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实验室制法》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30
制备氨气的实验通常通过氨水和碱反应得到。
以下是三个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它们描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制备氨气的反应:
### 1. 氨水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在实验室中,氨水(NH₃)通常通过氢氧化钠(NaOH)溶液的中和反应制备。
方程式:
在这个反应中,氨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化钠和水。
这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方法,其中氨气通过加热或通入空气中以释放。
### 2. 尿素分解反应
尿素((NH₂)₂CO)是含氮有机化合物,可以分解产生氨气。
方程式:
这是尿素在高温下分解的反应,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中制备氨气。
### 3. 氨水与盐酸的反应
氨水与盐酸(HCl)反应也是一种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
方程式:
这个反应产生氯化铵,并且在反应过程中释放氨气。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控制反应速率来调整氨气的释放量。
这些方程式展示了制备氨气的一些常见实验室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也是选择实验方法的考虑因素。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谨慎处理氨气,因为其有刺激性气味并且有毒。
在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操作、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等。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氨气的制备原理和实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通过对氨气实验室制法的探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氨气的制备原理2. 实验器材与试剂的选择3. 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4. 氨气性质的验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氨气的制备原理、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氨气的制备原理、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3. 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氨气性质的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氨水、石灰石等。
2. 试剂:氨水、石灰石、酚酞指示剂等。
3. 课件与教学素材。
4. 实验室安全常识讲解。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发学生对氨气制备方法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制备原理:介绍氨气的制备原理,让学生理解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过程。
3. 演示实验操作:展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与操作正确。
5. 氨气性质验证:引导学生探讨氨气的性质,进行性质验证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七、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1.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与试剂。
(2)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氨水。
(3)将石灰石放入试管,加入少量水,滴入酚酞指示剂。
(4)将试管倒置,用酒精灯加热。
(5)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
2. 操作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2)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3)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实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
八、氨气性质验证1. 性质验证实验:(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实验室制备nh3的化学方程式
氨(NH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气体,由于氨有众多的化学功能,故它也被称为“化学工业中的白金”。
实验室制备NH3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三种:
一、用氨水制备NH3
这是制备氨气的最常用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
2NH4OH(氨水)→2NH3(氨)+H2O
二、用氢氧化钠制备NH3
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一定比例的硅(Si)里加热处理,以脱去水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氢氧化钠)+Si(硅)→NH3(氨)+Na2SiO3(氧化钠硅)+H2O
三、用氯氨酸氢换制备NH3
将氯氨酸放入可氢化的酸溶冰中,由于发生氢换反应,可以将氯氨酸转化为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NH4Cl(氯氨酸)+KOH(氢氧化钾)→NH3(氨)+KCl(氯化钾)+H2O
四、用硫酸和氨水反应产生NH3
将多余的硫酸加入氨水,反应时发热,氨水被分解为氨气,化学方程式为:H2SO4(硫酸)+2NH4OH(氨水)→2NH3(氨)+H2O+SO4-2(硫酸根)
五、用过氧化物和氨水反应产生NH3
将液体过氧化物溶液加入氨水,反应时发热,氨水被分解为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H2O2(过氧化物)+2NH4OH(氨水)→2NH3(氨)+2H2O
六、用硝酸和氨水反应产生NH3
将硝酸加入氨水,反应时发热,氨水被分解为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HNO3(硝酸)+2NH4OH(氨水)→2NH3(氨)+H2O+NO3-1(硝酸根)
以上便是实验室制备NH3的六种化学方程式,由此可见,制备氨气的方法非常多,除了上面介绍的那六种实验室常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例如电解、汞催化等,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成本考虑。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三种原理制取氨气的三种原理如下:1. 氮气和氢气催化合成法:这种方法通常使用铁、铑、钼等金属作为催化剂。
首先,通过干燥和脱氧剂处理,去除气体中的水分和氧气。
然后将氮气和氢气从两个独立的容器中引入反应器中,与催化剂接触。
这个反应需要高压和高温,一般在300-500摄氏度和150-300大气压下进行。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分子被裂解,并重新组合成氨气,反应式为N2 + 3H2 →2NH3。
此方法具有高效且化学纯度高的优点。
2. 化学吸收法:该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氮气转化为氨气。
首先,在低温下制备一个含有催化剂的吸收液,并将该吸收液倒入吸收装置。
然后,氮气被通入装置,通过吸收液进一步处理。
在吸收液中,氮气与溶液中的氧化剂(如铁氰化钾、硫酸铁等)发生反应,生成氨气。
反应式为N2 + 8H2O + 8Fe(CN)6 →6NH3 + 8Fe(CN)6 + 4OH-。
随后,氨气可以被从吸收液中分离出来,并进一步提纯。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规模实验室制备氨气,并且相对简单易行。
3. 筛分吸附法:该方法是将氮气和氢气通过特定的吸附剂筛分,从而分离出氨气。
吸附剂通常是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的物质,如活性炭或分子筛。
首先,氮气和氢气混合物被引入吸附剂层,其中氮气优先被吸附,而较容易通过的氢气则被分离出来。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吸附剂层中的氮气会达到饱和状态,此时需要将吸附剂加热,以脱附并收集氨气。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适用于小规模实验室制备氨气,但需要周期性的吸附与脱附过程,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这三种制取氨气的原理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催化剂和吸附剂的选择,以及气体的处理和分离步骤,以确保制备的氨气纯度和产量满足要求。
实验室制备氨气化学方程式实验室制备氨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常用于教学和研究领域。
氨气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制备氨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铵盐和碱的反应生成氨气。
一种常用的制备氨气的方法是通过铵盐和碱的反应。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NH4Cl + NaOH → NH3 + NaCl + H2O在这个反应中,铵盐NH4Cl和碱NaOH反应生成氨气NH3、氯化钠NaCl和水H2O。
这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铵盐中的氨根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氨气。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漏斗、试管、热水浴等。
2. 将一定量的铵盐NH4Cl称入烧杯中。
3. 将一定量的碱NaOH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得到NaOH溶液。
4. 将NaOH溶液缓慢滴加到含有铵盐的烧杯中,同时用漏斗收集生成的氨气。
5. 在收集氨气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NaCl溶液,以吸附残留的氨气。
6. 经过一段时间,收集到足够的氨气后,将试管封闭。
这个实验过程中,铵盐NH4Cl和碱NaOH在水的存在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NH3、氯化钠NaCl和水H2O。
其中,氨气是无色气体,可以通过漏斗收集,而氯化钠溶液用于吸附残留的氨气,以避免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这种方法制备氨气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小规模的实验室制备。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制备氨气的效率不高,生成的氨气纯度较低。
总结来说,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 + NaOH → NH3 + NaCl + H2O。
这个反应通过铵盐和碱的中和反应生成氨气,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氨气的方法。
该实验步骤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小规模的实验室制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制备氨气的纯度较低,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处理。
实验室制取nh3方程式制取氨气(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实验,它在农业、工业和医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制备氨气的实验步骤和化学方程式,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通过氮气和氢气的直接合成,以及通过铵盐和碱反应生成氨气。
其中,通过氮气和氢气的直接合成制取氨气是最常用的方法。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步骤如下:步骤一: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需要准备一个齐次的反应容器,最好选择玻璃容器,以便观察反应过程。
同时,还需要准备一定量的氮气(N2)和氢气(H2)作为反应物,还需要氢氧化钠(NaOH)作为催化剂,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步骤二:装置实验装置将反应容器放置在实验装置中,确保装置的密封性,以防止气体泄漏。
可以使用橡胶塞或玻璃管连接器来确保密封。
步骤三:开始反应将一定量的氮气和氢气以适当的比例通入反应容器中。
在反应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催化剂。
催化剂的作用是加速反应速率,提高氨气的产量。
步骤四:观察反应反应进行时,可以通过观察反应容器中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进行。
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反应容器中逐渐产生白色烟雾,这是氨气的表现形式。
步骤五:收集氨气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收集产生的氨气。
可以使用气体收集瓶或气体收集袋来收集氨气。
同时,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气体泄漏和接触到有害物质。
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2 + 3H2 → 2NH3在这个方程式中,氮气和氢气经过反应生成氨气。
反应过程中,每一个氮气分子与三个氢气分子反应形成两个氨气分子。
制取氨气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操作要小心谨慎,确保实验室的安全;2.合理控制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催化剂的浓度等,以提高氨气的产量;3.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废气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制取氨气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气体的制备方法,还能为农业、工业和医药领域提供重要的化学原料。
通过掌握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和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氨气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实验室制取nh3方程式实验室制取氨气(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实验,可通过合成氨气的方法来制备。
下面将详细介绍制取氨气的实验步骤及反应方程式,并给出相关解释。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室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包括:氨气发生装置(由漏斗和烧瓶组成)、氨水(NH4OH)、浓盐酸(HCl)和烧杯等。
2. 将氨气发生装置装好,将漏斗与烧瓶上下颠倒安装,烧瓶中装入适量的氨水溶液。
3.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浓盐酸,然后将烧杯放入冷水中,使其保持低温。
4. 缓慢地将浓盐酸倒入氨水溶液中,同时观察烧瓶中是否产生气泡。
反应方程式:NH4OH + HCl -> NH3 + H2O解释:在这个实验中,氨气发生装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氨气发生装置由漏斗和烧瓶组成,烧瓶中装有氨水溶液。
当浓盐酸与氨水发生反应时,产生了氨气和水。
反应方程式表明,氨水(NH4OH)与盐酸(HCl)反应生成氨气(NH3)和水(H2O)。
这个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
盐酸是一种强酸,而氨水是一种弱碱。
在反应中,氨水的氨根离子(NH4+)与盐酸的氯离子(Cl-)结合形成氯化铵(NH4Cl),同时释放出氨气和水。
氨气在实验室中很容易观察到,它是无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烧杯中的浓盐酸需要保持低温。
这是因为反应是放热的,低温有助于控制反应速率,并防止产生大量的气泡溢出烧瓶。
制取氨气在实验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氨气广泛用于制备化学试剂、合成石油和煤气催化剂、制造肥料等。
此外,氨气还被用作冷却剂、氨气溶液(氨水)被用作清洁剂和消毒剂。
总结:通过上述步骤和反应方程式,可以在实验室中制取氨气。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将氨水与盐酸反应,产生氨气和水。
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浓盐酸是一种强酸,需小心操作。
制取氨气的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对于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和氨气的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氨常用铵盐与碱作用或利用氮化物易水解的特性制备:
2NH4Cl(固态) + Ca(OH)2(固态)===2NH3↑+ CaCl2+ 2H2O
Li3N + 3H2O === 3LiOH + NH3↑
实验室快速制得氨气的方法:
用浓氨水加固体NaOH制备氨气。
工业上氨是以哈伯法通过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化合而制成: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可逆反应)
△rHθ =-92.4kJ/mol
2氨气吸入的危害表现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喉痛、发音嘶哑。
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
严重时可咯血及肺水肿,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音。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氨气的基本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掌握实验中常用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介绍实验室中常用的制氨气的方法,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等。
2. 氨气的性质:介绍氨气的基本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3. 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选用、试剂的准备、实验过程等。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防止气体泄漏、佩戴防护装备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相关理论知识。
2. 采用演示法,进行氨气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操作,并解释实验现象。
3. 采用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铵、氢氧化钙、水等。
3. 防护装备:防护眼镜、手套、口罩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 讲解理论知识:讲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相关理论知识。
3. 演示实验:进行氨气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操作,并解释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6. 安全防护教育: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防止气体泄漏、佩戴防护装备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解释。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