救死扶伤,非为名利也。
吾闻君子之道,不以己之长,加人之短。
吾有疾在身,不能为君治,是以辞也。
”扁鹊文言文翻译:扁鹊来到秦国,看到秦武王生病,就给他用药治好了。
武王非常高兴,想要封扁鹊为上卿,但扁鹊推辞不接受。
武王坚持请求,扁鹊说:“医生,是救治生命、扶持伤者的人,不是为了名利。
我听说君子之道,是不用自己的长处去加害别人的短处。
我身上有病,不能为君王治病,因此推辞。
”扁鹊的医术和品德,使得他在后世被尊为“医圣”。
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医文化的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以医术济世,以医德服人。
扁鹊文言文原文:扁鹊之术,非独医病而已,亦以医道传人。
其弟子华佗、张仲景等,皆继其业,发扬光大。
扁鹊之医术,历久弥新,至今仍为医者所推崇。
扁鹊文言文翻译:扁鹊的医术,不仅仅在于治疗疾病,也在于将医术传授给后人。
他的弟子华佗、张仲景等人,都继承了扁鹊的医术,将其发扬光大。
【导语】语⽂,⼈⽂社会科学的⼀门重要学科,是⼈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及汉语⼯具。
它既是语⾔⽂字规范的实⽤⼯具,⼜是⽂化艺术,同时也是⽤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门学问。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扁鹊治病》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扁鹊治病》原⽂ 春秋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
⼀天,他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边站了⼀会⼉,说:“⼤王,据我看来,您⽪肤上有点⼩病。
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的⾝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后,蔡桓公对左右的⼈说:“医⽣总喜欢给没有病的⼈治病。
以便邀功请赏。
” 过了⼗来天,扁鹊⼜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扁鹊只好退了出去。
⼗来天后,扁鹊再⼀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满脸不⾼兴。
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过了⼗⼏天,扁鹊⽼远望见蔡桓公,⽴刻掉头就跑。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去问原因。
扁鹊解释道:“病在⽪肤,⽤热⽔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之间,⽤针灸的⽅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服⼏剂汤药也还能治好;⼀旦深⼊⾻髓,只能等死,医⽣再也⽆能为⼒了。
现在⼤王的病已经深⼊⾻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天以后,蔡桓公浑⾝疼痛,派⼈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找他,⼏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篇⼆】⼩学三年级语⽂《扁鹊治病》教案 教学⽬标: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物内⼼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有关语句,体会⼈物内⼼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
以下是“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
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人物介绍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缓,字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零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〇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扁鹊治之。
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病情与疗效。
”扁鹊对公扈曰:“君志气强而性情弱,故多虑而寡断;齐婴志气弱而性情强,故凡事皆欠考虑,常自专。
若换换你们的心,就都能完善了。
”二人曰:“愿听扁鹊之教。
”扁鹊遂给二人饮药酒,醉三日,剖胸取心,交换而置之,复以灵药封固。
未几,二人俱醒,如故。
于是公扈归齐婴之家,亲近其妻子;而妻子不识公扈。
齐婴亦归公扈之家,亲近其妻子;妻子亦不识齐婴。
两家妻子共同辩认,争吵不已。
最后请求扁鹊分辨,扁鹊说明因由,两家争辩方休。
扁鹊治病文言文翻译: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人同时生病,他们一同请求扁鹊为他们治疗。
扁鹊为他们治疗后,他们的病都痊愈了。
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以前得的病,是因为外部因素侵入内脏,所以药物和针灸可以治愈。
现在你们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病,这种病会随着身体一起成长。
现在我要为你们治疗这种病,你们觉得怎么样?”两人回答说:“我们愿意先听听病情和疗效。
”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志气很强,但性情较弱,所以你总是多虑而少决断;齐婴的志气较弱,但性情较强,所以他在处理事情时往往欠考虑,常常自行其是。
如果你们能交换一下心态,那么你们都能变得完善。
”两人表示愿意听从扁鹊的教导。
于是扁鹊给两人喝了药酒,使他们昏迷了三天,然后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心脏,交换位置后再放回体内,并使用灵药将伤口封固。
不久之后,两人都苏醒了,和以前一样。
这时,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想要亲近他的妻子;但妻子却不认识他。
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想要亲近他的妻子;妻子同样不认识他。
两家妻子为此争执不休,最后请求扁鹊分辨。
扁鹊解释了原因,两家的争执才得以平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非外部因素所能解决,而是源于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只有调整心态,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扁鹊,春秋时秦国医术高超之人也。
其名扁鹊,字鹊子,秦穆公时人。
扁鹊治病,善用针灸、汤药,以疗疾苦,救民于水火。
扁鹊少时,家贫,尝游于鲁国。
一日,见一老人卧于道旁,病痛难忍。
扁鹊怜之,遂以针灸为之治病。
未几,老人病愈,感激不已,赠以千金。
扁鹊不受,曰:“医者,以救人为主,岂为千金而废道乎?”老人感其德,遂以扁鹊为师,学医术。
扁鹊学医,刻苦钻研,遍访名医,博采众长。
其医术日益精进,名闻遐迩。
一日,扁鹊闻知赵国太子病危,乃往赵国。
至赵国,见太子卧床不起,面色苍白,气息奄奄。
扁鹊诊视,曰:“太子乃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
”遂以针灸、汤药为之调治。
扁鹊治疗太子,每日三次,每次针灸数十穴,汤药数十剂。
如此调理一月,太子面色红润,气息平和。
扁鹊见太子病愈,欣喜不已,曰:“医者,医人疾苦,救人性命。
吾今日之喜,莫过于此。
”太子康复后,感激不尽,赠以厚礼。
扁鹊不受,曰:“医者仁心,岂为财物而动乎?”扁鹊治病,不拘一格。
一日,见一农夫病倒在地,气息奄奄。
扁鹊诊视,知其患有寒湿之疾,遂以火攻之法为之治疗。
农夫病愈,感激不已,曰:“扁鹊先生,救我性命,大恩大德,无以为报。
”扁鹊曰:“医者救人为本,岂为财物而动乎?”扁鹊治病,以德服人。
一日,见一女子病倒街头,疼痛难忍。
扁鹊诊视,知其患有血瘀之疾,遂以针灸、汤药为之治疗。
女子病愈,感激不已,欲以千金相赠。
扁鹊不受,曰:“医者仁心,岂为财物而动乎?”扁鹊治病,以仁为本。
一日,见一小孩跌倒在地,腿骨骨折。
扁鹊诊视,知其伤势严重,遂以金创药为之敷药。
小孩康复后,感激不已,欲以千金相赠。
扁鹊不受,曰:“医者救人为本,岂为财物而动乎?”扁鹊治病,以德服人。
其医术高超,仁心仁术,流传千古。
后人尊称扁鹊为“神医”,以示敬仰。
扁鹊治病之道,乃仁心仁术,以德服人。
此乃扁鹊治病之真谛也。
《扁鹊治病》原文及译文赏析
扁鹊治病
【原文】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扁鹊治之。
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①府藏②者,固药石③之所已。
今有偕生④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
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
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
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
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
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干:冒犯,侵入。
②府:同“腑”。
藏:同“脏”,内脏。
③药石:药物和针石。
④偕生:与生俱来。
【译文】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人有病,一起去找名医扁鹊,求他给他们治疗。
扁鹊就给他们治疗。
两个人的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
你们现在有与生俱来的病,它和身体一起长;现在我给你们治疗,怎么样
呢?”两个人说:“希望先听听我们的病症。
”扁鹊对公扈说:“你的
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
如果对换你们的心,你们都能好了。
”扁
鹊就给他们两个喝了毒酒,让他们昏迷了三天,接着剖开他们的胸膛,
取出他们的心脏,再给他们对换了过来,并喂给他们奇药,两人就醒了,和从前一样健康,于是二人告别扁鹊回去了。
于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并拥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
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
占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不认识他。
两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求
扁鹊来分辨缘由。
扁鹊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阅读训练】
1.解释
(1)囊(2)已(3)攻(4)虑(5)伤(6)善
2.翻译:
(1)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2)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
3.扁鹊为什么要把公扈和齐婴两个人的心对换?
【参考答案】
1.(1)先前(2)治愈(3)治疗(4)计谋(5)损伤,伤害(6)好
3.因为公扈的智慧高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
的智慧不足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
将两个人的心对换,
可以扬起长而避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