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十册《庄子之死》
- 格式:docx
- 大小:18.87 KB
- 文档页数:4
国学第十册第七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包括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等。
这些学说在中国古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儒家学说主张仁爱之道,提倡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忠诚诚信。
道家学说则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成”。
佛家学说则强调解脱生死之苦,追求涅槃的境界,提倡舍离世间的欲望,修身养性。
国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国学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和修养。
在当代社会,国学知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
第十册国学《庄子将死》不编排教学说教课程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读好文章。
2、明白庄子对死亡的看法,初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进程。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读好文章。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成语中,也有很多关于生和死,谁能来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1)出示:出()入()贪()怕()起()回()九()一()醉()梦()舍()忘()爱()恶()(2)指名回答。
(3)出示答案,齐读。
2、生命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生与死都是这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站点。
今天,咱们就一起跟随庄子来看一看他对于生死的观念。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通读熟1、(出示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将书本翻开至87页,自由朗读16课《庄子将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1)指名读。
(2)齐读。
2、读古文不仅仅要读正确每一个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来。
对照黑板上出示的停顿符号来读一读吧。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男生读。
(4)女生读。
三、读懂读好1、伟大的道家学派代表庄子即将要死了,他的弟子们都要厚葬他。
在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厚葬之风兴起,社会上开始出现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将大量奇珍异宝葬如坟墓的做法。
在这其中最近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兵马俑,秦始皇苦心经营,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
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虽然春秋时厚葬之风盛行,但是在当时,是不是人人都赞同对死人厚葬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庄子临终的时候对于厚葬会是什么看法呢?2、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用“Δ”标出文中人物。
用“—”画出庄子所说的话,用“=”画出弟子的想法和说法。
(2)运用注释搬家,文白对照的方法读懂课文,想一想庄子赞同厚葬吗?3、交流(1)文中的人物:庄子、弟子(2)谁来说说庄子赞同厚葬吗?庄子反对厚葬。
《庄⼦》释解(九七):庄周之死
本⽂选⾃《庄⼦·列御寇》。
【原⽂】
庄⼦将死,弟⼦欲厚葬之。
庄⼦⽈:“吾以天地为棺椁,以⽇⽉为连璧,星⾠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吾恐乌鸢之⾷夫⼦也。
”庄⼦⽈:“在上为乌鸢⾷,在下为蝼蚁⾷,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
【翻译】
庄⼦病危,⼀群弟⼦送终。
眼看抢救⽆效。
弟⼦们商量办后事,都主张葬仪规格要⾼,否则对不起敬爱的⽼师。
钱嘛,⼤家分摊。
病床上庄⼦说:“天地做我的棺椁,⽇⽉做我的双壁,星星做我的珍珠,万物做我的殉葬品。
超级葬仪早就给我准备好了,何必你们操办。
”
弟⼦们说:“恐怕秃骛和乌鸦啄⾷⽼师哟。
”
庄⼦说:“天葬给秃骛和乌鸦吃,⼟葬给蝼蛄和⽩蚊吃。
鸟嘴夺⾷喂⾍,岂不多事!”
【释解】
⾸先看庄⼦对死亡的态度。
庄⼦对死亡看的⾮常开,死是⼀种⾃然⽽然的事情。
有⽣必有死,有死⽐有⽣。
因此,死了就要返归⾃然,不必操办丧事。
庄⼦的弟⼦要给庄⼦厚葬,庄⼦拒绝了。
庄⼦⾮常幽默的说:让我天葬,秃鹫和乌鸦可以吃顿饱饭。
如果要是给我⼊⼟厚葬,那蝼蛄和⽩蚁岂不是也要吃我,何必要跟秃鹫和乌鸦抢⾷吃呢?
最近⾝边也有同学或⽗或母故去,我们真的到了这个要跟⽗母分别的年纪了。
庄⼦给我们树⽴了⼀个榜样,⽣死本来是⾃然⽽然的,不要逆着⾃然来看待⽣死,那样只能让⼈越来越痛苦。
诗中云:
亲戚或余悲,
他⼈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阿。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原文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庄子送葬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
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
①郢:楚国的都城。
垩(e):白垩泥。
慢:亦写作“漫”,涂抹的意思。
“垩慢其鼻端”是说白泥涂抹了他的鼻尖。
②匠石:人名,一个姓石的匠人。
斲(zhuo):用斧子砍削;“斲之”
是说用斧子砍削掉这绳翼大小的小白点。
③斤:斧。
成语“运斤成风”源出于此句。
④听;听任,随意。
尽垩:完全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⑤失谷:没有失去常态。
⑥质:对,这里指相互匹对的对象。
下同此解。
⑦夫子:指惠子。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1。
《庄子》之《浑沌之死》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浑沌之死》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
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选自《庄子·应帝王》。
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
②〔倏(shū)〕极快地。
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
③〔忽〕短暂的。
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
④〔时〕常常。
⑤〔相与〕相会,在一起。
⑥〔甚善〕非常和善。
⑦〔谋〕商量。
⑧〔德〕恩情。
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
⑩〔息〕呼吸。
(11)〔日〕每天。
【译文】
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
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_小学生国学知识集锦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国学历史知识1老子:中国的“哲学之父【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是楚国人,即今天的河南人,汉族。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聃(音单)”,传说他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曾担任过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专门向老子问礼。
老子的作品名叫《道德经》,又名《老子》。
这本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却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容,有朴素的辩证法。
这本书被译成一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广泛传播的古籍。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老子最初写的那个版本了,所以研究起来,也有很多问题。
【老子名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两个相邻的国家可以看得见,听得到对方国家的鸡鸣犬吠,但是两国之间的人直到老死也从不往来。
“小国寡民”的出处,就在于这句话。
小国寡民,并不是说老子排外、自闭,而是对一种淳朴民风的向往。
知足之足,常足。
解读:只有知道知足,才会经常感到满足。
有人曾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快乐和不快乐都是因为欲望所致。
有人锦衣玉食,觉得万事不称心如意;颜回身居陋巷,但是自得其乐。
经常对现在的生活心存感激,就很容易快乐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读: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驰骋。
柔能克刚,水滴石穿。
一个微笑能化解误会,一声问候能尽弃前嫌。
爱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所以爱能化解一切问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而存在,长和短相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赖,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这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每一个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庄子》(原文·注释·译文)目录:《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庄子·外篇·骈拇第八》《庄子·外篇·马蹄第九》《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庄子·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庄子·杂篇·寓言第二十七》《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庄子·杂篇·说剑第三十》《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庄子》全文和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塗。
适遇牧马童子,问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庄子》庄子(原文+注释+译文)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周·浑沌之死》注释,意译与解说《庄周·浑沌之死》注释,意译与解说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注释】①儵(shu)、忽、浑沌:皆为寓言中虚构的形象。
成玄英《庄子注疏》: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儵为有;北海是幽貌之域,故以忽为无。
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
【意译】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
儵和忽常常到浑沌管辖的地方相会,浑沌待他们很好。
儵与忽商量要报答浑沌的恩德,议论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它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出七窍吧!”他们每天为浑沌凿一窍,凿到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解说】作为《应帝王》的最后一段,本则寓言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但是浑朴的寓言形象本身却如同盈孚充溢的泉眼不择地而出,为读者提供了异常丰富而广阔的再造空间。
浑沌本是最自然的状态,一种完全和谐平衡的生态。
而儵与忽的一番美意本是想赋予浑沌以一种主观理想的面貌,然而,自然的生态平衡却从此被打破,完全的自然态遂告消亡。
这一情节所体现出的象征意味能启迪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根本性的问题。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类自觉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按人的主观意图、主观理想去改造自然,创造一个人类以为应有的世界,从而肯定自身的存在。
然而,这种活动本身,可能产生一种异化,就是说人类创造的世界,会反过来成为人类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否定力量。
当初自然平衡的生态被打破了,人化的世界开始无情地制约人类的创造活动,限制人类的发展。
如果人类仅仅像儵与忽那样凿完七窍了事,那么世界的前景所面临的只能是毁灭,所以人类在创造的同时又面临着一项异常艰巨的责任:重建自然、重建“浑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
道家学派庄子怎么死的妻子死了,庄子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伴侣。
他让内心的悲痛化为对生死的达观和对世俗礼制的蔑视,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
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后来,惠施死了。
庄子失去平生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学术对手,悲从中来,在写《天下》篇的时候,伤心往事,长想惠施,不知不觉为他写了五百余言,作为最好的纪念。
梓庆死了,也只是大哭三声。
再后来,庄子觉得自己真的要与造物者相游了,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庄子终于悠然而去,很有诗意。
庄子怎么看待生与死庄子对生死的态度,为常人不解。
他不怕死,坦然面对。
在他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
他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是上天送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他的弟子担心:说怕老鹰、乌鸦吃了老师。
庄子却说,以天地为棺材,会被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这样不是偏心了吗一个人能坦然面对生死,确实体现出了境界。
但是,对亲人的亡故,尤其是跟自己生活了多年的老伴,也坦然面对其生死的话,可能就太绝情点了吧庄子真是做绝了,老婆去世了,他不但不哭不伤心,反面鼓盆而歌。
他的朋友惠施看不惯,质问他,他却讲了一番生命由生到死运行的道理。
且看庄子认可的道理是什么样的。
庄子说,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
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他告诉惠施,他经过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感知到这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正常,所以就对老婆的死不伤心了。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十册】
《庄子之死》教学设计
一、课前温故
1、这个月,我们在晨读时间通过“素读”的方法(板书:素读),学习了第四单
元的前三篇。
让我们还是用“素读”的方法来温习已经学过的课文。
2、出示:
《藏天下于天下》
《许由辞帝位》
《马蹄》
师引导,生素背。
师:论述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藏天下于天下。
叙述了尧让帝位,许由不受,许由辞帝位。
叙述了人类治马对马的伤害,马蹄。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庄子思考关于人与物的存在状态的问题,他提倡要顺其自然。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庄子将死)
二、节奏诵读
1、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为了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厚葬
之风兴起。
人们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将大量的奇珍异宝和死者一起埋入坟墓。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厚葬之物。
虽然春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但在当时,是不是人人都赞同对死人厚葬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2、庄子临终前,对厚葬会是什么看法呢?我们在素读中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了
解,来,展示一下我们素读的效果。
《庄子将死》一、二。
素读法集体背诵《庄子将死》。
3、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通过素读,已经都会背了,了不起,仅仅一个学期,
大家素读的能力提高很快。
但是学国学、读经典,可不是这样就足够了的。
我们还要读出节奏和停顿。
(1)静心细听,根据诵读标画停顿。
师播放朗读。
(2)自由练习,读出节奏与停顿。
(3)同桌互相检查节奏与停顿。
(4)同桌推荐读。
(我想推荐×××,因为他读的……)
(5)我想听××读。
(由师开始指名读,学生再指两人读)
(6)集体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理解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标出文中人物;用“——”画出庄子所说的话;用“~~~~~”画出其他人物的话。
(2)运用注释搬家,文白对照的方法读懂课文,想一想:庄子赞同厚葬吗?2、文中的人物有?(板书:庄子、弟子)
师生对读。
我们师生配合着读读,看看刚才画对了没有。
教师读弟子,生读庄子。
男女生对读。
互换对读。
4、谁来说说,庄子赞同厚葬吗?
(1)庄子反对厚葬。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賫送。
无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借助图片理解:棺椁:外棺,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连璧:价值连城的碧玉。
珠玑:珍珠,圆为珠,不圆的为玑。
(2)引读品情:
A、课文讲的就是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但庄子却要~生接读
B、是呀,天地万物,大自然的一切就是我最好的陪葬品呀,何必破财厚葬,真乃
多此一举!再来读读这句。
大家一起读。
C、你们觉得转子听了弟子们先要厚葬他的话,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指名三人读此句)
(3)听了老师的反驳,弟子们说——出示句子: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师:弟子在担心什么?
生:担心乌鸦和老鹰会啄食先生的遗体呀!
师:弟子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心急、谦恭)一起读一下。
(4)庄子更生气了,他激动的再次反驳——(生)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师:对呀,与其这样偏心,何不顺其自然呢?再读(生)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师:在庄子看来,生命的一切自然而然,何须人为地进行修饰,他——反对厚葬,顺其自然(出示)
(5)谁来帮我把这八个字写到黑板上。
指名学生板书。
(6)孩子们,在那个所有人都想把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到坟墓,死后继续享受的古代,庄子却又有这样的思想,你此时对庄子产生怎样的情感?来!带着你此时的心情,再来读文。
三、拓展积累
1、我们可以说,庄子的一生绚烂如夏花,他的一生呀,有那么多深刻的思想,一
生之中,他思考过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他的这些思考,今天成为了一个民族的遗产,成为了整个人类的遗产。
但是,时光荏苒,就是这样一个哲人,他也会迎来他的暮年,面对死亡。
庄子晚年时,陪伴他一生的妻子死了,庄子在他妻子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表现?
2、播放故事《庄子鼓盆而歌》
3、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只是生命的不同形态而已,既不值得破财厚葬,也不值得过分悲伤痛苦。
4、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近代的陶渊明在《形影神.神释》中这样写道:出示
学生尝试朗读
5、孩子们,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视死如归”,还有一个成语叫做“人生如梦”,我们知道,这两个成语都是庄子为我们创造的。
人在面对死亡时,就要直面死亡带给我们的恐惧,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思想,来消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对死亡进行美化,进行升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庄子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思想,他给我们建立了一种生死观,让我们在死亡面前保持一种潇洒的风度和英雄气概。
视死如归就是一种态度,而人生如梦就是一种认识,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很潇洒,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很深刻。
视死如归体现了我们面对死亡的风度,人生如梦显示了我们洞察人生的智慧,这就是庄子的思想给我们的巨大贡献。
或者:生命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当我们把生命当做一次有意义的旅行,你会发现景色的美丽,沿途的的风光都值得我们珍惜。
6、几千年来,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西汉的(引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
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郭沫若)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再来看看,在当代一个小女孩的生死:河北女孩捐献眼角膜
看完这个视频,我们看到了小女孩在死亡来临时他的做法,我想着就应该是庄子思想的发扬吧。
四、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