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
- 格式:ppt
- 大小:639.50 KB
- 文档页数:30
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非典型肺炎,又称SARS-CoV-2肺炎,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多次遭受病毒的侵袭,不同的疫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
而非典型肺炎作为最近的疫情,也让全球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
非典型肺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非典型肺炎”爆发。
当时,一种被命名为SARS的病毒在中国广东省首次出现,并迅速蔓延到全球其他地区。
这种病毒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造成了8000多人感染,近800人死亡的病例。
世界各国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病情,最终成功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几乎整整18年后的2019年底,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再次出现。
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也被称为SARS-CoV-2,因其与2002年SARS病毒有相似之处而得名。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比2002年的SARS更具传染性和致命性,其蔓延速度更快,对全球经济和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非典型肺炎的爆发初始阶段,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尚不明确,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此存在较大的误判。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和扩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种病毒的严重性。
武汉市及湖北省被封锁,其他地区也相继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封城、限制出行、采取社交距离等。
因为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疫情迅速蔓延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全球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对疫情。
一些国家实施了封闭国境、大规模检测和隔离措施,以控制病毒的传播。
许多国家还启动了大规模的防护装备生产,以满足医护人员的需求。
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财政刺激计划,以支持企业和个人。
在医学领域,科学家们竭尽全力地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寻找治疗方法和疫苗。
通过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科学家们迅速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一些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也在加紧进行,以期能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非典型肺炎,又称为不明原因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疾病。
由于其病原体种类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难度较大。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分析,对非典型肺炎进行初步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非典型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扫描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肺部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等特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非典型肺炎的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同样至关重要。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体核酸检测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炎症指标、病原体感染情况等,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四、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确诊非典型肺炎的关键步骤。
通过病原学检测,医生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见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培养、PCR检测、抗体检测等。
在进行病原学检测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测项目,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五、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非典型肺炎。
临床诊断标准应该包括病原学证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避免片面性诊断,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治疗原则。
针对非典型肺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疗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语。
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如何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症综合征(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传染病。
SARS曾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造成严重的卫生危机和社会动荡。
了解SARS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疫情扩散的重要一环。
怎样传播1.接触传播:SARS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病人的体液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空气中的飞沫中可能含有病毒颗粒。
健康人在呼吸这些悬浮的飞沫或接触污染物表面后再接触面部黏膜(如眼睛、鼻子、口腔)时,有可能感染SARS病毒。
2.气溶胶传播:一些研究表明,SARS病毒有可能通过患者呼吸时产生的气溶胶传播,也就是说,空气中的微小液滴中悬浮的病毒颗粒可以被吸入而感染。
3.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的皮肤接触、共用物品、家居空气和医疗器械等途径也可能导致传播。
4.消化道传播:研究发现,SARS病毒也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并排泄,尽管此途径的传播风险较小。
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口鼻眼等面部黏膜地方是最基本的防护方法。
尤其在接触患者、医护人员、疑似感染者、传染物品后一定要彻底清洁双手。
2.佩戴口罩:在公众场合或接近患者时,佩戴医用口罩能够有效减少呼吸道飞沫对口鼻的侵害,防止感染。
3.保持适当社交距离:尽量避免与可能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4.避免去医院或公共场所:在疫情爆发期间,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医院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5.加强通风:保持室内通风,适度开窗,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6.定期消毒: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等,以减少病毒存在的可能。
通过以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SARS病毒的传播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同时,及时观察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接触史,以尽快确定病因并采取控制措施。
一、前言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严重危害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的传播,提高医务人员对非典型肺炎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二、演练目的1. 检验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提高医务人员对非典型肺炎的早期识别、报告和处置能力。
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4.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演练时间2023年X月X日(星期X)上午9:00-11:30四、演练地点XX医院门诊楼、急诊科、隔离病区、检验科等五、参演单位及人员1. 参演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检验科、门诊部、后勤处、疾控中心等。
2. 参演人员: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
六、演练内容1. 演练场景一:疑似病例发现与报告(1)场景描述:门诊护士在接诊过程中,发现一名患者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疑似非典型肺炎。
(2)处置流程:护士立即按照预案要求,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判断,并向科主任报告。
科主任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医务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
2. 演练场景二:疑似病例隔离与转运(1)场景描述:经初步判断,疑似病例被隔离在指定区域。
(2)处置流程:医护人员为疑似病例进行二级防护,并协助其穿戴防护用品。
随后,由负压救护车将疑似病例转运至隔离病区。
3. 演练场景三:病例确认与报告(1)场景描述:检验科对疑似病例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2)处置流程:检验科将检测结果报告给感染管理办公室,由感染管理办公室向疾控中心报告。
4. 演练场景四:疫情信息发布与通报(1)场景描述:疾控中心接到病例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处置流程:疾控中心将疫情信息通报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通知医院启动应急预案。
非典型肺炎第三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密切接触。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疲劳、干咳、痰少。
在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
本病是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其它非典型肺炎相类似,但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故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病因学】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 CoV,以下简称SARS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家族。
它是一种单链阳性RNA病毒。
SARS病毒基因和蛋白质不同于已知的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属于一类新的冠状病毒。
sars冠状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强于其它人类冠状病毒。
在干燥塑料表面最长可活4天,尿液中至少1天,腹泻病人粪便中至少4天以上。
在4℃培养存活21天,-80℃保存稳定性佳。
但当暴露于常用的消毒剂或固定剂后即失去感染性。
加热到56℃每15分钟可杀灭10,000单位的病毒。
SARS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在发病后约10~14天出现。
IgM抗体在急性期或恢复早期达到峰值,约3个月后消失。
IgG抗体在病程第三周可达到高滴度,9个月后仍有高滴度。
实验表明,IgG抗体可能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体外分离的病毒颗粒。
【流行病学】1.患者是主要感染源。
在急性期,患者病毒含量高,症状明显,如打喷嚏和咳嗽,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少数病人腹泻,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一些重症患者由于频繁咳嗽或需要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分泌物较多,传染性强。
个别患者可导致数十甚至数百种感染,被称为“超级传播者”。
潜伏期患者传染性低或无传染性,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康复患者无传染性;隐性感染者是否存在及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迄今尚无足够的资料佐证。
本病未发现慢性患者。
研究表明,与人类SARS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可以从麝香猫和浣熊等野生动物中分离出来。
NO.1非典型肺炎是一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准确病原的疑难疾病。
非典型肺炎实际是与由细菌引起的所谓典型肺炎不同的一组肺炎。
相对于经典的大叶性肺炎而言,早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时,因其表现不够典型亦称“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也曾泛指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现在主要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
这些病原体亦称非典型病原体。
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感染现象,有比较强的传染力。
NO.2一、“非典”是指自2003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
它是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二、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且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尔病人痰中带血丝,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
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
“非典”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症状会和感冒比较好区别,但是在初期的时候,有时候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甚至一部分“非典”的病人,开始的时候症状类似于感冒,或者完全和感冒相同,或者有点象流感一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因为作为“非典”的病原体来说,不是一下子到肺部的,要经过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到肺部,我们观察的病人,往往是持续的发热,持续三五天,甚至再长的时间,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病情的转机。
病人通常的症状有干咳少痰,个别痰中带血,严重的会呼吸困难。
一般感冒病症包括发烧、咳嗽、头痛,可在数日后转好,并且一般没有肺炎迹象。
三、潜伏期约为二至十二天之间,多数人通常在四到五天就有明显症状。
非典案例分布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曾在2002年至2003年间在全球范围内爆发,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非典型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不同地区和人群来说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将对非典型肺炎的案例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非典型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非典型肺炎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在29个国家和地区爆发,共报告了8096例确诊病例,其中包括了774例死亡病例。
在亚洲地区,中国大陆是非典型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共报告了5327例确诊病例和349例死亡病例。
此外,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也出现了较多的病例。
在北美地区,加拿大和美国也报告了较多的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
在欧洲地区,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受到了非典型肺炎的影响。
而在其他地区,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国家也有少量的病例报告。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非典型肺炎在中国大陆的分布情况。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统计,非典型肺炎在中国大陆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省。
广东省是非典型肺炎在中国大陆的爆发地之一,共报告了1265例确诊病例和52例死亡病例。
此外,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也出现了较多的病例报告。
在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虽然也有病例报告,但数量相对较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非典型肺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非典型肺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年龄分布上,青壮年人群是非典型肺炎的高发人群,尤其是30岁到50岁的人群。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基本持平,但男性的死亡率要略高于女性。
综上所述,非典型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是相当广泛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中国大陆,非典型肺炎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省。
而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青壮年人群是高发人群,男性的死亡率略高于女性。
针对这些分布情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疫情的蔓延和对人群健康的威胁。
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非典型肺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SARS病毒引起,它首先在2002年在中国广东省发现,后蔓延至全球,造成数千人死亡和大规模的人员休假和经济损失。
非典型肺炎引起了全球健康危机,也促进了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
在病毒性肺炎的历史上,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疾病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3年提出了“非典型肺炎”这一术语,用于描述这种疾病。
非典型肺炎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打破了传染性疾病通常呈指数增长的规律。
据报道,SARS病毒最初是从野生动物中传播给人类的。
这是由于在广东省旁边的广西省和湖南省都是食用野生动物的地方,而且当时很多动物买卖的货源都是野生动物。
这种病毒首先出现在广东省的惠州市,然后迅速蔓延到广州市和香港,最后蔓延到全球其他地区。
SARS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难以治愈。
由于临床症状和传染性与其他病毒性肺炎非常相似,因此早期难以区分。
此外,传染方式非常多样,包括通过呼吸道、接触性和生物性传播。
导致SARS病毒传播的因素包括患者本身、传统医学实践和病毒野外动物宿主。
随着SARS病毒的传播,全球各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早期检测、隔离和处理疫情。
此外,这次疫情也进一步推动了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促进了流行病学、病毒学和传染病防治研究的深入。
在此之后,各国政府加强了检测疫苗、针对野生动物的监管和限制以及重点健康教育和预防。
针对肺炎的治疗也得到了突破,治疗非典型肺炎的药物已大规模进入市场,目前世界各地均有专门的非典型肺炎治疗中心。
总的来说,非典型肺炎是一个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但它也促进了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加深了各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全球卫生安全的重视。
加强国际卫生合作、落实早期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监控和信息共享,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疾病的突发暴发,保护全球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的加强,传染病引起的公共健康事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曾是全球流行病传播的一次重大事件,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切和恐慌。
1. 背景非典,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2003年爆发的一种传染病。
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
非典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
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发热、咳嗽等症状。
2. 病因SARS病毒最初在广东省发现,后来迅速在中国大陆多个城市扩散。
全球性传播主要是通过旅行者传播,尤其是在密切接触的环境中,病毒传播更加迅速。
3. 症状患者初期表现为类似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干咳等,较晚期可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4. 防控措施针对非典的传播特点和严重性,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
包括加强对患者的隔离观察、提倡戴口罩、加强个人卫生管理等。
5. 全球应对非典爆发后,国际卫生组织(WHO)领导全球卫生部门进行应对,建立了联合防控机制。
各国相互合作,分享信息,共同应对非典疫情。
6. 疫情影响非典影响巨大,不仅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极大挑战,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影响。
由于传染性强、病情危重,非典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恐慌。
7. 结语总的来说,非典是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加强防控、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我们可以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相关内容。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能够增加大家对这一传染病的认识,同时也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又称为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它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爆发,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
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增加和国际交通的便利,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再次爆发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威胁。
为了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
二、目的和原则1.目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
2.原则(1)科学性和准确性:应急预案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专业的知识,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2)快速性和灵活性:应急预案应具备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的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复杂性。
(3)综合性和协同性:应急预案应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多部门、多层级之间的协同作战。
(4)公开透明和信息共享:应急预案应公开透明,及时共享信息,增强公众的信任和参与。
(5)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应急预案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1.组织机构(1)指挥部:由政府组织成立,负责总体指挥和决策。
(2)应急指挥组:由卫生部门、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组成,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3)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专家、医学专家等组成,提供科学指导和咨询。
(4)应急小组:由各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具体的应急工作。
2.职责(1)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组织和指挥。
(2)应急指挥组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和单位的应急工作,包括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病毒防控等。
(3)专家组负责提供科学指导和咨询,参与疫情评估和风险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4)应急小组负责落实指挥部和应急指挥组的指令,参与疫情防控的具体工作。
四、应急预案的内容1.疫情监测和预警(1)建立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趋势。
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1. 引言非典型肺炎,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严重性,非典型肺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突发的疫情,组织和机构应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完整的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以便有系统化指导的机构能够及时应对疫情。
2. 控制传播为了控制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以下措施应当被采取:•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确保向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提供关于疫情的准确信息,并避免流传不实和恐慌性信息。
•加强卫生宣传:传达正确的卫生知识,教育员工和公众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疑似患者等重要措施。
•集中患者管理:对于发热及有相关症状的患者,立即进行隔离检疫,并给予必要的医疗救治。
•减少社交接触:推行社交距离措施,避免大型聚集活动,并做好人流管控工作。
•加强清洁与消毒:增加公共场所的定期清洁和消毒频率,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和表面,如门把手、扶手、电梯按钮等。
•采取防护措施: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3. 应急机构和责任为有效应对非典型肺炎疫情,应建立明确的应急机构,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具体措施如下:•成立疫情应对领导小组:由相关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组成,负责制定、指导和协调应对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综合工作。
•分工合作:明确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教育部门等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好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加强资源调配:确保医疗物资的及时供应,并加强资源调配协调,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疫情监测与报告为了及时了解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发展态势,监测并报告疫情变化应当被高度重视。
以下措施应被采取:•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非典型肺炎监测体系,包括早期发现、快速报告和信息交流等方面。
•提高监测能力:提升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检测试剂和设备的采购和使用能力,并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初步的实验室检查以及诊断性治疗等情况来进行。
我国卫生部2003年5月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如下:(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②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
若检查结果阴性,1~2d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二)诊断标准1.疑似诊断病例:符合上述诊断依据1①+2+3条,或1②+2+4条,或2+3+4条。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上述1①+2+4条及以上,或1②+2+3+4条,或1②+2+4+5条。
3.医学观察病例:符合上述1②+2+3条。
4.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符合下述标准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②低氧血症,在吸氧3~5L/min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7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93%;或巳可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③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h内病灶进展>50%;④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⑤具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或年龄>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