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物理法
- 格式:ppt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量化和精确性是科学主义对心理学提出的严格考验。
被喻为科学的各种自然科学都是可以量化的,诸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量化是心理学挤身自然科学领域最大的绊脚石,传统的思辨式心理学对此一筹莫展,因此,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有待新生力量的注入。
1860年,费希纳的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轰动了整个心理学界,因为这不仅标志着一门新兴学科——心理物理学的诞生,同时也使当时的心理学工作者看到了心理学科学化道路的曙光。
通过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心理物理学正在逐步揭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量化使得心理学家第一次有能力像物理学家测量物体属性那样,精确量化人的心理事件。
而一门学科的量化程度则代表了它的科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就像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波林在1950年做出的评论那样:内部印象(心理物理学中的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物理学中的物理)之间相互关系的测量技术的引入,标志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自费希纳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到心理物理学研究领域中来,心理物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扩充。
20世纪中叶,史蒂文斯定律和信号检测论的同时诞生,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后人为了区别,习惯上将后者称为现代心理物理学,而将以费希纳为代表的心理物理学称之为传统心理物理学。
由此,本章一、二节将侧重点置于传统心理物理学,而三、四节则进一步探讨现代心理物理学。
第一节传统心理物理学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中,费希纳把心理物理学定义为一门精密的关于身体和心理之间函数依附关系的理论。
可以说,心理物理学的目标就是最终用精确的数学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外部的物理刺激与由此而发生的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定量关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心理学家必须要先做两个准备工作:(1)感觉阈限的测量;(2)阈上感觉的量化。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通常简写为RL(德语Reiz Limen),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通常简写为DL(德语Differenz Limen),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阈限,又称感觉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核心概念。
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1)极限法的特点。
极限法认为人对阈限一下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此其已被淘汰,或采取其变式阶梯法。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2)绝对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回答说不清时即?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3)差别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第五章心理物理法含义阈限测量量表类型心理量表法心理量表的建立由来信号检测论基本原理三个测量指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1.阈限的含义(1)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值,是刚刚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1)绝对阈限(absolute limen, A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差别阈限(different limen, DL)指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2.阈限的测量(1)极限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2)恒定刺激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3)平均差误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1)极限法1)含义:也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点,即阈限的位置。
2)绝对阈限的计算第一步,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的反应转折点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第二步,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这就是绝对阈限值。
3)差别阈限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各个刺激系列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下限,并求出各个刺激系列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
(L u , L l)第二步,这时上限和下限均值之间的距离叫做不肯定间距(记为Iu);第三步,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即为差别阈限差别阈限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差别阈(DL U)=上限-标准刺激(S t)下差别阈(DL l)=标准刺激-下限差别阈限(DL)=(DL U+DL l)/2几个概念主观相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PSE)常误(constant error):主观相等点理论上与标准刺激大小相等,实际却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成为常误(CE)4)误差a.习惯误差:递增序列时使阈限升高,递减序列时使阈限降低。
第五章_现代心理物理法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法用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阈限时,常有一些非感受的因素对阈限的估计产生影响。
因此,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得的数据,往往是感受性和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相混合的。
例如痛阈,因各人的主观因素不同,痛阈因人而异。
所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中也想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如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正是由于采用种种手段,使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感受性测量中能得到较科学和较可靠的结果。
但上述这种种手段也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被试的主观态度的一类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常发现,用传统方法获得的结果,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关于大小常性的对照研究:伯雷斯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高;汉米尔顿等人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低;皮什克姆-史密斯等人的看法认为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这些情况,以前总认为是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把感受性的测量和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反应偏向区分开。
而信号检测论,在测定感受性上,能把被试的主观态度区分出来。
所以,我们把费希纳倡导的心理物理学三种基本方法称之为传统心理物理法,而把信号检测论这一心理物理法的新发展称为现代心理物理学。
但是必须注意,不能因此否定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测定感觉阈限方面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是可用的。
而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更宜用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实验条件中,它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一、阈限的概念及其发展(一)传统概念及其发展上一章我们介绍了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
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用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调整法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并以阈限的倒数来表示感受性的大小,阈限值越小,感受性越高。
传统的阈限概念起源于费希纳。
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指出,心理物理学的古典问题有五个:(1)绝对阈限:观察者对个别刺激的感受;(2)差别阈限:观察者对刺激增量的感受性;(3)等量:被判断为相等的刺激,一般指主观判断的强度方面;(4)感觉距离:被判断为相等的两对刺激间的差别;(5)感觉比例:彼此判断为有特定比率的那些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