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一种能量转换,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物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碳化物、碳硼烷、羰基金属、不含M-C键的金属有机配体配合物,部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M-C键的物质)等主要在无机化学中研究的含碳物质。
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指含有叶绿素的非单细胞植物。
通常可以理解为显绿色的植物。
绿色植物的叶、茎中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实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时释放出氧气及能量。
动物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必须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人类的食物绝大多数直接(粮食蔬菜水果)或间接(肉类)都来自绿色植物。
占人类能源绝大比例的石油、煤炭、天然气也主要来自远古绿色植物。
木材供我们建造居室,棉麻供我们制衣,很多植物还可以直接入药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物。
总而言之,人的生活绝对离不开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有树、草、藻类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笔记
以下是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笔记:
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部位: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和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过程:
1. 光反应阶段:在光的作用下,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将水
光解为氧气和还原氢,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 ATP 中。
2. 暗反应阶段:在无光的条件下,叶绿体中的酶利用光反应阶段
产生的还原氢和 ATP,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实质: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意义:
1. 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为自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2. 转化并储存太阳能: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3. 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地球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对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光合作用实质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一种能量转换,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光能和热能的作用就是促使反应发生,可以说是提供这些反应的所需能量,和提供给植物足够的动力来泵取土壤中和空气中的所需物质。
光合作用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的意义一、完成了物质转化: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
二、完成了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自然界中的能量源泉。
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过程(一)光反应:1、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上。
2、条件:光照、色素、酶等。
3、物质变化:叶绿体利用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成[H]和O2,同时促成ADP和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
4、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二)暗反应:1、场所: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2、条件:多种酶参加催化。
3、物质变化: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
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的应用(1)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开发的作物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技术(GPIT),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解决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难题。
那中元开发的GPIT技术率先解决了这一难题,据西藏、云南、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自治区试验结果,使用GPIT技术,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可分别提高50%至400%以上。
(2)模拟大气电场的空间电场在提高温室内作物、大田作物的光合效率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空间电场生物效应之一是植物在空间电场作用下能快速吸收二氧化碳并提高根系的呼吸强度。
苏教版生物7年级上册第六章第3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一、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
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30%左右。
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
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二、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淀粉,以供植物及动物作为食物的来源。
叶绿体由于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因此叶绿体可以说是阳光传递生命的媒介。
三、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因此它们必须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
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它们将利用阳光的能量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
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内部的叶绿体。
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有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葡萄糖,同时释放氧气。
四、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能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
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上进行的。
五、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没有光能也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的。
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六、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制造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据估计,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四五千亿吨有机物,这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每年工业产品的总产量。
所以,人们把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比作庞大的“绿色工厂”。
八道泉中学 姓名 1班级 2知识点三: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___。
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该实验控 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___。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___和___。
光合作用反应式:___。
光合作用通过___,利用___,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___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 +条件 产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步骤: 、讨论:① 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 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③ 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脱色时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④ 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注意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1) (2)思考: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用的方法是 。
总结:以上两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
探究问题二、光合作用的原料1、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见课本56页。
思考:柳树增加的重量是从哪里来的?土壤减少的是什么? 2、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具体探究过程见57页,该实验的变量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比 到达标记处的时间短,得出的结论是 。
3、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了二氧化碳还有 。
4、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主要是 ),并且释放 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场所:【课堂练习】1.下列植物不含有叶绿素的是 ( )A. 青椒B. 黄瓜C. 韭黄D. 蒜苗 2.将绿色水草放在金鱼缸里的主要作用是 ( ) A. 增加养料 B. 增加氧气C. 保持水清洁D. 美化鱼的生活环境3.下列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组生物是 ( ) A .地钱和蘑菇 B. 松树和柳树C. 草履虫和酵母菌D. 细菌和各种昆虫4.生产上常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采取多种措施,以提高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
衔接点0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选择题1.光合作用的实质是()A.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B.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答案】D【解析】由概念可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2.以下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相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叶片的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可以形成对照B.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C.叶片脱色经漂洗后,滴加碘液,遮光部分变蓝D.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答案】C【解析】A.生物探究实验一般是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叶片的遮光部分与暴露部分只有一个变量光照,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可以形成对照,A正确。
B.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为了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必须先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才能验证叶片内的淀粉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制造的。
因此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B正确。
C.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制造淀粉,因此叶片的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而叶片的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色,C不正确。
D.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变成黄白色,点上碘液后就容易看出是否变蓝),D正确。
3. 下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各步骤的解释错误的是A.步骤①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变量为光的对照实验C.步骤③目的是溶解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答案】D【解析】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①消耗叶片原有淀粉,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A正确;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B正确;步骤③酒精能溶解叶绿素,目的是使叶片内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正确;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没有遮光的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遮光的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步骤④向叶片滴加碘液漂洗后,未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D错误。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第2课时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明确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报告空表。
2、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必需的材料、器具。
3、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公开课)
【引入】:图片展示水稻、小麦、玉米从植物生长到收获到变成食物的过程,引发学生思考领悟: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师:图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水稻、小麦、玉米是人类餐桌上的三大主食,因为含有丰富的淀粉,给我们提供了只要的营养物质,也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如何验证米面中含有淀粉?小实验:面包滴加碘液,变蓝色。
米面中的淀粉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那么如何来探究验证叶片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课题: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范例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课前设计的方案及实验准备。
师:小结归纳,其他小组虽然提出的问题不一样,但是也用到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方法,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实验过程梳理:ppt图片展示
实验是否会成功,实验结果是否会印证你们的假设,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方案去完成实验吧。
请记住老师的重要提醒:
1、酒精水浴加热时小心操作,当心打翻酒精引发火情。
一旦着火,可用湿抹布扑灭火源。
2、为了节约时间,大烧杯中加热水。
3、因实验室条件限制,清水冲洗环节在培养皿中完成,废液倒入加热水的大烧杯。
4、实验完成后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组内分析原因并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每组一套实验装置即可,若有两张叶片可以放在同一个小烧杯中进行酒精脱色实验,但是要做好标签,建议用细长的线吊住标签,自粘标签容易受潮模糊。
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交流汇报】各小组完整汇报探究方案、实验结果和结论。
并请代表写在黑板上。
板书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范例1:遮光叶片加碘液后颜色没有变蓝,说明没有产生淀粉,未遮光叶片变蓝,说明产生了淀粉。
实验结论:淀粉是在光下产生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
失败的实验也可展示,帮助分析失败原因,改进实验方案。
【自主总结】通过这个实验的设计、实施,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分享:
老师也提了一个问题:光照时间越长,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会越多吗?如果让你做实验证明,你会如何设计?
叙述实验过程:一盆天竺葵暗处理后,于实验当天早上8点置于阳光下照射,分别于上午8点、中午12点、下午15点摘取一张叶片,酒精脱色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
结果展示:滴加碘液后,早8时摘取的叶片呈淡黄褐色,无淀粉反应;中午12时摘取的叶片呈暗紫色;下午3时摘取的叶片颜色最深,呈深蓝色。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光照时间越长,产生的淀粉越多。
拓展提升
你觉得,叶片的光合作用还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氧气等。
这些因素是否也能通过实验验证呢?
情境:小丽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她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常用的化学药品碳酸氢钠溶液能释放出二氧化碳,而另一种常用药品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你能协助她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写在“进一步探究”中,交流汇报。
(能控制变量:二氧化碳)这个方案是否可行,让我们来看看吧。
播放视频《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课堂小结: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继续发扬这种主动探究的精神,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理念: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量、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我们生物课程标准中,则明确提出: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也被列为十个一级主题之首,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探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生物教材中探究性实验数量增多,逐渐替代了过去常见的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学习不光强调实践性,更强调知识生发的体验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基本环节),这对学生客观理解科学的发生、发展规律是很重要的。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是生物课本中一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以往我一般是带领学生分析、理解实验步骤再去实施实验过程,虽然也有很多收获,但是总觉得单一的实验方案剥夺了学生创造和发现的机会,希望能把探究的乐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证明,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设计一份完整的探究方案还是很有难度,毕竟这个实验需要很多理论铺垫,所以我做了一些改良:第一课时先学习这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分析理解实验的设计意图,体会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然后我再鼓励学生对原来实验做些细节改变,也可以达到验证的目的,不被权威束缚。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验证性实验改编成探究性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探究方案,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就成为学生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组探究活动中,让每一组都根据自己富有特色的方案完整地体验整个过程,包括选植物,暗处理、选叶遮光等步骤全部由学生完成,当然老师也预先看了他们的方案,给予一定的指导。
今天的第二课时表面上看是实施探究方案,自主得出结果、结论,其实我的初衷是让学生运用适当的科学方法来实践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也犹豫了很久,按照常规,《光合作用的实质》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第二课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需要二氧化碳两个实验的分析,但是我已经打破了常规,第二课时完成探究实验后再学习后面两个实验的话肯定时间仓促、虎头蛇尾,不作跟进的话又显得课上知识点太少。
后来在跟李老师讨论课的时候,受到了启发,就是拓展这个实验的意义,前面我也说了,这个实验的意义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学生能运用科学思路和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而我自己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我就提出了光照时间这个因素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会不会有影响,并且通过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答复,那么发散思维活跃的学生也可能会想到
各种因素:光照强度、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那么选择二氧化碳这个因素重点讨论,不仅可以联系后面的知识点,也可以巩固今天学到的科学方法(酒精脱色、碘液检验法)。
相比而言,“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这个实验又要增加一个化学知识“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认为在一节课中出现太多的新方法会干扰学生的选择、判断,不如放在下一节课新的情境中学习,到时,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的二次分析时,会发现:上次用检验淀粉的方法,今天是用收集氧气的方法来证明光合作用的发生,学生就会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种,这对学生的科学思想的建立、巩固又是一次教育的契机。
那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还是太保守,不敢放得太开,比如有的班学生也想探究“所有植物都能产生淀粉吗”,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暗处理,有的学生认为,但是我没有全力支持,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探究时间,一方面担心失败的实验打击学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还是有学科本位的思想,认为生物课总归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对学生来说可能不够放心。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感想,感谢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