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
- 格式:ppt
- 大小:6.35 MB
- 文档页数:39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案(8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等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
教学重点:1: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拜师的经过;2: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教学难点:1:体会孔子勤奋好学的品行;2: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
提出问题课前活动:背诵孔子的名言,p69页1引入课题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学们,都是我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子拜师》,齐读课题,(出示卡片区别子的读音)你是否记得孔子怎样拜师的吗?课文的顺序(ppt)你了解孔子和老子吗?孔子(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汇报师:听了同学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是很有学问的人,老子是孔子的先生,也就是孔子的老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为什么他还要去拜老子为师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快找到人们评价孔子和老子的句子?二。
解决问题1.生汇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ppt)点名读,齐读a.齐读句子,理解敬重,你能给它换个词吗?b.换词:尊敬,敬仰(齐读)2.细读课文,品读句子师:为什么人们敬重他们的品行,你能否从孔子拜师这件事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汇报:师: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说明孔子品行高的词或句子?首先请同学快速默读(提醒:不出声),并用直线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人进行交流,最后推选代表发言,其他人做补充。
a.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b.指导点评,及时评价(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调整,顺学而导)重点词句:ppt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导语】学语文而使人能明智的生活。
文学是人学,间接经验多了,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自家的人生就少走弯路,以攻则下,以守则固。
人生是自我感觉的过程,这个自我的感觉,得有充实的内生活才成,学语文,能使我们的生活充实。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课文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篇二】教案学习目标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课前准备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1【教学内容】《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
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__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
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
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__的生字和有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正音子)。
2、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老子)(板书)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3、简介孔子的情况。
【导语】《孔⼦拜师》这篇课⽂讲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拜⽼⼦为师的故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孔⼦拜师》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孔⼦拜师》原⽂ 孔⼦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师了。
他总觉得⾃⼰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去洛阳拜⼤思想家⽼⼦为师。
曲⾩和洛阳相距上千⾥,孔⼦风餐露宿,⽇夜兼程,⼏个⽉后,终于⾛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看见⼀驾马车,车旁站着⼀位七⼗多岁的⽼⼈,穿着长袍,头发胡⼦全⽩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想:这位⽼⼈⼤概就是我要拜访的⽼师吧!于是上前⾏礼,问道:“⽼⼈家,您就是⽼聃先⽣吧?”“你是——”⽼⼈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眼就认出了⾃⼰,有些纳闷。
孔⼦连忙说:“学⽣孔丘,特地来拜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
”⽼⼦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听了再次⾏礼,说:“多谢⽼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定会⼤有长进的。
” 从此,孔⼦每天不离⽼师左右,随时请教。
⽼⼦也把⾃⼰的学问毫⽆保留地传授给他。
⼈们佩服孔⼦和⽼⼦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
【篇⼆】⼩学三年级语⽂《孔⼦拜师》教案 教学⽬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
3、了解孔⼦拜师的经过,激发对⼤思想家孔⼦和⽼⼦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中的好词佳句,能⽤查字典、联系⽣活或结合上下⽂等⽅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的品⾏。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为⼈真诚⽆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及⽼⼦的图⽚及资料; 学⽣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和⽼⼦的资料。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识“兼、仆、纳、丘、毫、授、佩”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学问渊博”“学无止境”“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毫无保留”等词语。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并模仿孔子拜老子为师的场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孔子谦虚好学、老子无私真诚、互相尊敬的品行。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学生可以事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对孔子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准备PPT课件和板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兼、仆、纳、丘、毫、授、佩”七个生字,能正确理解积累“远近闻名”“学问渊博”“学无止境”“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六个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知识点汇
总
第13:孔子拜师
原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
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多音字:
差:1、差不多、差生;2、差别、差错;3、出差、差事;4、参差不齐;、
兼-兼并、兼职
仆-仆人、奴仆
纳-纳闷、归纳
丘-丘陵、山丘
差-差不多
毫-毫毛、毫米
授-传授
佩-佩服。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孔子拜师》课文原文及赏析《孔子拜师》原文: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了。
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决定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一路上,孔子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洛阳。
他来到老子的住处,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说:“我是一名求知者,希望能得到您的教诲。
”老子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暗自赞赏他的谦虚和好学精神。
他微笑着答应了孔子的请求,开始传授他各种知识和智慧。
孔子在老子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古代的经典文献,同时也学习了道德、哲学和治国之道。
他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几年后,孔子学有所成,准备返回家乡。
临别时,他对老子深深鞠了一躬,感激地说:“您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我会将您传授的知识和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老子也对孔子的表现深感欣慰,他说:“你已经超越了我,你的学识和品德都令人敬佩。
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赏析:《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孔子年轻时为了追求知识,不远千里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的谦逊、好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课文通过描述孔子在路上的艰辛和到达老子住处后的恭敬态度,强调了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尊重。
同时,老子的接纳和教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在老子的指导下,孔子深入研究古代经典,学习道德、哲学和治国之道,这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他的个人修养和品格素质。
孔子的勤奋学习和虚心求教,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最后,孔子对老子的深深感激和承诺传承知识的表态,以及老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和期待,都表明了教育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总的来说,《孔子拜师》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孔子求学的经历,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好学、追求真理和传承知识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17孔子拜师同步练习填空题)1. 看拼音,写词语2. 根据意思写出四字词语。
①形容奔波忙碌,旅途辛苦劳累的样子。
________②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________③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很有名。
________④形容学习没有尽头。
________3. 读句子,选词填空。
拜见拜访①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________的老师吧!②学生孔丘,特地来________老师。
4. 填一填,读一读。
风餐________________ 日夜________________学无________________ 学问________________远近________________ 风尘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齐白石画画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_____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活的一样_____蚱蜢好像会跳_____小鸟好像会眨眼睛_____有趣的是那些虾_____身体像是透明的_____仿佛轻轻一碰_____就会游走似的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
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
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在地上画画。
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
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腿冻(地得的)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油燃尽为止。
___ 白石爷爷家里种养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的)观察它们。
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
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爷爷获得了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写作括号中正确的字。
腿冻________(地得的)发麻仔细________(地的)观察(2)“匠”是________结构,共________笔,最后一笔是________。
(3)给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17、孔子拜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一组教材的打头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是一篇能激起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1、会认七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能结合上下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运用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的阅读方法,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谈话导入,读资料袋了解孔子同学们好,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姓吴,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从第五组课文开始,由我来给同学们上课。
通过第五组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从中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篇课文,(指课题)孔子拜师。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看,这就是孔子,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还知道他的其他情况吗?那就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本69页的资料袋,请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生1:老师,我知道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生读课后资料袋。
翻页1说说你从资料里了解到了什么?生1:我了解到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生2: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有很多弟子。
生3:我了解到孔子的弟子把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课文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课文解读】一、教材简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
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小学语文《孔子拜师》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
本组课文以《孔子拜师》入手,一方面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用语文的阅读让孩子对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知道了古代伟人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另一方面从语言特色说,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课文的小提示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是学习后面课文比较典型的范文。
这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线索非常清楚,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
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
教学目标: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闻”等12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说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
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
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
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
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