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30.64 KB
- 文档页数:1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建设之我见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对环境质量、生态效应倍加关注,对环境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及时、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就提高环境管理质量,建立长期高效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监测管理长效机制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就是要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确保监测信息的及进性、针对性、适用性、正确性和科学性。
因此,必须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环境管理“四化”建设。
下面我就关于如何建立环境监测管理长效机制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首先应提高对环境监测管理的认识环境监测管理是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律,对环境监测整个系统进行全面地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
所以在强化管理、构建机制、提升素质、促进行为公正的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对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一套环境监测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监测站建设需要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环境监测站的基本职能,是及时、准确、科学、公正地为社会提供有关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客观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站建立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取得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所以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是监测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
进入9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我国进行的环境监测认可工作是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体现。
环境监测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
有无完善的质控体系,可直接反映该环境监测的检测能力和水平。
环境监测在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试论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本文针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做出分析,并通过这一现状提出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问题的相关思考。
标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人员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现状1.1 缺乏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培训机制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中,真正的专业人员较少,多数质量管理人员原本从事的是与质量管理有一定关联的例如现场监测或是实验分析这一类的岗位。
虽然这些人员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没有经过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关的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因此,在职业技能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表现在管理经验的缺乏、管理方法错误、管理没有收到有效的结果等等。
有的则表现在技术能力不过硬上。
目前我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处在一个不完善、不成熟的状态下。
展开培训的次数不多,且时间不定,培训的内容过于笼统,没有实际的价值。
1.2 人员监管不力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质量管理人员在配置上数量不足,且层次不一。
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省市一级配备了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县级根据招聘情况而定,配备的是专职或兼职质量管理人员。
人员供不应求,加上监测任务量大,因此,大部分人力资源安排都是以一线安排为主,管理层出现缺失、断层等尴尬状况[1]。
这样一来一部分质量监督人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自然会无暇顾及日常的监督工作,从而导致监管不力。
1.3 缺乏系统性的管理理论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质量监测站存在的理由。
因此对各项日常监测任务与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两手抓很有必要。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的工作意见》,要求对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进行进一步强化,对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数据报表上报的管理、环评本底监测、来样分析、仪器设备、人员和档案的管理等;严格执行监督考核检查制度进一步的规范。
对于现场检查和监督工作要求对监督人员进行定期的安排,监测报告必须经过三级审核,并由授权签字人统一签发。
对如何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摘要: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的前哨和“耳、目”,它的主要功能是技术支持、技术监督、技术服务职能。
可以这样说,没有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测;对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领域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竞争不断加强。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环境污染呈现出越来越多新的特点,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环境监测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要克服方方面面的不足,形势是严峻的,改革的任务艰巨而迫切。
为此,探讨和研究如何做好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必将成为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1环境污染的问题1.1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管理发展不够协调。
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控制和减缓污染加剧,国家不断完善各项环保法规和环境管理制度。
但是,由于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对超前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形成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同落后的监测技术支持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此管理制度的实施。
1.2环境监测项目和领域不够广泛和深入。
常规监测的领域只有环境水质、环境空气、噪声等,且项目较少,监测技术以及配套仪器设备尚有许多不足。
生物、土壤、固体废弃物、放射性以及各种污染源监测仅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难以全面掌握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环境质量,为全面实施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提供的技术支持不够。
1.3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
现有的方法大体可以满足常规环境质量监测和部分污染源监测工作,但对环境和污染调查,全面的污染源监测,以及应急事故的处理,就显得很不够。
从方法现状来看,水气监测多于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监测的分析方法;无机物多于有机物的分析方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缺口很大,对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的情况不清,制定的控制标准甚少,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好于污染源的监测方法,尤其是废气监测方法很薄弱。
对环境监测站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几点思考摘要: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反映整个环境的质量和生态资源的污染现状与趋势,为准确、及时地给政策规划、污染防治、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依据,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要确保环境监测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阐述了环境监测站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环境监测有效运行质量体系完成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以及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等,是环境监测站所承担的任务范畴内的一个着重点,与此同时,环境监测站还须加倍确保监测质量。
监测拟案的设计、相关样品的收集以及相应监测报告的形成等环境监测任务的每一个程序,全须以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规则为标准。
如果忽视了质量上的确保,那么监测结果就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会因为出现的错误型指导对环境执法和环境策略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点加强质量体系进行其相关管理及运行,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精密性以及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1 顶级管理者需特别关注质量体系的运行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第一责任人是顶级管理者。
顶级管理者需坚持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客观的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和分析质量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顶级管理者需清楚地意识到机制、技术水平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等各个方面在组织中出现的缺陷,以标准规范为基准,以质量为第一,不断地深入对质量体系运行的内部环境进行改良;另外,顶级管理者应踊跃参加、有力支持、执手领导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设计、融通,资源的有效支配和应用、质量体系的逐渐改进工作,通过这样的工作,才能循序渐进的将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推向一个更高点。
2 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质量体系并使之连续改进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每一个监测环节、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每个工作部门、各个工作岗位、监测管理者的行为和职责通过技术文件的形式进行规范,创建一套满足本单位条件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机制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采用质量监督、管理评定及内部评审的方式,经常性的对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再以预防、改正措施的方式来处理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连续出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把不满足要求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样一来,质量体系就得到了长足性的改进和完善。
法律的强制执行效果来确保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对于监测机构资质、设备和标准进行相应规
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应当
我国各地区实际地理状况和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家统一制定的环境监测标准显然不符合各地区的复杂环境实际监测工作状况。
所以,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中,检测人员要基于科学性的结果去准确地分析问题,做好环境质量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根据各地实际状况,创新、修改环境监测指
质量管理意识,完善考核机制,是提升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3.5
此要构建科学的国家—地方两级管理体系,缩减中间环节,
从而收缩实施路径。
另外,上级政府要通过严格的审核与筛选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质量检测,防止政府检测部门出现“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现象,
的模式,从而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3.6
基于实际状况进行实施,实现工作目标量化。
另外,。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得到了全面的完善。
结合新时代技术和新经济发展,企业要加强对自身质量管理的创新。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制定合适的制度,要求合理构建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技术进行创新,从根本上确保企业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几点思考引言2015年9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新版的ISO9001标准,新版标准不再提及“质量手册”及“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不再刚性要求组织编写“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仅要求组织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保持必要的成文信息。
各类组织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可以有许多方式,不再局限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而是可以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自行决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表现形式。
新版标准的这一变化,在本次改版的许多重大变化中看似不算有引人注目的变动,实质上认真理解及应用,可以解决过往许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各类组织搭建适合自身需要的个性化质量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在企业质量管理中新技术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1.1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当前的经济建设发展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案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大部分企业在应用规划中只是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加强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些对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建设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企业在建设规划中,产品自身的质量是影响企业市场形象的关键因素。
结合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理念和生存模式,企业管理人员如果自身缺乏先进的制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和产品生产质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用户满意度低等问题。
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和进步造成负面影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
・49・
文章编号:2095-6835(2016)24-0049-01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马 莉,张红梅
(山南市环境保护局,西藏 山南 85600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增多。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是重要的基础。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阐释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生态系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5913/ki.kjycx.2016.24.049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获得精确的监测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从而促进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领域逐渐扩大,在环境监测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要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监测的水平,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1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的比例较大,高耗能的经济形式依然普遍存在,往往只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已经成为首要问题。
要想保护环境,就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质量,并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数据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想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就要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监测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从而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政府也颁布了一些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监测人员的行为。
但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程度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环境保护部门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难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不高,且现有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很多从其他岗位调来的非专业的人员,大多数未经过系统培训,管理经验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因此,环境监测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部门的人员流动性比较高,调动频繁,影响了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我国的环境监测设备比较落后,自动化水平低,因此,难以满足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
2.2 缺乏环境监测标准和体系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规范比较落后,没有严格的环境监测标准,在环境质量管理上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且工作效率不高。
在很多环境监测机构中没有完善的机制,出现了工作职能重叠的情况,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此外,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环境监测水平层次不齐,一些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所以,环境监测设备比较先进,技术水平较高。
但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而言,环境监测技术比较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因此,
环境监测水平有待提高,导致地区间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环境监测报告中,缺乏综合性和完整性,原因分析不够全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工作
在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规范中,很多条文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监测要求,因此,应及时对其进行修订,使其符合现代环境监测的要求。
因此,要健全环境监测保障体系,严格审核监测机构的资质,提高监测水平,从而推进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主体是环境监测站,要想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应要求环境监测人员强化自身的环境监测意识,注重环境监测的全过程,针对实际情况制订监测方案。
在采集到样品之后,要进行精确计算,减小误差,并提高监测报告的准确性。
管理部门要重视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提高监测人员的操作水平,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构建环境质量技术标准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要规范技术标准,促进技术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构建环境质量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在管理中充分融合技术,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有序化发展。
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进度,引进先进的监测仪器,并致力于监测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监测水平。
3.3 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要注重对监测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强化他们的环境监测责任感。
在监测过程中,要明确监测仪器的操作要求,掌握相关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
同时,管理人员要完善奖惩机制和考核方式,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评估,从而更好地促进环境监测人员监测水平的提高。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要想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就要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监测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这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还要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工作;规范技术标准,构建环境质量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推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 ].环境监测
管理与技术,2012(01).
[2]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 ].科技与创
新,2015(02).
[3珺]谢志.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析[J ].硅谷,
2014(04).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