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物】鱼类基因“小型化”!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改变物种进化进程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格鲁斯特大学科学家亚当-哈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其它物种的进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诸如商业捕鱼、狩猎等人类活动以及杀虫剂和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物种进化出现了许多戏剧性的进化。
当你坐在餐桌前准备享用一顿美味的烤鸡大餐时,你可能根本不会联想到物种进化问题。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异样。
那些又粗又脆的胡萝卜、香嫩美味的鸡肉、外观看起来又红又亮的西红柿明显与它们天然祖先有很大的差异。
那些圈养的家畜和种植的农作物往往都是在我们人类的影响下进行了人为的选择,如口味和大小等方面,从而导致动物和植物的后代与祖先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基因频率。
这种基因的变化就是进化,而上述所说的进化则来自于一个被称为“人工选择”的过程。
事实上,程序基本相同。
两者的区别在于,人类有意选择个体进行喂养和繁殖,而自然选择的压力来自丛林法则和适者生存。
例如,雌性当然不愿意与劣等雄性交配。
只有这样,一些个体才有可能繁育出高质量的下一代,而其他劣等个体很少有机会繁育后代。
如果这种可以促进父母提高繁殖能力的性状符合遗传标准,那么他们的后代将继承这种性状,这也将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工选择压力都是人为故意的。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活动无意间对物种进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种“非自然选择”同样促进了物种的进化。
由我们人类活动引起的最著名、最重要的“非故意进化”案例当属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向细菌施加了巨大的进化压力,任何能够抵抗住抗生素压力的细菌都拥有巨大的优势,耐农药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非自然选择和进化的显著例子包括商业捕鱼。
通常,较大的鱼很容易在岸上捕获,而较小的鱼可以存活。
然而,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统计上的变化。
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Eric palcovacos解释说:“我们消灭了大鱼,它直接影响了学校里一个人的体型。
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2、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和命名者3、荷兰磨镜技师: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的观察了动植物的细微结构,但是并没有用“细胞”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6、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大胆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暗)-脂质(亮)-蛋白质(暗)三层结构构成的。
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帕兰札尼: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一种叫“酵酶”的物质。
13、美国科学教萨姆纳:证明酶是蛋白质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15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称之为叶绿体),而不是整个细胞中。
1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是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9、1880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课程标准1.阐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阐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素养达成设疑激趣大熊猫和冷箭竹形态迥异,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如果让你提供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将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夯基提能·分层突破——互动·探究·智涂探究点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请仔细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问题。
1.19世纪建立的细胞学说,它的内容是否阐明了所有生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2.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3.细胞学说中的“一切动植物”能改为“一切生物”吗?请说明原因。
4.新细胞只能通过老细胞分裂产生吗?5.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运用的是完全归纳法还是不完全归纳法?[易错提醒](1)显微镜种类混淆:细胞学说的建立依赖于光学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而不是电子显微镜。
(2)一切动植物并不是一切生物。
生物除了动植物外,还包括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等。
其中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而没有体现差异性。
(4)新细胞的来源是分裂产生的,而不是“从细胞内部产生的”。
(5)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为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细胞学说不是发现细胞的科学家创立的。
(6)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
1.人类认识细胞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显微镜的发明开启了人类窥探微观世界的大门,使人们发现和认识细胞成为可能。
在过去的300多年中,随着细胞学研究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细胞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2.细胞学说的三个“未涉及”和两个“统一”(1)三个“未涉及”①未涉及原核细胞。
②未涉及病毒。
③未涉及生物或细胞间的“差异性”。
(2)两个“统一”①统一了“动植物”——均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统一了“细胞”——均有自己的生命又对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沃森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与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
19682007年间,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带领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2012年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大人物之一,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著作。
1928年4月6日,詹姆斯·杜威·沃森于出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小时候的他十分聪明好学,经常喜欢问为什么,但往往简单的回答还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沃森通过阅读《世界年鉴》记住了大量的知识,因此在参加的一次广播节目比赛中获得“天才儿童”的称号,同时赢得100美元的奖励,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双筒望远镜,专门用它来观察鸟,这也是沃森和他爸爸的共同爱好。
由于天赋异禀,1943年夏天,沃森就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费奖学金并以资优生的身份进入了芝大的实验四年制大学,主修动物学。
1947年,他获得了动物学学位。
在这几年中,他曾读到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科普名著《何谓生命》,深深地被控制生命的基因和染色体吸引住了,童年时代的观鸟兴趣也渐渐转变为学习遗传学的强烈渴望。
这于他在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动物学博士学位时,如愿以偿。
在印第安纳大学,沃森加入了萨尔瓦多·卢里亚等人的“噬菌体集团”,正式涉足遗传学的研究,受到这个集团的影响,沃森开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载体。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
这四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
(每日一练)通用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走进细胞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C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
魏尔肖提出“一切新细胞来自老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者,A错误;B、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B错误;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C正确;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而不是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2、下列对归纳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例外B.归纳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C.归纳法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D.用完全归纳法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一定要调查到每种植物答案:D解析: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
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
A、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例外,例如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就不准确,如植物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A正确;B、归纳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B正确;C、归纳法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C正确;D、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用完全归纳法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不需要调查到每种植物,D错误。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生物科学发展史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
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
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必修本第一册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P3)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
(P32)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P41)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举例说明我国科学家在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徐国良,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生物系,1993年获德国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暨柏林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并担任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招聘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我国表观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徐国良研究员在“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以及“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等领域有着一系列国际前沿和领先的成果。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TWAS 2013年度生物学奖、2014年度陈嘉庚生物科学奖、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1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担任Development期刊编辑顾问,J Biol Chem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编委。
潜心科研,学术成果丰硕徐国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表观遗传学重大问题的前沿性探索,在“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以及“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在Science、Nature、Cell、Cell Stem 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28篇。
他引超过5000次,通讯作者论文他引超过2000次。
近年来,徐国良研究员在DNA去甲基化发生的分子机制领域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突出贡献:1)首次发现5-甲基胞嘧啶酶促氧化介导DNA去甲基化的分子通路。
2)揭示了受精卵中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3)揭示了DNA氧化去甲基化为体细胞重编程所必需。
4)揭示了DNA氧化去甲基化在小鼠神经发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
5)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6)发现一种新的DNA修饰,通过表观遗传作用调节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
回顾细胞遗传学的若干历史事件(一、二、三),邱幼祥,生物学通报,1998,33(9-11),41~42;47~48;40~41X射线衍射与分子生物学发展,任衍钢等,生物学通报,1998,33(1),43~44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薛天烈,生物学通报,1998,33(5),41--------------------------------------------------------------------------回顾细胞遗传学的若干历史事件(五).邱幼祥.生物学通报,1999,34(1)42-43科学史与生物学教学.王立乾.生物学通报,1999,34(2),30-31对孟德尔定律被埋没35年的看法.程明等.生物学通报,1999,34(2),41-42回顾细胞遗传学的若干历史事件(六).邱幼祥.生物学通报,1999,34(2),43-45中国近代生物学领袖, 刘学礼.科学中国人,1999,3,47-51明清动植物谱录中的生物学知识, 魏露苓.文献,1999,2,208-219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濬, 周亚非.文史知识,1999,3,65-70古生物分子遗传研究将在遗传所建成—国内开始大规模古代人群分子生物学研究, 记者.科学时报,1999年4月27日生物进化论的出路, 徐钦琦.科学时报,1999年4月27日谁首先发现了细胞. 韩贻仁.生物学通报,1999,34(4),40-41基因概念的发展. 周静等.生物学通报,1999,34(5),41-42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方向. 徐宜为等.科学中国人,1999,4,38-40远古的繁盛:辽西热河生物群. 徐星等.科学,1999,51(5),19-23《菌谱》表达的内容及其与食用菌发展的关系. 董心篁.生物学通报,1999,34(10),38-39一个氧化碳新发现的一种信使分子. 王天云.生物学通报,1999,34(12),40-40生物技术与生物战争. 王德彦.大自然探索,1999,18(4),118-123生物的新分类。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
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
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细胞生物学家。
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
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他的名言: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基因组学家。
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
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
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1、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相匹配的是()。
A.淀粉酶——肽键B.ATP水解酶——高能磷酸键C.限制酶——氢键D.解旋酶——磷酸二酯键【答案】 B2、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较多的现代生物技术,以及最新的生物科学研究成果,这符合教材内容选择()的思想。
A.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B.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C.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D.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 C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 C4、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内容时,为确保教学进度,教师只选择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这种做法违背的教学原则是()。
A.公平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答案】 A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答案】 B6、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和A.提纲式板书B.表格式板书C.综合式板书D.计算式和方程式板书【答案】 B7、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ATP都需要O2B.只要提供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CO2和ATP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D8、可用于筛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的是A.异丙醇沉淀试验B.酸化血清溶血试验C.酸化甘油溶血试验D.蔗糖溶血试验E.抗人球蛋白试验【答案】 A9、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答案在最后)[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内容和意义。
2.举例说出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阐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1.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内容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3.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4.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1)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2)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
(3)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判断正误(1)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生物都由细胞构成()(2)人体每个细胞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可以说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均由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4)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答案(1)×(2)×(3)×(4)×解析(1)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人是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只能独立完成部分生命活动,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由老细胞产生,但不一定是通过分裂产生,细胞融合等也可以产生新细胞,如受精作用。
(4) 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任务一: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及意义(1)科学家是如何获得证据来说明动植物体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的?提示科学家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并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施莱登和施旺只是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的组织,却归纳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