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关键信息:1、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称2、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3、每个节气的大致时间范围11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11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2 月 3 日至 5 日之间。
意味着春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
112 雨水,在每年的 2 月 18 日至 20 日左右。
此时降水增多,雨量渐增。
113 惊蛰,大约在 3 月 5 日至 7 日。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14 春分,一般在 3 月 20 日至 22 日。
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夜晚渐短。
115 清明,在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有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等习俗。
116 谷雨,时间为 4 月 19 日至 21 日。
此时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 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通常在 5 月 5 日至 7 日。
气温逐渐升高,雷雨增多。
121 小满,约在 5 月 20 日至 22 日。
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122 芒种,一般在 6 月 5 日至 7 日。
此时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是农民们忙碌的时节。
123 夏至,在 6 月 21 日至 22 日。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124 小暑,大约在 7 月 6 日至 8 日。
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125 大暑,在 7 月 22 日至 24 日左右。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13 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通常在 8 月 7 日至 9 日。
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
131 处暑,约在 8 月 22 日至 24 日。
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天气逐渐干爽。
132 白露,一般在 9 月 7 日至 9 日。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作为基础,标志着季节变迁和自然界的规律。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简表:春节:正月初一,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立春:农历二月初,意味着春天开始,人们迎接春暖花开的季节。
雨水:农历二月中旬,意味着降雨增多,农田开始需要浇水。
惊蛰:农历三月初,代表春雷开始震响,万物苏醒。
春分:农历三月中旬,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清明:农历四月初,是祭奠祖先和扫墓的传统节日。
谷雨:农历四月中旬,天气潮湿,谷类作物开始生长。
夏至:农历五月中旬,太阳直射地面达到最高点,白昼最长。
小暑:农历六月初,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
大暑:农历七月初,酷暑时期的开始,人们开始采取防暑措施。
立秋:农历七月中旬,季节开始转凉,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处暑:农历八月初,表示暑天逐渐减少。
白露:农历八月中旬,意味着天气渐凉,露水逐渐增多。
秋分:农历九月中旬,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寒露:农历九月底,意味着天气开始变冷。
霜降:农历十月初,正式进入霜降季节。
立冬:农历十一月初,天气变冷,冬季开始。
小雪:农历十一月中旬,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寒冷。
大雪:农历十二月初,天气更加寒冷,预示着雪的降临。
冬至:农历十二月中旬,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农历一月初,寒冷的季节开始。
大寒:农历一月中旬,代表最寒冷的时期。
立春:农历二月初,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循环重复。
以上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简表,这些节气标志着中国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和传统节日。
透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在每个节气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并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24节气有哪些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计算方法,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情况而确定的2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24节气中都有哪些。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的开始。
立春大约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渐长,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春意盎然。
雨水:雨水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水相对较多,气温逐渐回暖,寒意渐渐消退。
同时,雨水也为当地的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水源。
惊蛰:惊蛰是指蛰居的动物受到惊醒而苏醒的节气。
它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出现,标志着春雷初鸣。
此时阳光更加明媚,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是秋分之后、夏至之前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并向北半球的南极倾斜。
清明: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气候温和,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
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谷雨:谷雨是指春天时播种的谷类作物进入成熟期的节气。
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出现。
此时春雨为谷类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作物的丰收。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出现。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阳光更加炽热,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出现。
小满时节,作物逐渐进入成熟期,小麦的籽粒开始饱满,这也是农民们为夏季大丰收而喜悦的时刻。
芒种:芒种是指杜鹃花穗上的结实成熟。
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出现,此时稻谷的苗势开始茁壮,农民们忙于进行水田耕种的工作。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24节气是哪24节气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春季Spring 立春Springbegins2月3-5日雨水The rains2月18-20日惊蛰Insects awaken3月5-7日春分VernalEquinox3月20-22日清明Clear andbright4月4-6日谷雨Grain rain4月19-21日夏季Summer 立夏Summerbegins5月5-7日小满Grain buds5月20-27日芒种Grain in ear6月5-7日夏至Summersolstice6月21-22日小暑Slight heat7月6-8日大暑Great heat7月22-24日秋季Autumn 立秋Autumnbegins8月7-9日处暑Stoppingthe heat8月22-24日白露White dews9月7-9日秋分Autumnequinox9月22-24日寒露Cold dews10月8-9日霜降Hoar-frost falls10月23-24日冬季Winter 立冬Winterbegins11月7-8日小雪Light snow11月22-23日大雪Heavy snow12月6-8日冬至Wintersolstice12月21-23日小寒Slight cold1月5-7日大寒Great cold1月20-21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太阳黄经为315度,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古时人们以立春为春节,在这一天举行迎春大典。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
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
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
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立春:立即是见,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有生气的意思,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
太阳黄经
315°,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万物苏醒,大地回春,为便于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阳历里,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雨水:雨水较多。
太阳黄经330°,“雨水”意味着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
开始下雨。
黄河流域平均每年三月初终雪,初雨期一般在二月中旬(个别年份,也有推迟雪期和初雨期的)。
到了雨水节,由于暖温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这一天起冬眠生物将醒。
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
地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谚曰:“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春分:分就是半,春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
太阳黄经为0°,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各地太阳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长夜短,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上;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清明:明洁的意思。
这一天起草木萌芽。
太阳黄经为15°,气温转暖,草木萌动。
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等习俗。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
这一天起雨水加多。
太阳黄经为30°,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即“雨生百谷”的意思。
谚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夏天的开始,植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太阳黄经为45°,春天已逝,夏日开始,气温显著增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进入夏忙季节。
小满:小满指麦粒饱满。
这一天起植物即呈欣欣向荣的景象。
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
节开始,我国从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南方已开始收获。
芒种:指麦种,有芒。
这一天起是播种最紧张的时机。
太阳黄经为75°,芒就是代表一些
有芒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的成熟(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是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夏至:至是极,是日影长至终极的意思。
这一天起开始炎热。
太阳黄经为90°,直射北回
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谚曰:“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气候炎热而还没有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50°,暑气上升。
暑是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暑:炎热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20°,“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尚未达到最热,大暑是
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七月份进入汛期,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就是说这两个节气雨水多,要注意防汛、涝。
立秋:秋是植物快要成熟的意思。
这一天起秋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135°,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结束,是暑气将于这天结束。
太阳黄经为160°,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一
般每候只降温半度左右,由大暑到处暑前共降温不到3°C,而处暑后,降温加剧,一候即能降温2°C左右,因此处暑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处暑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65°,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
秋分:秋分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
这一天昼夜平分。
太阳黄经为180°,太阳由北半球越过
天赤道,回到南半球,又一次直射赤道。
白昼和黑夜再次等长。
这天各地太阳都是从正东升起,正西下落。
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下,升起和落下,也从正东和下西,逐渐向东南和西南偏移。
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95°,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露华渐浓,草木枯萎。
霜降:见霜。
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将寒,露积为霜,正是三秋农忙季节。
谚云:“抢秋抢秋,不收就丢”。
立冬:冬就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这一天是起冬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225°,冬季,一天比一天冷,北方正忙于准备过冬防寒措施。
小雪:降雪还不多。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北方已到封冻季节,谚曰:“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大雪:雪将由小至大。
太阳黄经为255°,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北方河塘开始封冰。
“副业生产冬天搞,莫去农闲空过了。
”
冬至:日影已短至终极,开始日长。
这一天起寒冷降临。
太阳黄经为270°,开始进入数
九寒天。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从今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渐北移。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是天气寒冷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285°,进入寒冬腊月。
大寒:冷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300°,大寒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
节。
谚曰:“冷在三九”,又“一九二九,滴水不流;三九四九,冻破缸臼”。
冬至起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大寒正在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