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 县 历 史
- 格式:doc
- 大小:13.31 KB
- 文档页数:2
徽州文化古徽州府什么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
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
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
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
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
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
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
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黄山市历史文化资源一是山水秀美,黄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金字塔、百慕大等奇迹均处在这个纬度上。
集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黄山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著名的水景有“山水画廊”新安江、“黄山情侣”太平湖。
还有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江泽民同志亲自命名、题名的“花山谜窟”,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等。
二是文化灿烂。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是徽文化发祥地。
她伴随着徽商兴盛而繁荣发展,是五千年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厚实积淀和典型范本。
首先是聚合度高,吃有徽菜;住有徽派建筑;看有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听有徽剧和徽州方言;读有“程朱理学”、戴震国学;欣赏的有徽州“四雕”、徽派篆刻、徽派版画;玩的有徽墨、歙砚、罗盘;如果病了,还有新安医学来伺候。
可谓花色品种齐全,体系十分完备。
其次是鲜活性强,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千年文明看中原,但那都是在博物馆里、在文物堆里,而徽文化就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黄山市前身为徽州,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就设立了黟、歙两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从此这一域名就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
这个“徽”字集山水人文于一身(纵看是山水、横看是人文),寓意十分美好。
在这里,古民居里还居住着现代人,物质形态下还有非物质文化传人在传承。
因为徽文化比较年轻,它的鼎盛时期距今不过三、四百年,明清时期曾称雄中国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神话。
再次是地域化浓,儒家文化在徽州民间得到最广泛的实践。
读书,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训导;经商,有“贾而好儒、贾而诚信、贾而报国”的理念;为官,有“作退一步想”的劝诫;治国,推崇“国家少一点,人民多一点”,才能实现国泰民安;齐家,强调“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苦来”;修身,警示我们要“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则止,毕生无耻”;立业,启迪我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还有邻里关系,倡导“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等等,规范多多、理念多多,演绎成为徽州人的行为规范。
一文浅谈安徽省各县命名由来迎客松凡是人类居住或者活动的区域,绝大部分都有其名称,而这就是地名。
某个地方之所以命名为某地,一般来说,都是有讲究的,或者说都是有说法的。
安徽省目前为止,共有54个县(变动)。
这54个县,大体命名规则可归为四大类。
黄山第一类,依据地理特征来命名。
而依据地理特征,主要是依据境内或附近有某山或者某水而得名,或者依据矿产资源而得名。
01因山得名皖南五县:当涂,青阳,南陵,祁门,黟县。
皖中和皖北七县:砀山、霍山、含山、潜山、岳西、凤阳、凤台。
当涂:县名来自今天的淮北,属于侨置之县。
大禹会诸侯于涂山,以涂山为邑名。
青阳:在青山之阳而得名。
至于是哪座青山,无考。
南陵:晋朝置南陵戌,戌下临江渚,南倚山岭,因山在南而得名。
祁门:祁门县城东北有一座山叫祁山,西南还有一处阊门,取两字得祁门。
黟县:有黑色石头山,县城在山的南面,故名。
砀山梨花砀山:县城东南七十里处,有一山名砀山。
霍山:县南五里处,有一山名霍山。
霍邱:皖南大别山延伸至此形成丘陵。
原来是丘,后因避讳改为邱。
含山:县西二十里有含山。
潜山:县西北二十里有山,名潜山。
岳西:潜山县天柱峰的西面,天柱山古称南岳,故名岳西。
凤阳: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山之阳,称凤阳。
凤台:县北有凤凰山。
02因水得名皖南有五县,分别是泾县、郎溪、歙县、绩溪、石台。
皖中和皖北有八县,分别是颍上、涡阳、临泉、泗县、五河、太湖、望江、枞阳。
泾县:境内有泾水(青弋江),出芜湖,因水立名。
郎溪:县境内有一条郎溪(郎川河),原有郎姓人居住河畔。
歙县:“南有歙浦,因而为名”,浦即浦口的意思,众多河流汇聚为新安江的地方。
绩溪:县内山中溪水交织流淌。
绩溪县北有两条溪水相距不到一里,它们或离或合并流就像麻线一样,故名。
石台:原名石埭。
在县城约一百三十里的地方,有两块大石头横亘江中,像堰一样,因而得名。
石台牯牛降颍上:境内有颍水。
涡阳:涡水经过涡阳的南面。
所谓山之阳,水之北,谓阳。
临泉:城关沈丘集在泉河之南。
2021·1期·总191期5宏村瓷坛常青树 悠悠故乡情王锡良,是当今国内陶瓷艺术界公认的领军人物。
今年2月恰逢王锡良先生百岁寿辰,这位值得人们敬重的百岁老人,把大半辈子的艺术才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瓷艺事业,如今依然坚守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前沿,为推动景德镇瓷绘艺术向前发展,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黄山古称“黟山”,山下有个2200多年历史的古县——黟县,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故乡。
黟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徽商和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王锡良先生虽出生在景德镇,但他的艺术道路总是与家乡故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每谈及自己的家乡,他总是自豪地说:“我的家乡黟县很美,山青水秀,文化厚重,自古就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如今,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早已是名扬中外”。
南宋以来,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徽州黟县,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黟SSONGZIHEYUN/黄山市黟县文联6县富裕人家的子弟大多通过读书科举入仕来选择人生。
而大多数黟县人,因家乡地狭人稠,耕不足食,“外出谋生、求利四方”,从商学艺也就成了贫寒人家子弟的另一种选择,正所谓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独立谋生的艰难,使黟县人打小就养成隐忍、勤奋、朴素、诚信的优秀品格,在外创业,多有建树。
景德镇是离黟县最近的“码头”,当年步行只需三天时间,因此,到景德镇去谋生的黟县人特别多,黟县人把景德镇亲切地称为“镇上”,俨然把景德镇看成了第二故乡。
旅景的黟县人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商业和瓷绘。
王锡良就出生在旅景谋生的黟县家庭,因幼年家境贫寒,13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学绘瓷画,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景德镇千年瓷艺的滋养,伴随着他在艺术道路上一路前行。
王锡良常说,“我的家乡出了不少艺术家”。
正如他所说的,由于黟县人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徽派古民居中,受到徽州三雕、徽州彩绘壁画、新安画派艺术熏陶,大多都有书法绘画方面的艺术天赋。
黟县——世外桃源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2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的名句。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极少受到战争劫难,16世纪徽商鼎盛,为这里留下了四千多幢建筑精巧、风格明朗的古民居,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东方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西递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4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村中路面铺放亦是清一色的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
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关于黟县名称的由来,历来有多种说法,《旧唐书•地理志》:“县南石墨岭出石墨故也”;《歙县图经》:“新安贡柿心黑木,故以名县”;《南畿志》:“黟县本秦旧县,属鄣郡,以县有黟山故名”(《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注》第282页)。
后世学者趋向一致的,是《南畿志》的说法。
是的,当时江南这山越聚居的大片丘陵地带是秦始皇心中的一片阴影,就以黝(黑青)山色定县名。
据《汉书•地理志第八上》:“黝,渐江水出蛮夷中,东入海。
成帝鸿嘉二年为广德王国。
莽曰?虏”。
王莽当政期间,为了实现“托古改制”的理想,大改其地名。
黝县改名为“?虏”,是告诫人们对逐渐强盛的山越,要常存戒心。
岂止秦皇、王莽,后世的王朝,也同样不容越人坐大。
唐永泰二年(766年),朝廷划黟县的赤山镇及其六乡和饶州的浮梁地置祁门县;次年,又划黟县秋浦和浮梁地置石台县。
通过军事行动和行政区划,征剿与削地并举,使山越的生存空间缩小,山越的群体分散,从此一蹶不振。
有人说,王莽乐此不疲地改地名是随心所欲。
我们认为,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切都有规律可循。
谭其骧先生在《新莽职方考》中说:“莽之改易汉郡县名,其取义于当地之历史山川风土者极少数,大半皆着意于字面之音训。
”他归纳出《莽改汉郡县名通例》:一音义通,二义同(或近似),三音通,四义相反,五其他(1.以故郡名为郡所治之县名。
2.加“亭”字。
3.加“城”字。
4.加“屏”字。
5.加“吾”字)。
黝县所属之丹阳郡领县十七,王莽改了五个县:宛陵――无宛;江乘――相武;秣陵――宣亭;故鄣――候望;黝县――?虏。
地名改作“虏”的,其归类在谭其骧先生《莽改汉郡县名通例》之外。
王莽以“虏”更改一些边防要地的名称,贯穿了他对时势的判断和对策。
时间印证了王莽理解的正确。
略举如下:黝县――“?虏”。
王莽意识到勇猛彪悍的越族人,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繁衍生息,结寨自卫,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道光)徽州府志》初探朱正青【摘要】《(道光)徽州府志》是徽州府最后一部统志,也是现存徽州府志中资料保存比较丰富的一部佳志.该志卷帙浩繁、内容宏丰,在体例编纂上多有创新,书中保存了大量地区性史实及文献著录,为研究徽学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史料.【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道光)徽州府志;马步蟾;价值【作者】朱正青【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地方志的修纂,历来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关于修志的来源,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周官》。
如《周礼·春官》就曾记载到:“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另有学者认为是发轫于先秦诸侯国史中,不一而足。
但总的来说在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到两宋时期,方志的编纂体例基本定型,“方志之书,至赵宋而体例始备。
”[1]而明清两代是我国传统方志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尤其是清代各地更是掀起了编修方志的热潮。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方志名作,其中徽州地区的《(道光)徽州府志》便是优秀代表之一。
方志作为记录一地的山川、经济、文化、社会实态与变迁的重要载体,因而对此的研究历来便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具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徽州地处“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2]从唐大历四年(769年)迄清,徽州即为一个州级或府、路级的行政建置,其境内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绩溪、歙、休宁、黟、祁门、婺源六县。
徽州文化在唐宋以前尚为落后,但自黄巢之乱以后,“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3]北方中原士族南迁,带来了繁荣的中原文化。
在南宋之后,徽州作为程朱桑梓之邦,人文鹊起,“自晋太康中易名新安以来,代有伟人。
”[4]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文化发展亦进入全盛时期,赢得“东南邹鲁”、“人文渊薮”之美誉。
浅谈黟县古民居保护与利用32期中青班朱丽琴黟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总人口9.46万,建臵于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自2000年11月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全县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古民居保护工作,但同时给古民居保护带来更多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古民居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存,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古民居资源,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能够继续流传后世,造福子孙,永续利用。
一、黟县古民居保护利用的现状黟县,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一段“徽文化”的发展史,历史在此流淌了2200多年。
如今,该县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2000多幢,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处,被列为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300多幢。
这些以典型徽派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由在外做官,经商成功者回乡逐步建设,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化石,也是我县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最重要资源。
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既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选择,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财富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强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先后制定了包括《西递、宏村保护管理办法》在内的各项保护规范性文件,编制并实施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加强了对古民居、古村落和周边环境的监测管理。
成立了保护管理委员会、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及民间保护协会,建立起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建立专业技术队伍,配备保护设备,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遗产保护。
黟县历史
黟县历史
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黟县在秦汉时期,辖地广袤,今之安徽的休宁、祁门、石台及江西的婺源县均属于黟县属地。
只是到了东晋以后,中原战乱频仍,大批达官显贵举家南迁,致使江南一带出现僧多粥少、官多位少的局面,而黟县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实是躲避战乱的福地,故当权者将其一析为五。
旧时,进入黟县,“桃源洞”是
进入黟县的唯一通道。
乘舟逆流而上,在“桃源洞”前,舍舟
登岸,穿洞而过,但见足下溪流奔湍,两岸峭壁千仞,山高天小,缘溪而上,沿途桃林依依,桃花灼灼,行数里豁然开朗,黟县盆地呈现眼前。
这情景应证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理想境界。
解放后由于公路建设需要,1956
年将桃源洞炸开。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称雄中国商界,黟县商人作为徽州商人的一支劲旅,他们用经商积累起来的财富,在相对闭塞的家乡建造了一栋接一栋的豪华住宅,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民居。
至今仍保存了3500多栋清代以前的古建筑,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缩影”、“古代建筑博物馆”。
黟县的旅游资源,一是在古建三绝的古民居艺术,这里的古民居星罗棋布,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有被
誉为“明清古民居博物馆”的西递,有布局奇特的牛形村-宏村,有白云深处、竹海浩瀚的木坑村,有形同迷宫的南屏村,有形式各异的连体民居建筑群--关麓村。
这些古民居地处腹地,古时交通闭塞,因此免受战争的劫难。
黟县的古民居大多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黟县也是大牌导演们所钟爱的取景之处,大牌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均曾在此拍片,留下了《菊豆》、《风月》、《卧虎藏龙》等大制作影片。
2000-2001年度奥斯卡获奖大片《卧虎藏龙》中的很多镜头,如片头的村落、水面,镖局的建筑,刀光剑影的竹海,便取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