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二中2020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 8 周早读资料 语文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41 KB
- 文档页数:3
2020-2021学年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2020年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2020高三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答案【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张冠李戴,“记录下了70年来感动中国的温暖底色”的主语为电影《决胜时刻》,而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中国革命历史电影;B项,强加因果,“正视历史”与“做出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这就要求在该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必须正视历史、坚持真实,既细心地重构往事,又能做出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 D项,“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曲解文意,原文第七段说“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属于逻辑前提,不能删去。
故选C。
【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本文并不属于“总-分-总”结构,最后一段并非对全文的总结。
故选D。
【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B项,《周恩来在延安》“艺术性超过了《决胜时刻》。
”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故选B。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河北衡水中学2020 届高三下第八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近日,电影《决胜时刻》的热映让观众循着领袖伟人和无数英雄的足迹,回溯了那段关乎民族命运的不寻常岁月,记录下70 年来感动中国的温暖底色。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发展,为塑造民族品格和传播国家形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原真实的历史,在史学领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作为电影,要在艺术化的创作中加入想象,似乎就很难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那如何让革命历史以电影艺术的呈现打动观众呢?在《决胜时刻》里,观众看到的不是扁平的历史叙事,而是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真实历史人物支撑起的精彩故事。
《决胜时刻》的突破,就是让历史重新在大银幕上获得逼真的再现,让观众在大银幕上走近历史,感受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电影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凡是你所能想象的,影像都可以帮你呈现。
革命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可以还原革命历史,也可以实现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这就要求在该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必须正视历史、坚持真实,既细心地重构往事,又能做出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革命历史电影当中的历史不仅是真实历史的证据,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材料。
史诗性作品不仅要关注往事再现的忠实性,也要关注对这些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合理想象的自由。
如在《决胜时刻》中,创作者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以往同类型题材作品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而是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历史上的普通人,用人物的命运来映射时代变迁。
虽然历史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让他们随着电影一同走进那个年代,回望那段历史。
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 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
影片中,周恩来在曹大娘家中,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
2020年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
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
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
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
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
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
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
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
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
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
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
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
2020年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从荒漠来冯苓植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
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
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
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
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
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
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
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
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
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
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
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
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
河北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第八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日,电影《决胜时刻》的热映让观众循着领袖伟人和无数英雄的足迹,回溯了那段关乎民族命运的不寻常岁月,记录下 70 年来感动中国的温暖底色。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发展,为塑造民族品格和传播国家形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原真实的历史,在史学领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作为电影,要在艺术化的创作中加入想象,似乎就很难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那如何让革命历史以电影艺术的呈现打动观众呢?在《决胜时刻》里,观众看到的不是扁平的历史叙事,而是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真实历史人物支撑起的精彩故事。
《决胜时刻》的突破,就是让历史重新在大银幕上获得逼真的再现,让观众在大银幕上走近历史,感受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电影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凡是你所能想象的,影像都可以帮你呈现。
革命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可以还原革命历史,也可以实现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这就要求在该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必须正视历史、坚持真实,既细心地重构往事,又能做出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革命历史电影当中的历史不仅是真实历史的证据,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材料。
史诗性作品不仅要关注往事再现的忠实性,也要关注对这些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合理想象的自由。
如在《决胜时刻》中,创作者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以往同类型题材作品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而是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历史上的普通人,用人物的命运来映射时代变迁。
虽然历史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让他们随着电影一同走进那个年代,回望那段历史。
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 22 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
影片中,周恩来在曹大娘家中,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9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
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
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
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衡水二中2020届高三语文4.6周测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文明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而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
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
“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
从《论语·尧日》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日》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
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
在先秦早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
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
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周易》乾卦《彖》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
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和日常,知和日明”。
以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为具体内容的“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2020 届衡水二中高三下学期语文早读资料(第 1 周)一、情景式默写(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4.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 ,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5.《劝学》中,荀子通过“,。
”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
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很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从文中“,,。
”可见。
8.《劝学》中,荀子用“,。
”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9.《劝学》中,“,。
”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10.《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
”这一做人的道理。
11.荀子在《劝学》写到,“ 骐骥” 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
”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二、成语积累001.哀鸿遍野灾民多 002.安步当车从容行 003.安贫乐道名利淡 004.安如磐石局势稳 005.安时处顺安现状006.安土重迁恋故土 007.安之若素不惊慌 008.按部就班守陈规 009.按图索骥守成规 010.暗度陈仓造假象011.黯然销魂人沮丧 012.嗷嗷待哺人饥饿 013.八面玲珑人圆滑 014.白驹过隙时飞逝 015.白璧微瑕小缺点016.白云苍狗变化快 017.百里挑一才难得 018.百无聊赖人空虚 019.斑驳陆离色彩杂 020.班荆道故叙旧情021.坂上走丸情势急 022.包罗万象内容多 023.抱残守缺人保守 024.抱薪救火方法错 025.暴虎冯河人鲁莽026.暴戾恣睢人残暴 027.暴殄天物糟蹋物 028.杯弓蛇影妄自惊 029.杯水车薪力量小 030.悲天悯人怜惜人031.奔走呼号求支持 032.本末倒置主次倒 033.笔走龙蛇字雄健 034.鄙夷不屑态度傲 035.筚路蓝缕创业艰036.蔽明塞聪拒接受 037.敝帚千金很珍惜 038.敝帚自珍不自弃 039.鞭辟入里文深刻 040.便宜从事懂变通三、美文荐读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2020 届衡水二中高三下学期语文早读资料(第 3 周)一、情景式默写(三)《师说》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二、成语积累081.不易之论好意见 082.不足为训不效仿 083.步履维艰做事难 084.步人后尘无创新 085.蚕食鲸吞吞并快086.惨淡经营费心思 087.沧海横流社会乱 088.沧海桑田变迁大 089.沧海一粟真渺小 090.沧海遗珠才埋没091.草菅人命虐杀人 092.侧目而视人愤怒 093.参差不齐有差别 094.曾几何时时间短 095.曾经沧海阅历深096.差强人意还满意 097.超尘脱俗不一般 098.长袖善舞善钻营 099.尝鼎一脔全部知 100.陈陈相因老一套101.陈词滥调无新意 102.晨钟暮鼓警醒人 103.尘埃落定事定局 104.瞠目结舌人窘迫 105.诚惶诚恐人谨慎106.城下之盟不平等 107.持平之论话公正 108.叱咤风云威力大 109.充耳不闻拒绝听 110.崇论宏议见解高111.抽薪止沸全解决 112.踌躇满志人得意 113.出类拔萃人出众 114.出人意表事突然 115.出奇制胜好效果116.出神入化技艺高 117.出水芙蓉女丽质 118.除恶务本彻底除 119.处心积虑蓄谋久 120.怵目惊心人震惊三、美文荐读学会欣赏(这篇范文使用了题目与论点一致的命题方法,也可以按另一种方法命题为《谈谈欣赏》)为什么家长一再的训斥也改不掉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老师不断的指责也纠正不了学生的错误?为什么同学之间总是出口伤人,苦痛半天?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日渐昌明的时代却苦闷得如同跋涉于繁华的沙漠?(这一段用三个疑问句提出了一些很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衡水二中2020 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早读资料(第 11 周)一、情景式默写1.《孔子语录》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语录》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语录》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语录》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语录》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语录》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语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8.《孔子语录》中,孔子论证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语录》中,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生活中表达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孔子语录》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 届衡水二中高三下学期语文早读资料(第 19周)一、情景式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4)《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二、成语积累41韦编三绝太刻苦 42 白驹过隙时间快 43 振振有词强夺理 44 庆父不死制动乱 45 谦谦君子有礼貌46浅尝辄止重表面 47 倚马可待文思敏 48 如丧考妣死父母 49 同舟共济共患难 50 万人空巷真热闹51穷形尽相文细腻 52 骇人听闻真正怕 53 首当其冲遭头炮 54 相敬如宾是夫妻 55 鳞次栉比屋多齐56不名一文是贫穷 57 弹冠相庆是小人 58 沆瀣一气是小人 59 以邻为壑嫁祸人 60 城下之盟受屈辱61粉墨登场坏人上 62 望其项背可赶上 63 耳提面命老教少 64 十室九空人口少 65 微言大义意义深66如履薄冰心谨慎 67 噤若寒蝉不敢声 68 炙手可热有权势 69 安步当车好闲适 70 目无全牛技艺熟71甘之如饴苦中甜 72 不以为然不赞同 73 天马行空诗书文 74 登堂入室讲学问 75 美轮美奂指房屋76执迷不悟不省悟 77 不翼而飞找东西 78 不胫而走是消息 79 殚精竭虑要学习 80 鸡肠小肚心胸狭三、作文指导倡议书,指的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
2020 届衡水二中高三下学期语文早读资料(第 8 周)一、情景式默写1.《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的缘故。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指出老师职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反问道出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8.在《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10.韩愈在《师说》中以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的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二、成语积累281.剑拔弩张势逼人282.间不容发形势急283.见微知著知趋势284.见异思迁不专一285.渐入佳境逐渐好286.江河日下慢慢坏287.江郎才尽才枯竭288.匠心独运构思巧289.交辉相映好景象290.胶柱鼓瑟不知变291.矫揉造作过分装292.矫枉过正做过头293.桀骜不驯人倔强294.捷足先登行动快295.津津乐道说不停296.金科玉律信条严297.紧锣密鼓在筹备298.噤若寒蝉不敢说299.泾渭分明界限清300.惊世骇俗言行怪301.精卫填海不畏难302.敬谢不敏婉推辞303.久假不归借不还304.举手投足不费力305.举重若轻能力强306.绝无仅有物稀少307.开诚布公人真诚308.开门揖盗自招祸309.开源节流多增收310.开宗明义阐宗旨311.侃侃而谈从容说312.慷慨解囊不吝啬313.克己奉公心为公314.恪尽职守尽职责315.空谷足音音信来316.空穴来风无根据317.苦心孤诣苦钻研318.脍炙人口赞诗文319.老气横秋无朝气320.乐不思蜀乐忘归三、作文指导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今年,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70 周年。
70年,时光带走了许多,也带来了许多。
从泥泞的土路到平整的柏油路,从吃不饱到减肥茶,从笔墨书信到智能手机,从遥望天空到载人航天……你可曾了解那些沧桑巨变的细节、那些改天换地的故事;可曾思考是什么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或感悟,使共和国一百周年时的青年人读到你的文章,能从一个角度了解历史,了解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立意】正确立意:1.追梦时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2.笃步前行,奋斗不止。
3.扬奋斗之帆,逐复兴之梦。
4.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核是创新。
5.奋斗铸造美好。
6.初心不改,奋斗正当时。
7.时代精神决定时代命运。
8.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9.争做时代弄潮儿。
10.科技创新,造福中国。
11.改革创新,铸造时代辉煌。
12.做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梦人。
13.弘扬开拓精神,争当时代先锋。
14.弘扬铁人精神,勇做时代排头兵。
15.继往开来,勇敢开拓。
16.自强不息,拼搏创新。
片面或错误立意:1.多难兴邦2.弘扬大国工匠精神3.吸经验教训,展大国风范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坚持文化自信【优秀范文】奋斗青春追梦时代(标题简洁,用八个字四个词精准体现审题,切中要害。
)亲爱的青年们:(称呼顶格写起,后用冒号,符合书信要求。
若下一行空两格写上问候语如“你们好!”则更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共和国七十华诞仿佛还在昨日,今便已是百年诞辰。
或许属于我的时代已成过去,但那段奋斗的追梦年华依然沸腾于心,不禁想与你们分享那岁月。
(开头对象感、对话意识明显,落实了“使共和国一百周年时的青年人读到你的文章”的要求,完成了一个重要的“驱动任务”。
“或许属于我的时代已成过去,但那段奋斗的追梦年华依然沸腾于心”呼应标题,强调本文论点。
“不禁想与你们分享那岁月”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我们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我们的时代精神是奋斗精神。
改革的号角引领着我们奋斗、前进。
七十年前,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雨便滋润了大江南北。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大漠,我们的国家一步步打开大门迎接世界。
电视机、手表、汽车接踵而至,飞入寻常百姓家。
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荒芜的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大都市。
老百姓从吃不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发展的美好的生活需要。
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天比一天热闹。
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
而在世界上,中国更是真正“站了起来”、强了起来。
我们有蛟龙下海、神舟探月,有时速三百五十公里的“复兴号”,有世界第一的量子卫星“墨子号”,我们有看得最远的望远镜“FAST”天眼。
这一切都离不开两个字——奋斗。
正如晚清留学生羡慕外国车水马龙一样,如今的我们也迎来大变革:我们也有了令人羡慕的“大国名片”。
听从时代浩浩汤汤之大潮,顺应改革的号角,年轻的人们,接过奋斗的接力棒,你们准备好了吗?(这一部分是主体部分第一层,段首句“我们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为分论点一。
作者擅长用比喻、引用、反复、对比等手法,语言概括力强,意蕴丰厚有张力,生动形象。
后半段用重笔介绍“站了起来”的中国的种种令人羡慕的变革表现。
)我们的时代是追梦的时代,我们的时代精神是奋斗精神。
七十年艰苦追梦路漫漫,不觉回首遍地花开。
伟大的变革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赤子的追梦奋斗。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美苏早已展开“星球大战”逐鹿太空时,中国却只能遥望天空做着“航天梦”,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从此我们先是有了“东方红”卫星,不久又迎来了“神舟”载人飞船,再到如今“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
我们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中国人不仅在太空留下了身影,还骄傲地向世界证明:中国是第一个登陆月背的国家。
或许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已实现,但请年轻的人们不要忘却了那个追梦的时代,还有那用青春浇灌共和国梦想之花的前辈们。
(这一部分是主体部分第二层,段首句“我们的时代是追梦的时代”为分论点二。
用对比手法,表达追梦时代志士先贤的爱国情怀和强国表现。
呼吁年轻的人们勿忘实现伟大变革的前辈。
)奋斗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永远的使命。
生命不息,奋斗不息。
奋斗筑造我们的时代。
可曾想过,是什么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是天时地利,不,是奋斗不息!中华民族从来生于忧患,从来勇于面对多灾多难,但正因为奋斗,我们战胜洪水,战胜病疫。
正因为奋斗,我们让滚滚黄沙成绿洲。
没有那些笃志创新的“科技先锋”,没有那些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以及无数坚守奋斗的人们,哪得如此成就?奋斗吧,青年们,让我们拉起袖子加油干!创造更辉煌的未来!(这一部分是主体部分第三层,段首句“奋斗是我们永远的使命”为分论点三。
本段用设问句巧妙地诠释了“是什么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之问。
多重间隔反复句“正因为奋斗,我们战胜洪水,战胜病疫。
正因为奋斗,我们让滚滚黄沙成绿洲。
没有那些笃志创新的“科技先锋”,没有那些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以及无数坚守奋斗的人们,哪得如此成就”,使内容充实丰满。
段尾新时代领路人的金句,时代感鲜明,口号响亮,有感召力!)我的时代在那头,你的时代在这头,中间连接着奋斗。
年轻的人们,你们了解了我们的时代,那你们准备好迎接你们的时代了吗?(这一部分是结尾部分,仿用余光中诗句,表达你我关联,拳拳之心呼唤后辈要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
)(正文后,若能写上祝福语,如“祝青年们:梦想成真,幸福美好,未来更辉煌!”则既总结了全文,又完美了书信格式。
)一个你们的前辈2019 年 3 月(右下对齐落款内容,先是写信人,后是日期,符合写作任务要求及书信格式要求。
)四、作文素材01 于敏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 年 8 月生,2019 年 1 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
02 申纪兰1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 年 12 月生,山西平顺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2)因造玉清宫 (《雁荡山》)__________________全国人大代表。
她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
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110.知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__________________“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